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11):93~95A cta A gr i culturae Jiangx i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童亿勤

收稿日期:2007-08-30

作者简介:童亿勤(1962-),男,浙江鄞州人,讲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土地利用教学与研究工作。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从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着手,分析了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论述了宁波市在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11-0093-03

Sustai n able U tilization of Agricult ural Natural Resources in N ingbo City

TONG Y i-qi n

(Facu lty of A rch itect ure and Env iron ment ,N i ngbo U n i versity ,N i ngbo 315211,Chi 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s of t he agr i cultura l resources w 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hysica l geog raphy env iron m ent for m ed fro m the agricu lt ura l na t ural resources i n N i ngbo city ,then the ma i n prob l e m s ex i sti ng in the deve l op m ent and use o f natura l resources we re d i scussed ,and some s ugg esti ons upon these prob l e m s w ere pu t forward .

K ey words :A gr i cu ltura l natura l resources ;Susta i nab l e utili za ti on ;N i ngbo c it y

宁波市地处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地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繁多;又具罕见的深水良港优势和开放的港口工业城市依托,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但是,目前宁波市在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适应宁波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1 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1 土地类型齐全,质量较好,后备资源充足 宁波市是一个陆海结合的区域,山、水、田、地、涂、海资源齐全,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有利条件。宁波市耕作土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该地区的水稻土,以脱潜潴育型水稻

土亚类为主,土层深厚,质地偏粘,有机质含量4%~6%左右,富氮、磷,少钾,地下水位较高,保肥供肥性能较好,加之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因此自然生产力较高,中产田与高产田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地处滨海尤其是位于杭州湾、长江水道南岸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利于海涂的泥沙淤积,海岸线逐年向海推进,陆域面积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全市海岸线至零米线的海涂有9.609@104

h m 2

,适宜于围垦和养殖。再加之沿海岛屿较多,500m 2以上岛屿有531个,海岛土地总面积2.2079@107

h m 2

,其中陆域面积

1.6938@107h m 2,岛陆有未利用土地4.3310@106h m 2

,其中除去34.71%的裸岩砾地裸土地、沙地及田坎外,其余占65.29%的未利用地可开发农林牧业[1]

。所以宁波市后备资源充足。

1.2 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但灾害频繁 宁波位于中纬度地带,地处东海之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皆比较优越。全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6.1~16.5e ,\10e 积温为5080e ,80%保证率为4950e ,年平均无霜期235d ,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2100h 。最多月8月为264.8h ,最少月2月为118.5h ,年日照百分率为43%~48%。年平均太阳辐射457710J/c m 2

,冬季的12月和1月最少,分别为24244、24662J /c m 2。夏季的7月和8月最多,分别为59356、58938J /c m 2。年降水量1200~1800mm,降水时数140~180d ,多数地方水分的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干湿指数小于1.0,属湿润丰水区域[2]

。光、热、水季节配合基本协调,形成/雨热同步0的气候特征,在4~9月的主要农事活动季节,差不多集中全年2/3以上的水热资源和3/5左右的光能,但是因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剧烈,致使气候要素尤其是降水历年变化激剧,由此带来影响程度不同的灾害性天气。从全市范围看,台风、暴雨、洪涝、高低温、干旱、连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局部性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3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宁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34.6mm,年径流深为788.5mm,年径流量24.58亿m 3

,按降水量划分属湿润带,按径流量划分属多水带,但由于人口稠密,耕地多,故人均、亩均占有量并不丰富,人均1327m 3

,亩均1638m 3

,人均分别为全省、全国的55%、50%,

亩均分别为全省、全国的48.5%、91%。

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和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丰、枯水年有连续、交替发生现象。降雨主要受梅雨和台风的控制,年内多集中在4~9月,这6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9.93%,径流年内分配因受降雨影响,其变化规律与降雨基本相似,4~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1.88%。这种水资源时间分布上的不均,给宁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困难。

全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中部及东北滨海地区小,西南东南山区大,山丘区向平原区递减,本市三个等值线在1800mm以上的降水高值区都分布在水利区划分区线的西部和西南部边缘,而耕地和工业、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中部平原及东北部滨海地区,此地区一般只有1400 mm左右,这种水资源西丰东贫和用水量的东高西低的布局,给水资源的调配增加了难度。

