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3)

精品文档

《故都的秋》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

闷心境。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

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文题背景

题目解说:“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题目呈现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

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其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

秋诗秋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一杜牧《山行》

2?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一一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一刘禹锡《秋词》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方歇

可留O 王维《山居秋暝》

基础积累

1.卜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 1)韵一椽(yu a n)嘶(s1)叫耗(ha o)子

B.潭柘(zh e)寺落蕊(ru i)橄榄(1 a n)落寞(m o)

C.普陀(tu o) 山房檩(l 1 n) 陪衬(ch e n)夹袄(a o)

D.廿(ni a n)四桥着(zhu o )衣混沌(d u n)椭(tu 6)圆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

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

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

()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 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

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

标王的宝座。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文本研读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秋的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2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请简要分析。

3.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北方的秋?

4?写出课文中一两句你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故乡的秋天。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基础积累

1 . A【解析】A项"歧”读q 1;"椽”读chu a n。

2.B【解析】A、黄一皇C、圆一园D、蓑一衰

3.B【解析】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死板。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为“浑然一体”。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4.A【解析】B搭配不当,“宝座”改为“称号”。C成分残缺,最后加“等症状”。D不合逻辑,“普

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

文本研读

1?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

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2.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3?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

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

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

4?解题思路:主要从文章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入手,例如: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此句运用排比,用“慢”“润” “淡”表现江南的平淡细腻之味;作者借用南国之秋的淡而无味,来

衬托北国之秋的深味。表达作者对北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5.解题思路:从景物入手,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故乡秋天的美。

(1)许多人认为秋天是凄凉的,但是故乡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是多彩的。它不像北方的秋天那样寒冷,那么快进入了冬季。故乡的秋天是温的,刮着和煦的秋风。太阳暖洋洋的照在人脸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故乡真是个宝地!

(2)故乡的秋天是红色的。山坡上,枫叶正红,印在清澈的小溪上,使整个小溪染上了红色,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苹果也熟了,红艳艳的,在和秋日的阳光互相挑逗。

(3)故乡的秋天是黄色的,阳光是浅黄的,树叶是深黄的,田野是金黄的。阳光下,秋叶顽皮的在树上荡秋千;尔后像一只只长着金翅膀蝴蝶,轻飘飘地扑向它的母亲一大地。满载着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向远方航行着。金色的谷穗沉甸甸的,在艳阳下泛着金光,随着风舞动着,掀起层层金色的波浪。

(4)诗意的秋天怎能少得了秋雨和秋风。秋雨是闪亮的,细细的,长长的,一缕缕,一条条,荡漾着一股温情。它凝聚了所有的美,有小雨的温柔,大雨的坚韧,春雨的温馨,冬雨的典雅!你看它飘逸地落到绿色的水面上,一圆一圆涟漪梦幻般的从里到外的散开。望着这精英的雨丝,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宁静啊!秋风轻轻地唤醒了沉睡的菊花,是该起床了。为了感谢秋风,菊花给予了秋风丝丝幽香。丝丝幽香使桂花也忍不住盛开了,释放阵阵清

香,混合着丝丝幽香在秋风秋雨中酝酿。

精品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4.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预习案 二、知识链接 1、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也称“叙”和“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 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为介绍书 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3、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夯实 1、字音 癸()丑会()稽()禊( )事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嗟()悼齐彭殇()趣()舍万殊 2、通假字 悟言:____________ 趣舍: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必修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 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 教学方法 讲析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 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听朗诵,抓住重点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情怀。(超链接音频资料) 三、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解题引入: 本篇写于30年代。“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它不是新都,它是旧的,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带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是秋天,而不是春天或者夏天,用“故都的秋”带有沉重的伤感和浓浓的眷恋之情。2,、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没有发现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齐答:清,静,悲凉 3、作者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含答案)

20 修辞无处不在 1 巩中周静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语文出题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粤教版 高二语文 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

粤教版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8.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还走:转身跑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固:坚持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素质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

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周永华 一.课标分析 本课是高中一年级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二第以单元的第二篇。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散文文。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此类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与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美文中得到美的陶冶,接受美育。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三.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刚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四.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6 孔雀东南飞(已审阅)

