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一份诗歌纲领性文件》

任知

(1)新世代表征

从“朦胧诗”到如今,诸多诗歌命名越发缺乏丧失诗学的意义。“代际”的命名成为诗人的收容所,诸多平庸诗人从中找到位置。“第三代”令人们回归“口语”,而其性质却是“群氓”运动,“大诗”、“史诗”的冲动,不可理喻“八卦诗”、不说人话的“整体主义”,另外早期“无知”为代表的“非非”,演化成如今的“橡皮写作”,过重“口水”化,降低诗歌内在的高度,人文底蕴的损耗令中国诗歌进入浅薄“花哨”的语词表演。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进入“平庸”,没有血气的时代,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那时还有极少诗人写着指向“生命”的诗。

“第三代”、“新生代”、“第三代后”、“后朦胧”“第四代”把“60年代诗人”分化进不同的区域,致使这代诗人越发暧昧不清。作为后命名的“中间代”将这代诗人几乎囊括其中,诗人们皆大欢喜,可仔细想写诗不是搞“平均主义”,诗歌因为“无用”而极端,因为“无”而对诗人要求越发残酷。这个人人都自比“李白”诗歌国度,自唐宋后出来几个“大诗人”呢,现代诗自五四到现今我们的诗歌有何进步呢?似乎很少人思考这些问题。“一个时代的诗人在突破自我时都有不同的困惑并且都想找出自己的归属,这是正常想法。诗人徐江曾在《葵》提出“85年一代”的概念,它主要指那些八十年代中叶进入大学开始写作、且现今日趋重要的实力诗人,这个命名相对而言比较具体,而且强调了诗人的教育背景,这令此命名显得“狭隘”。但其过早地指出“一个诗人应注重个人化写作、人格力量以及题材和角度的拓展”,这在当时以及现今仍具深刻的意义。在徐江进行此命名尝试的同时,伊沙在《文友》杂志编选的“世纪诗典”栏目中非正式地提出“新世代”的概念,它指的是此命名相对与徐江的“85年一代”更多强调诗人的诗学倾向,强化了诗人对诗的先锋维度。这个概念并非指向一个具体的“年代”,它是一个没有实际扩展的“诗学”命名。但此命名中可以容纳的诗人和某些主张因为对“平庸”的排斥,规避了“世俗诗学”中的“中庸”的模式。首先“新世代”诗人对“群体”和“门派”的刻意规避,强调“个人”身份的确认。这令一个诗人进入更决绝的状态;强烈的人文内涵、和不断的反思和清醒面对自己是诗人一辈子内心的“功课”。对现代诗写作及其理论建设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是对诗人更为严苛的要求,这些是诗人的基本要求,然而它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充满历险和挫折。

(2)“新世代”诗人一览

对阿坚最初了解,是读了他的一组儿歌,其中不乏快意辛辣的句子,比如《手风琴》很类似“打油诗”,写的简单明了里面却蕴藏深意。“猪是最脏,最是健康/人最干净,最爱得病/越洗越脏的是水/越想越近的是鬼”这样的句子写的浅显,却不乏深刻。《网球》写了世俗生活中提取的素材,整首诗写的轻松调侃,产生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手风琴》、《78年过关》、《那一片大楼基》这也是阿坚比较擅长写的一路诗,其中“波谱”意味很强,他常常生活中不正常现象化成滑稽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阿坚作品量一直很大,他对长诗的贡献不可小觑,组诗《敬畏与惑乱》、《自由宣言》都写的生活味浓,语言活泼,语气自嘲。诗人对社会现象自由评说,同时并没忘记自身的尴尬窘迫。这两部长诗都是他的重头作品。伊