1.4物种资源种类不少,森林覆盖率高,单位林地蓄积量低宁波市气候温暖湿润,山水地海俱全,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经济开发早、原始植被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据初步调查,本市高等植物共有215科、660属、1350余种,列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7种,三类保护的有浙江楠等4种。宁波野生动物种类多,昆虫主要有21目、122科;两栖类7科、18种;爬行类12科、52种;鸟类100多种,兽类80多种;海淡水渔业资源生物447种,东海442种鱼类宁波市渔获物中大多出现过,甲壳类70余种,贝类90余种。宁波市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黑鹿等2种,二类保护的有天鹅等11种,各特珍品如凫溪香鱼,被列为雁荡五珍之一,奉化毛蚶被列为历代王朝的贡品。宁波市林业用地439000hm2,有林地398970h m2,林业用地利用率较高,森林覆盖率已达48.9%,为全国森林覆盖率13.9%的3倍多。目前全市森林总蓄积量达8.647@106m3,但单位林地蓄积量仍偏低,仅有3

2.1m3/h m2,与全国平均79.18m3/h m2相比,差距较大。

2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率不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全市土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直接用于第一性生产的土地所占比重不大。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全市直接用于生产的土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71.8%,非生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2%,比重过大。随着工业、交通、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一度失控的农村建房热的掀起,使全市耕地面积数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建国以来,宁波市和全国、全省一样,耕地面积总的来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1949年的266573h m2减少到2004年的211044.6h m2,平均年递减0.38%。同期,宁波市人口却持续增长,由1949年的252.05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552.69万人。因此,全市的人均耕地也由1949年的0.106hm2下降到2004年的0.038hm2,平均年递减1.16%,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

2.2双季稻的种植制度限制了夏季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宁波市光热水资源与北亚热带地区相比较为丰富,但与中亚热带地区相比却是不足的,其光热水资源能基本满足/双三0制作物的要求,但三熟制热量资源偏紧。据分析:/麦-连作水稻0三熟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全生育期)需\0e年积温5800~6200d#e,而宁波市除象山为6100~6300d#e外,其它广大平原和山区均在5800d#e左右,而海拔高的丘陵、山地还在此值以下。又从/双季稻0热量需要看,需80%保证率的\10 e年积温5000d#e,而宁波市种植/双季稻0的大部分地区皆在4950d#e左右,仅象山港两岸及其以南的滨海地带超过5000d#e。再从季节分配上看,7~8月全市进入伏旱期,降水较少,晚稻可能因严重缺水而不能及时移栽,推迟农事季节,影响产量,而此期却是全市各地光热最为丰富时期,可早稻已经收割,晚稻远未到灌浆时期,宝贵的光热资源便白白浪费。

2.3资源质量下降,退化严重据调查,全市现有中低产耕地约1.3@105h 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8%,其中低产耕地5@104hm2,主要分布在本市西南和东南部山区谷地,丘陵山地的坡耕地,占56%,其次为中部水网平原的低洼涝耕地占26%,北部及东南部滨海平原的盐碱、干旱耕地占18.8%。就林地而言,多疏林幼林,中成熟林的较少。从草场资源看,草场质量也较低,缺少一级草场,草场质量平均仅为三级。海洋鱼类资源退化严重,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黄鱼资源衰退得形不成汛期,近年来带鱼、乌贼资源明显下降。

2.4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宁波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982.69km2,占总面积的10.4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97.34k 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79%;中度流失面积320.64k 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2.63%;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64.71k 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58%。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陡坡垦植的坡耕地。由于工业用水的剧增,农业灌溉水源由水库逐步转向河网。但平原河网水质现状却不容乐观,水体污染严重,水质达标率仅为34.6%。河网水体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大水漫滩的灌溉方式,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的污水排放等原因,导致水体恶化。所有这些都表明宁波市耕地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恶化,其质量状况令人堪忧。

