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上海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上海市《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据本市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总体部署,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主线,全面推进信息化在产业发展各领域的渗透应用。上海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构建完善了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格局,信息化对提升产业能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作用显现。2010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2.31,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两化”融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通过“两化”融合激发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等环节的自主创新活力,促

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涵盖社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三方面的“两化”融合水平,由融合环境、产业优化以及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效应等类指标构成。通过有关第三方机构抽样调查上海各类企业“两化”融合现状,通过测算形成并发布该指数。

单位:亿元46705298578553756457

23109

25639248883103919631010000

20000

3000040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

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发展。航空、汽车、船舶企业产品数字化协同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钢铁、装备、石化等企业利用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集团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跨地区、多制造基地的协同制造和经营管理;中小企业利用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加;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施了能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

(二)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上海产业能级提升

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带动工业企业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产业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促进了产业链协同和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实现工业总产值31039亿元,工业增加值645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9%和55.4%;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民用航空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6958亿元,增幅

高于工业增长。

图1上海2006-2010年工业发展情况

(三)“两化”融合带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应用,加快了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服务经济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全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532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25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76.2%、161.9%;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应用的技术研发、试点推广和产业布局。

(四)“两化”融合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支撑了企业“两化”融合实践

“两化”融合推进机制日益完善,探索建立了市区两级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设立了“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2009-2011)》等政策文件。标准建设取得突破,建立“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推动企业信息化、园区信息化等标准制定。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促进、软件测评、信息安全测评、超级计算、数字认证、能效监控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宣传培训初具成效,上海成为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工程。

过去的五年,上海“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

步由“规划布局、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整体提升”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企业“两化”融合主体作用有待加强,骨干企业利用信息化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作用有待挖掘,大型企业的管理体制与“两化”深度融合要求存在差距,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和意识不足;二是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尚存差距,IT企业在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两化”融合的产学研用机制还需完善;三是“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和综合配套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两化”融合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宣传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和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两化”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大的机遇。

(一)新的技术革命给“两化”融合注入新动力

全球经济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向好,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萌生。以下一代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模式将带动工业设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智慧地球”等新概念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创新空间,给“两化”深度融合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

(二)产业转型升级向“两化”融合提出新需求

“十二五”期间,上海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要率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更为迫切,知识经济特点

更为明显,绿色经济更加受到关注。将信息化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到工业化过程中,带动工业生产服务化、个性化、知识化、低碳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对“两化”融合提出了新需求。

(三)信息化深化应用为“两化”融合增添新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自发需求的日益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间之间的关系由互为外在驱动转为互为内在需求,这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面的应用。广度上,局部应用将转变为全面高水平应用;深度上,单个企业信息化将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应用,进而不断推动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主动适应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技术融合促提质,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渗透和覆盖,推动产品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化,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以产业融合促转型,推进供应链协同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助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基本原则

——国家战略与地方需要相结合。主动衔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专项工作的推进,根据

上海产业步入发展调整中提升的新阶段的实际需要,形成符合时代特征、产业特色、上海特点的“两化”融合推进模式。

——分类指导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和产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信息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推进“两化”融合向广度延伸和深度拓展,着眼产业发展共性需求,着力完善基础环境、攻克共性技术、打造公共平台。

——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相结合。聚焦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实现关键技术、重要环节的率先突破,形成具有推广性、示范性的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形成由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推进格局,进而提升产业整体能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内部集聚与区域辐射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凝聚政府资源,集中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夯实全社会合力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格局;加快“两化”融合技术产品化、成果市场化、理念商业化、产业多元化和自主创新成果专利化,在“两化”融合领域形成上海服务长三角乃至辐射全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上海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高水平应用,“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上海基本形成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基础环境。“两化”融合基础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两化”融合公共支撑体系框架。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互联网国际、省际出口带宽增长5倍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安全、人才培训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数字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建成20个“数字园区”。

——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创新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集成与协同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左右,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000亿元。大型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实现业务流程协同的比例达到60%;中小企业自动化生产装备普及率达到42%,应用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5%。

——社会经济效益。“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以及二三产业联动的作用增强,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实现上海节能减排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上海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国家和本市下达目标,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

表1:“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主要指标

四、“十二五”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按照“应用导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环境优化”的基本思路,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核心区域和关键领域四个层面,着力推进五方面具体任务,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夯实“两化”融合基础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分类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提高和深化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支持IT企业开发和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化产品;对于大型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挖掘系统、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信息系统,加快集团管控、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

