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年度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

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

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

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

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

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年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

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年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 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

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

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

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

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

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

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科

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 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

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

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

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

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

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年度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年度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年度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年度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高级、中一)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 正高级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适用范围 第一条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电化教育机构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中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的在职在岗并获得相应中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二条思想品德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合作、改革创新精神。 二、任现职以来,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度考核称职(合格)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条件规定的任教年数,其中近2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 (二)2年内没有出现因工作失职而引发事故造成损失,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伪造学历、资历、业绩材料和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等弄

虚作假或违反学术规范等情况。 第三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 二、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未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类奖励或荣誉称号者,可以申报。 第四条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 一、申报人(符合免试条件者除外)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5个模块合格证书。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 (一)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或取得计算机专业(不含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或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合格证书,或在计算机室(中心)专职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者。 (三)在县(不含市辖区)属及以下学校工作的。 (四)申报当年8月31日年满50岁的。 三、转换系列评审的人员(符合免试条件除外),凡未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的,应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按规定提交合格证书。 第五条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以来,参加继续教育,达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嘉应学院数据库试卷(终极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用于数据库恢复的重要文件是 A、数据库文件 B、索引文件 C、日志文件 D、备注文件 2、如果事务T对数据R已经加X锁,则其他事务对数据R A、可以加S锁不能加X锁 B、可以加X锁不能加S锁 C、可以加S锁也可以加X锁 D、不能加任何锁 3、 A D、软件工具 4、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当关系的型改变时,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这是 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C、数据的位置独立性 D、数据的存储独立性 5、设关系R和S的元组个数分别为100和300,关系T是R与S的笛卡尔积,则T的元组个数是 A、400 B、10000 C、30000 D、90000 6、下面对于关系的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A、关系中的每个属性是不可分解的 B、在关系中元组的顺序是无关紧要的 C、任意的一个二维表都是一个关系(反过来对) D、每一个关系只有一种记录类型 7、视图消解(view resonlution)的概念是 A、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逻辑查询的过程 B、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对具体数据记录查询的过程 C、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对数据文件的查询的过程 D、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基本表的查询的过程 8、下面有关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实体类型转换一个关系模式 B、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联系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C、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联系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n端) D、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9、在两端锁协议中,事务分为两个阶段,它们是(第二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 A、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 B、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并行阶段 C、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 D、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 10、E-R图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 A、概念模型 B、逻辑模型 C、结构模型 D、物理模型 11、在数据字典中,能同时充当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的是 A、数据记录 B、数据通路 C、数据存储 D、数据结构 12、关系模型的结构是 A、层次结构 B、网状结构 C、二维结构 D、对象结构 13、下列聚合函数中不忽略空值(null)的是 A、SUM(列名) B、MAX(列名) C、COUNT(*) D、AVG(列名) 14、DBMS中实现事务持久性的子系统是 A、安全性管理子系统 B、完整性管理子系统 C、并发控制子系统 D、恢复管理子系统

桂林市叠彩区教育局大力推进“优师强校”工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6225110.html, 桂林市叠彩区教育局大力推进“优师强校”工程 作者:雷琛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桂林市叠彩区党委、政府狠抓基础教育,强力推进“优师强校”工程,实现了教育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共进双赢,使“一校一品一特色”格局初步形成,一批具有深厚教学功底和专业特长的教师脱颖而出。更多学生在学校开心学习、健康成长。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 叠彩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确立了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明确了城区教育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2010年,叠彩区党委书记李向荣亲自组织召开教育专题研究会,制订教育工作规划,优 先安排教育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带头落实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为教育办实事项目,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区长黄洪斌亲自召开校长座谈会,督促有关部门实施优师工程、强校工程、学校信息化工程,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叠彩区党政领导的带动下,区四家班子领导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挂点学校,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新局面。近两年,叠彩区共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实施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把学校建成了学生安全、家长安心的校园,营造了一个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大力推行“优师强校”工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2009年,叠彩区党委、政府在对 区属学校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叠彩区“优师强校”工程三年规划》,大力推进“明确一个目标,保障两个发展,推进三大工程”的“优师强校123”发展战略。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附件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 建 设 指 南 2017年11月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1 / 24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二、建设目标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 2 / 24

