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及答案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B.②C.③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9.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出现在()

A.①B.②C.③D.④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势平坦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D.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11.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

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小

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

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假设各国政府的政策从2009年年末起开始不变,世界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1)甲、乙、丙是煤炭、石油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个,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能源结构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50年后,太阳能成为一次能源中的主力,试分析其优缺点。

(4)如果在我国开发太阳能资源,则优先选择在()

A.西北地区B.四川盆地

C.海南岛D.东北平原

(5)简述上题中该地发展太阳能的优势。

(6)试分析世界能源在开发和利用上的整体趋势。

【巧学速记】

答案

1.D[该题主要考查对自然环境、物质、能量、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地理事物是“从环境中获得,能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即自然资源。只有D项列举的是自然资源。]

2.B[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地面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地面资源。] 3.B[解答此题需明确自然资源的属性,即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4.B[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逐渐加大,社会愈进步,生产力愈发达,影响越大。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各项生产、生活的前提,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自然资源,①②错,故正确选项为B。]

5.B[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主要是受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影响;工业化的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6.A7.C8.A9.D[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①~④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和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第6题,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第7题,世界能源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煤炭时代”。第8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第9题,在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10.D

11.D

12.(1)石油煤炭

(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

(3)优点:分布普遍,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利用的时间长。

缺点: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大,不连续、不稳定,强度低。

(4)A

(5)西北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6)能源的总体需求不断上升,需求更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并最终将走向无碳化;矿物能源的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的气候,新能源将是未来能源的趋势。

解析第(1)题,甲是目前一次能源中需求最大的,应为石油;目前对乙的需求也较大,且从1930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对乙的需求持续上升,故乙应为煤炭。第(2)题,据图可知目前世界上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在消费过程中,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第(3)题,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第(4)题,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较丰富。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有利于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第(6)题,注意从能源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补充气源 C.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欧洲 B.俄罗斯 C.新加坡 D.日本 4. 读“我国部分民居邮票图”,回答:形成四地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下图是“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它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生产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读图完成5~6题。 1 / 12

5.目前,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转移产业主要位于产业链哪个环节( ) A.销售 B.加工制造 C.品牌 D.研发 6.在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总部最优先掌握的环节是( )。 A.设备、零件 B.制造加工、销售 C.传播、销售 D.研发、品牌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 A.a、b段 B.b、c段 C.a段 D.c段 8.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世界工业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下图为全球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生物遗传工程 B.电脑软件 C.普通加工制造 D.石油化工 10.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目 的地之一,主要原因为() ①能源充足,机场密集②土地租金较低③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④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1-13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和地理环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 一、单选题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 2.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源充足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D.地势高峻 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如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 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

4.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人口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下图为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状况C.国家政策D.交通条件 6.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环境污染严重D.限制人口迁入 某研究机构将我国范围内北京时间 21:00 至次日 3:00 之间发生的现场消费(不包括网络消费)定义为“夜间消费”,并认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下图示意该研究机构绘制的 2016 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台湾缺资料)。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 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 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3.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 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 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 4.各层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 断; 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 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地热等);天体引力能(潮汐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一: 1.3- 区域发展差异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 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 、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 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 课件 3. 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

2.1城市空间结构(第2课时)高一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1城乡空间结构(2)——城市化同步练习 【基础篇】 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位于挪威东南部的河谷阶地;弗洛姆小镇海拔2米,位于松思峡湾。卑尔根铁路连接挪威西部城市卑尔根与奥斯陆,弗洛姆铁路是卑尔根铁路的支线,全长仅20千米:火车是由德国汉寿尔工厂专为弗洛姆铁路制造的EL17型。下图为弗洛姆铁路位置示意图(图中白色部分为海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在聚落形成初期。相比于卑尔根,奥斯陆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奥斯陆()A.气候温暖B.地形平坦C.交通便捷D.资源丰富2.德国汉寿尔工厂设计的EL17型火车可能具有的独特性是() A.制动强B.功率小C.速度慢D.制热好 3.弗洛姆铁路经过地区的植被带是() A.高山灌丛草甸带B.高山荒漠冰川带C.针阔混交林带D.苔原带 【答案】1.B2.A3.C 【分析】1.挪威西海岸主要以峡湾地貌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据材料可知,奥斯陆,位于河谷阶地,奥斯陆地形较为平坦,而卑尔根位于峡湾处,地势陡峭,平坦面狭小,B正确。卑尔根与奥斯陆在同一纬度,且卑尔根受暖流影响较大,A错误。在聚落形成初期,资源开发较弱,交通发展较弱,不能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2.据图可知,米达尔山海拔865米,弗洛姆海拔2米,且弗洛姆铁路长度仅为20千米,

