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贵重点山中医

金贵重点山中医

金贵重点山中医
金贵重点山中医

二、简答和论述

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

3、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肾着,寒湿痹着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由于病在躯体下部,邪着肾之外府,留着于经脉肌肉,尚未病及肾之本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当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

4、四饮的症状。

痰饮病可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凡水饮流走胃肠者,属狭义痰饮。水饮流注胁下者,属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肤者,属溢饮。水饮贮于胸膈者,属支饮。5、解释“温药和之”。

“温药和之”表示温之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此乃痰饮病治本的法则,但并非痰饮病唯一的治法。

6、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9、了解近血和远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故称为近血。先见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来自直肠以上,距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1 血痹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治疗方药

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阳症候:局部麻木和轻微疼痛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2痰饮病分类以及方剂

痰饮-饮停胃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呕吐眩晕苓桂术甘汤

悬饮-饮停两肋咳嗽引痛干枣汤

溢饮-饮停四肢肌表身体疼重无汗大、小青龙汤

支饮-饮停胸肺咳逆倚息不得卧

3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方子

病机:上焦阳虚阴乘阳位胸阳痹阻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疼短气主方:栝楼薤白白酒汤4转胞和下消一为小便不利一为小便反多为什么用肾气丸治疗

小便不利是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小便反多是肾阳虚不能划气摄水,病机均为肾阳虚故…

5治疗虚劳为什么重在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虚劳篇中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理论依据治疗上重视脾肾二脏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懒以充养而虚劳病的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补肾就是固其根本健脾就是资其化源根本已固生化有源虚损才有恢复的可能故治疗虚劳要重视脾肾;侧重甘温扶阳虚劳病症情较为复杂不论始为阳虚或者阴虚最终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症候。故重点应调理脾胃建立中气得以四运,从阴引阳丛阳引阴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6湿病的基本指法及其机理是什么?

治疗湿病应当发汗但发汗的要旨是微微发汗是风湿倨去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湿病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不可妄用大汗火攻

和下发

7风湿历节和寒湿病如何鉴别:

风湿历节病机: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症状: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稳稳欲吐治法温经散寒利湿祛风清热养阴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病病机寒湿痹阻症状:关节巨疼痛处不移不可屈伸治法温经散寒利湿主方乌头汤8肺萎如何辩证治疗

为津伤阴虚内热熏肺气逆而咳其其主症为咳吐浊唾延沫脉数虚。虚热肺萎治疗采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并清虚火虚寒肺萎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气不布津临床表现:不渴不渴遗尿火小便频数头眩

9肠痈如何辩证治疗方子

A急性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沉紧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桃仁瓜子牡丹)

B慢性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痛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

10胸痹如何虚实异治(枳实薤白汤与人参汤的比较)

偏于实者多是寒痰浊偏盛脉以阴弦为主且干心胸满闷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当以通阳散结降呢除满;偏虚者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其脉以阳微为主并觉倦怠少气甚则四肢厥冷出寒冷

12何为中风病因病机主症

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病因病机:内虚邪中经脉痹阻

13风湿表虚症临床表现治疗方子

表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子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14大小青龙汤在治疗溢饮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为表里同病,病机均与外感风寒,肺失宣降饮溢四肢有关,症状均有恶寒发热身体重痛。不同点: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表证偏重,症状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象浮紧,舌苔薄黄。治宜散寒化饮清热除烦。而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表证较轻。症状咳喘痰多,胸痞干呕,脉象旋弦紧,舌苔白滑。治以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15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的比较

同治历节病,但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法上均有不同桂汤治风湿历节证以关节肿痛痛处游走发热为主故治应祛风除湿行痹清热乌头汤治寒湿历节证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遇冷加剧为主故治以温经祛寒除湿止疼

1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百合病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狐惑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食于喉为惑,食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虐病脉证并治

虐母:病虐,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虐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2寒湿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

重症证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脉象总纲: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证治1虚劳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2虚劳里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3虚劳腰痛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4虚劳风气百疾:虚劳。诸不足。