增城市石滩镇塘头村改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农村供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建设单位:增城市石滩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设计单位:广州市方腾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广东国建工程项目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广东建华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节工程简介 (1) 一、工程概况 (1) 二、工程主要内容 (1) 三、工程特点 (1) 四、编制依据 (1) 第二节工程管理目标及组织机构 (2) 一、管理目标 (2) 二、管理原则 (2) 三、组织机构设置 (3) 四、项目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4) 第三节施工准备 (6) 第四节给水系统施工方案 (7) 第五节质量保证措施 (11) (一)、人员组织与安排 (11) (二)、施工质量管理 (11) (三)、竣工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13) (四)、原材料、物资及设备质量管理 (14) 第六节成品保护 (17) 第七节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8) 1施工安全措施 (18) 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职责 (20) 3安全保证措施 (22) 4施工安全检查工作程序: (27) 5、安全检查措施 (31) 6、安全教育 (32) 7、安全防护 (33) 8、消防安全 (34) 9文明施工措施 (37)

第一节工程简介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农村供水工程 建设单位:增城市石滩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工程地点: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 工程规模:给水管道工程,18301m给水管道铺设。 二、工程主要内容 给水系统工程。 三、工程特点 1、该工程项目作为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农村供水工程。给水系统安装过程中需要与当地村民互相配合、协调,方可确保工程按期交付使用。 2、本工程施工并不复杂,仅为给水管道施工,具有高度协调性。 3、本工程45个日历天,且为硬性工期,本工程给水安装,为此其要求的施工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专业性。 四、编制依据 ●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农村供水工程招标文件。 ●增城市石滩镇下围村农村供水工程给水施工图。 ●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国家现有的给排水、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 ●按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按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过程的施工管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嘉应学院数学系

嘉应学院数学学院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本科)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 3、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类本科)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素质,并掌握现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人才,并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宽的数学知识面,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素质: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及思维的敏感性和发散性等,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及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能阅读、翻译初等数学文献,具有初步的撰写数学论文、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5、具有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意识及能力。 6、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二、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为数学。 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普通物理、数学教学论、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和复变函数等。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安排 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学生只能从两个限选模块中择其一修读。

高校工程项目招标研究

高校工程项目招标研究 一、高校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存有的问题 (一)资格预审不够严谨资格预审是择优的开始,必须对报名单位的 资质等级、业绩、技术装备、财务状况、技术人员等等实行筛选和严 格审查。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资格预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责任心不强,或素质偏低,往往使资格预审流于形式。有些高校 有意或无意地对投标者缺少严格的资格与资质审查,大多只注重营业 执照的真伪、企业的规模及注册资本金的大小等,而忽视其业绩、信誉、技术装备、财务状况、技术人员构成等等,对其是否张冠李戴, 投标人是否存有一人多帽,对投标人是否为同一系统、同一地区的, 是否存有“围标”、“陪标”的可能等缺少分析与审查,在很大水准 上以貌取人,将标书编制的好坏代替了施工企业的形象,分析不到位,判断不准确。 (二)公开水准不够广泛当前,除百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有社会 招投标代理机构统一组织招标,指定媒体发布公告以外,其它大量的 中小工程项目都是由学校自行组织招标的。绝绝大多数高校自行组织 的招投标项目都是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发布公告的,而校园网的社会影 响力和注重度是一定的,且具有其领域及行业性,这种公开的范围与 水准不够的影响,带来了学校工程项目投标人不足或老面孔问题,进 而造成竞争机制的不规范。多年来,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动,普 遍没有专门的基建维修队伍,学校的基建维修任务基本都是社会化外派,所以,几乎每个高校内部或周边都驻扎着一些中小型基建维修工 程队,他们与学校相互依托,学校的中小型工程及零星维修大多由他 们承担。他们的存有一方面解决了学校零星维修工作的便利,另一方面,因为都是老面孔,在分食一块蛋糕时,为避免或降低竞争压力, 加之与管理方的长期接触,极大地潜在着相互陪标的可能,侵吞学校 利益。

