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地名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4703588.html, 2006-5-25 点击次数:258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作为一个淮安人,在外地经常会被人问起淮阴、淮安的事情,特别是三淮一体之后,三淮地名十分混乱,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不一定搞清其中的关系。本文最初应某BBS城市周活动之邀而作,旨在向各地网友梳理淮阴淮安的历史关系,后经整理扩充。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历史资料,也吸取了

一些本地朋友的观点,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题解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因为运河的开凿,赋予了江苏江淮之间一个比单纯“淮南”更有意义,更让人充满遐想的地理名词---“淮东”。也因为运河的开凿,串起了两个近在咫尺并同样谱写了辉煌历史篇章的淮东“两淮城市”---淮安和清江(淮阴)。

淮阴城、北辰镇,淮安源出淮阴

作为地名,淮安的名气远大于淮阴,不仅是因为开国总理的缘故,更是因为“淮安”作为路、府等二级政区名从元代启用直至民国废,其间历尽六百余年而未间断,而且曾作为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府,明清时期繁荣非常,因此有着十分稳固的民间基础,在苏北一带影响之深远更不必说了。

相较之下,作为地名的“淮阴”则显得微不足道,影响力也有限。然历史上,却是先有“淮阴”,后有“淮安”。古淮安地区地处淮水、泗水尾闾,东临大海,南达大江。邗沟未开辟前,南船北上,系由大江入大海,由云梯溯淮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向西北可由涡、颍水直达皖豫而入中原。

所以在以自然河道占交通主动脉的上古时期,控扼淮水、泗水咽喉的淮阴城最早兴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沟通江淮。邗沟初创时期,淮河水床较邗沟为低。运河水流自南向北,一泻而入淮水,不利航行。于是后人在邗沟入淮处的末口立堰,以控制南北两侧水位,北上的船只由此渡堰入淮,后世称北辰堰(或北神堰)。北辰堰地处江淮交通要冲,后来随着居民的迅速增多,兴起了一个重要城镇---北辰,即历史文化名城县级淮安市的前身。

此外,在泗水入淮水处(注:泗水在东汉末曾改道,入淮处东移了数十公里)有泗口,亦为南北水运要隘。这样,三地各据要冲,一字排开。而淮阴故城居中策应,襟带二口,故较为繁荣。

秦始设淮阴县,“淮阴者,淮水右(南)岸也”,治淮阴城(今码头镇)。县境大约相当于今日淮安市区(清河、清浦)、楚州区全部、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洪泽大部分,以及宝应县部分。当然,那时尚无“淮

安”之名,近代所谓淮安之地完全包含在淮阴县里面。

从淮阴到射阳(山阳)

汉代之淮阴县基本沿袭秦代,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汉武帝年间于淮阴县东南增置射阳县,因地处射水之阳得名,县治在今宝应县射阳镇附近。这样,大抵以今日楚州淮城为界,淮城西属淮阴县,淮城东属射阳县,从古淮阴县分出的射阳县即成为后来的山阳县。

东汉末建安中,开辟邗沟西道,交通形势的变化使得古射阳城日趋衰败,终于荒废,代之而起的县城原为射阳县一大镇,位于邗沟西道东畔,南距末口五里---即我们今天称之的淮安旧城,一百多年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于此置山阳郡、山阳县。至于“山阳”之得名,众说不一,莫衷一是,这里

笔者也不赘述。

而淮阴县自三国末(公元262年)到西晋更是成为广陵郡治所所在,同期广陵郡辖有淮阴县、射阳县(山阳县)、广陵县、盐渎县、江都县、高邮县和淮浦县。

至晋末永嘉之乱,南北政权分裂,淮河成了军事分界线,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濒临淮河南岸的淮阴成为南方政权的边防重镇。大批北人南迁,淮阴也是首先到达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南兖州、北兖州前后侨治于淮阴,与其相对的淮北泗口(泗水入淮处,泗水在东汉末改道至淮阴西北注入淮水)亦

成为南北军事和交通要隘。

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淮安”之名始见,然学界对此“淮安”地名大多不以为然,笔者也认为此淮安非彼淮安(山阳),并不能作

为“淮安”县名正式起用的证据。

由此可见,淮阴作为地名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淮安(山阳),淮阴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已经初步繁荣时,作为近代淮安县前身的北辰镇也刚小荷露角。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近代之两淮确是源出一家。

淮水东南第一州,淮阴山阳的分置和合并

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一中国,设淮南道,治扬州,今日淮安地区淮南一带属之,谓楚州。隋大业年间,洛阳至扬州的漕运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遂成为漕运重要孔道,也直接促就了楚州城的崛起。由于通济渠的修筑,泗水作为水运干线的地位被大大削弱。正是在这种运口变迁的历史地理背景下,楚州治所由淮阴故城迁到了山阳县城,淮阴县也数次被并入山阳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楚州,治所在淮阴故城,开皇十二年移至山阳县。淮阴县第一次并入山阳是在隋炀帝时期,入唐后分置;第二次并入是唐武德年间,历43年而又分置(唐于山阳置东楚州,改曰楚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改为淮阴郡)。这两次的合并和分置,从侧面反映了位于末口,辖有淮阴、山阳、盐城、安宜、盱眙等淮南数县的楚州城已经取代淮阴故城,成为江淮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楚州城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贸易十分兴旺,甚至吸引着大食、新罗等国的海外商人来此贸易。楚州以其繁华,被大诗人白居易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而与楚州城近在咫尺的淮阴城,也是“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这样说来,即便是“楚州”这一地名,也是先为古淮阴城所有,后随治所的东移而为山阳所用,淮阴山阳的几度分合

