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长小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成长小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CAIXUN财讯

-142- 成长小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 吉林大学 顾 全 / 文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市,形成“民工潮”。由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便诞生了。作为留守儿童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的人际交往能力,它是留守儿童良好个性与道德品质、良好社会交往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以成长小组理论为指导,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需求出发,探究如何提升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使他们能融入社会,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成长小组 留守儿童 人际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能力的问

题及表现

(1)消极心理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多孤僻自卑。这种消极封闭的心理导致他们害怕与人交流,担心受到排斥,与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往,使他们加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恶性循环。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多交一些朋友,但由于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心里障碍等原因,致使出现社交恐惧症,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健康的成长。他们自卑感强、故意自我封闭,认为其他人都比自己优秀,总有一股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去正视自己融入群体中,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2)性格和行为偏差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管教、呵护和行为引导,而祖辈因年纪大,身体差,文化程度有限等不利因素,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存在较大不足,而且在沟通方面也存在明显障碍。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性格发展的异常和行为偏差。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自卑、胆小、内心封闭、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加之祖辈或外出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的放纵溺爱,使得孩子更加逆反、霸道、自私、任性、专横。另一方面,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约束或临时监护人无原则地迁就,极易发生行

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自律能力差,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

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

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

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常常将无端小

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于与老师和家

长发生冲突。少数留守童受社会不良团

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交

往能力和社会化过程。

(3)情感支持缺乏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

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种种困

惑,但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缺乏交

流,同时,他们的临时监护人由于年龄和

文化层次的限制以及心理上的代沟,又难

以与这些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

的情况和心理诉求,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无

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同时在内心的烦

恼得不到解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

关怀,留守儿童往往会感情淡漠,缺乏归

属感和安全感,这种负向情绪体验将对其

社会交往发生阻碍作用。同时经调查发现

教师也不是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对象,教

师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支持,情感

支持相对欠缺。

成长小组理论的内容和可行性

(1)成长小组理论的基础

第一,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

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

进行具体阐释。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生

活中的表意行为往往是通过社会互动来

实现的,而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

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实现心灵、自我与

社会的互动。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

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

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

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符号代表社会中与人息息相关的事物,

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

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

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

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而这些事

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社会过程是个人行为与他人互动的结

果。符号互动论对于成长小组工作在互

动过程中实现社会化,塑造自我行为,

促进人的全面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是

由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于1939年

提出的。勒温先后形成场域论和团体动

力学。他阐述了情景或人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决定人的心理事件和行为意义的观

点,这就是他的场论的雏形。个人的性

格和品行都深受所属团体立场所定性,

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和他的团体动力学。团体决不是各个互

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

个体间的一组关系。作为团体它不是由

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

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的关系。由

此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

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团

体有着很强的纽带使个体成员的动机与

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难以区分。

团体动力学对于成长小组的沟通过

程、互动模式、人际吸引与凝聚以及团体

发展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和支持。他

支持社工应在团体动力场域中与成员建立

良好的动力机制,以达到小组目标。

成长小组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留守儿童

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

爱,性格与心理较非留守儿童更加内向、

自卑、敏感,在与人交往时存在恐惧心

理,不敢也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与交往。

但相反的,他们内心又极度渴望能够融

入集体中,希望他人给予他们关注和关

心,渴望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与父母

相比,他们更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接纳,

因为朋辈群体是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一

类人群。因此,把具有相同或相似有人

际交往障碍的留守儿童安排在同一个小

组中,使他们卸下紧张与戒备的心理,

为他们提供一个放松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这个情境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协助组

员对自己有一个全心的认识,重塑自我

概念,从而使组员达到提升人际交往能

力,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工作者通过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及

访问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老师,最终

确定以F村7- 13岁的20名留守儿童为

目标对象。

第一阶段破冰之旅。目标:促进小

组成员的认识一是完成服务对象之间、

服务对象与社工之间的认识工作,建立

信任关系;二是确定小组活动开展中的

相关规则,明确好相关纪律要求。 明

确团体间契约。

活动:一是成员进行自我介绍,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