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公布

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公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6225110.html,2013-01-30 来源: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评奖办公室 今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申报的创新成果奖项目共409项,在学科评审基础上,又经过综合评审,评出140 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107项。现予公布。 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评奖办公室 2012年12月21日项目名称申报人申报单位获奖等级备注 微型地理景观探究及其教学应用研究陈月平、黄东锋、 田安太 珠海市第二中学一等 运用“愉快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 发展 聂莲佛山市机关幼儿园二等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调查研究潘少华清远市第一中学二等 校本课程剪纸艺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郑顺全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小学 二等 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何一音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海师范附 属小学 二等 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陈明宏、黄世勇、 黄伟祥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二等 基于体验学习方式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研究梁础珊、张桂才、 黄永利 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二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张艳婷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二等 中小学“进转改”活动式写作教学的探索梁经伟、谷清华、 连雪君 东莞市光明中学二等 让本土文化精粹滋养孩子的童年—— 佛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何桂珍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一幼儿园 二等 幼儿“四合一”趣味健康活动的研究 与实践 李长缨东莞市茶山中心幼儿园二等小学数学智慧乐园的创建与使用研究王金发东莞市东城区第五小学二等商务英语模拟教学研究杨荔清远市清城区职业技术学院二等高中地理尖子生培养的实践研究张萍海茂名市第一中学二等基于科幻美术主题教学载体上的课程 资源开发与利用 黄建军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二等“打造书香特色与促进师生发展”的 实践研究 黄丽萍佛山市实验学校二等开展“生活能力”教育,促进学生和 谐发展——“美味厨房”初中综合实 余燕琼佛山市第十四中学二等

主体结构验收自评报告

长寿区智能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B区 (1-5#厂房) 主体结构工程验收自评报告 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一、工程概况 工程项目地点:新市工业园内 建设单位:重庆盈地实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重庆博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勘单位: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广东国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 6.8 万平方米(单栋最大建筑面积约 15611.88 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 27.00米),其中 2#厂房地下 1 层,地上 5层;1#、3#、4#、5#厂房为地上 5 层。 混凝土强度等级: 柱:C30-C50 梁、板均为C30 屋面层为C30(P6) 砌体强度等级:主要为M5烧结页岩空心砖 砌筑砂浆等级: M5。 二、自评依据 1.均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3.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4.施工承包合同及合同附件。 5.施工单位材料送检的检测试验报告。 三、过程质量控制情况 1.工程定位测量

根据施工总平面定位图对本工程进行定位测量,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交错复合测量,严格控制轴线、标高的累计误差,自检合格后,由技术负责人组织质检员、测量员等进行定位轴线的复核,经复核无误后再报监理工程师复检,并填写施工放线验收记录,复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轴线位移和标高引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地上结构整体垂直度偏差符合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 2.钢筋工程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施工。钢筋原材和机械连接接头应见证取样送实验室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对主筋位置、箍筋加密区范围、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进行严格控制。 绑扎时,严格控制梁、柱钢筋的保护层,各钢筋和箍筋的间距均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安装梁、柱钢筋时,轴线同柱的对应位置正确,机械连接接头布置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钢筋绑扎完,由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合格后,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签写隐蔽验收记录,再进入下道工序。 在砼浇捣过程中,避免踩踏板面筋,由专人负责钢筋修整,加绑马凳筋和支垫砼垫块,以免钢筋位移。 3.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砼全部采用商品砼,均有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为保证柱、梁、板砼浇筑质量,在浇筑前进行技术交底,实行定人定岗操作,做到快插慢拔、复插,严禁漏插,振捣半径控制在30cm内,振捣时振动棒不得触碰模板。现浇板砼使用平板振动器拖平,使砼内实外光。在浇筑

