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_教案教学设计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_教案教学设计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_教案教学设计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_教案教学设计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

本文是关于征服世界第一高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中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登山队员吃苦耐劳,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紧扣“征服”二字,以“决定登山——攀上绝壁——登上峰顶”为线索,体会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人探险、探秘方面的故事?

2、板书课题,并读课题。

3、提问题:“征服”是什么意思?“世界第一高峰”指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提问。

二、初学指导

1、指导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2、教师检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的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晶莹夺目:透明光亮,非常耀眼。

逾越:超过。攀缘:抓着东西往上爬。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三、作业

1、抄写书后词语3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读生字,并组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

2、出示投影:

把下列时间和对应的情况用线连起来:

3月19日天气转晴,雪峰晶莹夺目。

5月初来到山脚下,做好登顶的准备。

5月中旬在8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

5月24日凌晨果断决定突击登峰。

指名回答。

3、从事情的发展势头来看,咱们登山队员准备怎样?决策呢?如何读好这部分。

4、指导朗读。

(二)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1)标出共有几句话;

(2)说说哪几句话分别写了下面的意思;

①队员们到达了“第二台阶”。

②队员们攀登绝壁,但没有成功。

③队员们攀上了绝壁。

2、交流

3、听读1、2两句话,并想想这里的台阶是真的吗?为什么称“第二”呢?

4、比较:

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供攀缘的地方也没有。

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

(1)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2)说说理由。

(3)指导读。

5、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我们的队员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请画出队员们往上爬的语句。(生边读边画)

比较:

1、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2、他们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1)自由读两句话,比比哪句话好,为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敬佩之情。

6、虽然队员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是没有顺利地爬上去。这时候谁提出了请求?怎样请求的?你觉得哪两个词最感人?

生回答。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指导读这句话。

队员们犹豫了,你能读好此刻队员们犹豫的心情吗?

引读:可是——。读出队员们此刻难受的心情。

7、此刻,你想对队员们说些什么呢?

三、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二)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听录音,完成练习

请用横线画出表明登顶不利因素的语句。

2、交流,相机板书(夜黑风猛天冷氧少人疲)

3、队员们又是如何战胜困难的?用波浪线画出具体表现他们战胜困难的句子。

4、交流。

比较:

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5月25日清晨,他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珠穆朗玛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5月25日,他们登上了珠峰峰顶。

通过朗读,体会语意的差别和情感的浓淡。

5、指导朗读。

你觉得这样的困难相对以前怎样?怎样读表示困难的句子,

队员们克服困难的斗志如何?怎样读表示队员们爬行的句子?

指名读

同桌读

男女生分内容读

三、作业

1、按要求填词

骤然写近义词()果断写反义词()

2、选词填空

顽强坚强

1、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的坚持学习。

2、我们一定要继承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做()的革命接班人。

继续陆续连续

1、人们已经培育出数以千计的菊花品种,但并不满足,正在()培育新的

品种。

2、入春以来,阴雨天()连续不断,以致蔬菜长不起来。

3、离电影开映只有十分钟了,观众们也都()进场了,可是她却还没有来。板书:

准备和决定登顶“突击营地”风和日丽

攀登“第二台阶”困难:岩壁十分陡滑空气十分稀薄

征服:使尽全身力气一个跟着一个

攀登峰顶困难:夜黑风猛天冷氧少人疲

征服:匍匐借光留下更加顽强

(困难越来越大队员越攀越勇)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最全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2019-《他,又攀上一座高峰》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他,又攀上一座高峰》阅读答案 他,又攀上一座高峰 ‖1993年10月,南宁市二中学生黄天明在第五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 比赛中获银牌奖。他为祖国争了光,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新长征 突击手”。‖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于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他 十分喜欢数学,常常专心致志地做数学练习。他觉得,题目越难越有意思。为 一道题,他花几天时间,也感到是乐事。他想,如果从这里到火车站有三条路,把每条路都走一次,就能知道哪条路最近、最快。学数学也是这样,常用多种 方法计算,才能使今后的计算做到既准确,又迅速。 天明在小学开始学习计算机。多年来,他总是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的课本。多少次,他为解一道难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妈妈喊吃饭,他却走 错了方向……就这样,他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知识 基础。 有聪颖(y!ng)的天资和勤奋的精神,要取得成绩,还要有升华的契(q@)机。小学辅导员把他引入计算机那奇妙无穷的世界,推举他参加市、自治区、全国 的多次比赛,让他崭露头角。进入中学后,学校购进新型的机子供他随时操作。数学老师更是热心地辅导他,使他的知识更丰富,能力不断提高。1990年至1993年,四次全国性的比赛中,黄天明都以优异的成绩冲出了南宁、广西,走 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 ‖荣誉没使他陶醉。黄天明仍在不懈地拼搏。他正准备参加 1994年第六届国 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大赛,去攀登新的高峰!‖ 注:崭——①高峻,高出。②优异。头角——比喻青年的气概和才华。 1.给下列词语写近义词。 推举—— 专心致志—— 2.把短文的第二段用“|”分为两层,用“____”画出每层的中心句。