3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3.1以节地农业为导向,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耕地数量节地农业,就是节约使用耕地,立足于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和/内涵0开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用尽

94江西农业学报19卷

可能少的耕地,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产品,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4]。在发展节地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必须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采取最严厉的措施管理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依托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以开垦荒地、开发滩涂和开展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全方位、多渠道吸纳资金,开荒造地、围垦造地、深入进行土地整理,增加新增耕地面积,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调整农业结构,适当缩小双季稻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生产宁波市的农业结构中以种植业占绝大比重,林业比重较小,而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宁波市绝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并不适应种植双季稻,而且种植双季稻制度限制了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所以要适当缩小双季稻面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一些经济林木生产。一般而言,海拔300m以下的坡地和盆谷地,气候温湿,除种一季水稻外,还可选择栽培柑桔、杨梅、梨、猕猴桃、蚕桑、药材、花卉等多种经济作物。海拔300m以上地段,气候凉湿,热量条件差,易种植一些常绿和落叶树木,尤其是杉、松、竹等长势良好。近年来,全市涌现了长河创汇蔬菜、北仑花卉产业、象山港的网箱养殖等许多成功的典型。各地政府要加大这些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种粮大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农业结构的调整。

3.3发展节水农业,减轻城市用水负担宁波市年均降水量达到1520.9mm,水资源总量70.36亿m3,属丰水地区,但由于全市降水分布不平,人口较少的山区降水较多,而人口密度大、工业化程度高的市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945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9%,全国人均水量的41%,浙江省人均水量的44%左右,而且雨季相对集中,年蓄水能力低(11亿m3),宁波虽有/江南水乡0之称,但从1997年开始已被列入全国300个缺水城市之一。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是21世纪宁波市从根本上摆脱水危机,确保作物安全的必然选择。总结余姚等地节水经验,采用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可/每亩少灌百方水,多收一担粮0,比常规灌溉节水10%~30%,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此项技术截至1998年已推广9.3333@104hm2,全市农业如普遍采用节水灌溉,预计可年节水2.0亿m2,相当于2座大型水库的供水量,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3.4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资源保护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切实采取有力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认真保护好各类紧缺资源。控制城市工业/三废0和生活污水进入农业环境。必须加强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强化宏观管理和调控,防止未经净化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农用水体或者农田而造成危害。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源,合理调整乡镇工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工业小区使企业布局适当集中,以便集中加强管理和建设/三废0的处理设施。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要提倡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及时清除农田中的农膜残留物,农村垃圾要堆放和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防止污染土壤和水体[5]。此外,还要通过生态林带的建设、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的扩大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5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资金保护体系首先,开发适应农业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新技术体系,推动农业技术革命,实现农业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农业科技的主攻方向[6]。其次,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家政策银行、国家商业银行或专业投资公司应对资源产业开展的多种经营活动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3.6强化农业自然资源产业管理农业自然资源产业是指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7]。改革开放以来,与农业资源利用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土地改良、水土保持、林木抚育等资源保护和更新有关的经济行为严重滞后。为实现对土壤、水、气候、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利用,促进资源不断再生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必须使之成为专门化的产业部门,这就要强化农业资源产业管理。应增强资源综合管理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用综合管理体制代替目前为数过多的各门类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协调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宁波市海洋开发办公室.宁波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2]宁波国土资源编委会.宁波国土资源[M].北京:计划出版社,

1992.

[3]童亿勤.宁波市耕地动态及其驱动力的初步研究[J].宁波大

学学报(理工版),2006,19(4):549~554.

[4]罗其友.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J].经济地理,1996,16(4):16.

[5]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区划开发技术对策[M].北

京:农业出版社,1991.