也印证了这一点。

分久必合---清河县的出现和淮阴作为显性地名的断代

北宋时的楚州属于淮南东道,行政辖县也大致和唐代相同(盱眙此时划入泗州),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淮阴、山阳各自存在。然不久便发生了对两淮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

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进而掘开黄河,决水由泗入淮。金明昌5年(公元1194年),黄河从阳武决口,从此造成近700年的黄河南犯夺泗入淮史。今日淮安地区境内,尤其是淮北地区,饱受

战火和水患的煎熬。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接连遭受战争和叛乱洗劫的楚州改淮安军,山阳县改淮安县,后又改淮安州,至此,真正地名意义上的“淮安”始现。“淮安”之名,后人一般认为系“淮水安澜”之意。这般算来,淮安作为县名的出现至少比淮阴晚了1400余年。

金灭元起,出于军事交通目的,南宋末(1273年)置清河军,三年后地入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清河县,最初治所在大清口西北,县境约相当于今日淮阴区运北全部以及运南西部一带(公元1127年曾设吴城县,县境大约包括今日泗阳东南、淮阴区运南西部一带,三年后废)。

值得一说的是清河县的隶属变化。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宋金对峙时期以淮河为界,清河县位于淮北,并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淮河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路管辖。由此可见,清河、淮阴本非一家,淮阴县在淮南,清河县在淮北,清河县刚出现的时候和淮阴县并不属于一个二级行政区划之下,事实是位于淮北的清河县后来被金国占领,而作为楚州重要组成部分的淮阴县始终属于南宋(其间仅1231年被金占领,次年即收复)。

这样,淮北清口附近有了清河县,加上淮南末口已有的山阳县(元起,淮安县复改山阳县),淮阴县的地位显得无关紧要。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淮阴被撤废,地入山阳,这也是历史上淮阴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县,淮阴、淮安(山阳)复又回归一体。至此,已沿用近1500年的淮阴作为县名产生了显

性断代。

合久必分---清河县的扩张,清江浦的崛起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

元代为了加强统治,行政区划边界的确定严重背离“山川形变”的原则,犬牙交错达到极点。设立河南江北行省,并设淮安路,治山阳县,当时的山阳县界北至淮河,西到高家堰,东南跨有射阳湖(今楚州、宝应、建湖三县交界附近),东北到马逻、庙湾、羊寨(今阜宁县境内),幅员最为广阔。至此,淮安地区境跨淮河南北而治,除了本有的淮南地盘以外,淮北诸地:清河、桃园,海州、泗州(跨淮河左右)、安东州尽属之。至明清,设南直隶(江南省)淮安府,治山阳县淮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依宋代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0里,导引湖水入淮,这条漕河被命名为“清江浦”,清江市的兴起便是缘起于此。清江浦开后,本为山阳县“闲旷之地”,很快便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都大埠了。“清江浦”也成为这一通埠的名称,而清江浦河则与淮扬运河一起,被称为“里运河”。漕运事关“国脉”,元、明、清三朝更是视为国家稳定之根本要务。是这些成就了清江浦和淮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最有战略价值的漕运总督居于淮安,而全国最有钱花的民用衙门河运总督则居于清江浦。然

而黄淮水患的加剧,使得统治者不得不花大力气对黄、淮、运加以治理,其中治黄是根本,“济运”是目的。因此,明清统治者奉行“蓄清刷黄”之策,并修筑高家堰,一以贯之。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泗水在尾闾处分两支入淮,一支大清河,入淮处即淮泗口;一支小清河,入淮处为小清口。黄河初由大清口合淮,明嘉靖后则改由小清口合淮。而元之前的清河县城,因水患频繁,几经迁徙。元泰定元年(1324年),清河县城圮于水,遂由大清口迁至淮河以南的淮阴故城,“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河以南”,古淮阴并入山阳的少许地方也被划入清河县。五年后,又移治小清口之西北(今日码头旧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苏巡抚陈宏谋谋奏割山阳重镇、河道总督驻地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清廷批准,至此本属于淮南山阳县的清江浦一带正式归于清河县,并成为清河县城。元代起并入山阳的古淮阴地此时也过半划入清河县,清河县境得到扩张,由原本的淮北变为地跨淮河南北。由于河务、漕运的繁荣,本是山阳属地济济无名的清江浦后来居上,再加上清江浦“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显赫的交通要冲地位,使得其在乾隆年间到达鼎盛时期。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超越同期的汉口、南京。明嘉靖后黄淮改道,截弯取直,因古末口而兴的淮安府城从此远离运口,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明清时期,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群,尽管周边农村饱受水患、萧条贫困,但是发展却进入黄金时期,呈现畸形脂粉式的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从黄河北徙和海运兴起到津浦线擦身而过