6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分析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完成习题,提出疑难点。 2.除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二、自练自测 1.填空 “乐府”,最初是名称,后成了一种有音乐性的名称。以后不少文人仿拟乐府诗所作的诗也叫乐府诗或。《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编者)编录的。《乐府诗集》由宋代编,其中收录有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 2.背诵默写 (1)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头上玳瑁光。,耳著明月珰。,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二情同依依。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故事的开端,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阅读“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3.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4.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新妇起严妆 ..(盛妆)事事四五通.(遍) B.足下蹑.丝履(穿着)耳著.明月珰(戴) C.指如削葱根 ..(教养) ..(葱白)本自无教训 D.却.与小姑别(回头)好自相扶将 ..(服侍) 2.选出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构词方式全都不同的一项() ①昼夜勤作息 ..⑥便复在 ..⑤逼迫兼弟兄 ..④还必相迎取 ..②我有亲父兄 ..③汝岂得自由 旦夕 .. ..⑦嬉戏莫相忘 A.①②③⑥ B.③④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⑤⑥⑦ 3.选出与“好自相扶将”的“相”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③还必相迎取④嬉戏莫相忘⑤誓天不相负⑥蹑履相逢迎⑦怅然遥相望 ⑧不得便相许⑨登即相许和⑩叶叶相交通 A.①④⑩ B.②③⑤⑧ C.⑥⑦⑨ D.②④⑥⑧ 4.对刘兰芝被遣前还“严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内素材整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内素材整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素材整理 清远博爱学校高风云 成由勤俭败由奢——《时评两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这篇时评从2003年发表至今也已近十年,可是我们改变这种奢侈消费 的现状是否改变了呢?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没有!我们现在已超过 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欧洲奢侈品消费国。因此,今天 我们学习《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篇文章,除非引发我们的许多思考,并身体力行地厉行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用角度】“勤俭节约、节约是一种美德、消费观”等。 【精彩运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缓和,有些人把勤俭 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 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 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便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就连那 的中秋月饼在包装上都“变异”了。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再来 重温祖宗遗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论“雅而不高”》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化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 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特雷梅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 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

慧,演算使人思维周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 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专业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专业知识 当我们用知识将自己武装起来而后,“雅”便会凸显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理,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 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本意。 【应用角度】“雅与俗”“追求高雅”“高雅与修养”等。 【精彩运用】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陶冶 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 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搞出好多笑话,还要转过身去甜甜地说声“谢谢”。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不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死的坦然。 善待一切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呼唤生命教育》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短暂的。生命的存在,又是实现我们一 切人生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我们不仅要对自 己的生命负责,还要学会善待其他的一切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 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违反健康的权利。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 一棵柔嫩的小草,我们都应该以珍爱之心去对待,去呵护。这样,我 们的一生将会是美丽和充实的一生。 【应用角度】“善待生命”“生命的价值”“尊重一切生命”等 【精彩运用】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会让我们自觉地为完善自我 和急遽服务其他生命而不断努力。而正是在坚持着这一努力中心线的 同时,我们会制做一个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人,会做一个正确认识 困难、坚强无畏的人,会做一个面对诱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人......一个人的存在,如果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了幸福,那么,他的一生也就无所心痛与一生牵挂,价值从而实现了他人生的大 半价值。

《故都的秋》2

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诵读品味重点语段,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闲适的山水间,过着抑郁、寂寞而逍遥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让人不忍碰触。 总结四个原因:①跟故都秋天景物本身的特征有关。②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以情驭景。③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④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至于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和落寞。所以这种清静悲凉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美,升华出去这就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2、相关知识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三年期间,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段时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3、字词积累 读音: 潭柘寺(zhè)椽子(chuán)落寞(mó)鲈鱼(lú) 普陀山(tuò)落蕊(ruǐ)浑沌(dùn)幽远(yōu) 词义: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落寞:寂寞、冷落。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二)挑战任务 1、从标题入手,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导学案(1)(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诵读课文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民间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朝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元朝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冯惟讷辑《古诗记》,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纂的许多古代诗集里,也多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稍有出入,最常见的为三百五十三句,计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也说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它确是古代叙事诗里最长的一首。 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了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改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的青年男女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 2.汉乐府 西汉的民间音乐很流行,也风行于社会上层,因为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爱好“俗乐”,所以大量采集民歌,又有大量演奏俗乐川西民歌的乐工。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曲,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A级)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主薄 B.伶聘公姥扶将窈窕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4 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3 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如下表 一、诗歌与散文系列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唐宋散文选读》 3、《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二、小说与戏剧系列 5、《短篇小说欣赏》 6、《戏剧欣赏》

7、《电影文学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系列 8、《新闻阅读与写作》 9、《传记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10、《说话的艺术》 11、《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12、《常用文体写作》 五、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13、《〈论语〉选读》 14、《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Ⅳ 两种活动的结合 一、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 ,每一册必修

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阅读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是普通高中线下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讲课宜深入浅出,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只设置一到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舍说:“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这是北平(图片展示) 郁达夫说:“所有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澹,生活太无变化……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地浓,格外地切。”这节课,我们就来跟着他看看故都的秋天。 二、整体感知 1、学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请勾画出来?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 作者有多喜爱这里的秋?再品味一下他从杭州辗转到北平的路线看看,跑了上千里的路为了干什么?这样痴情的赤子,率真的诗人,真真为了看秋天用去所有的时间和情感。为了观景,他不顾一切,赶到北平,所以他说,“我的”,只有他会这样做。只有他沉醉其中。二、局部品读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1、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2《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故都的秋》 一、课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 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二、基础知识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预习案 二、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2、文体“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

粤教版高中语文古文知识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 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