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肤科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皮肤性病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常发生于盛夏及春末夏初,有日光暴晒史,青年男女多见。

(2)多发生于日光照射的部位,如颜面、颈前三角区、手背、前臂、背部等处。

(3)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结节、苔藓化等,皮损呈多形性,亦有破溃、抓痕、血痂等。

(4)自觉灼热、瘙痒、刺痛。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特殊的发病年龄、季节、间歇性发作、发疹形态及其与日光照射的关系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2)光敏感试验可出现异常红斑反应或光激发试验阳性。

(3)除外其他可能的紫外线相关性皮肤病:询问化学物质接触史及服药史,除外光敏性接触性皮炎或光敏性药疹;自身抗体(ANA、抗-Ro抗体、抗-La抗体)阴性或活检除外红斑狼疮;血、尿、粪卟啉检查除外卟啉病。

(二)证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曝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丘疹,自觉灼热、刺痛、瘙痒;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毒蕴结证:曝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疱或大疱,破后流滋、糜烂结痂,自觉灼热、刺痛、瘙痒;伴身热,口不渴或喝不多饮;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斑。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黄连、栀子、青蒿、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雷公藤多甙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

2.湿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推荐方药:五皮饮加减。生薏苡仁、土茯苓、滑石、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牡丹皮、马齿苋、甘草等。

中成药:湿毒清胶囊,雷公藤多甙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

(三)中药外治

1.中药塌渍:选用马齿苋等中药煎煮取汁,纱布浸入药水敷于患部,每日4~5次。

2.中药汽化冷喷:中药局部湿敷后用低频脉冲治疗机(电薰仪)或负离子冷喷机对患处汽化治疗。

3.中药外搽: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可选用三黄洗剂、蜈黛软膏、青鹏软膏以及中药油膏、中药散剂等。

(四)针灸治疗

1.体针法:取天柱、风池、风门、肺俞,施平补平泻法,不留针,再取百会、尺泽、足三里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耳穴压豆法:取肾上腺、神门、肺、大肠、内分泌,将王不留行至于小块胶布中央,然后贴在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压穴位数次,每次压10分钟。

3.耳穴埋针法:取肾上腺、神门、肺、大肠、内分泌,用皮内针埋入,每天按压数次,每次压10分钟。

(五)护理调摄

1.避免日光暴晒,夏日应缩短室外劳作时间。

2.外出应戴宽边遮阳帽、打遮阳伞、穿长袖衣裤;有本病发作史者,皮肤暴露部位外搽防晒霜剂。

3.避免搔抓,以免继发感染。

4.避免接触和摄入光敏物,如菠菜、油菜、芥菜、雪菜、苋菜、芹菜、小白菜、刺儿菜等富含呋喃香豆素的蔬菜;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甲氧沙林、抗肿瘤药、抗真菌药、部分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非那根及某些中药如白芷、补骨脂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5.可多食富含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类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积分值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95%>积分值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70%>积分值减少≥3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积分值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根据EASI评分(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法和VAS评分(瘙痒程度直观模拟尺评分)法对患者不同部位皮损症状严重程度,所占面积的大小、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EASI评分法

1.临床症状的评分:临床表现分为四项,即:红斑(erythema,E)、硬肿(水肿)/丘疹(induration(edema)/papulation,I)、表皮剥脱(excoriation,Ex)、

苔藓化(1ichenification,L)。每一临床表现的严重度以0~3分计分,0=无,1=轻,2=中,3=重。各种症状分值之间可记半级分,即0.5。

2.临床表现面积大小评分:①将全身分为4个部位,即:头/颈(H)、上肢(UL)、躯干(T)、下肢(LL)。上肢包括腋外侧和手。躯干包括腋中部和腹股沟部。下肢包括臀和足部。②皮损面积大小计算用患者手掌为1%估算,易于掌握。但在记分时需按中国新九分法换算成所占该部位的比例计分。③皮损面积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分值为0~6,即:0为无皮疹,1为<10%,2为10%~19%,3为20%~49%,4为50%~69%,5为70%~89%,6为90%~100%。

3.由于儿童与成人各部位占全身的比例不完全相同,8岁以上头颈为10%,上肢20%,躯干30%,下肢40%,而0~7岁则头颈20%,上肢20%.躯干30%,下肢30%。

4.根据上述各项,如8岁以上患者,头/颈部为(E+I+Ex+L)×面积×0.1,上肢为(E+I+Ex+L)×面积×0.2,躯干为(E+I+Ex+L)×面积×0.3,下肢为(E+I+Ex+L)×面积×0.4。如0~7岁患儿,则表中头/颈部为(E+I+Ex+L)×面积×0.2,下肢为(E+I+Ex+L)×面积×0.3,其它不变。各部位分值相加即为EASI皮损症状严重程度的总分。