(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加快上海工业转型提质立足支柱产业,着眼骨干企业,带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以研制和发展大型客机重大专项为牵引,推进大型

客机、支线飞机、商用飞机发动机和主要机载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客户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钢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工艺集成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环保的钢铁生产体系建设;加快石油化工行业工艺、装备和管控信息化,提高生产安全、节能、绿色、精细水平;围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汽车研发生产信息化全覆盖,发展汽车电子,推进车联网应用;以发展新能源装备和先进重大装备为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依托长兴岛、外高桥等造船基地,推进数字化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在产品设计、品牌服务、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消费品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三)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升级,加快构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围绕“四个中心”建设需求,推进信息技术在金融、物流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服务行业的应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服务业信息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金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培育行业性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建设;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在物流企业中推广空间信息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新模式,深入推进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工程总承包、产品租

赁、产品远程监测与维护等业务,带动相关信息服务业发展。

(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两化”融合带动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推动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整机与芯片联动”,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开发适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船舶、装备等行业的嵌入式芯片和系统。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交通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核心嵌入式软件平台;突破微型智能传感、虚拟工厂模型和仿真平台等关键技术;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增值业务、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系统的开发。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IT企业和新兴产业对接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推进物联网在设备远程监控及检修、产品质量追溯、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

(五)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节能减排,优化企业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工业生产效益,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重大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改造、工业生产流程中的能源优化、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增效和清洁生产等方面应用;以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建立和改造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能源输配和消耗的监控;推进上海能效监控平台后继工程建设,完善平台的预测预警功能,实现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

的实时监控;加快信息技术在保障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建立食品追溯信息系统,加强危险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监管。

五、重点工程

1.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

通过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技术在工业产品的应用,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智能装备。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轻型工业机器人以及自动化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的发展。

——智能产品。提升客机、汽车、高附加值船舶等大型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智能电梯、智能家居、数字会议桌面终端等新型智能产品。

——智能仪表。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工业控制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智能电表、智能化检测仪器、智能控制器等产品。

2.工业研发设计创新工程

促进产品研发设计的虚拟化、协同化和个性化,提升上海工业设计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

——先进设计技术应用。以汽车、装备、造船、客机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三维CAD、虚拟仿真、数字模型、虚拟制造等先进研发技术的普及应用。

——研发集成和协同设计。加快船舶、汽车、客机制造等行业中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企业间协同设计体系,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

——个性化设计。完善服装、家具等行业的个性化设计体系,建立和普及用户广泛参与的设计模式。

——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大型骨干制造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整合工业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的资源,推进建立企业级工业设计中心以及行业级设计研发和试验验证服务平台。

3.产业链协同促进工程

促进骨干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协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促进企业生产管理集成。在装备、汽车、飞机等离散制造行业中,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钢铁、石化、医药等连续制造行业,推广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分散控制系统(DCS)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促进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协同。以提升汽车、航空、装备、造船等产业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动跨企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和深化。

——促进企业跨地域、国际化经营。支持企业建设跨部门、跨地域的集团一体化管控系统、集团级数据中心和商务智能系统;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设,建立全球协同的经营管理系统。

4.绿色生产推广工程

推广信息技术在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以钢铁、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分散控制系统(DCS)、能源集成优化系统等技术的普及,建立和改造能源管理中心、环境监测中心;加快基于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逆向物流系统的应用。

——安全生产信息化。支持企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事故监测等系统,研发本质安全型产品;建立针对肉禽、蛋奶、果蔬等鲜活食品的安全控制与追溯信息系统;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5.制造业服务化引导工程

引导制造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工程总承包。围绕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设施维护和管理运维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远程监测和维护。运用设备感知、无线宽带等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型设备远程MRO(维护、维修、大修)支撑系统,提高企业的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精益维护能力。

——品牌运营管理。以服装、食品、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品牌管理支撑技术和系统研究与应用。

6.工业软件振兴工程

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应用领域,不断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本市工业软件的研发能力,实现产业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重要工业软件研发。聚集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备、仪器仪表、航空、船舶等领域,重点研发智能化控制系统、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数字化试验仿真系统、客户服务应用系统、异地并行协同精益制造系统、绿色制造系

统。

——完善工业软件研发和应用公共平台。建设行业性仿真测试验证、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制平台;依托本市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行业的工业软件工程中心和产业联盟。

7.电子商务扶持工程

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支持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亚太地区电子商务中心。