[7]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5

11期童亿勤: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 (精选多篇) 自然资源调查与规划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踏勘,对照卫星影像图识别现状地物,找出已变化的地物,进行现场纠正。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遥感影像处理,几何纠正,室内分析与判读、转会、野外抽样验证等环节,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进行野外抽样验证,识别变化的地物。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14年12月24日 实习路线:山东农业大学本门—>省庄镇—>山口镇—>黄前镇—>大津口乡—>山东农业大学

实习人员:08级地信专业全体人员。 实习过程 两辆于八点左右在学校北门出发,由老师带队实地调查了泰安地区的六个站点,并对实地进行了讲解和考察验证。具体路线如下: 芝田村 我们本次观察的站点位于芝田村河流西侧,在地形图上此处地形为水浇地,但是通过我们的现场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林地,其土质为轻壤质洪冲积潮棕壤。附:此处为扇前平原区芝田村总户数1365户,总人口5308人,农村劳动力3125个,工农业总产值212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46万元,工业总产值20145万元,粮食总产量1203吨,其中:夏粮662吨,秋粮54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447元。 后燕庄道路附近 根据老师介绍此处为山前平原海拔的最低点,由于地下水位干湿交替,水位很低,从地形图上和现状图上看此处

为水浇地现在也没有具体的变化,但有小片的苗圃出现。此站点的土质为浅位粘层中壤质洪冲积潮棕壤。此地区的支柱产业为锅炉和香油,此地区的经济相对其他地区发达。 山口镇与黄前镇之间路东侧 山口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黄前镇为邻,南与泰山区邱家店镇相连,东与祝阳镇相望,西与泰山区省庄镇接壤。面积58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山口村,距泰城19公里。济临公路穿镇而过。山口相传西汉立村,因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出山之口,故名山口。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兴仁区。1930年属第四区。1941年属泰北行署黄山区。1945年属泰安县山口区。1948年属第三区,后又改为山口区。1958年建山口公社。1960年祝阳公社并入。1962年恢复祝阳公社。1984年6月改为山口办事处。1985年5月改为山口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 名。1999年,全镇辖山口南、山口东、山口北、山口西、新庄、冶庄、周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案(苏科版初二下)1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案(苏科版初二 下)1 第2节自然资源的可连续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概念及其种类; ⑵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⑵通过调查、实验探究、模拟运算等活动,认识人类生活对自然资源的阻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从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动中去。 教学重点: ⑴全面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 ⑵明白得自然资源可连续利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 ⑴明白得自然资源可连续利用的意义; ⑵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从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动中去。 教学预备: ⑴收集有关自然资源利用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 ⑵提早一周进行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阻碍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认识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有限性 〔三〕对自然资源的可连续利用

教学反思: 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资源是坚持人类生存与进展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去震动学生的心灵,激起热爱生命的意识,树立可连续进展的思想,才能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今后的人一辈子道路上自觉地去爱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珍爱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财宝。 调查1:同学在家或宿舍中的空调使用情形 ①你或你家一样什么时候使用空调? A、只在冰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使用 B、一年四季,只要觉得冷或热就要开 C、一年四季差不多不开 ②空调使用中,你或你家设置什么样的温度? A、25℃ B、夏天28℃左右冬天21℃左右 C、不一定,只要房间内温度上升或下降越快越好 D、尽量比最舒服温度高或低1度 ③你明白空调的耗电量与以下哪种电器的耗电量相近? A、电灯 B、电冰箱 C、电磁炉 D、大于前者 ④你明白空调设置温度相差2度,耗电量有差异吗? A、相差不大 B、有较大差不 C、不清晰 调查2:同学们使用与处理废电池的方法 ①你了解废电池的危害性吗? A、详细了解 B、不清晰 ②你在家中经常使用哪类电池? A、一次性电池 B、可充电电池 C、以上两者皆有 D、其他 ③在你家中电池寿命一样有多长? A、1个星期 B、1个月 C、不明白 ④你是如何对待废电池的? A、随手扔掉 B、分类投入相应垃圾桶 C、没在意 实验: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阻碍 ①制取废电池浸出液:用1节5号电池浸泡在1000毫升清水中2-3天备用; ②梯度稀释废电池浸出液; ③各小组选择不同实验方案,利用小麦种子进行实验; 方案一:分不用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浸泡小麦种子,然后测定其发芽率; 方案二:小麦种子不作任何处理,分不用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浸泡土壤,然后测定在不同土壤中的小麦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三:分不用不同浓度梯度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浸泡小麦种子,然后测定其发芽率;〔4〕各小组分不对实验结果做好记录,并做好运算;

