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和体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资源配置机制混乱

首先,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改革难度大,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事业性质的体质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和电台、电视台的制播分离改革在实践中常常因为纠缠于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似是而非的属性界定问题而裹足不前。第三,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文化市场与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二)政府定位偏差,职能交叉关系未理顺

目前,党政关系仍未理顺,职能交叉依然存在。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行政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导致了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三)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低,总体规模偏小

随着社会资本进入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产业的门类众多,细分行业多达14个,尽管经营机构数量多,但集约化程度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和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实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缺少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还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四)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

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动漫为例,动漫产业链包含了动漫作品的创意、制作、发行以及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我国动漫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环节企业间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共赢经营模式,导致上下游诸多环节不能默契配合,由于主盈利模式不清,导致全国曾批准设立的20多家动漫基地中只有1家是完整运作的动漫基地,其他20多家由于各种原因,要么做房地产,要么做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即使仍有动漫企业留守,也只是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五)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意,自主知识产权匮乏

以动漫产业为例,国产动漫一直走不出缺乏创意的瓶颈。创意环节位于动漫产业链的源头,是所有下游环节的基础,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创意环节依然薄弱。除“喜羊羊”外,近年国内动漫企业塑造的新形象乏善可陈。在题材方面,中国特色类作品依然是广为人知的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奇幻类产品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难与国外作品抗衡。此外,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也是阻碍动漫产业发展的因素。

(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国内90%以上的动漫企业都是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这些小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自主开发动漫产品,80%以上的中小动漫企业生存都比较艰难,资金不足是导致动漫企业难以为继的首要原因。(七)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普遍

各地相继上马大型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纷纷亮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还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不仅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八)立法滞后,现有制度效力等级

8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4期

● 专家论坛

文化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现有文化产业法规的数量、层次已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立法进程远远落后于实践需要,现行法规数量少,涵盖面不够。一些文化产业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孕育产生的新的业态,如手机短信息、网络视听点播等,立法空白点较多。另一方面,立法层次低,现有制度效力等级不高,电影法、广播电视法、演出法等这些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在我国目前仍停留在行政法规或者是部门规章的层次,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一些管理规范尚停留在政策文件管理层次上,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尚未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

(九)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基础统计数据

由于文化产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多头管理,分属宣传、文化、出版、广电、体育、旅游等部门,缺乏文化产业统计协调机构,导致文化主管部门与统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重视文化事业统计、轻视文化产业统计的问题,文化产业统计涉及部门较多,统计内容和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范围不全面,缺乏基础统计数据的支撑,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之间不衔接、不配套、不可比,总体上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的局面,就应该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产业的微观活力。以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通过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规范的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微观基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二)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研究产业“短腿”,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文化产业集聚。利用资本市场

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打通并构建文化全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以动漫产业为例,除了着重加强创意环节的提升,还应全力打造动漫衍生品的产业集群,构建专业性的动漫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三)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针对已经出现的盲目发展的苗头,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对符合规划的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要有选择地建立和完善若干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为文化企业提供交易、展示平台,为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的工作重心,尽早完善我国的文化统计指标体系。将文化服务统计、文化商品统计都纳入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早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网上文化产品交易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为弥补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不足,可以由统计部门牵头开展文化产业统计专项调查,以便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效益等基础数据,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有关部门应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着手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推动尽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除了加快立法,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要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高管理能力,依法查处和制裁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维护诚信、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六)推进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立足自主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对原创性强、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文化企业,应给予重点支持。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和支持原创,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整合各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

、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整合各种资源,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文化企业的融资规模。可以探索采取由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和信息、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模式,也可以探索发挥产权交易所的投融资服务功能,为文化企业充分利用手中的无形资本进行融资创造条件,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八)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重点扶持与文化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民办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要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中各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才,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的国

