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_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_洪银兴

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_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_洪银兴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201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洪银兴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引擎基本上是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现在明确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由外转内。这种转变固然有短期内国际

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但根本性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已不

再。比较优势的消失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要扩大消费需求,突

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发展消费经济,解决消

费的供给及其业态方面的问题。扩大消费需求不能只是着眼于增加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带来

内需扩大的发展。扩大消费需求是发展的综合反映,只有发展才谈得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推

动力的内需指的是国内发展的需求,城镇化、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

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结构调整是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持续增长;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课题(12JFXG02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式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引擎基本上是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其效果也很明显。现在明确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由外转内。这种转变的背景,既有国际市场的变化,又有国内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变化。

从国际经济环境分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过后,紧接着又产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出现两次探底。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其后果必然是紧缩需求。在美国,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8%以上),导致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美国经济增长的80%来自消费)。另一方面,面对“财政悬崖”,美国政府不得不紧缩开支,其效应就是紧缩需求。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减速”,这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这样的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首先,外部需求萎缩冲击实体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其次,欧美所采取的刺激需求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弱化美元指数,造成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格局,不仅增加我国出口成本,还使外汇储备缩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当代研究系列

以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发展动力变化的影响,严格地说还只是短期的,不足以说明发展动力由外转内变化的长期性。根本性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不再具有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和产业都处于劣势,只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尤其是环境约束不严格)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按这种比较优势来推进。一方面,以比较优势安排出口结构并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和高能源消耗高排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较为宽松的环境约束为条件引进外资,利用国际资源。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的环节在产业链上基本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环节,以及需要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应该说,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开放战略在发展的初期是成功的。引进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同我国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国外的先进产业,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缩短了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的国际差距,以致我国一些开放型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有“世界工厂”之称,我国也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正在衰减。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依靠低工资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和环境)来利用国际资源,即使是生产和出口的是高科技产品,其在我国的生产环节也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甚至品牌都不在我国,因此虽然我国的出口产品数量大,但附加值不高。

其次,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仅国际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更为突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开始转型,其方向除了发展新兴产业外,还要考虑到扩大就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即使是在技术和资金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也不再只是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发挥比较优势,同时也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就业岗位。面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些国家采取各种保护主义手段进行抵制,不断地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名设置进口壁垒。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依靠其拥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在竞争中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与此同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也非常明显。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环境和贸易条件将更为恶劣。我国长期实施的以劳动和资源作为比较优势的出口战略难以为继。

第三,我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优势趋向衰减,在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其优势基本上已失去。首先,伴随着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劳动、土地等资源不可能再无限供给,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大大减慢,以致沿海一些地区发生了“用工荒”。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发展项目的生态和环境约束也更为严格。这意味着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其次,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其低价格的基础上的。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只能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类的比较优势,来换取资本和技术要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也明显上涨,虽然相比发达国家这些要素的价格可能还不是高的,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力优势已明显不再。就是说,相对劳动力价格,劳动生产率不具优势,相对土地价格,土地生产力也不具优势。过去长期存在的劳动和资源红利正在失去。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在现阶段,已有的建立在利用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基础上的外需型经济模式的发展效应明显衰减,建立在这种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所实现的经济

◇洪银兴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增长只是数量上的增长,没有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这种比较优势的消失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转

向主要依靠扩大内需的客观必要性。这是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基本因素。当然,

转向内需不排斥继续坚持对外开放,

而是要在培育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转向内需推动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属于供给推动,也就是供给要素推动。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产生低成本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在此以前的无计划生育造成了此后30多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居多的现象,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产生

高储蓄,

从而支持高投资高增长。再加上发展初期土地、环境资源的供给较为宽松,支持了我国30多年的快速增长。现在这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的供给能力开始衰减。首先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11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江苏城市化水平超过了60%)。这意味着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程度已经明显下降,

剩余劳动力供给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一些地区的民工荒开始显现,农民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也明显提高。这意味着低成本劳动力供给能力明显下降。其次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主体,老人人口比重达到老龄化社会水平,高

储蓄就难以为继。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进入下降期。再加上能源、

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可建设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飙升,我国要素供给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明显衰减。由此决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要转换,转向需求拉动,特别是国内需求的拉动。这也反映了我

国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要求。归结起来,就如斯蒂格利茨所说

:“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那种主要依靠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的重要性将降低。同时,中国面临着继续改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挑战。”应对这个挑战的对策,就是

