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铃兰花》学案

《铃兰花》学案

《铃兰花》学案
《铃兰花》学案

《铃兰花》学案(教师用)

编写人:刘正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叙事情的意义。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见教学案第15页)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章记叙了少年时“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开头四节写“地狱”的环境及自己对它的恐惧,接着写“我”第一次被派到那里去放牧,最后写“我”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突显爱能使人变得勇敢、坚强的主题。

课堂导学

一、文本探究

既然“地狱”那么恐怖,“我”为什么突然变得勇敢起来,独自一人去那里采摘铃兰花?

1、前四节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地狱”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见教学案第68页

2、第1节与第28节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何特点?这样写用意何在?

见教学案第68页

3、文章前两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描写环境,为文章营造了氛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且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二部分则通过放牧这件事进一步细腻生动地写出“我”的恐惧,为下文“我”独自去为母亲采摘铃兰花张本。

4、“我”为什么会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见教学案第68页

二、当堂归纳

教学案第20--21页

迁移阅读(2008·全国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

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运用叙事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掌握叙事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技巧。

课堂导学

一、“迁移阅读”点拨

二、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1.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4分)

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2.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2分)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2分)

3.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2分,说出用“比喻”修辞,给1分)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2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12.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6分)

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三层意思,意思对即可)

三、当堂归纳

拓展提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外的春光庐隐

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红色的壁上,她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她深切地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枯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春风有时也许可怜孩子们的寂寞吧!在那洒过春雨的土地上,吹出一些青草来──有一种名叫“辣辣棍棍”的,那草根有些甜辣的味儿,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的嚼咀。这可算是春给她们特别的恩惠了!

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在一个春风吹得最起劲的时候,她的心也燃烧着更热烈的希冀。但是这所囚牢似的学校,那一对黑漆的大门仍然严严的关着,就连从门缝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于是在下课后,她独自跑到地窖里去,那是一个更森严可怕的地方,四围是石板作的墙,房顶也是冷冰冰的大石板,走进去便有一股冷气袭上来,可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比那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性吧。最能引诱她的当然还是那几扇矮小的窗子,因为窗子外就是一座花园。这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前一丛蝴蝶兰和金钟罩,已经盛开了,这算给了她一个大诱惑,自从发现了这窗外的春光后,在她生命上,也开了一朵光明的花,她每天一只猫儿般,只要有工夫,便蜷伏在那地窖的窗子上,默然的幻想着窗外神秘的世界。

她没有哲学家那种富有根据的想象,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理智的头脑,她小小的心,只是被一种天所赋与的热情紧咬着。她觉得自己所坐着的这个地窖,就是所谓人间吧——一切都是冷硬淡漠,而那窗子外的世界却不一样了。那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自由的吧!她欣羡着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灵魂,每每跟着春风,一同飞翔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那盛开着美丽的花丛中翱翔着,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直扑天空,伏在柔软的白云间甜睡着。她整日支着颐不动不响地尽量陶醉,直到夕阳逃到山背后,大地垂下黑幕时,她才怏怏地离开那灵魂的休憩地,回到陌生的校舍里去。

她每日每日照例地到地窖里来,一直过完了整个的春天。忽然她看见蝴蝶兰残了,金钟罩也倒了头,只剩下一丛深碧的叶子,苍茂的在薰风里撼动着,那时她竟莫明其妙地流下眼泪来。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十来岁的孩子前途正远大着呢,这春老花残,绿肥红瘦,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但是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古怪,因此她被家人所摒弃,同时也被社会所摒弃。在她的童年里,便只能在梦境里寻求安慰和快乐,一直到她否认现实世界的一切,她终成了一个疏狂孤介的人。在她三十年的岁月里,只有这些片段的梦境,维系着她的生命。

阳光渐渐的已移到那素心兰上,这目前的窗外春光,撩拨起她童年的眷恋,她深深地叹息了:“唉,多缺陷的现实的世界呵!在这春神努力创造美丽的刹那间,你也想遮饰起你的丑恶吗?人类假使连这些梦影般的安慰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怎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哟!”

但愿这窗外的春光,永驻人间吧!她这样虔诚地默祝着,素心兰像是解意般地向她点着头。(选自《人间世》杂志1934年第l期,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二十年前的一段“教会学校”的“寄宿”生活,感受到的多是“窗外的春光”。结合文意,简要归纳“窗内没有春光”表现在哪几个方商。(4分)

囚牢似的教会学校,管得异常严厉的校长,没有花树的院子,有些乏味的世界。

2.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地嚼咀。”请稍加分析,指出这句话的含义。(4分)

表现出窗内是一个春光少得可怜的世界,而孩子们不甘冷漠、乏味的生活,内心有追求和希冀。3.第五段写到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文中“灵魂的休憩地”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它能成为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6分)

“灵魂的体憩地”指有着“几扇矮小窗子”的地窖,它通向窗外的花园。成为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地窖比起“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从地窖的矮窗口可见到窗外美丽、和谐、自由的春光,进而有所追求,跟着春风,一同飞翔。

4.根据文意,说说“窗外的春光”的多层含意。(6分)

一是现实中的春光,眼前所见窗外的阳光,以及素心兰等撩起思绪的春光;二是回忆中的春光,童年时在教会学校地窖中她所见到并给心灵以安慰的窗外的美丽世界;三是寄托中的春光,她曾幻想自己变成蝴蝶和小鸟自由快乐地飞翔。故窗外的春光象征着美好、和谐、自由的生活。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完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 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知识与技能 能力目标 情感价值观 1.了解司马光及《资 治通鉴》相关常识; 2.了解赤壁之战的经 过及影响; 3.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学会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雨霖铃》学案

