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中的词义转移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义转移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9096648.html,

古汉语中的词义转移现象

作者:吕永海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6年第03期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了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而且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是词义的转移现象。古汉语中的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颇令人费解,在文言文中却随处可见,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再如成语“运斤成风”中的“斤”,古汉语中是指“斧子”,现代汉语中却常用作量词,词义发生了转移。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这种词义被转移的现象,也容易犯用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汉语词义转移的具体类型和辨析方法。

一、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①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涕”古汉语中指“眼泪”,今义转移为“鼻涕”)例②《史记·屈原列传》:“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子。”(厚币,古汉语是指“丰厚的礼物”,今义转移为“钱”)

二、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走,古汉语是指“逃跑”,今义转移为“步行”)例②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去,古汉语是指“离开某地”,今义转移为“到某地去”)

三、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①《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此处的“慢”是指“怠慢”,今义转移为“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也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了)例②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的古义是指“鲜艳美丽”,今义转移为“食物的味道好”,表示的范围也由事物外在的颜色(视觉)转移到表示事物的味道/嗅觉、味觉了)

四、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同时也发生了转移。例①《左传·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一词的古义是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于名词;今义的“牺牲”一词的含义转移为“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或放弃个人的利益”,变成了动词)例②《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此处的“假”是“借”的意思,属于动词;今义的“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了)例③《林黛玉进贾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流”的古义是指“风韵”,属于名词。今义转移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人”,如“数风流人物”;或转移为“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人”,如“风流才子”;或转移为“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绯闻”如“风流韵事”,都属于形容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