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麦收时节

麦收时节

麦收时节
麦收时节

麦收时节

2017-06-08 木易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享受美食的同时,想起来小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差不多都是正在麦忙中过的,那种百忙中过节的气氛更温馨,脑海中那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似金色的海洋在眼前轻轻荡漾!

题记

已有很多年没有割过麦子了,小时候那些收麦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是广域的大平原,住在一片黑土地上,地头很宽,土地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由于没有水利条件,不适合种水稻,全部都是旱地,每年生产队里都种大麦豌豆和大量的冬小麦,大麦豌豆留在生产队里,是牛马驴一年的饲料,小麦除了交公粮和下留种子以外,其他的按人头儿和公分儿分给每户儿人家,小麦是农民们一年生活中很金贵的细粮。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熟悉小麦的生长的过程,每年从霜降开始播种,出芽,发墩,除草施肥,到抽穗养花,灌浆,麦穗由青到黄,慢慢的籽粒饱满,一直到完全成熟收割,时长半年之久。

在我们小的时候,农村还是一穷二白,别说像现在全部机械化了,就连个拖拉机也没有,农民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种到收都是凭力气,收麦收秋都是用镰刀一镰一镰割的,每年麦收季节就是一年最忙最累,也是农人充满喜悦的季节。

农村有句俗话:“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只要一开始发黄,熟的特别快,大块大块的麦田,像金色的海洋,滚滚的麦浪,在风中荡漾。这时候布谷鸟和吃呗叉,从远方飞来,

大概它们是专程来催促人们,要不失时机的抢收抢种吧!听着布谷鸟声声的布谷——布谷——的清脆歌唱,人们开始忙忙碌碌的,把闲置了大半年的农具折腾出来,把镰刀和钐镰(弧形的长镰刀)磨的锋利锋利的,锃光发亮,把架子车拾掇拾掇滜上油,生产队里饲养员也把牛车拾掇利索,确保开始收割时,顺利的把割下来的麦子,当天运回打麦场里上垛,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雨淋。女人们想方设法把生活调剂好一点,让家人吃好喝好,卯足劲头,迎战一年中最忙的收麦季节。

一切准备就绪,生产队长和队委会的干部们,在周边田里转转,贫瘠一点的地块儿相对熟的较早,只要天气晴好,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开镰”!村民们在干部的带头下,就象大部队进入战场一样和时间赛跑,和老天争夺粮食,为确保把快到嘴边儿的粮食全部收回来,社员们不停歇的连续作战。

虽然到了初夏季节,但在深更夜半的时候,还是会伴有丝丝的凉意。老人们常说:“梼黍(高梁)一人高,离不了老棉袄”。那时候农民生活贫寒,不像城市人薄的厚的毛衣什么的应有齐全,农民们一年四季只有一件单衣和棉袄。即便酷暑盛夏也需要棉袄预防天气不测。

每天凌晨两三点的时候,不用敲钟,吃呗叉(一种鸟)就开始叫:叉——狗——吃——,大人们开始起床,吆喝着小孩儿们,小孩子瞌睡大,哼哼唧唧揉着惺忪的睡眼,很不情愿的披上老棉袄,拿着镰刀,深一脚浅一脚的跟在大人屁股后。

我们那个地方,没有山和丘陵,一眼望去,一马平川,地墋儿都很长,这头望不到那头,男的女的在地头儿,一字排开,论垄计分,手头快的人多把几垄,手头儿慢的人少把几垄,小孩子只能把三垄,大家都屏住气,你追我赶,只听镰刀唰唰唰地一片声响,不一会就拉开距离,那场面颇为壮观。

