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teward苏醒评分表

Steward苏醒评分表

Steward苏醒评分表

所有转出麻醉后复苏室的患者的Steward评分均达到4分。

Steward苏醒评分表

病人状况分值1.清醒程度

完全清醒 2 对刺激有反应 1 对刺激无反应0

2.呼吸通畅程度

可按医师吩咐咳嗽 2 可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 1 呼吸道需予以支持0

3.肢体活动程度

肢体能做有意识的活动 2 肢体无意识活动 1 肢体无活动0

意识障碍症状的现场急救

意识障碍症状的现场急救 图1 通过大声呼唤、拍打双肩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反应

图2复原卧位

图3抬高双腿,平卧位 概述 意识障碍分为持续性意识不清(如昏迷、昏睡等)和短暂意识不清(如晕厥等),在大街上、公园里遇到突然昏倒的病人,人事不知,呼之不应,要立即把病人平放,持续大声呼唤、拍打肩部,看看能否苏醒(如图1),持续10min没有醒来,这就是突然发生了昏迷。若在家庭里,早晨起来,发现家人叫不醒,也说明此人可能已经昏迷。昏迷的人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昏迷和死亡仅一纸之隔,必须立即就医,并保持高度警惕。 意识清醒的人,对周围的事情会有一定的警觉性,只有睡眠时,人的知觉才会正常地减低。当睡眠时,人体的主要功能例如呼吸,仍会自动进行。而昏迷患者仰