沙成名作《车过黄河》、《结结巴巴》、《饿死诗人》让读者认识他,同时他的数量可观的优秀的短诗全收入在《我的英雄》中。伊沙是一个人需要作为一个复杂现象来解读,他的作品颠覆了人们脑中传统意识,摒弃了虚伪和做作,伊沙就是以即时抵达永恒的诗人,他创造力丰沛,意识到了,写什么都可放任自如。长诗《唐》是其全面展示自身丰富性的典范之作。他的大量诗歌、文化随笔尤其是他对人性深层次剖析,入木三分,堪称“中国文化世相的解剖师”。另外他编选的《世纪诗典》影响了无数文学青年、翻译的《布考斯基诗选》和润色的《仓央嘉措情歌》将长久对现代诗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马非的作品与伊沙相类,其实这不过是个假象,一直以来,马非都有自己的发声部,《恶作剧似的改写》戏模一幕场景,前后对照相映成趣,它撕开人“矫情”的面纱,将“人性”的意识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放风筝》从“放风筝”中体悟到更深层面的东西,风筝脱离线绳飞升,像遭遗弃的孩子,然而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一切都会消失,孩子回家,风筝将抵达它自己的高度,风继续吹。读此诗可感受到“人”追求自由的背后要承受多少无奈的成分,其间有不可改变的客观环境拘囿着我们。《木工》、《最后的晚餐》、《苍蝇的会议》也是他非常典型的一路诗歌,诗人利用转换视角的手法,给再读者呈现一个“木工”眼里荒诞不经的世界。(“妻子变成了句子/儿子是浮子/女儿是钉子/树叶像刨花般翻飞”)。《最后的晚餐》则是用动物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类的嘲讽,“今晚大家最关心吃什么/厨娘蝴蝶说/没什么可招待的/就吃我们没吃过这个的吧/猫发表意见/人肉刺多”,这样的场景给人惊栗的感觉,同时给人警示反思。我觉得这些诗比起那些“下半身”色彩的诗更能体现其特色。如今的马非依然是从身边常见的琐事入手,兴之所致,诗中依然隐藏着不可琢磨的爆发力,他的语言更加凝练,对诗的把握分寸得当,收放自如。

对于徐江的作品,最早认为他率性而为、有灵性,还有敏锐感觉成就了他,后来读了各个阶段的作品后才感觉他是个多面手,从早期的《终曲》到《约翰-丹佛》、《戴安娜之秋》以及发在《葵》上《途经女子监狱》等看出他相当程度的变化,我认为他从来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类型诗人,他在各个方向上进行着尝试,形成多个侧面,如《我的卡通年代》一组,其中的长短句令人耳目一新,尤其《飞》让人联想出一幅幅生动画面;《2050年的徐江》、《斯坦福校园的海子》等诗形式很活泼,他将自己以及海子等人物溶入世俗生活中,显得颇为戏谑、幽默,但他的诗背后还是有很多暗示,这些暗示有时让人感觉发冷。再有他的《猪泪》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大家不妨被感动一次。目前最代表徐江最高水准的诗为长诗《看球纪》与组诗《烟》、《杂事诗》(未完),同时徐江的诗论廓清了人们对现代诗的认识《叼着烟与经典握手》大多着力于诗歌建设,对自身写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对现代诗作出客观的评判,将诗坛有负面影响的现象进行坚决的回击。《叼着烟与经典握手》令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在废墟中写作,任何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都是愚蠢的。“诗”是一种困境,对于诗人而言,破开坚冰勇往直前是一生的,而这一切没有终点。伊沙、徐江是新世代诗人两个不同侧面。各自在丰富演进中寻求更大程度的突破,伊沙在表现得更尖锐,徐江表现得更为率性而为。侯马作品与徐江有是一种共通悲悯意识,他的《种猪走在乡间路上》、《卖塑料的花的农夫》、《傍晚来到天津》、《李红的吻》、《飞越黄昏的塑料袋》这些都是他的短诗佳作。《在精神病院的花园》只是写了一个人旧病复发,“这一幕曾让我狂笑不止,今天却感到了一丝悲哀”,这句诗蕴涵着及其矛盾的情绪,人始终无法自救,无法摆脱“宿命”。《我以多莉的名义向人类致意》是诗人对克隆羊这一事件的反思,《受人之拖拖着没办》写了诗人在工作中状态,也衬托出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给人的挤压,尾句:像群山隐忍着跪在天边,似与全诗无大关联,可这句有种无法演说的“积怨”隐藏其间,这些是勿需阐释的。再有他的系列组诗《九三年--我在前门当警察》也取材于亲历的生活,侯马将他写的时尚、可读,他把握住了活生生的生活,利用政治解构、文化反讽、读者参与、给读者的空间也很大,这组诗是诗人最佳的作品之一。杨键与侯马投向个体与时代的悲悯视角不同,杨健诗中对个体的悲痛上升到“人类”某种困境