男人干重活有力气,割麦子倒是不及女人快,女人一般都手脚很麻利,把的多割的也快,只见她们左手揽着麦拢,右手挥舞着镰刀,噌噌噌几下就跑在男人们的前头,拱进麦垄深远处,屁股后留着一溜长长的麦铺儿,小孩儿们皮肤很嫩,一会儿小胳膊上被麦王子扎了一层象痱子一样的小疙瘩儿,一出汗龇龇拉拉的疼,干活又没有耐力,割两把就抬头看看,捶捶腰,早被大人们甩得远远的。到了太阳一杆高的时候,有的割到头了,有的才到地中间。为了节约时间,老人们做好饭,拎着瓦饭罐儿,瓦水壶,为了解热,老人们把水壶里泡一些嫩嫩的柳树叶子,擓着篮子,篮子里放的馒头和自己腌的的小咸菜儿或糖蒜瓣儿,还有碗筷儿,送到地里,每家围一个圈儿,人们的肚子早被饿成了扁皮夹子,手也不洗就开始狼吞虎咽,老远听见咀嚼的吧唧声,吃完饭大手往嘴巴上一抹,拎着水壶,就着水壶嘴儿咕咚咕咚喝一阵,匆匆回到了自己割的麦垄前,继续战斗。

每年的端午节,差不多都赶在割麦中间,小孩子扳着指头翘首盼,到了端午节那天,大家都回家吃饭,母亲早早的蒸好了粽子,煮好了咸鸡蛋,咸鸭蛋和蒜瓣,每人一份摆在桌子上,院子里的大盆子是前一天晚上母亲用香艾,枣树花儿和梨树叶子泡的水,让大家洗脸,母亲说用这水洗脸一年不会害眼(眼病),再用雄黄酒抹抹鼻子,耳朵眼儿。闻着烙馍和油条粽子的香味儿,急的直流口水,一身疲倦瞬时就被驱散了,母亲分的鸡蛋舍不得吃,悄悄的装在我的衣兜儿里。吃完饭上地的时候,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比比谁的香草布袋儿最好看,没人的时候掏出那枚鸡蛋看看,那暖暖的亲情,温馨和幸福至今依在心里荡漾,久久的回味。

等到麦子全部熟透,为了不让籽粒遗落在地,一大早起来,趁着露水的潮气,男劳力开始操起最好的技术,把钐镰绑在腰间,用力地自如转动,一镰下去,能割六垄,又快又干净,到了日出三杆儿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火辣辣的灸烤,人们个个挥汗如雨,腰酸背疼,坐在麦铺上,吸几口旱烟打打气,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烟灰磕在泥土里埋起来。妇女们开始割点青

麦杆,或者抱点麦子到河里湿一湿,拧巴拧巴做爻子,开始把割下来的麦子捆成捆,麦穗朝上跟朝下,排成队站成行,远远望去,满地的麦捆子,丰收的喜悦不时的撩在每个人的眉梢。

妇女们捆完以后,把麦捆三五成群的集中一起,牛车架子车一齐上阵,饲养员们把车装的高高的,用绳子刹得结结实实,一路吆喝着牲口,浩浩荡荡,运回了早已碾压的明光发亮的打麦场上,为了达到颗粒归仓,队长派小孩子们,统一捡拾遗留下来的麦穗儿,小孩子们一个个稚嫩的小脸儿晒的象抹了颜色似的,满面通红。

为了麦子不被淋雨肚里,整个收麦过程,形成了一条流水作业线,有割麦的,捆麦的,拉麦的,打麦的,在大广场一样大的打麦场上,一垛一垛的麦子被人们起早儿用桑叉(桑木做的叉)摊在场上,不停地翻晒,快到中午的时候,麦子已经晒焦了,饲养员们带着连帽(秫秸闵儿编的遮阳帽)开始套上牛,拉着大石滚,转着圈儿的碾压麦子。饲养员们一手拉着牲口的缰绳,一手扬着皮鞭,嘴里不停的嘚嘚喔喔的吆喝,前头碾压着,后头不时地有人用桑叉挑一挑,翻一翻,直到麦粒下来完了,开始起场,第一遍用桑叉把压过的长麦秸抖擞抖擞,挑到一边去,第二遍用筋叉(用牛皮筋缠的五齿小叉)把短一点的麦秸扒拉过去,然后再用多齿耙子把细碎的麦秸搂一搂,再把带着麦康的麦子集中一起,趁着有风的时候,开始扬场,扬场可是一门儿技术活儿,用木锨把麦子迎风轻轻的抛向空中,借着风力吹去麦糠和杂物,经过半天的功夫,一大堆金灿灿的麦子呈现眼前。第打一场麦子,每家先分百十来斤,保证正忙的时候,有白馍和捞面条儿吃。