历史弄人,本是扼河、漕、盐、榷、驿的机杼的淮安、清江浦却因为黄河的北徙而逐渐衰败。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遵循老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原黄河夺淮泗的水道废弃,废黄河遂得名。黄河洪水肆虐对淮安历史地理的改造是极其巨大的,曾经的肥美田壤几乎都变为斥卤之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几乎完全丧失。而且由于废黄河的突起,阻隔了淮河干流和淮北沂沭泗支流,给淮北平

原和里下河平原都留下了隐患。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政府把江南漕粮交由轮船招商局海运,河运从此一落千丈。淮安、清江等运河沿线城市进一步衰落。19世纪末,近代邮电事业兴起,两淮往昔繁剧的驿传随之销声匿迹。

近代历史上,清江曾是较早议修铁路的地方,然造化使然,津浦铁路最终与其擦身而过。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通车,“海赣沭泗宿涟等县的进出口贸易行业不再来淮”,两淮盐务机关迁皖,交通优势地

位的完全丧失标志着两淮的全面衰落。

淮阴地名的重现,淮阴淮安政治角色的互换

前文说过,淮阴作为显性地名在元初消失,但是作为隐性地名的淮阴在明清一直存在和使用。而且要说明的是,明清时的“淮阴”并不指“清江浦”(清江浦本为山阳县地,后作为清河县城),而是指山阳县西乡,包括今日洪泽县主体,淮安清浦、清河区大部,楚州区运河以西,淮阴区张福河东南部分(见下图)。

而且,淮阴还是山阳县(淮安府所在)的别称。明清时淮安府城的驿站就叫淮阴驿,淮安城内还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指代山阳县,这一习惯性的别称直到民国才发生变化。

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

但是运口交通之迁移引起的“清江渐兴、淮安府城日衰的趋势”自清朝中期就开始了。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漕署移往清江标志着淮安府城政治地位的骤降。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驻淮城的淮安府裁撤,设淮扬道驻清江。清江遂取代淮城成为淮安地区的政治中心。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由于和陕西山阳重名,山阳县改称淮安县;和河北省清河重名,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当时的淮安辖县中同时被改名的还有涟水(安东)、泗阳(桃源))。就这样,淮安由府名变为县名,而淮阴则由山阳县的别称变成地区(府)名,淮阴淮安的政治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换。

建国后,县城清江从淮阴县析出,单列为市,并于83年更名为省辖“淮阴市”,下有清河、清浦2区;

56年、72年、85年,顺河、高涧、城南、钵池、和平、武墩等淮南地先后划归洪泽和市区。

所谓“两淮”城市的说法也是民国后改名淮阴县、淮安县才有的,但是前文中为了加以区分,我仍用了现代的叫法,但是请注意此时的淮阴县和古之淮阴县已经差之千里。

从小马拉大车拆分淮阴到浩浩汤汤三淮重整

建国后的淮阴专区(地区)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均为江苏之最。西北到邳睢宿迁,东南到淮宝金湖,东北延伸至黄海灌河口,西南达皖东丘陵。中原方言、海泗方言、淮海方言、淮扬方言的客观存在把淮阴地区划分成不同的亚文化圈。而历史地理原因造成的贫困落后使得拆分淮阴势在必行。于是先后有了83年小规模的灌云入连和96年大手笔的淮宿分治及灌南入连。

公元2001年初,淮阴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出台,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撤销原县级淮安、淮阴,改为楚州、淮阴两区,并入市区,是谓“三淮一体”。

“三淮一体”的构想到实施在当时的苏北、乃至江苏都可算是超前的、积极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不仅仅是提升城市的经济增长能力,而是应该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的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化意识的觉醒对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地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大有裨益。原县级淮安市是国家首批确认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行政区划调整后,新淮安经过法定程序承袭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基于此,淮安市大力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保护工程,同时以“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为首的一批文化活动,成为宣传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名城效应也有效的带动了商品生产流通和招商引资的开展。

此外,“三淮一体”也扩大了地区首位城市的规模,提升了淮安作为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较明显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1999—2004年,淮安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名义增幅在苏北5市列第一;在2003—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院版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淮安列全国第81(共有300多个地级城市参与排名),全省第10,苏北第2(仅次于特大城市徐州,高于盐城、连云港、宿迁)。

两淮整合,还有很长路要走

尽管如此,从这几年的“三淮一体”实际效果来看,笔者认为还有很多疏忽和不足之处。

区划调整后的宣传不力,两淮人民的“念旧”心理,加剧了政区通名的混乱状况,尤其外地人更是对“两淮”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笔者曾不止一次在市区汽车站附近遭遇要拉我去“淮安”的的哥的姐。在外地回淮,也经常要为是去“老淮阴新淮安”还是“老淮安楚州非滁州”而再三强调。这一切的一切都

