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顺德区容山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学科活力课堂导学案

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设计者:曾绿松审核者:_高二政治备课组日期:_2015年5月12日

第一部分:个体自学

1、完成《全优课堂》P71的填空题。

2、阅读教材p86—92,将下列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勾划出来并标注。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又是怎样实现的?

3. 观点纠错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是同步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

(4)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探究一】网络热词凭什么一语风行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鲜明特点,在众多的特点中,网络流行语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屌丝、逆袭、表叔、高富帅、白富美、元芳你怎么看……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一个个独特的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外一种方式,凸显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从最初的“囧”“雷”的纯粹搞笑,到“躲猫猫”“俯卧撑”的关注和质疑,从“被”“杯具”的黑色幽默式控诉,再到“打酱油”的无奈,热词经历一番轮回,也简明扼要记录了当代历史。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是在特定网络环境、新闻事件、时事背景下催生出来的,这样的网络环境和时事背景不断更新出现,也就决定了网络热词层出不穷。

探究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2:上述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

探究问题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能否举出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辨析: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对社会存在就起促进作用。

【探究二】2013年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如火如荼

材料一: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材料二:《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一届国务院对2013年改革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举措。

材料三: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铁路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组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国务院不再保留铁道部,不再保留卫生部,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铁路系统将实现政企分开。

探究问题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的矛盾运动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2、材料一中马克思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

4、根据这一矛盾运动,总结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探究问题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

2、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如何?

3、根据这一矛盾运动,总结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探究三】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生息繁衍,历尽沧海。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人们辛勤耕耘,编织自己理想的梦。终于历尽磨难,从构木为巢、掘地为穴里走出,住进了高楼大厦;从结绳记事,发展到了一秒钟能进行数10亿次计算的电脑世界;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殿堂;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世界,进入了登月探险的太空时代。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思考: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创造之路?

探究问题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以上材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发展的过程如何?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如何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靠什么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又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问题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怎样解决?

2、改革的本质、目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的收获:(请尝试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我的疑惑:(请把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巩固提升

1. “你是弱势群体吗?”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伦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

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过万的白领、工作稳定的公务员,不少人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

的标签。“弱势心态”是在社会结构、社会利益迅速分化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承受着前所未有冲击、紧张、不安等情绪而产生的心态。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

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自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广大人民群众对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期许,这是立法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社会保险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为社会保险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法》出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是

①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

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中央把民生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其哲学依据是

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并决定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民生问题等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20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主流媒体

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发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6、(2009广东卷26)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

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7、(2008上海卷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8、(2008江苏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

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9、(2010广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

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社会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0、(2009年浙江文综)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

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以上观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与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 、 B、 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 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 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A、E)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 、 E )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D、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 ( 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 )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 、 C、 D、 E)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 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一、人的目的性: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 101- 102。这个“自然史的过程一般被理解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但是, “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客观过程。正确理解这个思想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前提。这个特定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2] 8事实上, 人类社会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已经确认, 历史并不是在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上行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既看到了大踏步的跃进从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现象, 也目睹了反复和倒退从而延缓了历史前进脚步的社会现象。这一切无非说明, 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看客, 人类在每一历史的片段中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迹。 唯物史观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定, 强调社会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否定了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历史不是像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在阿尔都塞看来, “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辩证法不是任何主体的作用, 无论这主体是绝对的(神)还是仅仅是人类的, 历史的起源总是已经被推到了历史以前, 因此历史既没有哲学上的起源, 也没有哲学上的主体”[ 3 ] 。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以承认历史是人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为前提的, 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只是对人的历史活动的一种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按照某种外在的尺度书写历史的看法。在他们看来, 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观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 “ 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111思想政治理论(单)

111思想政治理论(单)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势与政策约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4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20分(20题,每题1分) 简答题 20分(4题,每题5分) 论述题 30分(2题,每题15分) 材料题 30分(2题,每题15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二年级学生; 2、学科:思想政治;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归纳知识结构。 (2)、思考教材“探究活动”。 (3)、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收集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的发展资料,联系教材理解:生产力与生关系的关系。 二、教学课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六、教学方法 举例讲解法归纳法案例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今天我们就进入历史唯物主义学习,了解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等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略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B、C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C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C )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突出实践特色,是中央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根本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突出实践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去探索领悟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离开了实事求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吃苦头、碰钉子,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领导干部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凭个人喜好或主观意愿进行决策、开展工作,结果经常出现一厢情愿或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创造“政绩”,不顾现有的财力、物力状况和客观需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结果劳民伤财,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和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具体来说,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与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一致的、统一的,是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坚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坚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还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吗