的自救,他为了自救而把自己全部彻底献出去他诗里所体现的隐忍、慈悲、忏悔,对关注弱者、变化中的乡村厂矿、垃圾场……写出肉眼看不到的真实,他的悲天悯人之情令人愁肠百节,我们的怨愤和激动化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仅拿《乡下记》为例,就可以感受出他诗中不变的“悲悯”情怀。“在冬天 /乡下邋遢而枯黄 /一头牛的老实的身影, /像他们留下的最佳遗产//刚刚亮起的农家灯火 /更是渲染了 /这里无穷的耐力 /和难言的寂静。//一个农人昨天死去了, /他臃肿的肚子 /和缩小的阴茎 /仿佛把人世最深的秘密都给泄露了。//我们走着,奔跑着,/啊,缓慢、缓慢的惩罚,/我们受了苦 /原是为了轻松离去”。

兰州的唐欣与天津的李伟都具有隐者性格,他们的诗吸收“第三代”口语精华同时与时代俱进,他们诗中都有一种“新世代”共有的人文情怀。不过唐欣的诗渗入着古代文人“散淡”的气质(如《田园诗》),李伟的诗则过多地表现为一种普通的“市民”意识。唐欣作为一名资深诗人,早期作品就闪出耀眼的光芒,《有关历史》写了作者花了不少钱去看古代遗址,到那才发现古堡居然变成脚下的土堆。《高山》则将“高山”赋有人格,它任人践踏,一声不吭,可沉默的它也会一跃而起,漫山遍野的石头都会翻滚和怒吼起来。《未名诗人小刘轶事》写出一位面对诗歌的心态,他因为在报纸角落发了一首小诗,买了一只烤鸡,在路山遇见有人喊他诗人,他会热泪盈眶。一个朴素的诗写者形象跃然纸上。唐欣的《考试的警察》、《大白天自行车座没了》显示了他深厚的笔力,他设计场景活泼生动,通篇读来却让人感觉荒诞不经。《末日的阳光》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诗人对死刑犯不加任何评判,只有一种“生命将逝”的怅然。《事故》也与《末日的阳光》相类,写了诗人目睹一场车祸,与爱人紧紧攥住手,面对这突发事件,只能哑口无言。早期李伟的作品写的单薄但已经有了自己风格倾向。他的作品戏谑调侃,写的也直明了,如:“医学教授在课堂的提问/请举出一个早泄的著名的例子/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伊拉克在科威特”、“在美国最得意的是,就是在华盛顿的酒吧/拍出一叠人民币/点一个叫克林顿的人吹萨克斯风”。李伟的诗在调侃的背后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后来我看到他的比如《像一个工人》《超市》《我要到对面的马路上去》这些作品更加生活化,更加口语化。“我抽着烟,在烟雾中想起/在路上遇到过的那些姑娘/ 想起曾经感动自己的感情/ 现在也像这件破旧的牛仔上衣一样/ 蓝色磨尽裸露着花边”《牛仔上衣》。对于美术科班出身的李伟,他对事物观察敏锐,视角新颖,《大哥大》一诗让人玩味,“我大哥/拿大哥大,大哥大在我大哥手里/显得很细小/我大哥/对大哥大,大声地叫嚷/像在咬大哥大/。在《葵》上我又看到李伟的几首新作,给我感觉良好的不是大家称道的《艾吕雅、毕加索和我》,而是那首《坚硬的力量》和蕴意深刻的《黑夜的上午》。《某夜》则形象地表现诗人的状态,那无奈的位置和复杂的处境。《错位》则是运用荒诞的手法将里尔克引入国民战争,一句“挺住,挺住意味着一代”将此诗引向高潮。

宋晓贤的诗有着对乡村的依恋同时也有对南方生活场景的描摹,他的诗体现了很复杂的人文景观,俄罗斯传统诗人的影响、幽默活泼透着嘲讽的口语,都渗透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他的诗往往喜欢把人们不忍说出的东西赤裸裸地说出来。如:寂静的城市,仍然有人在挣钱,有的人挣钱也挣得没有声音;雨说着千年不该的话语,它来的从容,却总以悲愁相依为命;在廖村的铁索桥头,两个侗族姑娘跟我们挥手再见,我知道她们说的是“下辈子再见”。他将人的悲观推到了极致,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他的短诗《零的一生》、《一生》、《垂死街》也一样很直接说出生活的无奈,看者轻松,读来让人难以忍受,他总是触及人最不愿碰的题材,那股狠力道很足,《旱年》让人读来触目惊心,“草原是草原的参照物/草矮的可怜,不时出现一片癞头……远处望见天鹅/可当我们走过去,它们就变成塑料袋/什么时候,草原脆弱得开始让人怜悯/就像母亲老得让孩子们受不了。我们面对自然的破坏,世俗的威压,生命的胁迫,能做什么,有多少问题亟待解决,诗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们会痛心疾首。