——推动钢铁、食品、服装等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钢材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制造业共享式电子采购平台、钢铁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供应链在线融资平台、第三方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国际贸易服务平台;

——开展电子商务“双推”工作。结合中小企业需求,聚焦本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遴选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8.物联网应用推广工程

鼓励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以应用示范为突破,加快物联网应用模式创新和产业化。

——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以装备、汽车、客机制造、石化、食品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型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生产过程智能管理与控制、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车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

——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港口和园区的应用。推进物联网

技术在港口货物运输、码头作业、堆场作业、物流装备作业等活动中的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各产业园区的楼宇管理、安全监管、公共设施监控、园区一卡通等领域中的应用。

9.数字园区建设工程

打造一批高建设标准、高管理水平、高服务能力的“三高”数字园区,带动园区内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提升,促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行集约化建设模式,鼓励电信运营商根据产业园区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信息化配套建设,加快TD-LTE在园区内的应用。

——加强园区管理信息化。推广智能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节能控制系统、安全技防与应急响应系统等在产业园区中的建设应用,提高园区管理水平。

——推进园区公共服务信息化。鼓励园区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化外包服务,提升为入驻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能力。

——加快数字园区品牌建设。推广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标准,开展园区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

六、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产学研用各方力量,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地,争取国家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鼓励并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完善本市推进“两化”融合政策措施,制订符合行业特色、企业需求的专项推进政策,合理调配各项扶持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的投入。

2.加强“两化”融合示范推广

推进区县“两化”融合,选择应用基础好、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县)建立10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县),明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区县的“主战场”作用。加大“两化”融合项目支持力度,在钢铁、石化、船舶、汽车、装备、航空、消费品、信息、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遴选10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树立“两化”融合典型示范,结合“百千万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科技小巨人”的推进工作,培育10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3.开展“两化”融合人才培训

分类分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面向政府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普及“两化”融合发展理念,提高管理层面推动“两化”融合的能力和水平;面向专业技术人员,以先进技术、应用实例教学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熟悉工业技术,工业技术人才熟悉信息技术;建设一批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的“两化”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和以第三方培训机构为依托的“两化”融合专业培训机构;引进信息化与工业化高端人才,定期评选“两化”

融合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

4.健全“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相关公共机构为依托,打造行业性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大型企业自营信息化平台剥离后发展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推进云计算、电子支付、信用服务等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提高技术服务、咨询培训、融资担保、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本市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机构的作用,促进产学研联动。

5.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不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能级,优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制订国际和国家“两化”融合相关标准;加强对“两化”融合推进成效的评估和总结,开展年度“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编制“两化”融合年度发展报告;依托各类国内外交流平台,加快“两化”融合理念、知识、经验的普及推广,增进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

2019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83分卷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B.战略一致性 C.领导的核心作用 D.新型能力 2.工业互联网发展,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的()和规模化扩张的(),中国正处于抢占工业互联网主导权的()。 A.关键期、窗口期、战略机遇期 B.窗口期、关键期、战略机遇期 C.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关键期 D.战略机遇期、关键期、窗口期 3.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4.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6.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7.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8.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10.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 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 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11.()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精)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 .中国、美国、德国 B .中国、德国、美国 C .中国、德国、日本 D .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2020年咨询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5.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2017年5月,《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总则和框架部分已于()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A.ITU B.ISO C.IEEE D.IEC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是(),关键是(),核心是()。 A.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B.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C.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能力的平台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 D.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人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用户答案:[D] 得分:0.00 9.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A.服务、运营、生产 B.制造、管理、运营 C.管理链、价值链、服务链 D.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10.已发布/待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数量是()。 A.3 B.4

201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与其他参考架构不同的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IIIE)从()的视角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交互协同的理念方法与关键特征。 A.融合 B.发展 C.智能 D.创新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C.SaaS D.DaaS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6.《中国制造2025》强调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是主攻方向。 A.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B.智能制造、两化融合 C.两化融合、人工智能 D.信息化、两化融合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A.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201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4.3.2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4.3.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 (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评定管理组织 (1) 3 评定机构要求 (1) 4 评定人员要求 (2) 5 评定管理平台 (2) 6 评定程序 (3) 6.1 初次评定 (3) 6.1.1 受理评定申请 (3)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3) 6.1.3 实施评估审核 (4)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5)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 6.1.6 给出评定结论 (6) 6.1.7 评定决定 (7) 6.2 监督审核 (7) 6.3 再评定 (8) 7 评定证书 (9)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9) 7.2 评定证书要求 (9)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9)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10)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10) 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11) 8 监督与管理 (11)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11)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11) 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12) 8.4 抽查与复核 (12) 9 其他 (12) 10 附则 (1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1 适用范围 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 2 评定管理组织 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 3 评定机构要求 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 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 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 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