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5虚劳不寐: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6虚劳干血: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证治1虚热肺痿: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2虚寒肺痿: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吐。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肺痈证治1邪实壅滞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血腐脓溃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桔梗甘草)

咳嗽证治1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2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麻黄石膏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

证治主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实薤白白酒)重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虚实异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急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痛证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实热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之,下之黄自去。证治1里实兼表实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2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3里实胀重于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4里实积胀并重:痛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需下之,宜大承气汤。5寒饮逆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6脾虚寒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蜀椒干姜人参胶饴)7寒湿积滞: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五脏风寒积聚病病脉证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跌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坚,其睥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方证(条文、症状、病机、方药)

1、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5-8)

症状:诸肢节疼痛而肿大;身体逐渐消瘦;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有如与身体相脱离的感觉;头昏目眩,中气虚而短气;胃失和降,温温欲吐。

病机:风湿痹阻不通,筋脉失养。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芍药、生姜、甘草。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6-2)

症状: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外证身体不仁,不仁者,

肌肤不觉痛痒,甚者如风痹状,即不仁兼酸痛感。

病机:气虚血痹,肌肤失荣。

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金匮要略》如何论述虚劳病?多个方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6-8)症状:小腹弦急,外阴部寒冷。目眩发落。脉极虚谓脉极虚弱无力,芤谓浮大中空,迟谓脉象迟缓,三者皆是虚脉,不只见于失精家,亦见于下利清谷,或亡血的患者。虚劳病并可见芤动微紧之脉。病机:心肾不交,精关不固。治法:滋阴潜阳,收敛固涩。方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6-13)

症状:里急,腹中痛,心悸,衄血,梦遗失精,四肢酸痛,咽干口燥。

病机:阴阳两虚,脾虚营弱。

治法:建中缓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6-14)

症状:腹中拘急,甚则腹痛,阴阳形气俱不足。

病机:脾气虚衰。

治法:健脾补虚,扶助阳气。

方药: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6-15)

症状:肾虚多表现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病机:肾阴阳两虚。

治法:补阴助阳,利水护正。

方药: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6-16)

症状:多种虚损证候,感受外邪的证候。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

治法:寓祛邪于补正之中,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

方药: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神曲、豆黄卷、甘草、芎藭、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17)

症状:肝血不足,血不养心,神魂不安,故不得眠;夜不得眠则易致心中烦扰,或心悸,眩晕,口干等。

病机:心肝血虚所致失眠。

治法:补肝养血安神。

方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6-18)症状:虚极羸瘦,是五劳七伤到了极点的结果。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病机:虚劳日久,内有干血。

治法:缓中补虚。

方药: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

4、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7-10)

症状:津液耗伤,导致肺胃阴虚,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炎,肺气上逆则喘咳,热灼津伤故咽喉干燥不清爽,痰黏难咳。

病机:虚热肺痿,肺气上逆。

治法: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方药: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7-5)症状:上焦阳虚,肺气虚衰,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无咳嗽和口渴之症。肺气虚寒不能制约下焦,故遗尿小便数。上焦阳虚,清阳不升,故头眩。

病机:虚寒肺痿。

治法: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方药:甘草、干姜。

6、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7-12)

症状: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口咽干燥而不甚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病机:肺痈脓溃。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桔梗、甘草。方后说:“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是服药后促使脓血痰排出,治疗有效的征兆。

7、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7-6)

症状:咳嗽气喘,喉中痰鸣似水鸡叫声。

病机:寒饮郁肺,咳嗽上气。

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方药: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8、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7-13)

症状:外感风热之邪与内在水饮相合,致肺气胀满,上气喘咳,甚则憋胀,胸满气促,两目胀突如脱。风热挟饮上逆,脉浮大有力。

病机:饮热郁肺。

治法: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方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9、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7-8)

症状:咳嗽上气,病邪在上其脉亦浮。还当有胸满、烦躁、口渴、倚息不能平卧、脉浮数或浮紧等症。

病机:寒饮挟热,上迫于肺的咳喘证。

治法:散饮除热,止咳平喘。

方药: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10、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7-14)