卧在地,他的舌头可能下坠至咽喉部,阻碍呼吸。因此,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必须及时急救。 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因很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外伤都可以引起,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和外伤也可以引起。意识障碍是病情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常见原因 1.严重头部外伤。 2.脑血管供应受阻,如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脏病突发、休克等。 3.脑组织受压,如脑内血肿、颅骨骨折、颅内感染、脑肿瘤等。 4.血液化学成分异常,如血氧含量低、糖尿病引起低血糖危象、高血糖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5.中毒引起的昏迷,如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等。 6.其他,如中暑、小儿高热惊厥、癫痫、癔病等。 症状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其共同的症状都是:对外界的刺激无反应或反应降低。这一点,可以通过测定病人对声音、痛觉、运动等几个方面的反应程度来判断测定意识障碍的程度。在此,推荐使用“AVPU”意识清醒程度(见链接)评估方法,根据病人对声音、痛觉等的反应情况,确定病人是V、P还是A、U。 常见的引起意识障碍的疾病根据病因、病史、发病情况各有特点,其症状表现如下: 急性脑中风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发病时血压极度升高,伴有呕吐,大小便失禁,昏迷前有剧烈头痛,头昏眼花,四肢麻木无力。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摘要目的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儿手术前采取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手术前采取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质量的影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躁动AONO评分、术后复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胺酮相比,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效果较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烷;麻醉后苏醒质量;影响效果 由于小儿神经和呼吸等多种系统均未发育完善,机体耐受性和调节能力较差,所以,患儿麻醉后其苏醒质量与其病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直接关系。另外,高效的麻醉后苏醒质量对降低术后护理和围手术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3例,女38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5.3岁,患病类型包括29例腹股沟疝气、5例急性阑尾炎、18例骨折、20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9例睾丸鞘膜积液;观察组中男41例,女40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9岁,患病类型包括27例腹股沟疝气、8例急性阑尾炎、17例骨折、21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8例睾丸鞘膜积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在术前均给予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对照组患儿术前采取肌内注射氯胺酮,剂量为 3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入手术室,并采取浅静脉置管术,同时给予静脉注射0.1 mg/kg的咪达唑仑,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滴注1%的氯胺酮,使患儿处于持续麻醉状态。观察组患儿先给予浅静脉置管术,再静脉注射0.1~0.2 mg/kg的咪达唑仑,待患儿入睡后送进手术室,同时给予患儿浓度为2%~4%的七氟烷半开放状态吸入,氧气流量则保持在1~4 L/min范围内,患儿呼吸末七氟烷浓度维持在1.5%~3.0%,维持患儿持续麻醉。两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并记录相关指标。 1. 3 观察指标[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发生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病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87岁,平均年龄47.39± 2.5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意识清醒,且非神经外科的患者亦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17例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方式,即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芬太尼、万可松、丙泊酚诱导后再行气管插管管,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并间断性地补充芬太尼以及万可松。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所有药物的用量均根据患者的体重并控制与正常的治疗用量范围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持续性地心电监护。本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为2.4-6.3h,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 3.52±0.71h;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时间为120min-708min,平均时间为362±12.05min。 1.2 处理方法 1.2.1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足够通气,补液,维持循环血量,确保脑灌注。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电解质、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尿量等。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 1.2.2 复习病史及完善监测找出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并发基础疾病、术前是否服用过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麻醉管理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量。查找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 1.2.3 拮抗剂的使用:如可用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肌松等。 2 结果 2.1 苏醒延迟原因分析本组17例患者后经各项检查及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证实,其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分别为:麻醉药物使用过量4例、术前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例、机体代谢紊乱3例、术中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3例、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及处理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手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外科手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病例52例,总结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以及有效处理方法。结果全麻后苏醒延迟与麻醉药物绝对或相对过量、机体代谢紊乱、体温过低、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等有关。结论全麻后苏醒延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积极探求原因并治疗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处理办法 全身麻醉以后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称为全麻苏醒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麻醉深度减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期。②出现自主呼吸,通气量逐渐能够满足机体需要期。③呼吸道反射恢复期。④神志清醒,定向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渐恢复期。现代麻醉技术能使多数患者在手术结束不久意识就恢复清醒,对语言等刺激有反应。若全麻结束后超过2 h患者仍然意识不清,即为全麻苏醒延迟。全麻苏醒延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作者对近3年以来工作中遇到的全麻苏醒延迟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原因及处理方法,期望为临床提供经验,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施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共有52例患者发生苏醒延迟。52例患者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37~81岁,其中>60岁患者41例。施行的手术包括:骨折内固定术12 例,胃溃疡穿孔胃大部切除9 例,乳腺癌次全切除术9例,直肠癌根治术7 例,肝破裂修补术6 例,肾切除术4例,纵隔肿瘤切除3 例,子宫全切术2 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神志清醒,无中枢系统疾病,ASA分级Ⅱ~Ⅳ级。 1.2 方法52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下施行全麻手术。术前给予阿托品0.01 mg/k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5~ 2.0 mg/kg、芬太尼2.0~5.0ug/kg、维库溴铵1.5~2 mg/kg;术中机械通气,给予丙泊酚 1.5 mg/(kg•min)、瑞芬太尼0.5ug/(kg•min)、维库溴铵 1.5 mg/(kg•min)维持麻醉,必要时吸入异氟醚,氧气持续吸入。手术时间为50~490 min,全部病例于手术结束前20 min左右停止麻醉。术前监测患者血压(89~140)/(66~117)mm Hg、心率67~97次/min、血糖(4.3~9.0)mmol/L,体温均在正常范围,无发热。术中常规监测患者呼吸、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手术均进展顺利,术毕平安推入病房。 2 结果 52例病例均于手术结束前20 min左右停止麻醉,手术均顺利完成推入病房。术后苏醒时间,最短2 h 20 min,最长7 h 40 min,多数为3~5 h。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有麻醉药用量绝对(1例)或相对(1例)过多;麻醉中发生代谢紊乱(21例);体温过低(5例);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疲劳(4例);其他原因(肥胖、饮酒、高龄、手术类型等)。经过积极的查找原因并处理,患者均顺利苏醒,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晕厥