际化合作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面对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尤其需要冷静,需要清醒。形势越好,越要科学发展;形势越好,越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形势越好,越需要理性发展。 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建设的“泛”与“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宏观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微观和中观层次的科学谋划。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对产业发展细致调研和理性分析,忽视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产业基础,对文化产业把握不精准,笼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理解、界定也不够深入准确。这种对文化产业的“泛化”理解和“泛文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产业蜂拥而起的“滥文化”产业现象,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低层次发展、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屡屡出现。比如,各地“跟风”建主题公园,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又如,各地跟风式的拍山水实景剧,但能挣钱的寥寥。再如,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泛滥,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必要的园区是需要的,但这样一些基地的泛滥,到底带给产业什么?这些浮躁怪相背后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只顾眼前过瘾、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浅目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投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的助力,但也显露出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以电视剧行业为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电视剧总投资约60多亿元,电视剧年产量为1.4万集,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额投资和巨大产量不相匹配的是,据国家广电总局同期数据,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次,就文化产业的行业来说。文化产业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图书出版业方面,2009年10月,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产业将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动漫产业沉默了很长时间,最近开始复苏,其标志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几年来长盛不衰。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 探讨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探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影响力在世界上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中做出的贡献也日益增加。在国家的“十二五”战略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的纲要当中明确地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在过敏的经济当中要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已经解决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这一重要课题,并且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在文化产业采取的方针和政策,以及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等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希望这些简要的分析可以对有关部门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帮助。 下载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60512.html,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因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当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对国家的经济贡献和国民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在现在的发展阶段还暴露出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的行政领导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问题并解决好,以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在国民的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一、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受国家的国情和政治方面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其他国家来说十分较晚,并且受到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冲击,文化产业也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纵使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在现如今,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发展成为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下面用数据进行证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15年中,单文化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达到了4万亿人民币。并且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结果显示,在最新这一阶段的“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国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统计显示,52000多家企业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11%,增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了文化产业较好较快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 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现如今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公共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芜湖市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文化队伍不稳 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和阵地主要设在基层,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但目前我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职站长,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一些文化站即使是有站长,也只是由乡镇、街道临时聘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心不稳明显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专心不够,影响了履职能力。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级文化机构中,许多是一般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文化人才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尽人意,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站干部兼职其他行政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较普遍。 2、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不多。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而且各县(区)区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当悬殊。与城市相比,不少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设备老化、人员和活动经费缺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是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也不够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份额偏低。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不高。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3.17亿元,占全市GDP的3.09%。文化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原淑玲

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韩国等国家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产业前景广阔。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部分省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文化产品的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一)文化产品的特点 1.刻画文化产品的几个重要维度:多样性、本土性、非物质性与符号性 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社会。从大洲、国家、宗教、民族、种族等角度我们可以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而在每一大文化之下又包容了难以数清的亚文化甚至亚亚文化,更不用说已经消失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分工的精细化,使得文化产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本土性特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人情风貌、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隔阂与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但文化差异不会消失。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性与符号性是指文化产品可以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以表达文化的力量。但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志、精神或记忆,而不在于物质形式。 2.文化产品消费的特点:高收入弹性、时间消费性、偏好多样性、投资性 高收入弹性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会以更快的速度选择文化产品的消费。在高收入阶段,文化产品的消费将 占整个消费支出的较大比例。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付出时间,消费本身的时间成本是比较高的。时间消费性说明人们只有在拥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较多的文化消费支出。文化偏好多样性一方面是指基于不同文化群体对文化认同的差异,导致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指消费个体在文化消费方面不断求变,消费口味不断上升的层次性。 文化消费本身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人们通过文化消费获得信息,愉悦精神,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由于长期对某种文化内容的消费,会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判断的模式,这是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 1.农业社会的文化活动 在农业社会,生产力很落后,大多数人民生活艰辛,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娱乐,而皇家、 贵族、富人等上层阶级对闲暇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文化消费上,诸如舞蹈、 艺术品、射猎、游戏、文学、戏剧等。农业社会时期,文化生产往往是家族式的,代代相传。文化艺人往往身份卑微,受到统治者的歧视,从事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比较低,生产的规模很小,还不足以形成文化产业。 2.工业化阶段的文化产业 工业化初期,文化产业从其他产业中逐步分离出来,自身产业链逐渐形成,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但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很小,属于幼稚性产业。家庭的收入上升了,对文化消费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规模扩大的富裕阶层形成了文化消费的主体。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各种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文化企业开始产生。有家族式的、非专业的文化企业,也有专门的文艺社团。生产组织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但是规模仍较小,生产能力 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原淑玲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摘要〕文化产品的特征及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是其发挥影响力的基础。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从多层面推动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竞争构成了现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应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 (2008)01-0079-03〔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原淑玲(1954-),女,山西天镇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常务副主编。 2008年2月 第31卷第1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 Feb.2008Vol.31No.1 79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在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值都处于相对高的数值,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占GDP的17%;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在制定了文化发展5年计划后,文化产业也一跃成为其主导产业,其产值已达到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相比之下,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客观存在的“人强我弱”的局面的认识,从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