【98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分】用户得分:98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

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A.中国、美国、德国 B.中国、德国、美国 C.中国、德国、日本 D.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 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于()正式发布。 A.2011年9月 B.2012年9月 C.2013年9月 D.2014年9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 1. 导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 ?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市两化融合现状与促进对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速**市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由大变强,进而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市地处**省,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和电力基地,工业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 2010年GDP达到920.2亿元,人均GDP接近2.74万元,其中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 为摸清**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加速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市两化融合小组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发放填写问卷、下企业实地考察方式对**市##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两化融合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家,收回问卷##家,实地考察企业##家。调研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1、行业分布:煤炭46%、煤化工14%、机械装备11%、冶金10%、医药食品8%、建材5%、电力3%、其它3%; 2、规模分布:大型企业(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上)17%、中型企业(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53%、小型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30%; 3、企业性质:民营企业50%、集体企业20%、国有企业15%、合资企业2%、其他企业13%; 4、信息化资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大型企业0.28%,中型企业1.24%,小型企业3.9%; 5、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建设、维修或管理的人员平均比例为大型企业占3.5%、中型企业1.7%、小型企业0.8%;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为大型企业人均120小时、中型企业人均50小时、小型企业人均不足10小时。 6、信息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和专技人员计算机平均拥有率分别为大型企业25%、中型企业14%、小型企业10%;企业信息安全设备配置为18%的企业进行了入侵检测配备, 24%的企业建立了防火墙, 41%的企业进行了防病毒配置; 7、完全没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0,中型企业31%,小型企业46.7%;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散在其他业务规划中的企业:大型企业51.9%,中型企业55.7%,小型企业42.5%;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大型企业37%,中型企业13%,小型企业11%。 8、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员工信息化培训、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规划几个方面起步早、基础好、档次高,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则相对差。 9、各类企业中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比例都偏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比例则更少。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普通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普遍少于国有企业。 二、信息化现状分析及促进对策 对上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 1、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市支柱产业,其次民营企业数量居多,中型企业居多; 2、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制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不强,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低; 3、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专技人员不足,员工接受信息化培训时间偏少; 4、信息基础设施情况不乐观,计算机硬件设备配置和软件配置均需进一步提高。 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使两化融合工作走上快车道,**市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企业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市实施两化融合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 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 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图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经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 b)经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000-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四年

录 言 ............................................................................................. ................................................. I 言 ............................................................................................. ................................................ II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与定义............................................................................................... .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 总要求.............................................................................................. .. (2) 文件要求.............................................................................................. . (2) 4.2.1 总 则.......................................................................................... (2) 4.2.2 文件控 制.......................................................................................... (2) 4.2.3 记录控 制.......................................................................................... (3) 管理职责............................................................................................... .. (3) 最高管理者.............................................................................................. (3) 管理者代表.............................................................................................. (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 两化融合的方针.............................................................................................. . (3) 两化融合的目

2019注册工程咨询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试题 83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不包括()。 A.标准制修订 B.标准化研究 C.标准培训 D.标准交流推广 E.标准的具体实施 F.国际标准化 2.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3.属于高级生产要素的是(),属于一般生产要素的是()。①土地②劳动力③资本④管理⑤技术⑥数据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⑤⑥,①②③ D.③⑤⑥,①②④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的新型研发服务。 A.虚拟在线、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B.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 C.虚拟在线、有效供给、互联互通 D.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按需供给 5.下列对两化融合管理原则中战略一致性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B.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最高战略目标 C.两化融合要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D.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途径 6.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具备显著的生态优势,具体是指()。①庞大的人才(用户)优势②丰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经验③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④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⑤全球最完备的互联网生态体系⑥领先的技术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组织体系中不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家指导委员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秘书委员会 8.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管理变革是()。 A.泰勒制,科学管理理论 B.丰田制,精益管理模式 C.信息时代管理理论 D.泰勒制,精益管理模式 9.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10.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审核:复核: 企业名称 所在 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 地址邮编 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 门户网址E-mail 传真 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企业联系人 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 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 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 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经营范围

填写说明: 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 资金投入: 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 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 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 ○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设备设施 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 ○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 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 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多选) □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 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安全 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 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 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多选) □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 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 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多选) □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 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 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