晕厥(又称错腋)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晕厥与昏迷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恢复较难。晕厥与休克的区别在于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而持久。对晕厥病人不可忽视,应及时救治。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无力,姿势性肌张力丧失,不能直立及意识丧失。晕厥有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在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由于发作多呈间断性,存在多种潜在病因,同时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部分晕厥病例不易诊断且涉及多个科室。 定义:系由脑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种突然发作历时短暂的意识丧失。常分为心源性、脑源性和反射血管性三类 症状;晕厥常突然意识丧失、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无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应询问晕厥前的情况、有无先兆、晕厥时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当时是否有面色苍白、脉搏缓慢、尿失禁及肢体抽动等;晕厥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刺激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应了解发作时的体位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 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 发病机制;晕厥发作最常见的机制是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心输出量下降或心脏停搏;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或脑血管普遍性暂时性闭塞。一些其他原因如血液生化和成分的异常也可引起晕厥 病因 神经因素、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是晕厥最常见的病因,但晕厥发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还有相当一部分晕厥患者的病因是无法解释的。约20年前无法解释的晕厥可占到所有病例的39%。但近年来随着倾斜试验、环路事件监测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医师对精神疾病诱发晕厥的新认识,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2000和2001年欧洲两项关于晕厥的研究显示,神经介导性晕厥占所有病例的35-38%,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精神疾病诱发的晕厥可占5.6%,无法解释的晕厥占14-17.5%。 其他致病因素1.脑源性晕厥由于脑血管病变、痉挛、被挤压引起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或延髓心血管中枢病变引起的晕厥称为脑源性晕厥。 弥漫性脑动脉硬化时,脑供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在低界水平。当血压突然下降或心律失常或突然体位改变而未能立刻适应时,脑供血进一步减少,引起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动脉粥样斑块的微血栓或动脉痉挛而出现的一过性脑供血 不足,也可能引起晕厥,特别在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时。出现偏瘫、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但晕厥并不常见。 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等患者如短时间内血压突然升高,可发生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出现剧烈头

.昏迷病人苏醒的前兆

.昏迷病人苏醒的前兆 昏迷是一种病人完全进入沉睡,听不见外面的人说话、呼喊的一种表现,造成昏迷的原因一般是事故创伤、头部受到大面积伤害之类有伤大脑的行为。昏迷一般分三个程度的昏迷,严重一点的就听不到别人讲话,情况好一点的,虽然人在沉睡,但是能听到外面人的交流,再之就是能跟外界做出一些交流。 ★昏迷病人苏醒的前兆,昏迷程度: 1.轻度昏迷 患者的意识及随意运动丧失,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被动体位,对外界事物、声、光刺激无反应,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及眼球转动。对强烈刺激如掐大腿内侧或压迫眶上孔可出现痛苦表情,用针划足底可有防御反射性屈曲或躲避运动,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各种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轻度昏迷时患者的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等)都存在,同时呼吸、脉搏、血压大多正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 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无转动,各种反射减弱(这是与轻度昏迷的区别),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呼吸、脉搏、血压可有改变,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3.重度昏迷 患者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动作,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消失;各种浅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 4.过度昏迷

患者在深昏迷的基础上出现体温低而不稳,脑干反射功能丧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功能丧失,需要以人工呼吸器维持,血压亦需用升压药维持,脑电图呈电静息,脑干诱发电位消失。过度昏迷是“脑死亡”的临床表现。 ★前兆: 1.眼球会动 2.呼吸心跳波动频繁而其他一切正常 3.痛刺激肢体幅度加大 ★促醒方法:

全麻病人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分析

全麻病人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分析 全麻苏醒时间除了与病人个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外,还与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和肺泡通气功能直接相关,病人肺泡通气不足则是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还与麻醉前用药,诱导和维持麻醉的药物,复合的用药如阿片类、肌松药、神经安定药的剂量和持续时间等也是影响因素。但对苏醒延迟还应该考虑其他影响的因素,以排除电解质平衡失调、伴发疾病或并发症引起神志昏迷之可能,及时予以生命支持和纠正。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包括:(1)药物作用的延长,剂量过大,增加中枢对药物的敏感,高龄,生物学差异,代谢效应,药物-蛋白结合的降低,麻醉消除排出的延迟,麻醉药的再分布,降低药物在肝 脏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和生物的转换, (2)代谢性疾病,肝、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患,低氧症和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低糖血症,血高渗综合症,电解质失调(Na+,Ca2+,Mg2+)和水中毒,低温和高热,神经 毒性药物, (3)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脑缺血,颅内出血,脑栓塞(空气、钙、纤维或脂肪),低氧症和脑水肿 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 用药过量,仍是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最常见原因。在相同吸入浓度下,控制性呼吸要比自主呼吸更易于加深麻醉。为了避免麻醉过浅,频繁追加美达唑仑或阿片类药物。在静吸麻醉中,应用美达唑仑苏醒时间要比异丙酚延迟。在诸因素中药物消除排出时间的延长,也是常见的原因。如脂溶性强的吸入药如甲氧氟烷、氟烷自体内排出时间>异氟烷、安氟烷>地氟烷,且苏醒也与麻醉持续时间成正比。手术后通气不足,减少了肺泡内与静脉内麻醉药张力的梯度,使药物排出时间延长。 如高龄、营养不良,低温或多种药物的并用都将影响肝代谢功能,降低药物在肝内代谢的速率,。又如氯胺酮在肝内生物转化影响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因此肝功能异常病人也使其苏醒延迟。同样,肾功能障碍病人使非极化肌松药作用延长。 二、代谢性疾病 全身代谢性紊乱会引起麻醉后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故应与麻醉药的残留效应相鉴别。另一方面,代谢性脑病也将提高对抑制性药物的敏感性。 低氧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是常见于手术麻醉的后期,此时病人可能以恢复自主呼吸,但通气量却显得不足,而麻醉人员也易失于严密的观察。特别与如下因素有关:病人因素(>60岁、糖尿病和肥胖体型);外科因素(急症手术、且>4h的手术时间);麻醉因素(如麻醉用药、