“使国内经济成为增长和平等的发动机”。①在明确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内需容量能否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所谓内需指的是国内发展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就扩大

内需来说,

关键是要认识和发现中国的内需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一个肯定的回答是,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位于世界前列。具体地说,首先,中国的13亿人口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内需市场。其次,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多元并多级的市场需求。第三,中国人的消费文化是潜在的市场。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消费攀比的文化可能会使消费水平超出其收入水平。第四,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国进入经济增长阶段,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还是信息化,都会产生强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中国的许多市场需求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例如家用汽车、住房、地铁等基础设施不同于发达国家,在它们那里是升级的需求,而在我国是从无到有的需求。我国在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后,于2009年中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危机靠的就是这些市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需要指出,在表述上,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扩大内需,突出的是“扩大”,而不只是依靠内

需。而且,存在扩大内需的巨大空间不等于说是现实的内需。因此,扩大内需市场不仅需要发现,更要去开拓。党的十八大为扩大内需指出了明确的指向,这就是: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在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条件下,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启动新的投资项目,可以有效地推动内需的扩大。当然,每个时期的市场需求强度同宏观调控政策相关。就如现阶段,国家明确实施稳增长政策,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这意味着近期的扩大内需能够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①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三代改革的构想》,转引自胡鞍钢主编:《中国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当代研究系列

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就是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生产大国,但不是消费大国。突出消费拉动意味着中国不仅是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消费力的概念。所谓消费力,根据马克思的界定,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认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据马克思对居民消费力的分析,影响消费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入分配关系中形成的居民收入;二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积累(投资)和消费的分配比例。②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

我国过去的国民收入分配服从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追求高积累,消费率一直不高。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克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推出40000亿刺激经济计划,消费率进一步下降,GDP增长的消费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2010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消费36.8%、投资54%、出口9.2%。由于高储蓄、高投资不可持续,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

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分析,由于存在惯性,投资拉动型经济一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扩大消费需求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需要培育。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其关键是培育消费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培育消费力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有钱可花的问题。其基本路径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必将能大大增强居民的消费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者相辅相成。没有收入倍增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没有收入增长的源泉。因此,需要居民收入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居民收入提高的可靠保证。这里的关键是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解决有钱敢花的问题。其基本路径是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建立住房基本保障制度的要求,并且要求做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些制度到位,就能有效解决居民有钱敢花的问题。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性消费支出,实际上增加居民的消费力。与居民消费力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交通。这些公共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既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享用者付费。前一时期,一些地区市场化改革过度,把医院、中小学、公共交通等都卖给了私人,其后果是这些方面的高价服务消费超出了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实际上,私人办学校、医院、交通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政府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政府提供这类公共服务,并使这类公共服务的价格其享用者(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有能力支付,这就可以提高消费力。

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可以发现,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是最高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5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2-273页。

◇洪银兴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的。这就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意义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共同富裕和

公平正义的要求,

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相关的政策调整就是:由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转变为让大多数人富起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不是劫富济贫,而是突出分配的公平权利,包括克服以权谋私、克服垄断收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扩大消费需求不只是培育消费力,还需要发展消费经济。如果说增加收入是解决消费的需求,那么发展消费经济则是解决消费的供给及其业态方面的问题。发展消费经济的实质是创造和培育消费者,发展满足消费需求的新产业和新服务。

首先是拓展新型消费业态。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是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新型业态,比如在2012年11月11日“光棍节”这一天,

20家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销售额就达300亿人民币。同时,绿色和低碳消费替代传统的消费业态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需求也有个升级的过程,表现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以后,进一步的需求就是发展和健康的需求。因此提出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要求。文化和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和健康消费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必需的消费领域。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例如,在人口红

利减少的同时正在形成两大消费热点:一是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虽然减少储蓄,

但可能产生老人消费红利;二是儿童比重增大虽然减少储蓄,但也可能产生儿童消费红利。消费需求结构的这种转型升级必然会拉动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意味着这两类市场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第三是以发展服务经济带动消费经济的发展。服务经济从来是同消费经济融合在一起,与制造业的制造和消费可以在空间上分离不同,服务和消费在空间上是分不开的。哪里有消费者,服务业就到哪里去。服务业建到哪里,消费者就聚集到哪里。

第四是完善发展消费经济的体制机制。这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消费金融。银行信贷由只是针对生产和研发,扩大到消费领域,扩大信用卡业务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二是消费环境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建设诚信服务体系是发展消费经济的制度保证。特别是要加强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否则,扩大的消费需求不是扩大国产品的消费需求,而是进口品的消费需求。三、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