现代农业概论试卷

现代农业概论试卷 1.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答:(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2)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3)农产品的特殊性;(4)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2、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5)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6)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3.农村产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农村产业结构的脆弱性;(2)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性;(3)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4)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5)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4、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对六方面得满分) 答:(1)国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2)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更好地发挥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3)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振兴农村经济;(4)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5)国家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6)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发展;(7)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各项工作。 5.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⑴社员支付较高的首期投资;⑵社员享有同投资额相当的交货权;⑶交货权权益可以转让和成员资格具有封闭性;(4)股本金具有稳定性;(5)大力发展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6)利润以现金形式返还给社员。 6、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其中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7.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路是什么?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战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2、水资源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3、土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4、生物资源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2、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 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 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3、可更新性农 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 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 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 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 新和循环。4、不可逆的发展性农业自然 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5、可培育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 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6、数量的有限 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 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 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 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 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 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 本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 远近兼顾。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 条件优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 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2、 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 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 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 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 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 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 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 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 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 大。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 小,耕地的比重尤小。2、各类土地资源的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3、 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 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 具世界第三。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3、 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 奇种类较多。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 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 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 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 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 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 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 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 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 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 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2、农村经济底 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3、农业现代化装 备有一定基础。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 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 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 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 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 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 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 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2、 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3、草原牧业超 载过牧,靠天养畜。4、渔业重捕轻养,遭 鱼滥捕。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 水源污染。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 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 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 约化营运。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 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3、增加物质、 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4、坚持分 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 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 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 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 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 宜的发展农业。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 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3、建立 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 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 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 地。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3、坚持不谢地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 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山西电大王彤梅 2010.4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下了如下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件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的分类是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三类: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和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两类。 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本章重点介绍农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普遍性特点 1.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在: 第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和分布不均的,第二,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第三,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第四,资源功能是有限的。 3.资源的变动性 4.资源的多用性 5.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 2.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4.水、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 5.能源南北差异悬殊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和更低环境污染,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有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我国选择循环经济的背景 1.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四低”:即资源产出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2.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资源产出率低,废气物排放量则高,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1.转变观念;2.搞好规划;3.调整结构;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广;8.强化管理;9.宣传教育 第二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不断地蒸发和蒸腾变为水蒸汽,又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降落到海洋和陆地;落到陆地的部分水分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泊,最后流入海洋。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渗透及径流等途径不断循环往复,称为全球的水循环,其中包括局部的海洋水循环、局部的内陆水循环以及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水循环。 地球表面水域很大,海域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占29%。全球水资源总量巨大,为14亿km3,但能真正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少,因为海水占总水量的97.3%,淡水只占2.7%。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农业概论考研

一、名词解释 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地理: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农业生产布局与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4、资源:泛指人类生活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5、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6、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 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 7、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8、农业产业化: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9、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10、农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 11、农业企业:是指以企业经营方式为主,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或相关农业服务的经济组织。 12、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而制定的具有激励或约束经济活动功能的各种行动 准则。 13、农业法规:是调整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农业市场化: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15、期货市场:是为期货交易提供的场所以及围绕期货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关系的总和。 16、“黄箱”政策:是指可能产生贸易扭曲、需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 17、农业科学体系:是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统。

农业资源的概述及分类-教育文档

农业资源的概述及分类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基本信息 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1],包括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后者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有关经济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 基本概念 农业资源[1]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

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基本类型 1、自然资源: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主要特征 1 、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 、多用性和有限性 3 、整体性和层次性 4 、稳定性和变化性 自然资源分类 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 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 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 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 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报告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报告 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称为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指各种气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依然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查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两人一组,对我乡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业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1、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乡位于长江以南的沅水河边,纬度偏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明显。在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控制,比较干冷,在准静止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带来了一