晕厥的鉴别诊断

晕厥( 昏厥 ) 一.几个概念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供血不足所致.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二. 眩晕 1. 旋转性眩晕或真性眩晕: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反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 2. 眩晕:病人只有头昏、头重脚轻感而无旋转感统称眩晕。 眩晕常伴以客观的平衡障碍,如姿势不稳或躯体向一侧倾跌. 眩晕与晕厥的主要区别是眩晕通常无意识障碍,但极为剧烈的眩晕发作偶有瞬感间意识丧失. 三. 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 ( 意识、感觉和运动 )受损所引起. 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嗜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被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 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 5.昏迷在程度上分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三个阶段: ①.轻度昏迷:也称浅昏迷,病人无自主运动,对声、光等刺激无反应,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呻吟和下肢的防御反应.浅反射( 吞咽、角膜等 )存在. ②.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③.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昏迷与晕厥的鉴别要点是昏迷意识丧失时间较长,不易迅速逆转. 四. 晕厥 晕厥的病因大致分为四类: ①血管舒缩障碍:主要是血管抑制性晕厥以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 ②心脏病 ③血管疾病 ④血液成分异常 此四类晕厥中以血管抑制性晕厥最为常见,而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最为严重. ?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的晕厥有: (一) 血管抑制性晕厥 (二) 直立性低血压 (三) 颈动脉窦综合征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09T14:20:53.5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李萌 [导读] 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为其应用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不会延长拔管实践,保证拔管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苏醒质量满意,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苏醒质量 依托咪酯属于一类短效并且咪唑类衍生物麻醉镇静药物,起效速度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快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在全身麻醉诱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此药物对于肾上腺皮质存在抑制作用,导致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最近几年相关报道显示此类不良反应属于一过性,并且证实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维持具有可行性[1]。本文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所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46.1±9.5岁,最低体重44kg,最高体重85kg,平均62.1±7.9kg,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两组患者全部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患者,乙醇依赖史患者,过度肥胖以及恶病质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全部进行常规禁食与紧饮6小时到8小时,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滴注乳酸林格液,连接静脉麻醉泵,常规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手术之前20分钟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研究组接受静脉注射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开展快速诱导,待患者肌肉松弛之后插入喉罩,控制呼吸;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丙泊酚,剩余诱导和研究组一致;调整潮气量为8ml到10m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研究组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在开展手术期间,实施腋间淋巴结清扫时按照需求为患者应用阿曲库铵,调节静脉麻醉药物剂量,如果患者产生血压下降现象,需要加速输液扩充血容量,如果患者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需要酌情为其应用麻黄碱静脉注射,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需要为其应用阿托品,手术结束之前20分钟为患者应用地佐辛,预防手术之后疼痛,在缝皮期间停止输注依托咪唑、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手术之后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以及呼之睁眼之后拔除导管[2]。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患者不存在胃部不适与恶心,代表0级;患者存在轻微胃部不适,略微存在恶心感,没有出现呕吐,代表1级;患者存在明显恶心感,胃部不适,没有出现呕吐,代表2级;患者恶心伴随呕吐,代表3级[3]。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睁眼时间6.4±2.4分钟,拔管时间8.1±3.9分,对照组睁眼时间6.2±2.2分钟,拔管时间7.6±3.5分,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2.3±12.7mmHg,DBP为71.5±8.9 mmHg,HR为74.6±9.3 mmHg,拔管时SBP为140.4±17.3mmHg,DBP为87.7±12.5 mmHg,HR为89.6±11.9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3.3±17.3mmHg,DBP为78.4±11.2 mmHg,HR为84.7±11.6 mmHg,对照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3.0±13.9mmHg,DBP为71.7±8.3 mmHg,HR为75.8±98 mmHg,拔管时SBP为138.5±178.6mmHg,DBP为88.2±12.7 mmHg,HR为91.1±12.1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2.4±17.8mmHg,DBP为 79.3±11.5 mmHg,HR为85.2±11.1 mmHg,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结果表明,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拔管期间没有存在明显血流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绝大多数麻醉手术后病人平稳安全的苏醒恢复,是经过了有经验专业医生和护士努力的结果。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麻醉期间处理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病人围术期较危险的阶段。 (一)、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lting,PONV)恶心是一种咽部和上腹部的不适感,无疼痛,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呕吐是通过口腔将胃内容物用力排出现象。约占麻醉苏醒恢复期总并发症中的42%。 l.全身麻醉(全麻)期间的麻醉维持药物,国内外大型医院多采用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阿片类的镇痛药。吸入性麻醉药异氟醚、地氟醚或安氟醚、七氟醚(Sevoflurane)在高浓度吸入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即剂量依赖型)。但在低浓度吸入或麻药排出、苏醒阶段对气道刺激引起咳嗽,对呕吐中枢也有一定的刺激导致恶心、呕吐。2.现常用静脉镇痛药物、阿片类的药物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雷咪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对大脑极后区,化学受体(CTZ)敏感区的阿片受体作用,会引起极后区性恶心、呕吐。其他类静脉镇痛药物,氯胺酮、曲马多(Tramadol)对边缘系统的刺激,而引起高级中枢性的恶心、呕吐。 3.疼痛和内脏牵拉反射,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受刺激也是引起PONV 的常见因素。 4.体位改变导致前庭系统的刺激诱发呕吐。 5.低血压、缺氧、呼吸循环不稳定,导致缺氧和低血压均是术后恶