注:E为红斑,I为硬肿(水肿)或丘疹,Ex为表皮剥脱,L为苔藓化

(2) VAS评分法

自述瘙痒程度用一个直观模拟标度尺测量,尺子的左端表示无瘙痒,右端表示剧烈瘙痒、无法入睡,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瘙痒。尺子的反面有与正面相应的刻度0~10。测定时让患者自己指定瘙痒程度在尺子正面的所在位置,医师则可读取、记录尺子反面的相应刻度,此刻度即为该患者的瘙痒记分。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 (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 课时:63(43/20) 学分:3.5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它是以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见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阐述 (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点、病及概要、古今相关理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3)常见危重病的中医急救处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抢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等,下篇突出常见急危重症和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讲解常用的急救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下篇,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见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课堂讲授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点(自学)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范畴,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2学时) 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关键和辩证关键,熟悉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了解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了解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第三章中医急诊护理(自学) 掌握中医急诊的护理特点,熟悉中医急诊的调护,了解中医急诊的预防特点。 第四章急诊科(室)的建设(自学) 了解急诊科(室)的任务范围,“三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讲解急诊科(室)的人员配备和要求,人才培养;介绍科(室)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建筑选址,科室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和药品等,简介急诊科(室)的急诊管理,如急诊工作制度、观察室管理、抢救室及监护式管理、急诊病案管理等,了解科研和教学工作。 下篇 各论 第一章急危重症(25课时)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患儿XX,7岁,男童,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起病急,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伴咽痛,伴少许咳嗽,流涎,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紫绀及昏迷、抽搐。在外口服治疗(药不详)后,仍然发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饮食较差,夜间入睡可,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P97次/分,R24次/分,W22kg。急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形正常,唇红,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颈软。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律齐,心率9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4-5次/分。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升高。 初步诊断及依据: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起

病急,病程短;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查体: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手足口病依据:查体:手、足、臀部无皮疹;故排除。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抗病毒、止咳、化痰、对症支持等治疗。

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终审稿)

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 目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目录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 二、皮肤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4) 湿敷(附操作流程图) (4) 贴敷(附操作流程图) (6) 面膜(附操作流程图) (9) 拔罐(附操作流程图) (11) 针刺(附操作流程图) (14) 艾灸(附操作流程图) (16) 熏洗(附操作流程图) (18) 涂药(附操作流程图) (20) 火针(附操作流程图) (22) 薰药(附操作流程图) (24)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一、湿敷法 湿敷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 急性皮炎、急性湿疹、化脓性或感染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儿科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起

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B。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CRP有不同程度升高. (2)病原学检查:视需要可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可用免疫荧光法、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前降钙素原可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3)ASO、ESR测定:ASO↑、ESR↑常提示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4)胸部X-ray: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大多数呈双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影像学改变。 (5)心电图: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心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开窗通风、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氨基酸、维生素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感谢聆听 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

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感谢聆听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感谢 聆听 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

(整理)年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7)组织病理:表皮改突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

皮肤科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面部皮损处多为淡红色或黄红色如钱币状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干性皮脂溢出,多见干燥脱屑斑片。自觉瘙痒。 (2)常发于头面、鼻唇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肿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临床特点 ①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结痂,可见渗出、结痂、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②好发于头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2)辅助检查 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Auspitz征及束发征(阴性)。 (二)证候诊断 1.血燥证:皮损为淡红色斑片,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剧烈,头发干燥无光甚至可见脱发。舌质红质干,苔白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2.湿热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遇热加重。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中成药 1.血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等。风热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蚕等;阴虚血燥加知母、麦冬、天冬、夜交藤等。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润燥止痒胶囊等。 2.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陈皮、半夏等。热重于湿加栀子、龙胆草、柴胡等;湿重于热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龙胆泻肝丸、芩连片等。 (二)外治法。 1.外洗疗法 湿性皮损可用香附、侧柏叶、土槿皮、肉桂、丁香、皂角、透骨草等与洗发香波混匀后局部外洗,隔日1次。或者姜黄消痤洗剂外洗,隔日1次。 2.外搽疗法 ①干性皮损可用苦蛇酊、重楼解毒酊、白屑风酊或外搽,日2次。 ②干性皮损可用青黛膏、青鹏膏等外搽,日2~3次。 3.湿敷疗法 湿性皮损,少量渗出者应用马齿苋、苦参、黄柏、苍耳子、野菊花、大青叶、龙葵、丁香等中药煎水局部湿敷。每次20~30分钟,2次/日。 (三)针灸疗法。 1.血燥证:取膈俞、血海、风池、曲池穴,用平补平泻法活血祛风。 2.湿热证:湿重于热: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穴。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用毫针泻法,足三里用灸法。热重于湿:选太冲、阳陵泉、日月、期门、风池毫针泻法。 (四)健康指导 1.饮食调理:注意营养饮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之品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2.生活起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 3.皮肤护理: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4.情志调摄:保持心情乐观,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情绪过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疱疹性咽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8.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堂《儿科学》第八版: 1.急性起病; 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 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位于悬雍垂、咽后壁、扁桃体及临近软腭等处。口唇粘膜以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4.根据上述1-3条标准临床诊断或/和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埃可病毒等)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8.552,疱疹性咽峡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普通病例无需住院,门诊对症治疗,居家隔离。 2.出现高热、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者收入院治疗,标准住院日3-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肌酶; 4)心电图; 5)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ECHO等)抗原/核酸检测和或血

清肠道病毒抗体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胸部X光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 2)腹部超声: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者; 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心肌酶有异常者; 4)头颅CT:出现高热惊厥或其他意识障碍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吞咽困难者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为手足口病风险。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精品文档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0.202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 1-7 岁多发。 2.潜伏期常 2-4 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 2-4 天,咽痛重者可影响 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 4-6 天,偶有延至 2 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 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 并发症。 5.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 2-3 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 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 10× 109/ L)和 或中性百分比升高 ( >80%),静脉血 CRP升高(> 10mg/dL)及指血 CRP (> 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炎琥宁、热毒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阿昔 洛韦等。 2.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 : 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3.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 液治疗。 4.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 IVIG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5.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 4-7 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B00.202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 。 1 欢迎下载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急 诊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