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建设生态美丽城市

2019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建设生态美丽城市

2019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建设生态美丽城市
2019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建设生态美丽城市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生态美丽城市

都市农业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也是面向城市消费需要的高效农业、创意型农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建设生态美丽城市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生态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是制约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讨建立适应都市农业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都市农业创造条件。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力培育种养殖大户和特色园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顺畅土地流转的相关机制,包括土地流转双方信息互通机制、价格协调机制、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等,从而构建起土地流出方安心、流入方定心的土地流转机制。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流转市场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跨区域、跨产业的农业专业协会,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城市农业园区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达地区经验证明,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的必然选择,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一是应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

考虑,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用电、保险等优惠政策,助推都市农业发展壮大。二是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联系帮扶家庭农场机制,指导应用先进技术、优质新品种、使用新设施、种养新模式,及时有效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订单式”、“全程式”服务。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涉农金融部门应专门制定家庭农场信贷管理办法,赋予家庭农场贷款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设定家庭农场的贷款条件、种类、额度、期限、方式等,在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

三、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发展都市农业的有效载体。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新型产业模式。属于农业部重点扶持的产业项目,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市##部分乡镇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创建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应积极谋划该区域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绿色、生态、有机、休闲”要求,把握城市农副产品需求弹性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产业选择、区域布局入手,科学规划我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支柱产业培育。二是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聘请有关专家深度调研,充分征求干群意见,将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兼顾特色产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积极构建园区循环经济链条。四、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大招商

引资工作力度,加强与大城市的产业对接与科技融合,大力吸引大城市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落户我市,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标准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带动提升我市整体发展水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产业园区及家庭农场就业,为都市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园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发展都市农业广泛共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模式有其特定性,不仅仅能为都市提供绿色、有机食品,更重要的是为都市提供更为广阔的消费空间,如休闲度假、亲土近绿、养老健身、社会实践等,在丰富都市居民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惯式,加强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培养和挖掘各类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实现快速发展。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昆明安宁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昆明安宁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 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今,城乡的关系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由此出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了城市的一大看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将农业资源用到实处,使农业结构得以优化。此外,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分析昆明市安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现状,并给出城市发展的思路,由此推进安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安宁市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必然要根据自己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发展具有本地特殊的现代农业模式。 一、昆明安宁市农业发展现状

安宁市位于滇中高原的东部边缘,总面积1321平方公里。距昆明32公里,是昆明通往滇西8个地州,并经畹町直接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7C。1995年撤县设市,辖9街道办事处,有64个村民委员会,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35.7万。原属于昆明的县级市,2014年3月全面托管给滇中产业新区,成为直辖市。工业经济一直是安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今,工业经济依旧占据着其半壁以上的江山。安宁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比较小,但是,农业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对安宁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市化推动三大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安宁未来发展中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安宁市作为新规划的滇中产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政府提出要把安宁市建设成为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示范区。 近年来,安宁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都市农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以及低污染、规范化的规模养殖小区,着力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新亮点,努力打响“高效农业基地”品牌。截至2012年,安宁市培育建成昆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建设农业园区11个、都市农庄2个,推动农业总产值增至18.1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比由47%提高到52%,荣获“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称号。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4478951.html,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2

新乡市现代旅游休闲农 庄发展规划 xinxiang City Modern Tourism Leisure Farms Development Planning 项目建设单位:新乡市xxx有限公司 规划编制人:园艺园林学院园林104班王雪丽 编制日期:2012.12.12

新乡市现代旅游休闲农庄建设组织 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项目顾问: 三、技术顾问: 四、实施单位:

目录 一、项目提要 (1) (一)项目名称 (1)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1) (三)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负责人 (1) (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1) (五)项目建设地点 (1) (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1) (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1) (八)经济效益分析 (2) (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2) (十)运行机制 (2) 二、项目区概况 (3) (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3)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3) 2. 项目区建设现状 (3) (二)自然资源概况 (3) 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4) (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4) 2. 规划的基本原则 (4) 3. 项目区建设标准 (4) (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4) 1. 规划水平年度 (5) 2. 规划的具体目标 (5) 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5) (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5) (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6) 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8) (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8) 1、有机蔬菜生产区 (9) 2、花果苗木种植园 (9) 3、畜禽养殖区 (10) 4、水产养殖区 (10) 5、农产品加工园 (10) 6、休闲观光旅游区 (10)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占绍文