心、呕吐的重要诱因。 6.术后吸痰等物理刺激。 7.心理因素。 频发严重的恶心、呕吐将会加剧术后病人的不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引起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部炎症以及ARDS,增加再次手术机会。PONV增加护理和在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围术期误吸发生率1.4/10000-4.7/10000,其中51%发生在术后。急症病例误吸发生1:895。围术期误吸的共发症与胃内容物的PH和容量有关。当PH<2.5,容量>20ml,误吸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增高。 2.口服用药,术前1~2小时; 3.高危病人使用H2受体拮抗剂; PONV治疗: 1.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 droperidol(氟哌利多)、metoclopramide(甲氧氯普胺,胃复安)、ondansetron(昂丹司琼)、propofol(异丙酚)、perphenazine(奋乃静) (二)呼吸道并发症处理(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吸吸道问题,约占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期共发症中30%。 1.术后呼吸道梗阻最常见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未苏醒病人舌根

脑梗塞导致昏迷不醒

脑梗塞导致昏迷不醒 脑梗塞会导致患者昏迷不醒,当患者失去意识处在昏迷的状态时,就需要患者的家属做出相关的决定和帮助其进行相关的治疗和恢复,所以除了患者要时常注意预防脑梗塞的发作以外,患者家属也应该要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脑梗塞患者昏迷不醒之后所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 ★脑梗塞昏迷怎么办? 面对脑梗塞病人昏迷不醒的一些常识我们要知道的,因为患者是没有意识的,只能依靠我们外人帮助他们调理,如果照顾的周到,有利于病情的恢复,病人也会及早的苏醒过来,建议不仅仅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作为家属也要多加费心。 1.主动活动,尽量让脑梗塞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2.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保持良好姿位,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床上训练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特别注意:不管男性女性处于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都要注意预防脑梗塞,定期检测是否存在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粘度,并作相应治疗,千万不可以忽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脑梗塞后遗症