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教学设计

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课文10个生字“逾、阶、抠、蹬、斩、钉、噙、骤、惫、堪”,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可逾越、斩钉截铁、骤然”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4、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世界第一高峰)(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图,简介珠穆朗玛峰)。 同学们,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 8848米,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那么高。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地形陡峭 险峻,也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能登上珠

穆朗玛峰作为自 己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誉。 2、师:1960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中国登山队的勇士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从北路首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出示上述文字)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注意正音:“蹬、斩、钉、噙、骤”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说说在这些时间里,登山队员在干什么? 用“(什么时间)中国登山队队员(干什么)”句式来说一说。 4、帮助学生梳理中国登山队登山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课文重点写了登山队员最后那一天一夜24小时的登山过程。四人组成的突击队由突击营地海拔8500米出发,经过5小时来到“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是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5个小时攀登了168米,而在剩下的19小时里他们继续向峰顶进发,爬了164.43米,从所花的时间及路程上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预设:164.43米为什么要花19小时?) 2、师:是啊!究竟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险阻?让我们来读读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雪景、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3) 2.生讨论后,师。(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2.讨论分段。 (1)、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2)、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1(生讨论回答,师)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1

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标准】: 简述“同盟国”“协约国”的成员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美、德)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英、法)争霸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并疯狂地扩军备战,最终导致大战爆发。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还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初一年级学生有了提高;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了

解一战的情况,九年级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战争历史比较感兴趣,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本课程,对于概念化与系统知识的认识比七年级学生也大有提高。 【设计思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大事。本课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发展为线索展开,首先从2013年11月11日的一则纪念“一战”的新闻报道开始,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接着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最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一战”的原因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观看一段2013年11月11日的新闻视频。 刚才我们观看了今年11月11日世界各国纪念一战95周年的新闻视频。世界各国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说明一战是重大的,是世界范围的。那么一战是怎样发生的?给世界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乘坐时光列车回到95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去重温那段历史,去寻找我们的答案。 展示: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本课的结构图。 学习新课: 1、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和影响。 美国参议院漫画说明什么问题?垄断组织干预和控制国家政治,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德)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法)激烈展开了世界霸权的争夺。

关于攀登的优美句子

关于攀登的优美句子 关于攀登的优美句子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搞发明,也像洗沙淘金,不把沙子洗干净,就休想淘得出纯金来。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我碰到了无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迈步上去。每前进一步,我的勇气就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点,我的眼界就幵阔一些。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攻克科学难关,需要巨大的动力。科学的献身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这些都是攻关的科学战士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高峰是一切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士们都可能达到的。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 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能够提高你的

水平。 科学家大多是“疯子”,因为他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在他眼里:科学就是一切,科学就是人生!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菊花的悠逸,在古诗中多少文人才子为它所迷醉,多少人繁梦于它的悠逸,多少人为它的淡雅所标榜菊花的悠逸是为它的平凡所赋予的,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攀登中,我们忘却了本质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上帝助自助者励志句子--最励志的句子--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文章励志句子--最励志的句子--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出自wk- 发现了,在玩飞机的时候,上升、下降比较简单,平稳着地也还可以,前后左右最难了。我试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学会,但是我并不弃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还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地去做,只要我努力地去做,成功就会向我绽开它那美丽的笑脸。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他获得成功的方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身心去渴望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学校是知识、教养、智力文明和劳动的策源地;教师年复一年地领着自己的学生沿着知识的小道向人类智慧的顶峰攀登:智力财富和脑力劳动--这是我们手中借以造就人的最重要的工具。(第一卷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 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 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3、分析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 计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

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

三年级语文下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优选教案案例

三年级语文下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优选教案案例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主要讲述了1960年5月24日清晨,我国登山队决定由屈银华,贡布、刘连满、王富洲四人从北路的8500米处营地突击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25日凌晨4时成功登顶,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凡的气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语文下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优选教案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优选教案案例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生字逾、阶、抠、蹬、斩、钉、噙、骤、惫、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斩钉截铁、逾越、攀援、疲惫不堪、噙着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尝试提出问题。 3.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4.能选用“抠住岩缝、蹬着岩面、蹲下身子、踩着双肩、攀上绝壁、咬紧牙关、屏住呼吸”等词语介绍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述:老师请大家猜猜:世界上有一座山峰,海拔高,景色奇,冠绝天下,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的“高山上的公园”。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珠穆朗