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吗? 正方:有。 声明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根源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 反方:没有 声明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完全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力量,精神的因素也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受到偶然性的支配;思想问题和经济因素是阶级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问题;历史由偶然事件推进,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影响都能推动历史发展。 正方一号: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反方一号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大范围的大肆杀戮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奴役当地农民,甚至是黑奴贸易,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吗?就像邓宁格在《资本论》里注释说的: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这种以牺牲道德、挑战法律、蔑视人性为代价,充满着血腥和肮脏的资本原始积累,不就是人性中贪婪一面的展现?客观上说,这样的贪婪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机器代替人工是因为便宜啊,不然谁愿意用又贵又慢的人工啊?这样一来甚至可以得出人性的缺点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正方二号:对方所说的仅仅是社会发展受到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影响的一个体现,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它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比如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衍生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再比如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对封建主义落后的生产力的胜利,这也是社会基本矛盾一个体现。 反方二号: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存在于每一个历史节点,就像对方说的,陈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99.5) 1996年以来,巨鹿县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捕捉机遇,冷静地提出了“跨跃工程”发展战略。几年来,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提前一年实现脱贫,96、97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实绩较突出县。全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保持和发展这一大好局面,作好下一步工作,有必要对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巨鹿是国家贫困县,95年在全市考评中被评为实绩较差县。巨鹿人同样想富、盼富,同样想把工作做好,但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形成并习惯于外在于经济的政治行为,在经济运做中往往表现为经济进程的政治行为化。以至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连连跌跤,县办企业相继落马,个体经济、乡镇企业没有适时成长起来。几年下来,与先进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落差。沉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引导人们从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着眼,从作为贫困县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出发,使我们的思路回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本来逻辑,摆脱了落后经济发展之上的那种虚假的自由王国,重新进入经济必然性还占主导地位的必然王国。马克思一百年前就告诉我们,革命是无法制造的,任何革命只能是社会发展客观进程的要求。同样,马克思还说,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经济阶段是不能超越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发展只能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基于这一理论参数,巨鹿全面实施“跨跃工程”,以乡镇企业、户办联户办企业和个体经济为经济增长点,鼓励“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办工厂”。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那种沉迷于自由王国的幻想,从行政手段真正走向经济有序性,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复归自然。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巨鹿企业少、规模小、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只能是乡镇企业、个体经济,所以,必须“抓扩散、上规模”,依靠群体优势占领市场,依靠社会运行背后那只“看不见得手”的力量,发动群众“上经济、求发展”,把群众因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形式的历史倒错而抑制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大步跨跃,是社会生产力恢复到本应具有的水平上。因此,“跨跃工程”首先是一种回落,即让远离生产力发展历史实践功能度的生产关系从主观创造物重新成为一种现实经济运动的客观产物,其落点不在生产关系本身,而在于生产力的真实生长,在于找出与贫困县生产力水平相一致,并能促进其突发向前的经济形式。 “跨跃工程”三年迈出三大步,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2800万元增长到3658万元,97年增长到4959万元,今年可望实现财政收入5800万元。新增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摊点2400多家,其中投资百万元以上的80多家。形成了食品、棉纺、橡胶、机件加工、废品回收等五大行业,乡镇企业产值由95年的13亿元,增加到98年的45亿元。农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作物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全县果林面积已达15万亩,其中串枝红杏5万亩,枸杞5万亩。银花种植面积迅速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运用: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 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教师提示:认识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局限);阶级局限(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从实践出发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是人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总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人们的具体活动千差万别,但并非是纯粹个别和偶然的,而是在偶然

之中隐藏着必然,在个别之中包含着一般,在表面不重复的现象背后,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重复地起作用。在现代西方,有些思想家极力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其理由就是,在他们看来,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能形成规律性,在自然界中,相同的事件反复出现,因而存在着规律性;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事件都是个别的、不重复的,因而不存在规律性。例如,波普尔就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社会历史没有规律”。这种点,实际上是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确,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会重复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波普尔看到了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差别,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又夸大了这个差别,以至于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则是错误的。这说明,他并不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社会规律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又是和人的意识的作用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特点是和前一个特点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人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问题在于,同一社会的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是一样的,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