铁路坡度大,需要制动强、功率大的火车,A正确,B错误。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制热并不是其独特需求,D错误。速度慢是因为地形坡度大,但是并不是专门设计,没有哪个工厂会专门设计成慢火车,即使慢也是因为其他因素所迫,C错误。故选A。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挪威南部典型植被为针阔混交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西藏自治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西藏以20万~60万人口规模的中小城市为主且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主要城镇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西藏自治区西北部几乎没有城镇分布,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资源短缺B.植被稀疏C.冰川广布D.高寒缺氧5.西藏南部河谷地带城镇集中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A.地势平坦,对外交通便利B.人口多,为主要农业区 C.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独特D.景色优美,旅游业发达 6.西藏城镇规模较小,主要是由于西藏() A.社会经济水平较低B.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C.干旱地区面积较大D.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本活动题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本活动题答案教材P2探究 1.爪哇岛陆地面积只有12.69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6.66%,但印尼2亿多人口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分布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特别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和政治等。 教材P4活动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较小(或海洋面积广大),人口分布较少。 (2)非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地带。 2.(1)略。 (2)4个: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启示:①人类大陆的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却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②可以用简化的图来表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去除干扰因素,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形象。 教材P6~7活动 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_第二章测试题(湘教版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4组城市,都是在铁矿产地发展起来的一组是 ( A ) A.鞍山、包头、攀枝花 B.武汉、北京、唐山 C.马鞍山、天津、上海 D.本溪、重庆、南京 2.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D ) A.地形 B.气候 C.能源 D.水资源 3.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石油关系不大的是 ( C ) A.阿伯丁 B.休斯敦 C.匹兹堡 D.大庆 4.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 C ) A.水运的起点 B.处于水道天然障碍外,货物集散地 C.河流的汇合点 D.在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造桥或建码头的地点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因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6.以下城市中,专门以政治作为城市区位因素的是 ( B ) A.巴西利亚、华盛顿、麦加 B.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 C.罗马、华盛顿、雅典 D.华盛顿、堪培拉、纽约 7.我国南方大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会合处,说明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的是 ( D ) A.水源 B.气候 C.经济 D.交通 8.下图四个典型的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依次是:石家庄、株洲、郑州、宝鸡,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 A.①石家庄②株洲③郑州④宝鸡 B.①石家庄②郑州③株洲④宝鸡 C.①郑州②石家庄③宝鸡④株洲 D.①石家庄②株洲③宝鸡④郑州 9.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 C )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10.城市中所共有的功能区是 ( D ) A.商业区、行政区和文化区 B.工业区、行政区和休养健身区 C.行政区、住宅区和旅游度假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11.现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 B )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限分明,体现了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12.彼此独立和排斥的中心地是指 ( A ) A.相同级别的中心地 B.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C.门槛人口小的中心地 D.服务范围大的中心地 13.划分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D )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行政最优原则 D.距离最近原则 14.有关中心地理论的正确叙述是 ( C ) A.高级中心地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近 B.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在实际中到处存在 C.北京城内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正六边形 D.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 15.下列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 B )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 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16.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主要原因是( B )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 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好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 D.那里距工业区近,上班方便 17.有关商业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商业区用地面积虽小,但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商业区通常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的租金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 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因此在道路沿线都会形成商业区 18.某城市是环行—放射状道路,下图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 是( D ) 1 / 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综合题精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综合题精选 一、综合题 1、阅读下面西气东输示意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4200千米左右的管道,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东送,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9个省市区,供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线各省(区)的工业和居民用气。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管道由东向西途经地区中,属于全国性农业生产基地的依次 有、、。 (2)西气东输中一线工程“西气”主要来源于盆地。“东输”的重点是。 (3)写出两个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盆地:、。 \ (4)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切实可行的是(双选)()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播撒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什么影响 ① ② ③。 