不知不觉的阻碍着“三淮”的真正融合。

区划调整后的城市规划,笔者认为应该力求科学,稳步推进。以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来看,三淮的一步未免迈得稍大。由于撤县(市)建区,新淮安市市域面积达3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淮安主城区、王营副中心和楚州次中心)亦达70平方公里。规划中的新市区以水渡口广场为重点,城区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然由于财力有限,至今进展也比较有限。此外,楚州次中心距主城区在12平方公里左右,以目前淮安的经济实力还难以整体带动沿线地区的发展,给中心城区的发展和规划带来诸多现实困难,成为又一块城市“飞地”。两淮乃至三淮的整合,除了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外,还要考虑地方乡情实际,三淮历史上虽交流频繁,但毕竟没有成为一体,差异也很明显,尤其是淮阴县运北地区和老淮安地区,民众的认同也有限。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统筹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充分的协调和交流则显得十分必要。

在淮安地区,一条淮河(洪泽湖以东为废黄河)横穿东西,也把境内文化大致分为两片,淮河以南、洪泽湖以东为淮扬文化,以楚州为代表;而淮北是淮海文化,并逐渐向北方旱作文化过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在记述了清河县“县倚山阳,隔河冲衢,烦于供亿,水旱流徙不时”的恶劣条件之后,曾经如实的记载了清河县因此而“俗特简朴”的社会风貌:“士大夫家居无楼阁,出无舆马,衣无锦绮……岁时宴会之设,簋蔬不盈,醴酒小醉,一席之费不过一二百钱。”排除这段文字作者的主观喜好不论,至少可以管窥淮安两大区域不仅在饮食、戏剧等文化表现上差异较大,而且水土、风气也迥然。市区清江地处淮南,文化习俗按理近淮扬而远淮海,但自乾隆年间划入清河县后,文化上逐渐北化,特别是黄河北徙后,北化更是加快。今日之清江,作为淮安市区,文化已无显著特色。市区人口海灌沭泗涟一

带甚多,文化表现上难免接近淮海。

纵观历史,区域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两淮的整合协调,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淮安简介

淮安市地处中国江苏省北部腹地,为江苏省省辖市,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 1.01万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底人口519.92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硝和凹土储量分别达26亿吨、1亿吨和0.65亿吨。 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五大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清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华能电厂、安邦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同行的前列,一品梅卷烟、淮钢牌特种电机、韩泰全钢子午胎、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等一批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淮安是鱼米之乡。近年来,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淮安商厦林立,网点棋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江淮平原的商品集散中心。目前,已建立了以市区淮海广场为商业中心,以新锦亚商城、清江商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和汇通市场,新世纪商贸城、苏北市场、清江市场等骨干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辐射力的市场网体系,区域性商贸都会初步形成。 淮安“三外”经济快速发展,外贸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泰轮胎、泰国正大、香港肇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公司,大财团在淮投资,淮安先后与法国韦尼雪市、白俄罗斯戈梅利市,美国亚柏林达市、韩国完州郡、意大利卢卡省、日本西山町和贺洋町等建立了友城关系。

位于市区中部的淮安经济开发区,面积22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先进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机构齐全,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了美国、韩国、新西兰、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客商抢滩入区。 淮安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国家级水陆交通枢纽。已建成通车的京沪(北京—上海)、同三(黑龙江—海南三亚)、淮连(淮安—连云港)、宁徐(南京—徐州)高速公路及在建的徐宿淮盐(徐州—宿迁—淮安—盐城)、淮宁(淮安—南京)高速在境内交汇,新(沂)长(兴)铁路新沂至淮安段已建成营运,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淮安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 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九省通衢之称,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及新开凿的淮河入海水道等内河航运,北通徐州、东接连云港、南连黄金水道长江、西达皖北腹地、港口年吞吐能力1300多万吨。正在筹建中的民航机场将为淮安交通增添新的魄力。 如今的淮安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0平方公里、人口73万,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市区六条河流纵横贯穿,绿化工程点连片接,大气质量及河流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二级和三级标准、是独具特色的“水中城、城中水、绿中城、城中绿”的自然生态城市。 淮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成现代化的程控电话网、移运通讯网和数字数据网、对外通讯十分方便。建有装机容量40万千瓦和20万千瓦的发电厂两座,

我的家乡淮安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淮安作文400字 篇一:我爱家乡-淮安 我爱家乡—淮安 我的家乡淮安是历史上有名的壮丽东南第一洲。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鸟语花香,四季分明。虽然没有名山,也没有大川,但是她历史悠久、名人荟萃:从淮阴侯韩信,西汉辞赋大师枚乘,到文学家吴承恩,一代伟人周总理,人才辈出。我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而骄傲。 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我会带他们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逛逛美丽的勺湖公园和河下古镇,然后去府市口吃特色小吃,晚上到东门美食街品尝琳琅满目的淮扬菜,有朱桥的甲鱼,平桥的豆腐,博里的羊肉,钦工的肉圆,萧湖的蒲儿菜??。送别的时候还会为朋友准备我们的特产—茶馓。每每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都会倍感自豪。 随着经济发展,我的家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住进了绿化环境优美、管理井然有序的小区;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有轿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出行旅游更方便了;一个个广场热闹非凡,广场是老百姓文化娱乐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们唱歌跳舞,生活越来越丰富精彩了。 现在的我在百年老校,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上学,我要