【】数学物理方法试卷(全答案)

嘉应学院物理系《数学物理方法》B 课程考试题 一、简答题(共70分) 1、试阐述解析延拓的含义。解析延拓的结果是否唯一(6分) 解析延拓就是通过函数的替换来扩大解析函数的定义域。替换函数在原定义域上与替换前的函数相等。 无论用何种方法进行解析延拓,所得到的替换函数都完全等同。 2、奇点分为几类如何判别(6分) 在挖去孤立奇点Zo而形成的环域上的解析函数F(z)的洛朗级数,或则没有负幂项,或则只有有限个负幂项,或则有无限个负幂项,我们分别将Zo称为函数F(z)的可去奇点,极点及本性奇点。 # 判别方法:洛朗级数展开法 A,先找出函数f(z)的奇点; B,把函数在的环域作洛朗展开 1)如果展开式中没有负幂项,则为可去奇点; 2)如果展开式中有无穷多负幂项,则为本性奇点; 3)如果展开式中只有有限项负幂项,则为极点,如果负幂项的最高项为,则为m阶奇点。 3、何谓定解问题的适定性(6分) 1,定解问题有解;2,其解是唯一的;3,解是稳定的。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则称为定解问题的适定性。 > 4、什么是解析函数其特征有哪些(6分) 在某区域上处处可导的复变函数 称为该区域上的解析函数. 1)在区域内处处可导且有任意阶导数. 2) () () ? ? ? = = 2 1 , , C y x v C y x u 这两曲线族在区域上正交。 3)()y x u,和()y x v,都满足二维拉普拉斯方程。(称为共轭调和函数) 4)在边界上达最大值。 |

4、数学物理泛定方程一般分为哪几类波动方程属于其中的哪种类型(6分) 数学物理泛定方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双曲线方程、抛物线方程、椭圆型偏微分方程。波动方程属于其中的双曲线方程。 5、写出)(x δ挑选性的表达式(6分) ()()()()()()?????????=-==-???∞ ∞∞-∞∞ -)()()(00000R f dv R r r f f dx x x f x f dx x x x f δδδ 6、写出复数 231i +的三角形式和指数形式(8分) ¥ 三角形式:()3 sin 3cos 231cos sin 2 321isin cos 222ππ? ?ρ??ρi i i +=++=+=+ 指数形式:由三角形式得: 313πρπ?i e z === 7、求函数 2)2)(1(--z z z 在奇点的留数(8分) 解: 奇点:一阶奇点z=1;二阶奇点:z=2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以下简称“冲补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根据《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2018〕82号)以及《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的意见〉的通知》(XX办发〔2018〕17号),结合我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冲补强资金”是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XX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以及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四类项目。其中,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XX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适用本办法,创新强校工程参照本办法。 第三条“冲补强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政放权,明确责任。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高等院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项目高校是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合理有效使用经费。 (二)总体规划,分年实施。根据XX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对资金进行整体分配和安排。落实高校资金管理自主权,学校在建立本校“冲补强资金三年滚动项目库”的基础上,根据资金预算分配额度自主安排当年度项目,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 (三)突出重点,适当倾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重点打造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XX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资金安排向拥有高水平学科的高校、向办学特色优势鲜明的高校以及XX 东西北高校倾斜。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为切实有效地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展开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动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二、建设目标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

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升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三、建设原则 育人为本、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驱动、整体设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动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结构。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打造适合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虚实融合的育人环境,驱动教育创新与变革。 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全省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依托省“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通用流程和资源服务的高度共享,鼓励学校联盟发展,避免出现“单兵作战”、“信息孤岛”。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示范辐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四、建设任务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模式创新和学校形态的系统重构,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五邑大学五邑大学现代加工技术实训