岩鹰的《伐木者》凸现出一个茫然的伐木者的形象,他单调的笔触内蕴涵着丰富的韵味。《一群人》的风格类似史蒂文斯,但他写出人类处于某种窘境的状态。岩鹰的诗语言很

有质感,他的叙述柔中带硬,诗后隐喻很深,这些隐喻读者可体会到,但无法言说。《我有羞

耻的生活》诗人隐忍的情绪跃然纸上,读后让人受到一次次撞击,以致不能自已。他通过日

常的超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世界观。《春天的比喻》与《伐木者》所表达的内心彷徨是一致

的。《我要写一首诗》可以看出他相对于以往的变化,他怀疑是否存在的事,物已经被完全否

定,这种否定是饶有趣味的。《耻辱者》绕口令般表达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绪,读者看来不会

轻松,这种活泼语感和内在表达的落差将诗中核心力量推向外部。《铁轨和诗行》则把铁轨和

“我期待过一列火车突然开来/呼啸而过并擦亮了铁轨/我期待 /我的诗诗行有机的结合起来,

行像那些铁轨!”才是诗人所说的写作预想。余怒也是一个坚持独立探索的诗人,他致力于语

意的深入挖掘。他将生活的常态用沾粘的意象处理的极具荒诞感,他的诗戏谑、游戏、阴冷,

语言像链条般舞蹈,他将许多意象无序地沾粘在一起,进行虚实、内外、大小之间的推移,

他还把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夜里》、《守夜者》、《抑郁》、《儿时的体

罚》、《女友》都是很典型的作品。“在只有一人的空房子里/只有一人,比没有人的空房子更

加荒凉”这种孤独感展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嫌疑》:“动物园里跑了一只豹子/许多人在找

它/他们跑到我的屋里/翻箱倒柜/他们说我藏了它//我说:我只是一名医生/我怕动物/他们说:

正是因为你是医生/你怕动物,这类背谬的逻辑,造成一种阴冷的惊惧效果,他的私人话语场

超然于公众传统的思维界定,通过超验的语意来拓展人的思维空间。

秦巴子的意象诗与余怒,余怒着力点在语言技术上,秦巴子而更加注重生命体验,

他的诗有时被语词遮蔽,句子的思辨色彩和冷峻气息令其诗底蕴十足,拿组诗《图像和心迹》

为例,他构造了一个花园,秦巴子身在其中观察到“十年,园子里幼苗成材/嬉戏的少女成了

母亲/诗人和花匠醒来,不知身处其境。我们的身体置身于纷乱的世间,无时无刻会体会到“灰

烬沉埋在时间的底部/生长的力在血液里蜿蜒”有时我们可从诗人某些诗句中发现一些奇特的

构思,“世界在明亮的钟罩奔跑,一个人在黑暗中蠕动/他的目光锐利……/事物被时间围困,

一个人被他们历史围困,石头和沙子/发出几乎是人的叫喊。”秦巴子诗中的突兀可以将诗的

境界上升一个层面,比如这句“初春的凌厉的光,依旧刺刮初醒者的眼睛,一抹新绿坚毅地

拨动着春弦,惊醒山羊的目光,顷刻之后,大地的热血,上升,到达一切的顶峰。树才的诗

比起秦巴子的意象,只能称为“浅意象”,他写生命中真实的诗,生活中鲜活的诗歌,他在自

己的诗观中强调“直接”、“深度”,直接性是民间立场的作者显著的特征,而深度是知识分子

教明显的特征,他在这两方面的融合上做出很大的尝试。我们《单独者》诗集可以看出树才

的技巧和风格已经很成熟了,其中《奔跑着的……》有着强烈追求“生命真相”的企图,“雨

点不知道该往哪里落/一双双健壮的大脚正踩痛它们”,他在《1996年秋天》意在说清“秋天”、

“公园”、“我”、“树”的内在关系,他们各有自己的想法,有其位置,都是因为某种惯性自

为存在,就像我们身处公园,仍然无法领悟这座公园。《下雪》是诗人为自己内心画像,他将

下雪这个“形象”转化为线条分明的“心情”画像,留白也恰到好处。他的近作《过去、过

去、过去》、《虚无也结束不了》也令我振奋,他的语言内在、自省的,而且很从容镇定,他

对细节的把握极见功力,他所表现内心的真实、生命的真实直接、生动、还有深度。他一直

在强调意义之外的生命价值,内心显得明朗而健康。

我一直为桑克的勤奋和坚韧折服,从他的早期作品《圣索非亚大教堂》、《拉砂路》、

《九三年,悲惨世界》到《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北京师范大学》、《诗五首(走钢丝艺

人…)》看的出桑克一直在追求诗内在意义,即诗的内容丰富,思维的触角无所不在。他的

诗有时让人感觉词语堆砌,书面语抽空了血气,过多的修辞渲染的意蕴显得复杂而多余。“我

的眼里只有变幻的白云/它始终像情节曲折而连贯的“这样直白的句子削弱了文本的张力。然

而如今的桑克对场景设置的把握能力是惊人的,《隔路》、《时光登记簿》叙述活泼语言质朴,

那种对生命的关怀感扑面而来,他对日常生活关注细微而敏锐,他的《我的拇指》非常令人

震撼,一气呵成,把“拇指”的生命意识用很具像展现出来,“我知道我是处女地/我知道我

是小戏子/我的心田朝廷的铁犁没有耕耘/我的台词班主的钢鞭没有光临/我把我思想的处女膜捅破了/我把我塑造的角色推下山崖”浸润着内心丰富的痛苦,同时诗人是对自我反省是决绝而不留余地的。他的近作《凶年》是诗人描述面对“黑暗”自救的状态,对未来有着终极的思考。《本命年之祸……》是对生命本质的挖掘,通过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达观地面对“无奈”的生活,桑克写的冷静而克制,勾勒出一幅幅线条复杂的精神图像。

贾薇是我日前喜欢的女诗人之一,是继舒婷、陆忆敏、翟永明、王小妮之后令人瞩目的优秀女诗人,他的《吸毒的赵兵》、《雨中的处女》、《献歌》、《小黄牛被杀死》等这些作品写出人性中微妙的痛处,我认为她通过“身体”而超脱于“身体”,生命的真实意识贯穿作品中,她的语言平易、直接、亲切,令人感觉充满快感容易进入,而她的诗歌内在有更强的吸附力,暧昧场景的构置,营造出迷离的氛围。《说谎者》展示了女性共有的情怀,丧失本来的特点,她之所以出色就是不依赖性别特征而显得不同凡响。《处女》我认为是这组最好的一首诗,最后的一句质问,让人不由得心里一紧,有一种莫名的凄凉。

(3)容纳与被容纳

新世代中“身体口语”诗人,他们直面“身体”,诗歌现场感很强,肉体逼向真实的体验。但诗常会写的“直白“,快感过后索然无味,而且他们某些诗复制主体严重,语词在“性情表演”的同时也丧失了“生命的原发真实”。诗歌口语世俗性可以展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可如果写不好成了无味的分行文字。比如阿坚的诸多文本的处理显得过于草率,总是处于“未完成”状态,自由散淡成就他的诗,同时也让其诗附着了过多杂质,比如《自由宣言》可圈可点地方颇多,而其《自由宣言·补轶》则显得拖泥带水,与前面主题重复过多,手法略显单调。《荒诞主义的快乐啤酒》展示诗人性情同时也令诗味流失;还如贾薇的《饥饿》一诗的语感不错,诗中的疼痛感却没有那么触目惊心。《游戏》也写的平淡,意味索然。伊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他的正负面影响也一样突出,这虽然与其本人无关,可当他对一些青年诗人进行世俗即时的评论时,就会发现伊沙发言的不确定性来,比如恶捧“天才诗人”盛兴,对“下半身”写作的鼓励,这些可以说诗写无关,然而哪些又与诗歌无关呢?徐江由于写作体裁的驳杂和诗歌风格变化多而令其读者对其印象不深,这些并不是他写作的问题,可他确实是作为一个优秀诗人该思考的问题。唐欣、李伟属于散淡的诗人,侯马也被成为“业余诗人的专业写作”,其实细想,作为一个作者而言,著作等身、具有“专业精神”是起码的要求,诗人从不被动等待灵感,沉寂的心应积极面对眼前的事物。诗人才是万物精神升华的主宰者。还有一些新世代诗人拒斥网络、不善于把握自己的机会,这些是“诗歌之外”的东西,而一个诗人展示自己的现场本来就小,诗歌的“真相”往往被一些“诗歌混子”混淆着。一个有资格有发言能力的实力诗人应该站出来说话,这是诗人本分的责任,视而不见和沉默都是“责任”逃避,也是对诗的逃避。诗人往往是在“恶”中发现诗意的。岩鹰和余怒两位诗人同样有致命的缺点,岩鹰处理题材和思维方式的单调,他的单调并非内容的“单”,而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单”。余怒的拒解和强指令人不舒服,他的诸多言语霸权,会令读者进入不可解读的误读。我始终认为,诗对于诗写者须看懂,对于读者也须读懂,一首好诗构思多好修辞多巧妙却没有内涵,它也是失败的,读者读不懂对于诗写者是失败的。故弄玄虚的“口水诗歌”和不说人话的“买办诗歌”是失败的。