生产队里把长的最深,籽粒最饱的麦子留下来,最后摔麦茬,摔麦茬的活儿没啥技术性,只用把麦子捋的整整齐齐,两只手握紧,在石磙上用力的猛摔,这样的麦粒不会有被石磙压扁的现象,籽粒饱满,来年做种子用,摔过的麦茬,分给各家各户,农闲的时候用细麻绳织一个新苫子铺在床上,堪比现在的席梦思舒服。

所有的麦子全部打完了,各家各户也有吃的了,生产队把较好的麦子摊在场上,经过几天的太阳暴晒,装在长口袋里,大车小车拉到街上的仓库里交公粮。

收麦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垛麦秸垛了,垛麦秸垛可是一个学问的活儿,一个生产队一年能垛好几个麦秸垛,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码头檩形的,刚垛好的麦秸垛是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煞是漂亮!

麦子是人们一年的细粮,麦秸垛是牛马驴一年的食草,也是人们用来烧锅做饭的引火柴,更是老年人冬天晒暖儿的好地方。

麦秸垛垛好了,这一年收买的工作才算彻底结束,人们稍息片刻,便开始进入秋庄稼的管理。

如今的农村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们再也不用一撅头朝天,一撅头朝地的下苦力了,年年粮食增产,基本上都步入了小康生活,衣食无忧,那些旧时忙忙碌碌的军团式收割的情景,只能在时空的记忆里找到,却依然温馨怀念!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 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

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 五、拍摄: 根据脚本或拍摄大纲拟定拍摄计划,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和剧情片比较起来,纪录片的机动性比较强,内容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但仍然必须事前做好准备,譬如这一趟外景预计拍摄的场景、天数,访问题纲、需要的器材、影带的数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

地点,都必须做好事先的安排。 在前置研究阶段进行过的预访以及勘景,在拍摄之前可能再更深入地去做,或者再进一步地确认。 而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大纲、计划常随着所拍摄到的内容而跟着做调整。譬如 记、影像、声影数据场记等。素材整理得愈详尽,对后续的剪接脚本撰写,以及剪接工作帮助会愈大。 七、剪接脚本、剪接大纲: 同样的,依着影片内容以及类型的不同,剪接剧本、大纲的形式或详尽程度也会有所

【2018-2019】麦收时节_四年级作文-范文模板 (1页)

【2018-2019】麦收时节_四年级作文-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麦收时节_四年级作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又到了。农村中的各家各户 都忙得热火朝天。我也跟随爸爸一起回到了家乡体验麦收时节的忙碌。 农村的麦田真大啊!一眼望不到边!一阵风吹过,麦田里翻起了一层金黄 色的麦浪。麦浪好像在跟风儿赛跑你追我赶。我走到麦田边,轻轻拔出一株小麦。麦穗沉甸甸的,好像是蓬松的松鼠尾巴。在麦穗的顶端是又长又尖的麦芒,仿佛是忠诚的持戟卫士,守护着麦穗中的麦粒宝宝。麦粒宝宝们已经从自己的 房子中跳了出来,好像在说:“我已经成熟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我吧!” 忽然在金黄色的麦田当中,一架冒着白烟,发出轰隆隆声响的“钢铁巨兽”向我袭来。我刚想逃跑,爸爸一把拉住我,告诉我这就是联合收割机。只见 “钢铁巨兽”张开自己的铁齿铜牙把成片的麦子吸进自己的嘴里,不一会一块 田地就被收割的干干净净。爸爸告诉我:“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收麦变得容易 多了,再也不需要人拉肩扛。联合收割机把麦粒跟麦秆在自己的肚子中进行分类,留下麦粒,把麦秆打碎直接排放到田地当中。被打碎的麦秆又成了滋养土 地的上好肥料。”这时,从远方驶来一辆大卡车,卡车飞速开到收割机旁边。 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收割机伸出了一只巨大的“胳膊”,伴随着巨大 的轰鸣声,从收割机的“胳膊”当中流出了一道金黄色的瀑布,不一会大卡车 的车斗里就装满了金灿灿的麦粒。 我跟随爸爸一起坐上了大卡车。大卡车稳稳地开到了一块开阔的空地,把 麦粒卸了下来。在这块空地上,无数的农民伯伯在忙碌着。农民伯伯们好像在 做一个个“大饼”他们把麦粒摊成薄薄的一层。爸爸告诉我:“刚刚收获的麦 子非常潮湿,只有晾干后才便于保存。” 麦收时节的农村一片忙碌,我也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情景,学到了许多 新鲜的知识。我喜爱这忙碌的麦收时节!