向革命前辈学习,做一个新时期的新旅小好汉,牢记周总理的教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将来把我的家乡淮安建设得更美好。 三(12)班 篇二:我的家乡400字 我的家乡400字 ★市二小五(一)班张星★ 我的家乡在河底,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大地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衣,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小草奋力地露出了脑袋,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大树也戴上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清晨,晨雾映着远处的大山,若隐若现非常的神秘。看,远处的迎春花开的一片一片的,真是锦上添花呀。夏天,小河像一面镜子一样,里面的小鱼小虾都看得清清楚楚,它们在河里自由自在的游着。快看,那石头下面露出了几条腿是什么,轻轻翻开石头,一只大螃蟹在那里吐泡泡玩呢。一阵暖风吹来,两边的柳树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躯翩翩起舞,山坡上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奇斗艳,几只蝴蝶飞来飞去,好一副美丽的风景呀。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人们都在田里忙碌着,一堆堆玉米金灿灿的,煮熟了吃满口的香味。孩子们则爬上了高高的柿子树,那一个个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看着就让人流口水。我最喜欢的还是冬天了,一场大雪下过,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现了,树枝被厚厚的积雪压弯了腰。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

淮 安 历 史 名 人

淮安历史名人 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

淮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淮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在调查与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指出目前发展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淮安市的实际,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资料 2、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淮安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淮安旅游资源既有历史积淀深厚、孕育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风景秀丽、山川迷人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都给淮安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淮安红色旅游。 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是淮安红色旅游的品牌,是淮安开展“红色旅游”的核心。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唯一民主联合政府而在原址上建成的;刘老庄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淮海区刘老庄

牺牲的82位烈士而设立的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是为纪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新四军战士而建立的;淮安的红色旅游景点还有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盱眙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 淮安已形成以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为核心的扇形旅游分布格局。 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之交,淮安曾是著名的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公路方面,淮安北接连云港,东临盐城,南连扬州,西邻宿迁,处于 104、205国道和宁连一级公路的交汇点;铁路方面,淮安火车早已站建成并投入运营,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航空方面,目前淮安机场已经修建完成。此项建设对打通淮安的空中对外通道,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旅游资源丰富、品牌特色鲜明 红色旅游景点。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八十二烈士陵园等景点,证实了淮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名人故乡。“周总理的故乡”几乎是淮安市对外打出的最响亮的旅游名片,市内留有周总理的童年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景点,是重要的引人眼球的旅游资源。

介绍淮安的导游词

介绍淮安的导游词 介绍淮安的导游词【一】 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淮安市淮安区(原为县级淮安市,因原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而改名楚州区,现已改回淮安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淮安区是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年淮安,淮阴非同一城市),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介绍淮安的导游词【二】 在一望无际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城市,她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淮安。 春天,当你来到我的家乡,你可以到美丽的桃花岛去观赏桃花,她可和…射雕?里的桃花岛很像哦:当春姑娘悄悄来临时,桃花竟相开放,远远望去,那里就像一个粉红色的世界,人们常到这里赏花游玩,更是我们春游

踏青的好地方。 夏日,骄阳似火,来到美丽的洪泽湖,乘上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玩,会让你感到阵阵凉爽,来到荷花盛开的金湖,参加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你更会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那朵朵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像一张张 姑娘的笑脸,笑迎各地的客人;那一根根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给炎热的夏日送来阵阵凉意,坐着小船在荷花中飘荡,那感觉真像是凌波仙子…… 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凉风习习,让我们到野外去看看,那丰收的景色美不胜收,再去爬爬盱眙的山,看看那里的美丽风景,竹林。小溪各种奇 异的树和许多不知名的中草药,你一定会感谢大自然慷慨的恩赐。 冬日来临,北风呼啸,大地披上了银色的外套,我们去参观敬爱的周故居,他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会让你心里暖融融的,会更加喜爱 我们的淮安。 嘿,玩了这么多,可别忘了吃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嘛!我们这可是淮扬菜的故乡,各种美味任你品尝,洪泽湖螃蟹、盱眙的龙虾、平桥的豆腐……会让你留连忘返。每年的美食节会迎来八方宾客,他 们投资献策,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更使我们的淮安名扬中外。 朋友,欢迎!欢迎来我们淮安! 介绍淮安的导游词【三】 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 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相传大禹曾于治水,使“淮水永安”,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98年),“淮安”之名始见。历史上的淮安曾经一度兴盛繁荣,成为全国性城市,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的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回首这段历史,我们能从淮安的兴衰中发现什么呢? 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淮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春秋时,淮安属一度强盛的徐国。据载,徐偃王为北上争霸曾在淮安修运河人中原。稍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入淮处在末口(今淮安)。此后,魏文帝开挖山阳池,隋文帝杨坚开山阳渎(开皇七年,587),他们修整联结江淮水道的行为,为建立淮安与运河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佑《通典·食货十·漕运》云:“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又云:“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隋炀帝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体系,给扼守江淮的淮安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当是时,淮安是联系京城洛阳与江淮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引起隋王朝的高度重视,并在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漕运的行政机构。 安史之乱(755)后,唐王朝逐步丧失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能力,因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争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此,“军国费用,取资江淮”。淮安成为唐王朝物资转运的重镇。进入宋代,宋太宗赵炅于雍熙(984-987)年间,“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又在淮安设江淮转运使,从此,淮安扼守江淮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元初,“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因海运兴起,淮安的漕运地位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 由于元朝时黄河逐渐改道,南夺淮水,宋元以来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沉船事故经常发生。故商旅过客凡南北而行,一般都在淮安的清江浦(大约今淮安市青浦区)更换交通工具。南行乘船,北往乘车。于

