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

?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

?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

?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

?(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学常识: 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永州八记”之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10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 (13)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西方翻译理论课文总结文档

课文上的总结: 1.The two dominant mod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seventies were those focused on primarily literary concerns: First, rejecting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normative rules, and linguistic jargon, and those focused on linguistic matters, claim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 Second, rejecting a logical solutions and subjective speculation. 2.A few years later, Lefevere outlined the crux of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ranslation: The Focus of the Growth of Literary Knowledge" He argued that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two opposing factions which he calls the hermeneutic and the neopositivistic. 3.Lefevere argued that translation theories based on such approaches did not further the growth of literary knowledge, but tended to have vested interests - ideological as well as corporate . 4.New questions were posited regarding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ow mediation occurs, and how the process affects both the original (redefined as source text) and received (redefined as target text) works. 5.The object of study was neither an absent core of "meaning" nor deep "linguistic structure”but rather the translated text itself.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词义 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 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 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 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 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 (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 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 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 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 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 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 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 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 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 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 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 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 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 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词语翻译: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 ⑵恒;常常⑶ 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⑷隙:空闲。指公务之暇。⑸施施(yíyí):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3)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 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 1)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 2)茅盾 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4)林语堂 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5)朱光潜 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7)钱钟书的“化境”说(sublimation) 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像“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想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2. 国外的翻译理论家 1)John Dryden Metaphrase(逐词译), turning an author word by word, and line by line,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Paraphrase(释译),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 where the author'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but his sense.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 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时隙也,则施施 ..。) ..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3)入深林,穷回溪 ..。 ..,(回溪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斫.。 (6)攒蹙 ..。)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 (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8)心凝形式,与万化 ..冥合。(万化 ..。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穷 ①穷回溪()②穷山之高而止() ③而不知其所穷() (2)梦 ①卧而梦()②梦亦同趣() (3)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始指异之() ③游于是乎始()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 ⑥而不知其所穷() 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 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始指异之()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⑦故为之文以志() 3 为 ①自余为僇人() ②不与培塿为类() ③故为之文以志()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 是岁元和四年也() (7)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自考翻译理论总结

自考翻译理论总结 1.我国翻译通用的标准是: 忠实和通顺.. 2.我国最早的翻译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 3.释道安的<<四十二章经>> 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4.玄奘认为翻译要"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5.茅盾主张直译,提倡保留”神韵”, 他认为直译就深处说要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6.郭沫若认为, 1)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2) 翻译不能采取轻率的态 度,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3) 他认为“雅”不是高深或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7.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凡是翻译,一要求易解,二要保存原作的丰姿。 8.傅雷强调“神似”。他说,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应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 最短的句子。他译的《《老实人》》改过八次。 9.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10.关于风格,茅盾和刘隆惠认为风格可译,周煦良和张中楹认为不可译。 11.林纾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许多外国文学作品。 12.杨宪益认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既不夸张,又不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13.朱光潜:1)直译和意译的区别根本不存在。2)在“谈翻译”中,他说所谓直译是指一 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 14.周煦良:1)认为“雅”指得体。2)他在翻译三论中写道,直译可分为三类:一是译 音不译意,二是照字面译,三是按原文结构或词序翻译。 15.许渊冲在“翻译的几对矛盾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16.王佐良:1)将曹禺的《雷雨》译成英文。2)关于风格,他认为适合就是一切。3)在 翻译诗歌时,若有比喻,应把它直译过来,保留原有的新鲜和气势。4)认为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5)认为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6)翻译者翻译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是个文化人。7)该直译就直译。 该意译就意译。 17.徐永瑛认为泰特勒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信达雅是不同程度的信。 18.施觉怀认为法律文件最主要的要求是严谨,认为法律语言三个特点:条理清,文字明, 意思全。 19.李赋宁指出,练好外语基本功和翻译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20.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 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21.王力先生指出,汉语多用意合法,联接成分并非必需,而英语重形合。 22.翻译的基本功在汉英翻译中主要指:1)拼法正确2)合乎用法3)句子平稳 23.英文先评论或先表态,后叙述情况,而汉语相反。 24.汉语有许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25.英语主从关系多,抽象名词多,代词多,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和分词短语,不喜欢重复, 而汉语动词多,不怕重复,多用并列结构或并列分句,因此汉语并列关系多,层次不甚明显。 26.瞿秋白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27.英文抽象名词多译成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28.费道罗夫提出翻译的确切性原则 29.巴尔胡达罗夫提出翻译中的上下文和环境问题。 30.奈达和泰伯:1)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2) 如果所有 的语言形式不同,译者要保存内容,自然就必须改变形式。