五邑大学五邑大学现代加工技术实训 设备采购招标公告 广东国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五邑大学的委托,对五邑大学现代加工技术实训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供应商投标。 一、采购项目编号:440700-202003-156034-0003 二、采购项目名称:五邑大学现代加工技术实训设备采购 三、采购项目预算金额(元):21,984,000 四、采购数量:1批 五、采购项目内容及需求:(采购项目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1.采购名称及招标编号:五邑大学现代加工技术实训设备采购(招标编号:GJJM2019-ZF035); 2.用途:学校教学科研需要。 3.数量:一套。 4.简要技术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二部分。 本项目最高限价(即招标控制价)为人民币21984000.00元。 本次招标采购内容中的核心产品为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三轴数控加工中心,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产品只能由一家供应商参加(即多家代理商参加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产品投标的,当作为一个供应商计算)。 包组一投标报价应为人民币免税全包价,包组二投标报价应为人民币含税全包价,包括方案深化设计、产品的供应、运输、装卸、安装调试及培训等一切费用。投标报价不得超过最高限价,具体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二部分。

5.交货时间:包组一为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80个日历日内完成所投产品的交货、安装及调试,包括向采购人职能部门提交认可的完整的验收申请资料;包组二为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90个日历日内完成所投产品的交货、安装及调试,包括向采购人职能部门提交认可的完整的验收申请资料。 6.采购内容及需求(投标报价不得超过该包组的最高限价) 日期:2020年04月08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新)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总体布局和促进经济增长,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区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

副组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我公司实际,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配制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 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前沿技术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

2012年度广东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检测员通过人员名单及专业

附件: 2012年度广东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 考试检测员通过人员名单及专业 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员通过人员名单及专业(共892人) 安徽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吴梦莉(G) 安徽新同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吴亚风(G) 北京城建远东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陈岱佳(G) 李多(G) 梁新武(G) 林志双(CG) 陆福连(G) 北京华通公路桥梁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谭伟华(G)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深圳分院 林泽鑫(Q) 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 柯学贤(S)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李淑芝(CG) 薛桂芳(C) 北京中城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桂凯(CG) 东莞市诚之标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蔡勇(CG) 东莞市东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蔡厚林(CG) 东莞市泛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郭春兰(G) 东莞市宏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叶泳良(CG) 东莞市宏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王东(CG) 汪敬华(G) 曾庆茂(G) 东莞市鸿翔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陈弼骏(Q) 陈琳(CG) 邓皓仁(C) 邓毅(QS) 付连冬(G) 耿鹏(Q) 何海集(CG) 黄俊伟(G) 黄永锋(CS) 吉守俊(C) 赖祖秀(C) 李传林(QS) 李娟(G) 梁成亮(G) 凌瑞(G) 凌文广(C) 刘平(CG) 刘细平(CG)

卢本龙(G) 陆有聪(G) 罗鹏飞(C) 慕文杰(S) 彭超(C) 丘海锋(G) 粟园丰(G) 唐永和(G) 汪锋(G) 王丰平(G) 肖小琴(CG) 杨鹏(C) 叶婉娜(QS) 易晓琳(G) 余敏威(CG) 俞小兰(G) 张莉(C) 张容(C) 张小栓(CG) 张玉芳(G) 钟威(G) 周科发(S) 朱智聪(CG) 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胡志豪(C) 王海艳(C) 东莞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梁应春(G) 东莞市交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戴云川(C) 刘胜君(Q) 罗春旺(G) 罗利荣(G) 邵样林(Q) 韦义洪(S) 阳令明(Q) 余霞辉(CG) 东莞市中厚建筑工程公司 江顺(G) 东莞泰和沥青产品有限公司 邹永享(CG) 佛山路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何俊杰(G) 佛山市高明恒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赵粧(C) 佛山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理检测所 蔡忠堂(CG) 胡波(G) 刘杰(GQ) 马泽耀(CG) 张晓帆(C) 佛山市公路桥梁工程监测站 韩春来(G) 彭永胜(Q) 吴有俊(Q) 徐日辉(C) 杨惠娟(G) 佛山市广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何泽恒(C) 佛山市建能通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邓术秋(G) 袁伟斌(G) 佛山市金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罗沛英(CG) 肖邵华(CG) 佛山市南海铭通沥青混凝土有限公司 游长磊(C) 佛山市南海区正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夏昌浩(Q) 佛山市南海正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陈有杰(CG) 陈志江(C) 林喜卿(Q) 孙国光(C)