关于淮安旅游业发展的一

关于淮安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淮扬菜之乡”、“伟人故里”,有这么多靓丽的城市名片,理应成为一块风水宝地。但当各种假期来临,其他城市游人如潮,而在淮安,外地来淮旅游的游客廖若辰星,甚至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不禁要问:淮安的看点究竟是什么?前几年淮安曾经很自豪地宣称:我们是国家旅游城市。我们是真正的旅游城市吗?政府花了那么多的钱和精力申请到“国家旅游城市”这个称号,有用吗? 在目前旅游业大发展时期,各地都在大力开发旅游业,很多地方充分利用历史和地理资源,甚至无中生有地发展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淮安为什么一值无多大起色?这个问题值得关心淮安旅游的各位同仁思考。 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在淮安买张淮安旅游图都很困难,在新华书店能买到一张交通图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买到一些关于淮安旅游景点景区介绍宣传的书籍了。每当外地人到淮安,旅游景点一般就是三个:周恩来纪念馆、铁山寺、明祖陵。本地居民家中来了外地的朋友,除了带到周恩来纪念馆,其他地方就想不起来了。如果再玩下去,就是钵池山公园、楚秀园这些普通的公园了。几乎从来没有人想到淮安还有清晏园、韩信故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地方了。2011年淮安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刘永忠书记要求,坚持在拓展内涵提升层次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觉得要发展淮安旅游,就要以淮安市名河、名城、名人、名著、名湖、名菜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运河之都、名人故里、美食之乡为主题灵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淮安现有的旅游资源。将市区、楚州区、淮阴区、盱眙、洪泽等多个景点统一规划整合,共同发展,形成整体品牌。组织人员制作淮安旅游图和旅游手册。精心推出几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各个景点,供游客选择。要给本市的居民和外地游客一个整体的印象:淮安值得看的景点很多,来了就不虚此行。 二、做好景点宣传工作。我们旅游业的最大的失误是缺少宣传。除了周恩来纪念馆,我们本市的居民都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景点可看。要提高淮安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在市区各显要位置、各旅游景点、各宾馆酒店、公交站台,张贴悬挂宣传图片;其次,到周边城市大力宣传淮安旅游景点,因为自驾游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旅游形式了,而周边城市的有车族到淮安旅游的概率最高;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淮安,把淮安推向全国。 三、精心开发打造旅游资源,突出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淮阴区的东方母爱公园的“东方三母”浮雕,岳母刺字竟然是当前得简化字,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淮阴作为郡名。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市名。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 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宋绍定元年(1223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

江苏名人事迹

江苏名人事迹 篇一:江苏历史名人 江苏历史名人: 淮安名人: 江苏淮安名人 关天培1781年1月8日生于淮安。民族英雄关天培是林则徐查禁鸦片的得力助手,1841年鸦片战争中殉身虎门,是我国最早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性的高级将领。在今天的关忠节公祠内,人们还可领略到当年关天培的虎威雄姿。 梁红玉淮安新城人,宋代巾帼英雄,她曾与丈夫韩世宗以8000勇士打败金兀术10万之众,留下“击鼓战金山”的佳话,在今天淮安新城建有梁红玉祠堂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迹被发现。现已于淮安河下打铜巷重建“射阳*”吴承思故居,马甸乡的二堡村吴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吴承恩

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吴承恩原配夫人生一子,名吴凤毛,聘状元沈坤女,因凤毛早夭而未行,后又娶牛氏。 吴承恩父亲吴锐(1461-1532),字廷器,号菊翁,为人忠厚,喜谈说史传,好游淮地名胜古寺,常给幼年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万事大吉锐娶经营花边花线的商人女儿徐氏。徐氏生一女,名吴承嘉,嫁与淮安户部尚书沈翼的族人沈山。中年后吴锐又娶张氏,生著名的文学家吴承恩。 边寿民清代淮安人,原名维祺,自称苇间居士。著名画家,以画芦雁出名。他是雍正、乾降年间活跃在扬州的杰出画坊画家之一。 吴鞠通1758年6月生于河下镇。清代著名的瘟病学家。所著《瘟病条辨》一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后世医家多用以指导临床,日本中医博士著有《内科瘟病条辨的研究》。此外,吴氏还有《医医病书》和后人整理的《吴鞠通医案》流传于世。1987年故乡人民为纪念他,将市中医院更名为“吴鞠通医院”。周实丹、阮梦桃辛亥革命前夕,周、阮二人参加柳亚子先生等创办的南社,后回家乡淮安又组织了淮南社。武昌起义后,他们在淮安组织武装巡逻队响应,后被敌人杀害。淮安人民在城西南角万柳池边建有周、阮二烈士词,并整理出版了他们的诗文集《无尽庵遗集》二卷、《阮烈士遗集》一卷,都由柳亚子先生作序。 韩信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为刘邦以弱小的兵力最终战胜强大的项