1、脑梗后遗症的危害首先是会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脑梗后遗症患者会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 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2、脑梗后遗症患者易出现步态异常的表现。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因此,这也是由于脑梗后遗症的危害所致。 3、眩晕是脑梗后遗症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脑梗后遗症患者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脑梗后遗症的危害会导致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怎样预防脑梗塞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析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 析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手术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将体温发生变化的麻醉病人作为研究组,将体温保持正常的麻醉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显著延长,苏醒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体温降低的情况下可延长麻醉的苏醒时间,造成苏醒程度较低及意识状态较差,同时可导致拔管时间延长。 【关键词】麻醉病人;体温变化;拔管时间;苏醒效果 麻醉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通常会出现体温异常改变的情况,以体温降低至35℃以下较为常见,发生率可达到50%~70%。造成病人体温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未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麻醉药物造成皮肤血管明显扩张、术中输入大量冷藏液及采用温度较低的灌洗液等[1]。在体温发生变化时患者的生理机制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影响到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本文浅析了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效果产生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麻醉病人作为分析资料,男86例,女50例;年龄为17岁~68岁,平均(40.2±4.8)岁,入选对象的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者、凝血机制异常者、术前合并感冒及发热者,136例的体重为42kg~84kg,平均(64.37±8.4)kg,I类手术65例,II类手术71例。 1.2方法 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同时监测与记录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监测体温时以鼻咽温度为准。全麻手术中的保暖措施如下:术前1h左右对手术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确保麻醉前、麻醉及整个手术过程室温维持在26℃左右,对于手术常规消毒范围之外的身体裸露部位,则包裹棉被,同时根据手术实施情况采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帮助患者维持正常体温。麻醉及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输入到患者体内的药液及血液、术中所采用的灌洗液、冲洗液等进行加温,在加温时利用恒温水浴箱、红外线照射仪及电子加温器等,确保冲洗液、输入液体的温度达到35℃~37℃。如在监测体温的过程中发现病人的体温比

头晕分类及诊断

头晕分类及诊断 分类 头晕可见于(晕车、晕船)、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烟酒过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头晕: 头晕 ①脑原性头晕,见于脑动脉硬化(如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由此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其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 ②心源性头晕,可见于急性心原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室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 ③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直立性低血压指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腿软、眩晕,甚至晕厥等,常伴有无汗、大小便障碍。 ④药物中毒性头晕,以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中毒为多见。患者除头晕外还有眩晕和耳蜗神经损害所致的感音性耳聋。慢性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乏力、多梦为主要症状),又有体温减低、食欲减退等。 功能性低血糖亦可引起头晕、心慌、虚弱感,在空腹或用力时可有震颤,有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情绪紧张或过度换气时,由于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脑细胞缺氧,引起头晕、乏力,患者并感到面部和手足麻凉,间或有恍惚感。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1,中风病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可有眩晕欲倒的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中风先兆及处理方法

中风先兆及处理方法 目录 1 中风 (2) 1.1 先兆症状概述 (2) 1.2 中风先兆 (2) 1.2.1 头晕 (2) 1.2.2 肢体麻木 (2) 1.2.3 眼睛突然发黑 (3) 1.2.4 原因不明的跌跤 (3) 1.2.5 说话吐辞不清 (3) 1.2.6 哈欠不断 (4) 1.2.7 心脏病 (4) 1.2.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 1.2.9 舌头不能向两侧弯曲 (4) 1.3 应对方法 (5) 1.3.1 第一时间指尖放血 (5) 1.3.2 第二步耳朵放血 (5) 1.3.3 第三步趴倒处理 (5) 1.3.4 第四步保温 (6) 1.4 中风处理总结 (6) 1.4.1 心脏病倒地与中风的区分 (6) 1.4.2 后遗症 (6)

1中风 1.1先兆症状概述 中风的先兆症状是指大脑血管被压迫等导致血流中断,局部组织缺血,影响神经中枢的功能。一般的症状是口角歪斜、流涎、偏瘫、语言功能丧失等,严重可以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1.2中风先兆 1.2.1头晕 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眼前发黑或头痛固定在一侧伴有对侧肢体的麻木、无力,常预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头晕,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中老年人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老年人血压波动剧烈或激增,头痛头晕耳鸣加重,精神紧张或神疲嗜睡等症状,表示有可能发生出血性中风。 1.2.2肢体麻木 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扭颈手麻症:多发生头转向一侧刮胡子时,突感手指无力,剃刀落地,有的说话不清,1~2分钟后恢复。