金色的麦子

金色的麦子 郭志刚 节气到了小满,麦尖逐渐泛黄,布谷鸟叫了又叫,农民们开始为麦收作好准备。 俗话说,“早修农具早打算,莫等麦熟打转转”。农民们第一要准备的就是收麦的农具,像木扬锨、杈筢、木耙、大扫帚、镰刀等是一样都不能少的。俭省惯了的农民把上一年的农具从老屋里翻出来,左捣腾右捣腾,重新修理一番。实在不能用就到集市上去买新的,这个时候乡村总是逢会,叫“小满会”。会上,卖得最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农具。农民把农具放到手里试了又试,挑得非常仔细,有时还比划着拿个姿势,看顺手不顺手。如果挑到称心如意的农具,总是憨厚地笑笑,像战士得到锋利的武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昨天还略微挂黄的麦子,一夜热风,就熟透了。天还没亮,农民们便握着早就磨得飞快的镰刀下地了。麦田里人影绰绰,人们弯着腰,一个撵着一个地挥舞着镰刀,谁也顾不上说话。当太阳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出晚起的红脸,老人和孩子们提篮端罐地往田间地头送来早饭时,麦地里一捆捆的麦个子已顺着麦垄排成长长的队伍了。

割麦子是农活中比较累的活。当时父亲在工厂上班,生产队割麦子的任务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很能干,我现在清晰地记得母亲割麦时的身影。她的腰身朝一垄垄的麦穗深深地弯下去,一手揽过一把麦子、一手挥起磨得雪亮的镰刀,抡圆胳膊,刷刷地划着优美的弧线。割麦子也有快乐的时候,有时在麦田里会突然窜出一只野兔来,这边有人撵,那边有人堵,麦田里刹那间一片欢腾。偶尔还会在麦田里发现小桃树或小杏树,惹得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根上捂上一团泥土,移到自家的院子里。 割完一地的麦子后,母亲把麦子打成捆,然后装车,拉向打麦场。如果说割麦是比较累的活,那拉麦子就是最累的活。刚割完麦的田地比较松软,拉麦的架子车装得又很高,所以拉起来很沉,要是过田垄和路口就更困难了。有时我帮着母亲推一下,母亲就说轻快了许多,露出欣慰的笑容。 麦子进了场,生产队先把麦秧子垛起来,然后一场一场地打。打场要先晒场,就是把垛起的麦秧子摊出来,让太阳晒干,晒一会再翻一次。中午,开始碾场了。几个强壮劳力赶着骡马拉起的石磙一起上阵,只见他们左手牵着牲口的缰绳,右手举一把长鞭,不时在空中甩几下,发出叭叭的响声,令围观的人羡慕不已。等到麦秸渐渐轧碎,麦粒完全从麦秆上脱落出来,就碾好了,然后起场。用木杈把麦秸杈去,再用耙子搂去那些长秆秆,把剩下的麦糠麦子,顺风推成左右