淮安成语

一、找出一些“淮安成语”成语并说明其依据: 1、关于淮安名人韩信的成语---- ①胯下之辱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众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典故】: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②一饭千金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对人的尊称)而进食,岂忘报乎!’”汉五年正月,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典故】: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

江苏省 淮安市 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简介 淮安原名淮阴,于2001年2月10日正式更名淮安市。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因位于古淮河之南而得名。全境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西南为皖东丘陵的余脉。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洪泽湖镶嵌其中。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历史上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爱国将领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淮安名胜众多。有周恩来故居、童年读书处、纪念馆、遗物陈列馆,有老子山,在盱眙境内有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陵墓--明祖陵。淮安资源丰富。拥有耕地面积601万亩,内陆水面300万亩,可供养殖水面100多万亩。地下蕴藏有丰富的凹凸棒土、岩盐、芒硝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岩盐储量1300亿吨。这些资源均在开发之中。淮安是革命老区。中共中央华中局、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均曾设于境内。刘少奇、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淮安大地上留下战斗的足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主题;围绕富民和强市两大目标;着力提高一产,主攻二产,加快三产,突破民营,全面开放;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群众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发展后劲,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52.7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递增12.7%,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83.4亿元、95.9 亿元、73.4亿元,年递增分别为7.1%、16%、15.3%。去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3.4:37.9:28.7,实现了二产首次超过一产的历史性突破。可以说,"九五"是淮安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淮安市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它位于江淮平原中部,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古时淮安是江淮重镇,漕运咽喉。淮安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素有“襟吴带楚多游客,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地理位置 淮安市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它位于江淮平原中部,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古时淮安是江淮重镇,漕运咽喉。淮安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素有“襟吴带楚多游客,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历史渊源 淮安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解放后曾在淮安青莲岗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春秋时期,淮安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古淮阴。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在淮阴县东南境设射阳县,是淮安建县的开始。从东汉末年开始,淮安逐步发展成为古代苏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建安五年(200年),广陵郡治迁射阳。东晋时先后为兖州、青州和山阳郡治所。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改称淮安。隋时曾设楚州,唐时一度改称淮阴郡。元时设淮安总管府,后升为淮安府路,所辖范围占苏北大半和安徽一部分。明代改淮安府路为淮安府,仍治山阳,1914年废淮安府,改山阳县为淮安县。1945年设淮城市。1948年底设两淮市。解放后设淮安县,隶属江苏省淮阴地区,1987年撤县建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对外开放城市。

淮安的历史及未来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历史上英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朝的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是在淮安长期定居期间创作了《老残游记》这一名作。 淮安不仅人杰地灵,而且风景优美,沿大运河,环洪泽湖,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观赏名胜古迹。境内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风光,为淮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区号:0517 邮编:清浦区:223002,清河区:223001,城南:223003 2007年8月,淮安市固话、小灵通升至8位。原7位号码在前面加8。 位置:位于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全市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近500万,其中市区人口246万。 区划:辖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原淮阴县)、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和金湖、盱眙、涟水、洪泽4县。 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于2001年2月1日始改名为淮安。淮安市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古往今来一直是军事要地。2005年开始通了火车。 基本概述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上曾是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淮安人文答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谈姓的来源,姓谈的名人_百家姓

谈姓的来源,姓谈的名人 谈 一、姓氏来源 ①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②据《姓苑》记载:“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上封之于宋。传国36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梁国、广平。(汉置广平郡,现在河北省鸡泽县。) ③ 周朝有大夫籍谈,其后亦有谈氏。历史有谈氏避仇改为谭氏一说。 二、历代名人 谈恺——字守教。明朝无锡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谈迁——字孺木。清朝海宁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寿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清末无锡人谈寿龄,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后定居淮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嘱子孙学习实业,不得科举进入仕途。1891年捐资创办【谈氏1 / 2

东文学馆】,专程赴沪延聘日籍教员两名来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学。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银行界名人谈荔孙、周作民即从该校毕业。 谈荔孙——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寄籍山阳(今淮安)。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民国7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次年3月,大陆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天津,设分行于北京,任董事长。民国9年4月,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民国20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民国21年春,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在绥筹建毛纺织厂。民国22年(1933年)2月在北平病逝。终年53岁。 2 / 2