REFORMATION&STRATEGY 2015.12 2015年第12期改革与战略NO.12,2015 第31卷(总第268期)REFORMATION&STRATEGY(Cumulatively,NO.268)2015.12.020 中国大陆地区都市农业的实践开始 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后都市农业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每年都以较大 的比例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 完成平原造林2.3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 积12万公顷;农业观光园达到了1301 个,总收入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设施农业占总产值的1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863户,比上年增加333 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0.4%。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 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都 市农业尚处于发展模式和业态组合单一, 处于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的阶段。① 一、都市农业的界定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 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 地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都市农 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商业区、住宅区等 区域内的,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 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 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 力的影响(宗传宏,2007)。随着经济 增长和科技进步,都市农业在中国不断 被赋予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经济发展 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 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城乡一 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占绍文,赵海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都市农业具有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融合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常态下,是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对快速发展的都市农业园区的深入调查,文章认为,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差异性不足、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过短等问题,发展都市农业应该与当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各地应系统地思考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文化产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2-0083-03 Issues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Zhan Shaowen,Zhao Haihua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nxi710055)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industry convergence,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industry,in line with green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normal. Based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this paper reviews that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 is insufficient,combined with the local reality is not close enough,the industrial chain is too short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etc., and should be based on systems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hain [作者简介]占绍文(1969-),男,湖北黄冈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赵海华(1990-),女,江苏泰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83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4478951.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

“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 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都市农业概念

第四讲参考材料 1 都市农业概念及定义 1 都市农业的定义 “……随着都市农业的总量和重要性的日益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的变化,那种普遍的限制或排斥农业的城市发展政策正在转变或受到关注。”-巴基斯坦财政部长Sartaj Aziz,“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如何影响食品生产和农业研究?”海牙ISNAR座谈会,1997年2月。 工作定义:都市农业是为了食用和其他用途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种植庄稼、养殖家畜、以及相关的活动,如原料的生产和配置及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都市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多种农业系统,从家庭的为了生计种植和加工到完全商品化的农业都属于都市农业的范畴。在不同的资源形势下都有都市农业存在,比如土地和/或者水资源缺乏或者充足的形势,以及禁止或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环境。 城市内的农业(Intra-urban agriculture)发生在城市的建成区。大多城市和城镇有可以用于都市农业的空地或未利用土地,包括不适于建设的空地(沿河、公共用地或机场附近),可作临时使用的空闲公共和私人用地(为未来利用或投机预留用地,待建设用地),社区土地和家庭空地。耕作区往往面积很小,耕作体系大体具有谋生和休养的特征(庭院栽培和在家庭小块土地或阳台上的动物饲养,空地上简单的栽种)或者高度的专门化(如公园里的观赏植物苗圃,屋顶的香草和药材种植,地窖的蘑菇养殖等)。城市内农业的经济效益很难衡量,而且看起来很小,但对于食品安全有明显的作用。 半城市地区的农业发生在城市外围。半城市地区往往在一段特定时期内经历戏剧化的变化:土地价格趋于上涨,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流入,人口密度增加,形成多种用途的土地。这些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体系,使其趋于向更小规模的密集产业和从常用农作物向更易腐烂的作物及动物产品(肉,蛋,奶)转移。半城市地区农业则十分密集,而且受商业驱动较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但对于城市贫民的食品安全的贡献不如对城市内的农业贡献。 大部分城市农民是家庭企业,但也有中等的和大型的企业。最近的研究表明通常是较大的单位以不同方式影响较小的(市场导向型)单位。 2 区分城市、半城市化地区农业与农村农业的标准 包括: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行政区界限;耕种系统的类型和应用技术的种类(另外,受城市直接影响的地区生产更加易腐烂的产品,以及其他如鲜花和观赏性植物等的产品,通常倾向于比乡村农业更加密集的和更多的利用城市的水源和养分;土地价格:由于竞争性土地价格,受城市影响的土地有更高的地价;灵活性/基础设施:受城市影响的地区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公共交通;产品销售情况:在半城市地区更多的农民直接参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加工(包括街道食品)和销售,而农村农产品的销售则主要通过其他渠道。 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区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融入了城市的经济和生态系统。将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区分开的并不是区位的原因,而是由于都市农业深植于城市的生态系统并与其相互影响。这种联系包括雇佣城市居民,利用典型的城市资源(有机废弃物如堆肥和用于灌溉的城市污水),同城市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对城市生态的直接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作为城市食物系统的一部分,同其他城市功能竞争土地,受城市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等。尽管一些形式的都市农业是基于暂时的空地利用,像这样的都市农业仍然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里一项永久特征,从而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动都市农业,许多从业者意识到城市以及基于政策目标和个人期望利益的能动因素等观念(减轻贫困、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废弃物再循环等)。