症状:素有水饮内伏,复感风寒而诱发肺胀。喘咳上气,胸胁胀满,烦躁,脉浮。

病机:外寒内饮挟热。

治法: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药: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1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3)

症状:胸痛引背,喘息咳唾,呼吸短气。寸口脉沉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数,是中焦有停饮,阳虚阴盛之征。

病机:胸阳痹阻。

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方药:栝楼实、薤白、白酒。

12、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10-9)

症状:按照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太阳在先,阳明在后,故感受外邪,发热十日以后,又见腹满。脉浮而数,提示表证尚在,但外邪已入里化热,且里证重于表证。饮食如故,一说病变中心在肠而胃气未伤。

病机:阳明腑实而兼太阳表证。

治法:两解表里,调和营卫。

方药: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13、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0-13)

症状: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病机:实热内结,气滞不行,且气滞重于积滞。

治法:行滞除满,通腹泄热。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

14、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10)

症状:腹满肠鸣,呕吐逆满。肠鸣亢进,腹痛如切,胸胁逆满,呕吐频作。

病机:中焦虚寒,水饮内停。

治法: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方药: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15、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0-14)

症状:从腹部到心胸,从脏腑到经络,均为寒气充斥,发生剧烈疼痛,不可以手触近,呕吐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甚。

治法:温补建中,散寒止痛。

方药:蜀椒、干姜、人参。

16、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12-29)

症状:水饮在肠间,阻遏气机,故腹满。饮阻气结,津不上承,则口舌干燥。此外,饮走肠间,必见“沥沥有声”。

病机:肠间饮结郁热,气机壅滞。

治法:涤饮泻热,前后分消。

方药: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17、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12-24)

症状:膈间有支饮,肺气受阻,心阳不布,故其人喘满,亦即“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互辞。水饮内结,则见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面色黧黑;寒饮内结,脉乃沉紧。服木防己汤之后,心下痞坚变为虚软,表明饮消热清,气机畅行,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坚结实仍在,此为水饮重又聚结,故曰“实者三日复发”。

病机:饮热互结膈间正气已虚的支饮重症。

治法:通阳利水,清热补虚。通阳利水,软坚补虚。

方药:(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

18、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14-23)

症状:风水在表则恶风、脉浮,水为风激,水气泛溢则一身悉肿。风水郁而化热,热蒸汗出不彻,热随汗稍外泄,故无大热。郁热伤津,故口渴。

病机:风水挟热。

治法:发越水气,清透郁热。

方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19、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14-24)

症状:水气潴留四肢皮下,肿胀明显。肿处时有轻微跳动之感。

病机:脾虚阳郁,水气不行。

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方药: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20、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14-28)症状:黄汗为汗出入水中浴,水湿之邪侵犯肌腠,阻碍营卫的运行,卫阳被遏,湿热交蒸于肌肤,表现为全身水肿,发热口渴,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

病机:湿热交蒸,营卫化热。

治法: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21、黄疸的四个方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5-13)症状:食欲减退,头眩,心胸不安。尚有腹满,小便黄赤而不利等症。

病机:外感邪毒,内伤饮食,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无从外泄。

治法:清泄湿热。

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15)

症状:心中郁闷烦乱,心中热痛。

病机:湿热积于中焦。

治法:清心除烦。

方药: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5-19)症状: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热壅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表和无病,里热成实。

病机:热盛里实。

治法:清热通便,利湿退黄。

方药: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5-18)

症状:湿热黄疸中湿偏盛者。

病机:湿重于热的黄疸。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22、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17-21)

症状:寒饮结于胸中,与正气相搏,阻碍胸胃气机,使之不得畅行,则出现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难以名状,烦闷不堪,痛苦难忍之症。

病机:寒饮搏结于胸胃。

治法: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方药:半夏、生姜汁。

23、肠痈的二个方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18-4)症状:少腹肿痞,拘急、拒按,按之痛及反跳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恶寒、自汗出,脉迟紧。