玛峰) 2.师:对,它是世界第一高峰,有很多登山运动员把登上这座山峰作为自己的目标,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批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上山顶的中国的运动员们。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有哪些人?在攀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有哪些困难?什么时候攀登的……) 那么我们就打开书本,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我们所提出的问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解决?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不加字、漏字,不读破句。 (2)思考刚才的问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解决? (3)交流(可以回答有哪些人这个问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 2.你能用上这四个人的名字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年,中国登山健儿开始从北路攀登珠穆朗玛峰。 (时间)登山队员决定由、、、从8500米处的营地突击登顶。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成功登上了峰顶,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三、深入分析课文,感受运动员的艰辛。 1.师:课文的3、4、5小节详细描述了中国登山队的四位运动员的登山经过,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齐心协力,成功地登上了峰顶。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三节,找找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思考: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交流出示句子: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遇到的困难很大?(抓住又陡又滑、连一点儿……也没有、抠住,蹬着使出全身力气。) (2)指导朗读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队员们犹豫了。眼下空气十分稀薄,站着不动都感到喘不过气来,怎么能顶得起一个人呢?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文、情与景相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第一场雪》。(板书课题:21*第一场雪)[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 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积累语言] (四)、课文延伸 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时间、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重点) 目标4: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和影响,体会战争的残酷。(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一战导火线: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影响:在两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理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家的矛盾。 学生回答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教师根据PPT图示讲解其中的矛盾。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世界第二峰——乔戈里峰 1.地理位置 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海拔8611米。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陲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巴尔托洛冰川、K2冰川在海拔4000米处交汇,方圆15公里之内,耸立了41座6500米以上山峰,其中4座8000米以上山峰,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能这样360度全景欣赏雪山,这就是K2和喀喇昆仑山脉的魅力。 地理坐标为东经76.5度,北纬35.9度。乔戈里峰的海拔高度在世界十四座八千米以上的山峰中列第二位,国外又称乔戈里峰为K2峰。乔戈里峰也是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之一,所以它又被称为死亡之峰。 2.名称由来 “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但藏语又意为“白色女神”。所以乔戈里峰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高大雄伟的山峰”。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乔戈里南侧有藏族人的后裔。 根据历史可考证,乔戈里峰南侧地区是塔吉克牧民游牧和活动的地区,由于他们的语言和藏语相近,因此也可以认为“乔戈里”是藏语。

3.地势地貌 乔戈里峰国外称为K2,“K”指喀喇昆仑山,“2”是当时它是第二座喀喇昆仑山脉被考察的山峰。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 乔戈里峰巅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乔戈里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乔戈里冰川水正是来自于此。 中国46%的冰川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历经第三次冰期的洗礼,长水龄高海拔,使得这里的冰川资源成为不可复制的优质水源。乔戈里冰川更是新疆冰川系中重要的一个板块,位于乔戈里峰的北侧,是山之阴的冰川,此处的融水不管是纯度还是低氘、低钠、低矿化度的天然特性都是万中无一。 据研究,位于雪线以下地质深层处万年老冰融水处的冰川融水纯度最高;乔戈里冰川的雪线高度5500米,而乔戈里冰川水的自然涌泉泉眼位于离山峰12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海拔2200米,属于最理想的取水点。乔戈里冰川融化后渗透入山体,并流经山体中蕴藏的巨大磁铁矿,再流经120公里戈壁滩,此处的戈壁滩有新疆和田玉矿宝贵矿产资源,经过山体、戈壁滩、玉石的过滤,该矿泉水中不但含有许多宝贵的微量元素,而且在长期磁化作用下,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幻灯出示对话: 指名表演。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怎么样?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哪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很好,那你们能不能从这一部分中找出最重要的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先写什么时间的雪,再写什么时候的雪?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谐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查资料,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具】 课件、多媒体、展示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播放: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国入侵伊拉克国家的视频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局部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灾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世界大战! 【落实课标】【解读课标】 (屏幕展示内容标准)学生自读,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应用、落实课标】 1、探究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探究目标:(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情景与问题:观看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关片段。 (1)英法美德经济实力对比 (2)各国殖民地占有量对比 请思考:(1)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什么变化?(2)经济实力的变化,促使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有什么新要求? (3)一战前,这些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有何共同追求?在斗争与勾结中这些国家开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背景过程,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老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引导、激发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学习成果,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完善答案,形成以下结论: (1)美德两国实力强,后来居上;英法两国实力变弱;经济实力发生不平衡。 (2)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3)共同追求;重新分割世界,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2、探究二:大战的爆发 探究目标:导火线、爆发时间、标志、参战国。 情景与问题:播放“斐迪南大公被刺”的资料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地图。请思考:(1)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地方在哪里?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4)想一想:在哪些参战国家?望风使舵的国家是谁? 过程与方法: (1)老师通过展示“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图片,结合学生阅读的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使学生置身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最前沿,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