2009年度嘉应学院先进团支部名单

2009年度嘉应学院先进团支部名单 先进团支部:数学学院:071团支部074团支部089团支部 物理学院:082团支部091团支部 化学学院:061团支部072团支部 文学院:081团支部084团支部089团支部 外国语学院:071团支部073团支部081团支部083团支部 生命科学学院:073团支部081团支部082团支部 政法学院:074团支部082团支部094团支部 地理学院:071团支部081团支部 经管学院:075团支部084团支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072团支部081团支部 计算机学院:072团支部084团支部 土木工程学院:082团支部 美术学院:081团支部084团支部 体育学院:085团支部094团支部 音乐学院:073团支部 教育科学学院:061团支部073团支部074团支部 2009年度嘉应学院优秀团干(团员)名单 1、数学学院(60人) 优秀团干:黄永章张思华谢婷林小娟苏卓慧李琪珍邓文芳李华香刘国良林华清张士庆邓国导梁婉蕾钟友清余晓云朱振添 蔡素云陈栋华魏锦明谢伟萍 优秀团员:李丽容朱嘉弟卓小利吴伟明吴静华肖燕平罗凤辉余苑平郑纯芝李嘉淳张艳霞李意香陈妙婷陈松辉陈嫚虹张文玲 张美郑志彭孔俊文张仕凡陈燕亿卢海红温暖张晓琳 潘鹏飞李育才陈雅慧林晓娜杨笑春陈津京张旭佳吴辉 黄秋香刘响浩吴思航盛祥叶美鹏何瑜李远庭谢浩庆 2、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35人) 优秀团干:罗海玲周绿珊牛世宏吴龙郜昊吴文彬吕伟新古国栋李苑韦世杰吴达明李育浩 优秀团员:邱海龙吴丽婷杨伟南刘展武邹龙进钟富松彭忠威卢佳燕缪梦丹颜泽响陈秀婷曾庆杰罗佳林陈浩李冠圣彭迪