附:本人对“新世代”这个命名没有什么热情,旨在分析这些独立诗人创作的特征和诗中的问题。这些诗人可以被笼统地的诗学命名“容纳”,但不会因此丧失自身的光芒。任何一个“命名”都无法容纳一个卓而不群的诗人,一个真正诗人也并不需要一个“命名”来禁锢。任何把“命名”、“门派”作为炒作由头的做法都是我反对的,如果说这个“概念”成立的着眼点在于诗人的创作,各自呈现其优秀作品,我为此劳神自然心安理得。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 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 1

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 2

现代诗歌的特点

篇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 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二、古典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第五,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三、古代词的特点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 四、散文总体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4富于文采 . 现代散文的特点: 1、运用白话文写作, 因而平易浅显得多。 2、作家在散文里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散文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多带有自传的色彩, 从中可看到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等。因而不同的作家由于其个性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散文风格。 3、题材范围的扩大,可以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 不可谈。 4、富有幽默的味道。 5、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 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 6、由于现代散文受外国散文, 特别是英国的随笔影响 很深, 因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欧化的倾向。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诗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必然离不开这个外壳。下面是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欢迎阅读: 一、关于变异性 韦勒克、沃伦说:“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诗没有现成的媒介,需从其它语言那里借用媒介。“‘借’就是‘破坏’。没有‘破坏’诗就寻觅不到自己的媒介。”[1](p38)“借”的结果就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 我是如此为疼痛所烧炼/我渴,我渴,我渴得必须咬破自己的皮肉/狂饮在动脉中涌流的自己的鲜血! ——阿垅《琴的献祭》 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海子《麦地》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疼痛”、“烧炼”、“渴”、“洗”、“劈开的疼痛”……这些词语的意义已遭“破坏”。它们,连同与它们相组合的诗歌语言,其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麦地》中的“洗”字虽尚有些许原义,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于“麦浪”是“擦”的意义;对于“月光”则有“渡”的含义,同时反映出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他们在割麦时的愉快心情。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臧克家《场园上的夏夜》:“蛛网上斜挂着一眼闷热”——“闷热”本为肤体觉,但因为“斜挂”而转移为视觉;陈敬容《野火》:“我要采撷所有/春天的香气”——“香气”本来是嗅觉,也因为“采撷”而转化为视觉。 遭到“破坏”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已经退化到最低限度,而抒情功能则发展到最大限度。凭借诗中前后语言的反射,日常语言就披上了诗的色彩,蕴涵了诗的韵味,变成了诗的语言。 通常,书面语言是要遵循语法的(包括诗以外的其它文学语言),但诗常常违“法”,它在词义的搭配、词语的顺序等方面常常破“格”,以造成一种突兀、奇特的效果。“破坏”的结果,产生了特殊的语言,中国人称为“诗家语”,西方人叫做“poetic diction”。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记。 前几天,根据职工文学社和作协的安排,我临时抱佛脚,看了几本新诗论,一知半解,趁今天的机会,也来谈一谈现代诗歌的几个问题,目的是想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一下现代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平常评价一首诗是好是坏,有没有味道,常常只有感觉到,而这种感觉又难于言表。这常令我们习惯于现代分析的人十分苦恼,为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对隐藏在诗歌文句背后的意识状态难于描摹。我们常说这首诗太直白,就是说这首诗文字后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有时我们还说,这首诗文字挺美,但没有含蓄,也就是说这首诗徒有其表,背后所承载的意识状态量不足。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是西方诗歌批评的要旨。其基本原理就是一首诗所涵含的意识状态的多少是衡量这首诗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台湾诗人洛夫有一说法:“我们判断一首诗的纯粹性,应以其所含诗素密度大小而定。”这个“诗素”与“意识状态量”异曲同工。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人生经验的推广和加深以及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得。需要说明的是,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同时显现,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象征思维与敏锐感觉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卞之琳一首短诗,大意是“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结合的典型。诗虽短到极致,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 2.关于象征主义 现代诗中象征手法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到本世纪初,英美诗坛上意象流派充斥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当然,我国古代诗歌中早已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英美意象派诗歌发源于二十世纪初。庞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把“诗艺的最终成就”写成: (1)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2)美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h1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