全力打造农业公园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全力打造农业公园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2010-4-23 16:35:05 一、怀柔区概况 怀柔区总面积212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8.7%。区辖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284个行政村,常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2万人。怀柔区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11个新城之一,承担着涵养生态、保护水源,发展生态旅游业、都市型工业和物流业等城市功能。2008年,怀柔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人均GDP 达到5330美元(按照6.83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人均GDP达到3.6万元人民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2元,增长8.1 %。农民人均纯收入9871元,增长12.1%;其中有7个镇成为万元镇,140村成为万元村。 二、怀柔区农业公园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区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自有的民俗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农业公园化的建设理念,借势、借机、借力、借策,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农业公园、沟峪经济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建成了一批集旅游观光、科技推广、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农业公园、经济沟谷,树立了园林化和公园化的怀柔都市型农业品牌形象,也实现了市民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享受农业、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山野的愿望,叫响了“田园文化经济”品牌。 2007年,我区启动了凤山百果园、四季花卉园、红梨产业园3个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修身养性、怡情益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公园建设模式。同时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对“不夜谷”、“夜渤海”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加强了治污、治乱及环境整治,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我区以设施农业为基础,新建了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又以“不夜谷”和“夜渤海”两条沟为样板,打造了“水长城”、“栗花沟”、“溪水湾”、“白桦谷”4条经济沟。2009年,北房都市型设施农业园区、北京绿湖生态农业公园、怀柔京承现代农业园三个设施农业园区和“白河湾”、“银河谷”两个经济沟正在建设当中。 (一)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包括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1、红梨产业园:位于怀北镇,规划面积1万亩。以原有的红肖梨产业为基础,加强新品种引进,通过整体包装和升级,建成全国唯一的红梨产业园区。 2、四季花卉园:位于杨宋镇,规划面积1000亩,以花卉苗木观光为特色,以杨宋镇花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郭庄、四季屯、耿辛庄等村,形成苗木、花卉高档次、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园区,依托影视城良好氛围,提供游客赏花、鲜花交易等完整的旅游产品。 3、凤山百果园:位于桥梓镇,规划面积4.5万亩,以果品观光采摘为特色,园区内已建成大枣、核桃、浆果、苹果、梨等多个采摘生态农业园。同时加强了道路硬化、生态餐厅、休憩场地,停车场地等服务设施建设。 4、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位于庙城镇,规划面积1700亩,紧邻京承高速路沿线,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为旅客提供观光、采摘等服务。现已完成1310栋钢架大棚建设,主要发展设施蔬菜、甜瓜、西瓜、樱桃番茄等。同时配套建设公园道路、门区、指路形象标识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都市现代农业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都市农业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类型、功能和意义 1、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它是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2、类型: 按农业功能划分:(1)农业公园(2)观光农园(3)市民农园(4)休闲农场(5)教育农园(6)高科技农业园区(7)森林公园(8)民俗观光园(9)民宿农庄 按区域划分:(1)中心区农业(2)走廊区农业(3)隔离区农业(4)外缘区农业 3、功能 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4、意义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有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如下意义: 4.1、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2、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 4.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 4.4、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 4.5、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 4.6、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二、项目规划建设指导思想 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观光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观光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观光园的建设上将尽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 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新的机遇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

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新的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

南沙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子0506

广州.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编制单位: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三月

前言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广州市城市战略发展将由“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战略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梯度空间架构、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随着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推进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广州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2007年,南沙区政府曾经对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在推进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园区建设工作,增强园区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南沙区政府引进莱蒙集团(广州市莱蒙水榭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统筹开发,特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南沙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紧密衔接相关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于2010年12月完成初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多方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3月形成本《规划》初稿。 本《规划》以国家、省级地方法规与政策为依据,顺应广州城市和农业发展趋势和要求,从南沙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在重点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发展定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