2、左下图为“我国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右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南线工程中的龙滩水电站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1)近十年来,左图中甲地区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是由于大陆存在、等优势,对甲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2分) (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的劣势有()(1分) ①水量少;②污染严重,水质差; ③需要大量的移民;④穿越巴颜喀拉山,要修建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④B.③④ ] C.②⑤ D.④⑤ (3)“西气东输”工程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分) 这一工程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又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2分) (4)右图中,龙滩水电站是“西电 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所在的省 区属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 经济地带,这里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是什么(3分)。 $ 3、读我国东北部工业区和美国东北 部工业区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其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中国在工业化初期迅速形成的,随着当地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城市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正成为这些城市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两工业区共同的主导因素是。 两工业区的集聚程度都相当高,请评价工业集聚的利弊。(5分) (2)说出美国东北部地区乳畜业发达的区位条件。(2分) " (3)东北工业区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地区,你能为资 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3分) 4、读图并根据所给文字材料,分析完成下题。(12分) 材料一:享誉世界的汽车城底特律,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 从世界各地涌入的工人让城市人口一度达到180万人。现在的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 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 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 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如,教 材“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理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围绕这一目标,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对教材“地图”的剖析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练习题和答案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读右图,a 、b 、c 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 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 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 A .70% 鼓励生育 B .60% 计划生育 C .15% 采取移民政策 D .30% 鼓励人员出国 右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读图完成6—9题: 6.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 .加速增长阶段 C .增长减缓阶段 D .低速增长阶段 7.反映印度人口状况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图中①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问题 B .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C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D .失业人口增加问题 读X 、Y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9—11题: 9.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造成X 、Y 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① ② ③ ④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 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湘教版必修2图册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图册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高-高-低”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率,发展中国家 (3)“低-低-低”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高-低-高”型“三低”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一章,第二节】 (1)A中国B印度C美国中国人口最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美国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印度则居中(2)B(3)1/3 1/4 自然资源实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第一章,第三节】 1.(1)略(2)略 2.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的原因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 ③80年代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 【第一章,第四节】 (1)2015—20202010—2015晚婚晚育(2)2026—2030 (3)只生一个;全民皆商;婚姻地域范围扩大等 【第二章,第一节】 1.(1)A里约热内卢B圣保罗C巴西利亚(2)巴西是一个受殖民统治已久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性很大,沿海的便利交通加强了对外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3)A城市规模过大,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位于巴西高原上气候凉爽,环境优美,还可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防安全 2.(1)绿地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2)D(3)水厂——④印刷厂――③污水处理厂――②重型机器厂――①

【第二章,第二节】 (1)巴黎市区上塞纳(2)市中心周边郊区 (3)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分散大城市的职能,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第三节】 (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C、B、A、F、D、E (2)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②发展中国家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3)A 【第三章,第一节】 (1)AB (2)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明显,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一部分在同内及本地销售。(3)发达国家服装公司跨国连锁商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一是加强服装设计,培养著名品牌;二是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章,第二节】 1.(1)临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穿过,满足有水需求(2)混合农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 2.(1)AB(2)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小麦、玉米等(3)耕地面广阔,机械化程度高,消耗能源也较多;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商品率高 【第三章,第三节】 1.(1)C (2)A 2.(1)如家用电器、普通服装、鞋类、玩具和工艺品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对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2)20世纪60-70年代,劳动密集型工业先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转向日本周边的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地区,90年代又转向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和越南等地。(3)东南沿海发展高、精、尖工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章,第四节】 (1)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运营里程长;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