定的雨雪冰霜天气。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所盘踞,气候高温多雨。春季,地面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秋季是从夏入冬的过渡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撤,表现为湿度小的秋高气爽天气。总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为我乡显著的气候特征。 2、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水资源指的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 质的水分,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这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 沅水穿境而过,大小溪流以及池塘星罗棋布,境内修筑了八座中ⅱ型水库,加上春夏降水量大,因而,我乡水资源量非常丰富,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要。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指的是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我乡土地资源按其用途和利用状况,可以概分为耕地、园地、林地以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 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指的是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我乡生物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等。我乡森林覆盖率约为65.7%,主要有杉木、松木、油茶、油桐等树种,比较珍稀的有银杏、水杉等树种;主要的野生生物资源有山甲、娃娃鱼、黄姜、蘑菇等;水产资源比较

二十三 农业和自然资源

第二十三章农业与自然资源 我的观点是反对任何行政上的过分行动,而与其他一切相比,我尤其反对的是最令人可怕的由当局所施加的干预,亦即对大众生计的干预。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在当代的西方世界,财富的积累和文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的增长。然而,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的增长,不仅在比例上而且在绝对数字上都导致了农业人口的减少。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生产力,从而使历史上最少的农业劳动者能满足较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尽管人口的增长相应地导致了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不过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渐趋缓慢而且进一步的发展也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增加,所以在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粮食消费上的开支也越来越少。如果市场有更合口味的食品种类供应,那么人们仍有可能受到诱惑,把更多的钱花在食品上。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人均谷物产品的消费便会停止增长,而且实际上还有可能减少。粮食生产力的提高连同需求的无弹性(an inelastic demand),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想要维持他们的平均收入(更不用说跟上收入的一般增长水平了),他们的人数就必须减少。 如果农业和其他行业之间出现了这样一种人力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of manpower),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那些继续从事农业的人不应当从经济进步中获致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多的利益。但是,只要农业人口相对来说过于庞大,人力分配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会继续下去)就必定于农业人口不利。而且一般来讲,只有当农业收入相对低于城市职业的收入的时候,才会引发脱离农业的自发性运动(spontaneous movement)。在变迁期间,农民或农夫向其他职业转移的疑虑越重,农业与其他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就会越大。特别是当这种变迁持续好几代人的时候,那么只有在这种脱离农业的运动相对比较迅速的情形下,农业与其他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才有可能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 然而,政策处处都滞延了这种适应性调整,其结果便是致使上述问题更趋严重。众所周知,经由审慎思考而采取的政策举措,将大量人口都滞留在了农业领域;而且由于这部分农业人口增长太快,所以为了达致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在生产力间的平衡,就必须要求有一部分农业人口向其他职业分化,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从当下的许多情形来看,要做到农业人口与工业人口在生产力间的平衡,它所要求迁出农民的人数太多,从而在任一限定的时期内完成这一分化都是不切实际的。 推行这种把农业人口滞留在农村的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欧洲国家,这项政策最早源于某种关于工业与农业之间应当维持“适当平衡”(proper balance)的含混观念,在这种观念中,所谓“平衡”,无外乎是指保持工业与农业二者间的传统比例。在那些因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而渐趋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里,那些主张滞留农民的论点,得到了那种“战时自给”(self-sufficincy in wartime)的战略性考虑的支持。此外,人们在当时还常常认为,农业人口转移的这种必要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且也不会再发生了,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把农业人口转移的整个过程扩展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而使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干涉此一问题的最重要的考虑,则是确保当时从事农业的人士能够得到“适当的收入”,而非其他。 这种政策之所以在当时得到了一般公众的支持,往往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种看法:整个农业人口,而不只是其中生产能力较低的那一部分人口,都无法挣到合理的收入。此类想法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必要的再调整措施奏效之前,农产品价格要比它们在一般的情形中下跌许多。但是,正是这种农产品价格下跌所产生的压力,将会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并使有

区域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着。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旱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1)题,读此图时一定要注意图中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有正、负之分,判断前后差值时必须注意。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看好图例,仔细读图,然后判断土地利用前后期的变化,进而推理变化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1)D (2)B 考点二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 (2)时空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南多北少;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 (1)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 (2)地区分布不均,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最丰富。 (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很大。 (4)开发利用率低。 3.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1)修建水库,解决时间分配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2.跨流域调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