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创作入门) 代市中学郑国玉 一(代前言)、 做过诗歌编辑的人都知道:现在写诗的人虽然不少,但是想征集到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是很难。特别是网络上的诗歌编辑,更难从来稿中筛选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诗歌写作者都是肤浮的、浮于语言表面的、不知诗歌为何物的诗歌爱好者、热心者。他们以为自己写的分行文字就是诗歌了,其实不是诗歌,他们根本不具备诗歌写作能力,甚至连什么是现代诗歌、什么是诗歌的基础知识也搞不清楚。这本来也没什么,因为人总有局限,并不可笑,但他们却又往往不自知,还常常自以为是。这原来是我心中的一些感受。后来,有一次跟钟硕、白沙等诗友在贵阳禅悦酥陀喝茶谈诗,钟硕说:你既然创办了针对诗歌初学者的“平民诗社”,主张诗歌的平民化,又写长篇诗歌普及文本《平民诗话》,我建议你也写一篇“现代诗歌基础知识”之类的作品,介绍一下诗歌的基础知识和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我听了突有所悟,连呼赞同:既然知道了诗歌的一些基本问题出在哪里,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与叹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到今天,流派各异,诗人众多,理论文本也很丰富,可惜从来没看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对诗歌初学者很有帮助的诗歌普及文本。这本身就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所以由谁来做,都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打个比方:现代诗歌界,中学和大学的教育都很到位,也有优秀的导师和教授(诗评家),也有优秀的教材(现代诗歌理论文本),但却没有一家小学和幼儿园,没有小学教师和幼儿园阿姨,也没有适合小学、幼儿园学生阅读的教材(诗歌普及文本及基础知识介绍),因此初学写诗的人老是找不到门路,不知要如何才能迈入诗歌的殿堂,不要说是自己创作,有时,竟然连怎么欣赏也不懂。而人民大众也因看不到这种深入浅出的诗歌普及文本及优秀诗歌文本,对诗歌了解不多,不能理解现代诗歌的种种表现手法及其内涵,至使诗人与诗歌初学者、读者、人民大众严重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现象,所以写这样的文本也就更显得意义重大了。不过,为什么一直没人写呢?难道都没人认识到这点吗?或者别人力所不能及吗?都不是,不写的理由主要有: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诗人们大多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写诗歌的,哪有什么通用的“技巧”呢?还不都得靠自己去悟?再说现代诗歌五花八门,门派各异,各有各的写法,无所不用其极,有说用比喻好的,有说不要用比喻好的;有主张完全口语化的,有坚持反对口语的;有认为诗歌要写重大事件的,有认为诗歌应写日常生活的;等等,无论你怎么写,都有认为不好的,都会招徕叫骂,何必自找苦吃呢?然蠢事也要有人做。当然,本篇所言,也就是本人在习诗写诗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一点感悟,和一些收集于别人的有益思考相结合,不过是诗歌创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对诗歌初学者和诗歌鉴赏者有些许益处,至于那些功成名就的大诗人,我觉得就没必要看了,好比大学生来看小学课本,原来也无趣得紧。而诗歌批评家们,我却是欢迎的,其一是没有批评便不能进步,其二是因为我的脸皮也较厚;其三,我写此章,与其说是争名夺利,还不如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诗家们的注意,从而为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多做贡献。虽然不一定说现代诗歌就能够像古诗一样深入人心,甚至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还是有的,推广现代诗

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

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