劝学全文翻译

劝学全文翻译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而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冰,是水形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从而形成车轮,它的弯度符合规。即使又晒干了,不会再变直。是因为用火熨木使它弯曲的缘故。因此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变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变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日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知识;我曾经提起脚跟远望,不如站在远处见得广。站在远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然而人站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而听的人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够达到很远的地方;借助船只的人,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擅长借助于外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累土壤形成山,使风雨兴起;积累水流形成深水,使蛟龙生存,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半步,没有用来到达很远的地方的办法;不积累小的水流,没有用来形成江海的办法。骏马一跃,(距离)不足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刻着停了,腐朽的木材也不会折;不停地刻,金石都可以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螃蟹六条蟹脚两只蟹钳,不是蛇鳝的巢穴不可以寄托的缘故,(这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 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 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 (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 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翻译实践心得体会

笔译实践 院系名称:外语学院 专业年级:英语f1101 姓名:王欢 学号 心得体会 在做这次笔译实践题目之前,关于笔译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在我的感觉中笔译相对于口译而言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做完全部题目之后我就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这种认知,原来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就像表象上呈现出的那样容易做到。表面看来笔译能够看着文本逐字逐句翻译,貌似很简单,只要把文本内容真实的翻译出来就可以达到要求了。实际上则不然。这学期我们有一门专业课就是关于英汉翻译的。课堂上老师曾经讲述过关于翻译的历史、理论、要求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所以在简单翻阅这次翻译之后,我觉得看似简单的题目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某些专业术语了解甚少。例如第一篇the high-tech student中出现的gopher program,generic2 database,moby dick,等等,类似这样的词汇我就需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进而推测了解作者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意思。再如a roller-coaster ride in the stock market中,关于股市的一些专用名词,dow and nasdaq,cnbc等也是这样。 2、对统计数字的描述能力较差。如何用不同的描述性词汇来体现数字的增长和下降及其各自升降的幅度,如何准确把握那些不同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较好地描述数字变化,这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次翻译题目中出现的仅仅只是一些已经被数字化的统计数据,但是要用合适的词汇来体现尚且不简单,倘若是给出bar chart, pie chart, line chart等这一类图标来自行描述其内容,就会更加困难了。题目中出现数字最多的莫过于描述汶川大地震的这一部分了。各种数字,表示年月的,表示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的,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损失所占的不同比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亟待加强训练的部分。 3、关于某些长句翻译起来较困难。长句出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篇题目描述"我"的文本。这片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大家的杰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各式各类的建筑,建筑中体现出的精湛的技巧,还有各种被写入经典的景物,所有的描写都交织在一起,翻译起来很容易找不到方便。摸不清头绪,到底哪里才是开始,应该如何结束。在翻译课上老师曾经说过长句的翻译技巧,要先根据谓语动词进行切分,之后再根据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之后才能慢慢进行翻译,听起来就很繁琐的程序。我一直在试着这样做,却发现这要求太难达到了,而且每次被提问翻译总是被说翻译的一塌糊涂。关于长句,我可能还要经历一段很艰难的路程。 虽然完成所有题目有点困难,但是我觉得收获还是很不小的。这是第一次这么耐心的昨晚这么多翻译题目,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些翻译工作者们真的是好辛苦,之前还以为翻译是我们英语专业发展的目标。事实上也是,但是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这也是我的真实感触之一。总结一下,收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虽然这次实践题目只有几个,但是各个题目都具有的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题目涉及科技、经济、文学、报道等各种题材的不同内容,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算是一个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遇。初次涉猎翻译领域就得到这样的锻炼,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给自己之前的知识积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展现平台,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2、增加了对专业的认知。在刚入学的时候每每都被别人问到你们英语专业出来 的是不是只能做翻译,这句话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英语翻译既然这么容易做,那我学这个专业不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了,可是自己亲身时间之后才知道翻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来的,只要好好学专业,任何专业都是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 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 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 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3.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xx 中(zh o ng绳 輮(r o) 槁(g a o暴(p u ) 就砺(l )i 参(c a r省(x i ng) 须臾(y u)

跂((q) 楫 ( (j)i 生 ( (x ng)非异 跬 ( (ku步 骐 骥 虞(qji)i 驽(n u马十驾 锲(qi d而舍之 xx 可镂(I o u) 螯(a o ) 蛇鳝(sh a 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 ?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解读的篇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文章主要内容等方面把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主要写了作者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我认为学习这样的游记文言散文一个是重在疏通文意,另一个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学习借鉴作者写游记的手法。 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在教材的第二个专题,学生已经学过了《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的能力,而且在第四专题的“与造物者游”这一板块中,我们把《赤壁赋》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前面来学习,学生刚刚学习了《赤壁赋》,理解了苏轼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阐释,对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提供了基础。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然、对人生都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可以说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类题材他们是比较感兴趣的。

劝学原文和翻译和赏析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