中国原先是农业大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因此,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增加供给,城市化增加需求。30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市化率2011年超过了50%。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它既可扩大投资需求,又可扩大消费需求。当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城镇化)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内容。在现阶段,所要推进的城市化,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首先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根据2008年统计数据,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365.64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55.90%;中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303.32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40.90%;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08.83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41.50%。城市化率的区域差别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分布密度分析可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高与其城镇密度太稀相关。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分布密度(座/万平方公里)如下:(1)城市密度:全国0.69、东部2.50、中部1.64、西部0.25、东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当代研究系列1.14。(2)建制镇密度:全国20.91、东部68.02、中部48.69、西部10.35、东北19.45。显然,我国的地区差距说到底还是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原因就在于,这里城市密集,城市功能强大,因而对经济增长要素有强大的吸力。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就在于这里的城市化率低,城市化率低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城市太少、城市太小、城市功能太弱,因而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太弱。因此,这些地区的城市化首先需要建设新的城市,做大现有城市。这同时意味着未来中西部地区增加城市供给的潜力更大,由此产生巨大的内需。

其次是城镇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长三角等东部地区来说,从当年发展乡镇经济起就推进了以发展小城镇为内容的城镇化。这里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意义上的城市化已达到60%以上。虽然农民进城意义上的城市化还有空间,但其速度明显放慢。在此基础上的城镇化主要不是继续转移人口的问题,而是要从城市功能的意义上推进城市化。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城镇具有城市功能。其道路就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城市化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据苏南等地的经验,如果说已有的城市化指的是农民进城的话,那么,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市发展要素流向农村,尤其是人力资本和先进科技进入农业和农村。同时也包括加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在农村中享受到城市文明。其具体要求如党的十八大所说,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样,城镇建设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三是城市现代化。对现有的大中城市来说,城市现代化主要涉及三大问题:一是克服城市的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之类的“现代病”。其路径就是如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二是提升城市价值。如果说在城市化阶段重视的是城市的经济价值,那么,城市现代化则要重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三是优化城市中心业态。城市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通过城市智慧化建设使城市成为现代化的策源地,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与此相应,对现有的大中城市来说有个再城市化问题,其包含如下途径:一是城市产业结构重组,将城市工业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城市由工业中心转向现代服务业中心。二是城市企业结构调整,发展总部经济,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三是城市要素重组,以金融机构、公司总部、研发机构、现代服务业为载体集聚高素质人才。四是城市国际化,吸引外资银行、保险、贸易、信息等外国服务业进入中心城市。显然,大中城市的现代化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四是农民市民化。城乡差距实际上是市民和农民的差距,城镇化包含的农民城镇化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农民市民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方向,就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而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可以进一步提出,不只是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农民都可以市民化。市民化不只是户籍制度问题,还需要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机会。就就业机会来说,农民进城就业与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权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与在城市就业享受平等的权利。就受教育的机会来说,农民及其子弟入学及选择学校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就卫生和医疗来说,农民与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权利。就社会保障制度来说,城乡也应平等,各种社会保障不只是提供给城市人,也应提供给农村人。就享用公共产品的机会来说,农村人与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机会。现在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只有进城才能享受到,这就产生农民进

◇洪银兴依靠扩大内需实现

增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城获取市民权利的趋势,其结果是城市的各种福利水平会严重下降,由此产生农民市民化的社会

代价。克服这种代价的途径是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去,

扩大城镇就业的机会,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农村特别是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由此解决农民不进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各种市民的权利,其生活方式与城市人基本没有差别。目前我国的农业人口还有60-70%,这么多人口市民化并且享受市民权利,由此产生的内需非常之大。

总而言之,在我国目前的城乡和区域发展水平下,协调城乡关系和协调区域关系蕴藏着巨大

的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不同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确定城镇化的内容和目标,

可以成为现阶段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四、结构调整是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发展中国家落后就落后在经济结构上,因此其长期发展的内容就是结构调整和优化。党的十八大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明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同样也可以成为扩大内

需的主攻方向。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结构调整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强化需求导向,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按此要求,从扩大内需考虑,结构调整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服务业。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个国家都在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都在寻求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可以按照其经济结构分为三类国家:一类是消费