中风

第七节中风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喁斜等症状。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至于《伤寒论》所说之“中风”,乃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之证,与本节所述不可混淆。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凋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曾经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 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

步的探讨和发挥。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丹溪心法·沦中风》指出:“东南之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其后,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寸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

机能学实验_有机磷中毒及解救

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灌胃方法。 2.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及用阿托品(Atropine)和碘解磷定(PAM)解救的效果。 3.学习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实验原理】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酸酯类)为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和化学战争毒剂。进入体内后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N样及CNS症状)。阿托品为M受体阻断药,能迅速解除M样症状及部分中枢症状。碘解磷定为胆碱酯酶复活药,可恢复胆碱酯酶水解Ach的活性,并可直接与游离的有机磷农药结合成无毒的物质,从尿排出,从而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家兔开口器一个、胃管一个、1ml、5ml、30ml注射器各一支、5号针头3个、250ml烧杯1个、婴儿秤1台、瞳孔测量尺一把、滤纸、10%敌百虫、2.5%碘解磷定(PAM)、0.25%阿托品(Atropine)。【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一)动物准备:取家兔(禁食24小时),称重。 (二)观察指标:呼吸瞳孔唾液肌震颤肌张力大、小便。 1.按上述观察指标,观察和记录家兔的正常活动情况; 2.10%敌百虫5ml/kg给家兔灌胃;

3.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中毒症状; 4.待一系列症状出现后,特别是瞳孔明显缩小时,立即耳缘静脉注射0.25%Atropine 5ml/kg,观察中毒症状缓解情况,5min后再耳 缘静脉注射2.5%PAM 5ml/kg,观察中毒症状消除情况。 【实验结果】 呼吸瞳孔唾液肌震颤肌张力大小便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无 敌百虫减慢缩小有口 水流 出 有,轻 微震 颤,但 不明显 肌紧张 下降 无现象 Atropine 加快 但小 于正 常 变大 但小 于正 常 不再 留涎 无肌紧张 转好 无现象 PAM 恢复 正常 恢复 正常 正常无肌张力 恢复正 常 无现象 【分析与讨论】 1.用敌百虫给家兔灌胃后,家兔未出现大小便排泄症状,可能是由于家兔 之前未进食物的原因。 2.在耳缘静脉注射碘解磷定后,家兔症状改变非常明显,由安静状态立马

家人突发晕厥急救办法

家里有人突发晕厥怎么办?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晕厥病人。因其发病急骤、病因复杂,若不能及时、正确地鉴别和积极有效地救治,就会延误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迷走性晕厥此类晕厥多见于体弱患者,以年轻女性最为多见。可由恐惧、焦虑、急性感染、创伤、剧痛引起,常出现在站立位或坐位时,在高温、通风不良、疲乏、饥饿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其典型表现为起病前有短暂头昏,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恶心,上腹部不适,出冷汗,心慌,无力,视力模糊,听力改变等前驱症状。如果这时能及时发现或引起警觉而立即平卧,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否则将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并跌倒在地。晕厥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弱而慢,醒后无力,头昏。重者可有遗忘,精神恍惚,持续1~2天方能康复。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应当避免各种诱因,特别是在午间和晚6~7时这两个时间段内防止高度紧张。若出现前驱症状应立即平卧,千万别硬撑。 体位性晕厥主要因低血压引起。通常发生在体位改变,如从平卧状态突然变换成站立位时,由于动作过急、过猛,使脑部血液供应难以跟上需要,造成短暂脑缺血而致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多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和空腹时。晕厥突然发生,常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心率稍增快,脉搏细弱,平卧或晕厥倒地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一旦晕厥发生,应迅速让病人平卧并取头低足高位,以促进血压恢复。重者可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若因血容量低需注意补足血容量,必要时可给予适量升压药。 低血糖性晕厥饥饿时或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重者可诱发晕厥。其早期症状主要为乏力,面色潮红,出冷汗,有饥饿感,进而出现意识不清和晕厥。这种晕厥起病缓慢,恢复亦缓慢,血糖低于正常。一旦发生低血糖性晕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