淮安-----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生在淮安,长在淮安。淮安是一座历史文 化古城。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无论秀丽的古代 园林,抑或是黯然的里运河水,还是那斑驳的大 闸口,如此种种,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 城的沧桑变革。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横跨淮河而建,临江近海,是南上北下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独特,秦 代建县,明清时代成为漕运总督府,现在的汪晏 园就是总督府的遗迹。淮安境内平原广袤,山清 水秀,资源丰富,古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 一州“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淮安 已经成为农业在市和新兴的工业强市,成为苏北 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梨园教主王瑶卿、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谢铁骊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也诞生在淮安。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

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茶馓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以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为代表的 地方佳肴也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 淮安还有很浓厚的风土人情。例如:送灶、除夕、天齐庙会、渔民婚俗、东岳庙会、河下都天庙会等等。 下面简要叙述几个风俗。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淮安民间普遍流行祭送“灶神”。祭灶,亦称“送灶”,“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 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除夕:除夕自古以来就 是淮安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岁的最后 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远在二千 六百多年前的周代,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旧时驱瘟疫 的神)”之俗。天齐庙会: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 涟水高沟镇举行天齐庙会。据说是纪念东岳大帝诞辰的。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1课在酒楼上(苏教版选

在酒楼上 教学内容:《在酒楼上》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作品基本内容,了解作家创作意图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受作品,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主题以及归纳作品主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1、阅读、讨论、归纳法 2、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05年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06年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07年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08年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08年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淮安历史遗迹

淮安历史遗迹 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水利遗址四类。 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青莲岗文化是我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青莲岗文化距今约六千余年,因最早发现于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青莲岗而得名。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东阳城兴起于秦汉,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同时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泗州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三百多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名人活动遗址以淮阴侯韩信和开国总理周恩来两位名人的活动遗址为代表。关于韩信的遗址有韩侯祠、韩侯钓台、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等。关于周恩来的遗址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等。另外还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故居,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祠,明代水利官员陈瑄、潘季驯的祠,清代水利官员吴棠的祠,鸦片战争抗英将领关天培的祠和墓,京剧大师周信芳、王瑶卿故居,教育家李更生故居,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等。 水利遗址以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镇水铁牛、双金闸、淮安钞关遗址为代表。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兴衰皆因运河,与运河有关的遗址很多。清江大闸和清口枢纽始建于明代,用以调控运河水流,便于漕运船只穿行。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直到清代建成了现存的规模。大堤抵御洪水,保护了淮安城的安全,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旁原有“九牛二虎一鸡”的铜塑,现存五只牛塑,并称为“镇水铁牛”,做工精细,也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双金闸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用于控制南下夺淮的黄河水流。民国年间双金闸坍圮,由英国工程师重建,保留至今。淮安钞关设置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八大钞关之一,也是最大的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目前京杭

淮安作家表

淮安现当代作家一览表 整理人:11文秘(1)沈丽娟 20111003125 姓名性 别 出生 日期 籍贯生平经历代表作 陈 白尘男 1908 年3月 2日 江苏 淮阴 区 1908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河县城(今江 苏省淮安市)一商人家庭。中学时代就接受 “五四”新文学影响,写新诗和白话小说。青 年时代在上海求学。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 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 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7月任共青团 淮盐特委秘书,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 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独幕剧。1935年出狱后 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 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解放后 参加创作了电影剧本《宋景诗》和《鲁迅传》 等。1977年创作了历史剧《大风歌》。曾任中 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78年后受聘为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 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培 养了许多戏剧人士。 《升官图》, 《岁寒图》、 《大风歌》、 《乱世男女》 和《结婚进行 曲》等 张 贤亮男 1936 年12 月 江苏 盱眙 县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早在 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 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 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 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 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 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绿化树》、 《男人的一 半是女人》、 《肖尔布拉 克》和《灵与 肉》等 陈 登科男1919 江苏 涟水 县 1950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40年参加 涟水县抗日游击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盐阜大众报》、新华通讯社合肥分社记 者,中央文学讲习所学员,安徽省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主席,大型文学双月刊 《清明》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 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全国第 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1938年开始发表 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活人塘》、 《杜大嫂》、 《黑姑娘》、 《雄鹰》、《淮 河边上的女 儿》、《移山 记》等

历史上的十位巾帼女英雄简介

历史上的十位巾帼女英雄简介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中国古代十大巾帼英雄,分别为妇好、花木兰、吕母、迟昭平、冼夫人、平阳公主、梁红玉、唐赛儿、秦良玉、冯婉贞。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些古代著名的女英雄。1、妇好妇好,好姓,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为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2、花木兰花木兰,412年-502年,武汉黄陂人,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3、吕母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山东日照境内奎山西麓的崮河崖上,吕母起义的点将台犹存,后来称作吕母崮,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纪念地。吕母起义,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境内率众起义。吕母的部卒重返陆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4、迟昭平迟昭平,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中,熠熠闪光,展示着一代女性的尊严与骄傲。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5、冼夫人冼夫人,公元512年农历11月24日—公元602年农历1月18日,又称冼太夫人,名英,高凉郡,今广东茂名、阳江一带,出生于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促进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6、平阳昭公主平阳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后窦氏。祖籍邢州尧山,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中国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7、梁红玉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