经典语录:又是一年毕业季

经典语录:又是一年毕业季 又是一年花开放,又是一年毕业季。 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茶余饭后,静坐于电脑桌前, 敲击出些许字符,串连起一段回忆,在此抒怀。往昔如风在耳畔,吹 起我们逝去的永恒;岁月如歌在脑海,奏响我们过往的年华。时间荏苒 如白驹过隙,红颜白发叹似水流年。回忆是个生命力顽强的东西,滴 在苍茫的时间里,不会被湮灭,积淀出厚重的青春,结出最美的年华。 “毕业了”,我们兴奋地高喊着,我们为之近乎疯狂着,我们有 了一种荣归故里的喜悦,一种欲火重生的释放,如释重负的洒脱。不过,人终归是感性动物,思想加想念,占据全部心扉,情愫这种不起 眼的东西将我们感染,我们回归情感世界,现实世界在情感的浸润下,也是软肋。人,原来都有慢热的一颗心,情感燃烧,直觉出现,我们 才感知思念和想念的滋味。直到后来有一天,我才发现,毕业是支离歌,是曲弹奏不完的孤单心事。 回忆自己初中的三年,不禁潸然落泪,高中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未曾淡忘,不曾走远。迎着微光,伴着日月,迎接另 一个晨曦。操场上,烈日当头,有一群军绿色的孩子,不知疲倦地高 喊着那一季的青春,青春在烈日下激情绽放,年华在那一刻奔涌。课 堂上,我们激情四射,活力张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博览群书, 谈古论今,那一刻,我们的青春在智慧熔炉里成长。课下里,抛开了 课业的包袱,我们追逐,嬉戏,疯狂,不知疲倦,忘掉时间,溶于欢 乐的海洋,讨论着这个同学的朋友,爆料出那个同学的囧事。那些年,我们的青春在欢笑中喷薄,我们的年华在欢乐中流淌。运动会上,那 些健儿,那些花儿,在决斗中展雄姿,挥洒激情与汗水,分享成功与 喜悦。速度是青春的标志,激情是年华的代言,我欣赏全身心投入激 情相拥的那一刻。青春年华在那一刻毫无保留地绽放,最美的花季。 考场上,我们书写华丽的篇章,运行着曼妙的数字游戏。书写青春,刻画年华。那些时光,全然尘封在了书卷中,尘封过往。到了最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 (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 (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 (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设计建议】 纪录片学派源于纪录片历史发展,对于丰富学生对纪录片的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本章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纪录片学派的产生及历史意义。 【讲授内容】 (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的大师们 (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自学内容】 根据“电影眼睛”理论了解纪录片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 (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在历史的视角下叙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播映等方式对相关纪录片进行反映与点评。 【讲授内容】 (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 (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查阅,明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特色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10分)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礼记》)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_,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诗歌中的送别常与云彩作伴。如《渡荆门送别》是“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的奇幻多姿,而《送友人》则是“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的惆怅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 线,谱写了可歌可泣 ....的英雄赞歌。 B.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风云变 ...幻.的百年秘史,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C.着眼薄弱环节,注重查遗补漏,我市完善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演练,未雨绸缪 ....打响城市防汛战,确保港城安全度过汛期。 D.麦收时节,我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 ....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柳宗元的《马说》都是借物说理。 B.俄罗斯文学群星闪耀,普希金被称作“俄罗斯文学之父”,契诃夫是戏剧和短篇小说大师,屠格涅夫被列宁赞誉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 C.古人用很多词指代天下,如“四海”“六合”“八荒”等。“海内存知己”中的“海内”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中的“四境”也是指天下。

又是一年毕业季作文9篇.docx

又是一年毕业季作文9 篇 又是一年绚烂的夏季。又有一群好朋友即将分离。 感慨万千,斗转星移,浮光掠影,弹指之间,那些青葱岁月 如同白驹过隙般悄然从指缝溜走。 过去的种种在胸口交集纠结,像打翻的五味瓶,甜蜜 , 酸楚, 苦涩,一并涌上心头。 过去的六年,总是默默地期盼着这个好雨时节,因为这时候,会有灿烂的阳光,会有满目的百花争艳,会有香甜的冰激凌。

这是个毕业的季节,当时不经世事的我们会殷切地期待学校那一大堆的活动,期待和好朋友们在一起欢乐的场景。 浮生若梦,六年时间如同流星般瞬间划过静谧的夜空 , 短暂而凄美。 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大家同学了六年。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有时,会觉得很短,像一场梦一样,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有时,会觉得很长,六年的时间,我们从小屁孩儿长到了青少年;从刚入学到了要毕业;从相识到了离别。 即将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相处了六年的同学,离开教了我们六年的老师。我们的心中,都有太多太多,难以言尽的不舍。挥一挥手,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会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告别,在人的一生中是寻常之事。 但真正告别时,却又难一展笑颜,说,再见。