病机:肠痈脓未成。

治法:泻热逐瘀,散结消肿。

方药: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或瓜蒌仁、芒硝。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18-3)

症状:按之腹皮紧张拘急,脓肿濡软如肿状,全身发热不明显而脉数,其身甲错。

病机:肠痈脓已成。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2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2-5)

症状:咽中自觉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后世称为“梅核气”。

病机:七情郁结,痰凝气滞。

治法:宣气解郁,散结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25、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22-9)

症状:妇人五十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经水应绝。今又阴道出血几十天不止,此属崩漏。腹满里急,或伴有刺痛、拒按等症。阴虚生内热,故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等症。唇口干燥。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停。

治法:温养血脉,温经行瘀。

方药:吴茱萸、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门冬。

四、条文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1)

2、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3-1)

3、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3-9)

4、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5-2)

5、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5-8)

6、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6-2)

7、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6-3)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6-8)

9、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6-13)

10、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6-14)

1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6-15)

12、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6-16)

13、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17)

14、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6-18)

1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7-10)

16、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7-5)

17、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7-12)

1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7-6)

19、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7-13)

20、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7-8)

21、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7-14)

22、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

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9-1)

2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3)

2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9-5)

2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9-6)

26、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9-7)

27、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0-1)

28、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10-3)

2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10-9)

30、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0-13)

3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10)

32、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0-14)

33、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1-16)

34、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12-2)

3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2-15)

3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2-16)

37、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2-18)

38、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12-29)

39、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12-24)

40、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12-25)

41、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不便小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14-19)

4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4-18)

43、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4-11)

44、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14-22)

45、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14-23)

46、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14-24)

4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14-27)

4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

(14-28)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49、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5-1)

50、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15-8)

51、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5-13)

52、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15)

53、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5-19)

54、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5-18)

55、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15-16)

56、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6-14)

5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6-17)

58、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17-17)

(17-21)

59、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60、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17-7)

61、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18-2)

6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18-4)6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18-3)

6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2-5)

65、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22-9)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黄土

酸枣仁汤:酸枣仁川穹茯苓知母甘草

麻子仁丸:麻子仁枳实厚朴大黄杏仁芍药

温经汤:生姜甘草芍药当归川穹吴茱萸人参阿胶桂枝半夏丹皮麦冬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五味子生姜大枣

当归芍药汤:当归芍药川穹茯苓白术泽泻

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芪黄连人参干姜大枣半夏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芍药、生姜、甘草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桔梗汤:桔梗甘草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厚朴七物汤: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厚朴三物汤: 厚朴、大黄、枳实

附子粳米汤: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越婢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防己茯苓汤: 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

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或瓜蒌仁、芒硝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复习重点、试题-温病学重点word打印版

温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二、简答 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温病学重点条文.pdf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1. 《温热论》 - 温病大纲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温热论》 - 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 《温热论》 - 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 《温热论》 - 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风夹温热而燥生, 清窍必干, 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 《温热论》 - 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 不可不知。 6. 《温热论》 - 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2017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复习资料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表湿—羌活胜湿汤 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风寒外束,入里化热—麻杏石甘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阳虚外感—再造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 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六君子丸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寒饮伏肺,复感客邪—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2015年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2015年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等。试题量:5959道。 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 考试 科目 中医诊断学一、问诊 ( 一 ) 问诊的内容 1. 一般情况 2 2. 主诉 2 3. 现病史 2 4. 既往史 2 5. 个人生活史 2 6. 家族史 2 ( 二 ) 问寒热 1. 问寒热的含义 2 2.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 现及意义 2 ( 三 ) 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 四 ) 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 2. 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2 ( 五 ) 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 意义 2 ( 六 ) 问耳目 1. 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七 ) 问睡眠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八 ) 问饮食口味 1.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2. 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3.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九 ) 问二便 1. 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十 ) 问经带 1. 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望诊 ( 一 ) 望神 1.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 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2 2. 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二 ) 望面色 1. 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 意义 2 4. 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2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doc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