和金融主导型国家,

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这类国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一类是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如我国等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类国家的特点是经济规模大,但不一定富。还有一类是资源型国家,如中东等石油生产国,这些国家富裕但不强。这场金融危机爆发

以后,

谁都遇到问题,谁都在经济结构上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具体地说,消费和金融主导型国家出自扩大就业的需要,明确提出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转型目标,当然,它们提出发展制造业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制造业,而是提出发展知识密集和绿色的制造业。那些资源型国家不满足于出卖资源,开始强调发展资源加工制造业,以提高附加值。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的转型,是提出扩大消费并发展金融业的目标。这种转型可以明显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

消费拉动和发展金融,突破口在发展服务业。我国的三次产业构成:2011年,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服务业)43.1%。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水平,低于高收入国家70%水平。发展服务业的意义在于:一是消费经济的发展与服务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二是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主导服务业发展。因此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存量调整,即以牺牲制造业为代价去发展制造业,而是做大服务业增量。这就是十二五规划所明确的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增长。

其次是提升制造业。制造业需要在创新中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总量有在短期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可能,但这只是数量上的,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含量和档次低。美国是在飞机制造、特种工业材料、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占据更大份额,我国是在纺织、服装、化工、家用电器等制造业领域享有领先地位。二是在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中,中国创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当代研究系列造的部分少,相当多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国外创造的,品牌也是用外国的。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全球份额与出口品中中国附加价值的份额很不相称。因此,制造业的提升需要突出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在绿色化和知识化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目标是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明确认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其客观背景是,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抓住这个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也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创新驱动的目标是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培育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产业竞争优势。①在现阶段,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意味着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其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与技术进步上升为科技进步相适应,科学发现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正在进行的新科技革命催生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科技产业化。将创新高科技与高科技产业化紧密衔接是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也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当然,产业创新不只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以创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推动转向创新驱动会提供很大的内需空间,其原因是,创新驱动没有节省投入,相反,需要足够的创新投入,但要调整投入方向。就创新环节来说,研究开发环节的投入成为重点,就创新要素来说,人力资本是创新的重要要素,人力资本投资成为重点,增加人力资本供给就能起到创新驱动的作用。在这方面,需要改变对低成本发展战略的认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低成本战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尤其是以低劳动力成本作为比较优势。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在有些领域可能是有效的,但在创新型经济中,这种低成本战略就不适用了。创新的基本要素是人才,低价位的工资只能吸引低素质的劳动力,只有高价位的工资才能吸引到高端人才,才能创新高科技和新产业,才能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就扩大内需与开放型经济的关系来说,扩大内需不排斥对外开放,但需要调整开放战略。过去我们对外开放的基点是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依靠国际市场需求(外需)。现在突出内需,这实际上是把对外开放的基点放在自身的发展上,也就是借助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国际竞争的优势。与此相应,引进国际资源也要调整。过去重在增长,增长要素跟着资本走,因此引进的重点在外资。现在重在创新,创新要素跟着人才走,因此引进的重点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由外转内,是要以扩大内需作为主引擎。扩大内需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发展国内经济。发展国内经济,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结构调整,还是创新驱动,都可能扩大投资需求,也可能扩大消费需求,而且扩大消费需求是主要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转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能只是着眼于增加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带来内需扩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浩斌)

①波特:《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上,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1996年,第37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2013

Abstracts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Achiev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On the Spiri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ONG Yin-x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in China has successfully been energized by the economy of an export-oriented kind.The present strategy featured by expending domestic demand,nevertheless,signifies a shift of focus of China’s econo-my onto the domestic market.It is absolutely true that the global economic doldrums provide an account for this,and yet,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long-term effect lies in the fact tha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not so advantageous and competitive as it used to be.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means to expand consumption demand,and to raise people’s income should not be thought as the only way to expand consumption demand,which is actually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development.Such aspects as urbanization,structural re-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driving are among the importance both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o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This means that domestic demand grows with de-velopment itself.

Innovating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GAO Bo

Globalization brings forth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kind,poses many challenges,facili-tates encounters and dialogs between polities of different ideology,and helps innovate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it is imperative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keep as a priority a well-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They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ir globally competitive muscles to promote trade develop-ment,attract FDI to ge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advance discreetly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which are both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financial system,forward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s in the GVC,and get involved actively in the global cooperation to build up low-carbon economy as well.As the larges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should do as follows:taking advantage of ever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emerging in the globalization so as to further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 economy of a government-market integration kind,propelling i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