现在的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天来到学校的场景。傻傻的小屁孩儿,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 在这里,我没心没肺的哭过,没心没肺的笑过,努力的拼搏过。经过六年的洗礼,同学们都从青涩的面孔逐渐 走向成熟。

不是已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而是到了真的要挥手说拜拜的时候了。 我想把这段充满欢笑,充满浪漫,也充满酸涩与淡淡忧郁的小学生活,用更优美的文字,更多的语言,描绘一帧小照。 当手放在键盘上,就要开始描绘之时,以前经历的一切的 一切都历历在目,不停的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而我的手,却什么字,也打不出来了。 这段文字,抒写出,说不出的情怀。 篇二:又是一年毕业季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 中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麦收时节

麦收时节 太阳鼓着腮帮,使劲向地面吹着热气,夏天来了。一望无垠的麦田,金浪翻滚,麦子又成熟了。 农民又开始了忙碌。买农具,准备场地,买种子,买化肥。抢收抢种的季节啊!人们说:种不好庄稼一季子,找不到好女人一辈子。把种庄稼和找老婆作比较,可见抢收抢种的重要。 说到割麦子,想起白居易《观刈麦》:“……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为我们呈现了古时麦收的艰难岁月。 俗话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记得在我上初中时,收一季麦子,耗时几个星期。麦子都是用镰刀手工收割。割完,用牲口拉平板车,把麦子拉到场上,放好摊匀,再用牲口拉着石磙碾压。一天只能打一场,还得忙到深更半夜,忙到星星、月亮都睡了。 想起那时收麦子,真是今非昔比啊!天没大亮,母亲就起来磨镰刀,也就把我们喊起来。刀要磨得锋利,效率才能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刀磨好后,我们背着粪箕,里边放着镰刀,睁着惺忪的睡眼,下地了。割到八点左右,再回家吃饭。 我最喜欢割小块地,容易很快割完。一到大块地,就犯愁:啥时才能割完啊?手掌都磨出了泡。父母心疼,就老是让我歇。我知道,趁天好,得抓紧抢收啊,不能偷懒。看着子粒饱满的麦穗在风中舞蹈,好像又在嘲笑我:胆小鬼!虽然腰酸背痛,我还是坚持割下去。烈日当空,太阳像一个火盆,烤的脸火辣辣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

落入干的泥土中,转瞬不见了。 割累了,站起身,直直腰,抬眼看地那头,还早呢!什么时候才能割到头啊?这时,我又想起父亲经常说的话:眼是孬种,手是好汉。意思是说,看到困难,总想退缩,但勤劳的双手总能战胜困难,完成目标。父亲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是一座山。事事都是我们的榜样。想到这里,于是又有了勇气:继续割!不要抬头看!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割时就不着急了。我找来一根小棍,比麦子高一些。向前走上十步,把小棍插在哪里,以它为目标。很快就割到了插小棍的地方。在走上十步,插在那里,继续割。如此,不知不觉就割到地头了。倍感浑身清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作品。歇息之后,干了汗,一摸脸,像是沙子。是结的盐霜啊,衣服的背后也是霜迹斑斑。几天下来,水泡变成了老茧。 割麦子是这样,世上什么事情不是如此呢?能没有困难,能没有挫折?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被吓到,要在心理上战胜它,藐视它。这样你就有了自信和勇气,就能使你走向成功。当你的目标很大时,不要急于求成,不妨把它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去各个击破,用蚂蚁搬泰山的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像走路,不要问远方有多远,不要总是盯着远方,关注自己的脚下,一步步向前,远方就不远了。