何文娜陈泗凯刘海波许俊康雷智伟曾爱龙李尚活 3、化学与环境学院(42人) 优秀团干:叶先建莫杰新许志娴刘依锋郭志光林菲菲袁华钢江银钰杨伟贤吴秀萍纪文钢周萍萍刘惠娣顾忠林曾泗琴优秀团员:邱礼彬卢贤昭陈虹任吴少君肖利丽杨联贵张建伦王泽韩黄文浩杨锐何桂斌陈俊美李敏王怡李俊华江振楠 陈晓强刘晓盛吴文进吴漫娜詹思敏巫婷马海伟卢雪峰 彭锦锋赵冰刘盛桧 4、文学院(86人) 优秀团干:梁洁婷李静玲丘晓均李惠青洪培竹朱丽仪陈杏李秋婷张晓莉姚嫣张婧婧陈亮星陈思桃李婷李慧峰朱秀琼 段立黄可欣林瑞鑫张健雅丘森才梁娟娟李洁娜袁松伦 王珊芬徐玉琴陈晓青孙淑宜杨萍亮连增美罗锦莉杨彦波 许翠娟杨素清 优秀团员:谭小斌黄国剑薛宝峰高瑜华李婷曾斌李汝娜张洁婷陈智陈运佳潘雪娟陈少玲黄奕芳曾燕君赖秋媚曾志滨 张秀平高旭腾陈美儒张德娴黄宝花梁珍女张明敏李闻宇 谢琦青陈嘉峰方晓娜陈柳清朱光德傅杏兰陈福利罗春婷 张坚刘苗杨永俊刘君睿许筠陈娟刘诗敏邓敏 吴园园赵翠云叶碧云朱秀琼江敏红易炳文谢嘉章姚少燕 陈丽欢罗雅茹秦秋霖黄媚湄 5、外国语学院(72人) 优秀团干:周苑清李楚虹刘秀兰冯秋凤成红蓉李慧刘水江丽彤郑跃妮辛果曾静雅彭敏邓会娟何佼洄温冬雪邓欢玲 黄苑萍叶辉华罗嘉玲黄方熊威海黄妙皇赖小静罗佩霞 林思玲管莉 优秀团员:蔡少惠余秀谭玉婷邓文英刘艳高智张灵梅温小芳黄映味罗春凤谢小娟陈微慕南南曾晓君李翠玉叶小凤 李畅达徐梓宇彭锐娜吴嘉文张广婷梁燕华李金环马凯君 刘小兰王冬晓钟晓玲范银平徐晓萍曾万晴戴悦容黄丽莎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附件1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 指导纲要(试行) 一、总纲 为科学规范我省省级地方课程,改变种类繁多、内容重叠、特色不显、落实不力等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建设有广东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以下简称“地方综合课程”)是我省省级地方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广东实际、面向创新时代、整合专题教育和广东地方课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活动型地方综合课程。 地方综合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通过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等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能力、科学启蒙、创新创业等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突出人文性与科学 — 3 —

性相融合。 2.统一性与地方性衔接。在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专题内容等方面与国家教育政策保持高度统一;在课程建构、实施策略、教育方法等方面突出广东特色和创造性。 3.基础性与提高性相成。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态度、价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注重将各类专题知识、广东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积累知识;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5.系统性与简约性兼顾。通过梳理、整合各类专题教育、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建构目标协同、内容精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地方综合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简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育人实效。 6.规定性与开放性兼容。省级地方综合课程在主要目标、专题设置、基本内容等方面具有规定性,确保统一实施;本综合课程同时也为专题教育更新、各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开放性链接端口。 (二)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4 —

2020春嘉应学院期末考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数学所描述的是() A.事物自身的特点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 D.事物的存在形式 2.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A.数学能力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D.数学方法 3.小班幼儿往往能说出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但却不容易说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同化到顺应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从不自觉到自觉 4.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类型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5.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A. 条件不清楚 B. 结构不完整 C. 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 问题不明确 6.下列对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说法是() A. 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B. 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C. 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D. 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7. 儿童学习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正排序一般从()开始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学 8. 在进行某一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幼儿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这种评价属于() A. 诊断性评价 B. 宏观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9. 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中,第一步是() A. 确定评价目的 B. 设计评价方案 C. 实施评价方案 D. 处理评价结果

广东信用评价委员会名单

一、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朱红莺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顾问 副主任:许锡雁广东省工程造价协会秘书长 孙权广东拓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张素华广州建成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谭敏华北京市建壮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陈少伟广东天栋工程造价事务有限公司 李湘平广州市南悦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蒋华兵广州翌弘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梁国康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 梁英莉广州竣盛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陈益广东华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武星广东国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周厚坤广州宇丰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黄文峰广州穗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韩远荣广东曦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黄小莲广州市金葆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魏志英广州市梓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曹萍广州市宏正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罗刚广州筑正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林盛发广州宏元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曹君如广州市百业建设顾问有限公司 何小驰广东信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陈巧仪广州铭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陈丽军广东中量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黎俊林广东丰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杜鹃广州尚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陈文深广东建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陈兆彬广州市诚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何华源广州恒远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黄文伟广东宏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洪瑶广东粤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蓝鑫广州恒诺造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陈远新广州诚信公路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戴文强广州至衡建设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李国明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有限公司 李惠君广东华联建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李具明广州市新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秦至红广州高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林香琴广州恒生润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林廷康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