课前篇-----柳营晨试马,沙场初点兵 一.知识链接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马嵬兵变时,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雨淋铃”曲。 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略读文本 1.读准词句停顿,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反复诵读,品味词人婉约的语言风格。 3.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作上下片的画面。 三.知能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骤雨()凝噎()念去去()暮霭()那堪()经年()四.释疑问难 课上篇-----纸上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一.聚焦难点 1.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3.鉴赏意象,感受婉约派的语言魅力。 二.梳理整合 1.在词的上下片中,诗人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

2.揣摩重点文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重点诗句的语言魅力。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并能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词作的上下片的画面。 三.思悟空间 课后篇-----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达标检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上面这首诗。 2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铃兰花

铃兰花 沃兰茨 教学目标: 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教学方法:探讨 课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俗话说:人有人语,花有花语。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寓意。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花通常象征了什么? 玫瑰:纯洁的爱、美好常在等。 百合:百年好合、事业顺利等。 康乃馨:真情、祝福、健康永远。 2、[铃兰花图片]那这又是什么花呢? 这是铃兰花,大多数同学们可能不熟悉,而它在西方却是很常见的花,在法国每年的五月一日还会举行“铃兰花节”。 既然花有花语,那铃兰又象征了什么呢? (一学生朗读“铃兰物语”)在古老的苏塞克斯传说中,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在与大毒蛇的搏斗中,他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他的血流经的土地上开出了朵朵洁白的铃兰花。人们说那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 其他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乌克兰,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馨四溢的铃兰。铃兰也是圣母玛利亚哀悼基督的眼泪变成的,把铃兰称为圣母之泪,很多时候也译为“女人的眼泪”。也有人说铃兰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铃兰还是古时候北欧神话传说中献给日出女神的鲜花,也是北美印地安人的圣花。在法国象征爱情,女子可以通过送这种花向爱人传递爱意也可以在婚礼上送给新娘,预示新人“幸福到来” 3、听了刚刚的一些关于铃兰花传说,同学们有没有猜到它的象征意义呢?提示:在西方铃兰花象征着“纯洁·幸福”。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春风开放,传说只要收到铃兰花就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采摘的那一束芳香馥郁的铃兰花。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 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

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1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2、致殷勤 ..之意 13、比.至南郡 14、备南.走 二、指明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雨霖铃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自主赏析法 2、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③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 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 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最新《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赤壁之战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 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 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 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 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 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霖铃word学案

雨霖铃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表述出作者在《雨霖铃》中抒发的情感。 2﹒能说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 3﹒能独立分析《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简介背景 《雨霖铃》写于作者柳永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整体感知 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时段? 别前——别时——别后 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别后(孤寂清冷的别后情景) 三、合作探究 1.说说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虚实结合实写: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虚写:设想自己离去后的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无法排遣痛苦,更能体现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请比较分析 A.”B.“今宵酒醒何处? ” C.?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请大家从读过的诗词中找一些关于“离别”的诗句来。 [课后练习三]有有“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深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搏。】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 五、作业 《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意境意境=意象(物 象+情思)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是:壮阔雄浑。 常用的有:雄浑壮阔、苍凉辽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静空寂、萧瑟凄凉、婉转缠绵、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 (凄婉缠绵)★词也叫“诗余” 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 读柳永——蜗牛老师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

雨霖铃学案(正式)

《雨霖铃》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背诵《雨霖铃》。 【自主学习】 1.阅读“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将离别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 方法指引: 可以从诗歌选取的意象进行分析; 可以从诗歌描绘的细节进行分析; 可以从诗歌刻画的心理进行分析。

【课堂检测】 1.有感情的诵读《雨霖铃》。 2.背诵《雨霖铃》。 【学习小结】 【课后练习】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思考:“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 知识链接: (1)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柳永词选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铃兰花

铃兰花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张至真 一、教学目标 感受成长过程中战胜恐惧的经历,培养其责任感和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我”转变的心路历程。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有人语,花有花语。由玫瑰、百合、康乃馨的寓意引出铃兰花的寓意,铃兰是幸福之花,法国的五月一日是“铃兰节”。 (二)作者简介:普·沃兰茨(1893—1950)是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著名作家,以写农村生活、乡土文学著称于世。(投影) (三)文本研读 1、本文借铃兰花讲了个什么故事? 不到六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地狱”放牧,因恐惧而逃回去,又在某一天却勇敢地在清晨的“地狱”采回了一大把铃兰花的故事。 2、我为什么对“地狱”恐惧? [客观上] 人迹罕至、阴森森,“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主观上] “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我总觉得我们的着块洼地有点像真正的地狱入口”,以至于“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作者尽情的描写并渲染了“地狱”的恐怖。 [行动上]还有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放牧经历”,一次“非常可怕的考验”。 3、考验的理由是什么? [客观上]那地方用来放牧最理想。[实际上] 人的成长需要接受种种考验,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才能勇敢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温室里的花朵终究经不起风吹雨打。 4、考验的设计者是谁? 是我的父母。 5、这考验的如何设计的,文章有没有明讲? 没有,而是在我的恐惧历险及摘来铃兰花的壮举中透露出来的。写父母采用“藏”,写我采用“露”的结构方式,详略得当,更显结构的缜密。最后以我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

第12课淝水之战 本课话题——纳谏 一、从课本中积累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从生活中积累 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 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 三、从历史中积累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君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朝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政通人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