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对历史发展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了识图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壮心”指() A.打败袁绍 B、消灭东汉 C、南下统一全国 D、赢赤壁之战

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4.请你为历史剧《三国演义》的船(见下图)上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A、杜康酒 B、玉米西红柿 C、葡萄 D、萝卜

*5.上图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主要原因是()

A.孙刘联军拥有长江天堑 B、曹操南下不得人心

C、曹军战线长,不习水战,又造遇火攻 D.孙刘联军力量强大,有又诸葛亮借东风

*6 三国政权(①吴②蜀③魏)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7.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⑤华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曹操「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以下他的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龟虽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D.《蒿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0.下列哪个计谋不属于三国时期的()

A.空城计 B、连环计 C、苦肉计 D、走为上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分析题

曹操的功过评价:

《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奸诈有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志》陈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请你站在当时的角度评价曹操。

2.问答题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课堂延伸

*1、历史谜语

(1)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

(2)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

(3)红墙(打古代地名一)

(4)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

(5)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

(6)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

*2、三国谚语知多少?

三国的故事深入民心,现时不会少常用的谚语,成语都与三国故事有关,你懂得这些用语的意思么?请你连连看

赔了夫人又折兵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单刀赴会善用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

过五关斩六将胆大勇敢

司马昭之心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

空城计有借无还

七擒七纵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大意失荆州突破重重难关

刘备借荆州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C

2、A

3、D

4、 B

5、 C

6、 D

7、 B

8、 A

9、 D 10、 D

二、课堂回顾

1、①曹操的功:曹操的功绩首先是统一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割据势力之间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普通百姓深受其苦。曹操东征西

讨,最终将北方大体统一,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在统一的过程中,曹操实行屯田制,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主张唯才是举;打击豪强势力,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曹操爱好诗歌,积极创作,在文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②曹操的过:曹操的有些行为还是应当受到指责,如他曾两次征讨徐州牧陶谦,凡是经过的地方,无不肆意诛杀;在官渡打败袁绍后,将其数万士兵全部活埋;北伐乌桓时,又尽屠柳城。另外,曹操实行法治,有时也未免过于苛刻,有的只是政见不一,有的只是不合心意,有的只是小有过错,便随意处死,如孔融、崔琰、许攸、娄圭、华佗等都是此类。

综述:曹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人所持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从道德的角度评价,认为曹操颠覆汉室,是大大的奸贼。有的则从成败的角度衡量,认为曹操功绩非凡,是少有的英雄。一般对他采取肯定的态度。

2、①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曹操与袁绍是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曹军大败,暂时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四川汉中,三分天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儿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②历史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三国统治者注意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北方西南江南有一定发展。政治上。三国鼎立消灭东汉末年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三、课堂延伸

1、诸葛亮(孔明)、关羽、赤壁、隔岸观火、逢人只说三分话、《父与子》

2、(略)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_________控制了汉献帝,取得“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思路解析:曹操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统一北方获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答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200年,曹操打败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思路解析:首先明确时间:200年,然后得出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答案:袁绍官渡之战? 3.填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思路解析:该题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诸要素以表格的形式对比进行分类综合,有助于比较记忆与理解。? 答案:200年曹操与袁绍袁绍战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曹军战败?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________________,实力日益增强,占据了_________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_________隔黄河对峙的局面。? 思路解析:曹操重视人才的招纳,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经济条件。? 答案:实行屯田黄河袁绍集团? 2.曹操为统一北方曾与袁绍进行了一场战役,这就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思路解析:200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在官渡打败了袁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答案:A? 3.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________________,孙权巩固了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第18课三国鼎立92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 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主备人:于晓慧副备人:日期: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__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3) 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时间:__________ 3.交战双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结果: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火烧袁绍的__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1)曹操基本统一了_______________,想要统一_______________。 (2)南方_________依附于荆州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__辅佐。________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3)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与曹操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__一带对峙。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_____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______得办法,大败曹军。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1)曹操退守____________流域一带(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乘机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 2.形成: 3.经济基础:(1)魏: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2)蜀:蜀国的____________兴亡,________________行销三国。 (3)吴:吴国的__________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二、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200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爆发,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 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洛阳 B、刘备一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一洛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商朝、三国 C、商朝、三国、秦朝 D、三国、秦朝、商朝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右边“三国鼎立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七年级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案

(1)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操、诸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操,傲漫。 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献策),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权、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联合抗) 二、赤壁之战(208年操——周瑜、诸亮的、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军20万,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军不习水战。2、军骄傲轻敌。3、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所涉及的三国鼎立这一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三、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让学生收集有关于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分析战争胜败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提问:文艺创作的三国与历史的三国究竟有何区别?你们也当回历史学家找找看。(从回忆中回到教材。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二)讲授新课 投影本课学习主题。 1、官渡之战 投影《东汉疆域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提问:从这两幅图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提示:东汉末年,社会状况怎样?北方实力最强的两个军阀是谁?关系如何?)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第15课 三国鼎立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

第15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请学生阅读课文p76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东汉王朝崩溃的原因。(屏幕显示原因) (屏幕显示,看图说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让学生通过看地图了解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势力。 (屏幕显示,看三国人物) (2)官渡之战 让学生阅读课文p77的内容,提问:统一北方的军阀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当学生回答出曹操之后导入,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寻找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后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观看动画官渡之战) a.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可以从双方心理态度入手) b.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 出曹操写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屏幕显示) 老师解释这首诗是由于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过渡到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 先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同时说明当时战前形势,刘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观看动画三顾茅庐的影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 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官渡之战胜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

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 (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 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找准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 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 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 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 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 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 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 世。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A .公元200年 B .公元208年 C .公元220年 D .公元229年 1.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 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2.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官渡之战:200年, 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 大败曹军。 魏、蜀、吴的建立:220年, 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 备在 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229年, 称 帝,国号吴,定都建业。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 局面正式形成。 1.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 )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 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4.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 .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5.阅读材料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中学历史组君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1:《三国演义》,、蜀、吴。 学生2:诸亮、操、备、权、关羽、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教师: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 学生:公度、袁绍、操、遂、马超、策、袁术、表、鲁、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操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 学生:袁绍。 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准备资料,学唱歌曲《曹操》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七都中学张芳群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设计缘由: 尝试把这类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比较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认知部分,提高教学目标,直接切入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内容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史实情节的叙述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批判的继承和学习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本课的史实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办法,招募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采取了屯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积蓄了军队粮草的储备,同时恢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资料注释: “诸葛亮借东风”: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我国冬天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西北风。而夏天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