麦收记忆

进入五月,天气渐热起来,不经意间,脱去了长褂,换上了短衫,犹豫不定夏天是否真的来临时,楼下传来了收割机南去的轰鸣声。那轰鸣声对我如叫夏的布谷,唤起了我对年少时家乡麦收久远的记忆。 一 爸爸妈妈晚上出门了,隐隐约约听说是去永福庄拾麦子了。按爸爸说,永福庄的地广,有劲,麦子掉的多。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不得而知,但早晨醒来,屋地上常放着两大捆麦子。爸爸妈妈拾麦子,小孩子也不例外。小孩子拾麦子是老师领着列队出发的,拾的麦子都堆到学校的操场里,每个小孩子的奖赏是两个布和片。布和片,白白的,圆圆的,噙在嘴里,凉凉的,老师说是为了避暑。那时的麦天大家很轻松,大人轻松,小孩也轻松,可就是过完麦天,家里很少能看到多少麦子。 天还是那个天,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但地里的麦子与往年相比厚实了许多。爸爸磨镰刀了,一把,两把,三把,四把。埝南的麦子快能割了,爸爸从地里转悠回来对母亲说,母亲笑着做饭去了。起床了,起床了,快点起来,去埝南割麦子去。睡梦中,父亲吆喝开了。随着父亲的吆喝,麦收也就正式开始了。 啊!地身怎么这么长啊!这什么时候能割到头啊!哎!这么一大块,什么时候能割完啊!没插镰,先气馁了。我在前面挑趟,你在后面跟着。父亲手上哈哈气,交待完开镰了。弯腰,插镰,用力,一把,又一把,开始,小老虎似的,几乎和父亲比个高低,可很快吃不消了。哎呀!腰怎么这么疼啊!多想歇一会啊!可刚坐下,父亲嚷开了,快割,快割,一会儿再歇着。割,用力割,追上去,可越追,父亲的身影越模糊。你这样可不行啊!要是在队上,准得挨训,割麦子在后面的,不但割,还得捆,而且还得跟上,你倒好,光割也撵不上趟。不知何时,父亲已经到头,转回来了。我腰疼。小孩子哪有腰啊!父亲打着哈哈说。 割,终于割完了,可还得捆,捆,终于捆完了,可还得拉。你上去我犹豫麦子放在排子车何处的时候,父亲吩咐了。踩,用力踩,注意把车装匀了,不然会翻车。我刚上去,父亲又吩咐了。车装完了,小山一样,父亲驾辕,姐姐和我,一左一右各拉一绳上路了。烈日炎炎,多盼望能早点能到麦场,可双腿象灌了水银的不听使唤。父亲停下来了,原来前面有一个陡坡。我给你们说千万要使劲!父亲查完看地形回来叮咛说。预备,冲刺,象百米赛跑,可车子即将过坡的刹那,轰隆一声,翻了。 割麦窝在地里,四处张望,西边一家,东边一户,也不感觉地里有多少人,可等到了路上就两样了。一会儿遇见张三,一会儿王五,一会又遇见是陈麻子,父亲招呼不断,招呼中歇了劳累,招呼中车子上了围村路。而此时的围村路上,大车、小车,装载的,不装载的,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走的,早已成了车的河流,夹在车流中的男女,有老的,有少的,有骑自行车的,有步行的,有驾车的,有拉车的,个个汗流满面,慌慌急急,不知奔向何处。

毕业季的文章:又是一年毕业季

毕业季的文章:又是一年毕业季 毕业季的文章:又是一年毕业季岁月荏苒,花开花灭,又是一年毕业季。 ——题记 翻着熟悉的相册,看着熟悉的笑脸,想着曾经的美好往事,再听着那首同桌的你,眼前会划过一幕幕曾经的年少与执着。我们是一群有着梦想的孩子,迎着太阳奔跑的孩子,一直走向远方。 前几天,被我的好兄弟拉去给大四的拍毕业照,看着他们穿着学士服站在镜头前的样子,我又想起曾经的我们也是一起,面带不舍的站在镜头前,等待着摄影师给拍毕业照,那是整整一年前的事了。如今,看着学长学姐他们,心中不免有了些失落,更多的则是沮丧,每年的毕业,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解脱,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则是痛苦的,离别难免会伤感,我们都知道,看似光鲜的背后,往往有着更为生动,抑或是更为感人的一幕幕,从来到民大到现在,我的心情可谓是起起落落,从最开始的反感到现在全心的接受,真的很难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又开始张大了一岁,从别人眼中的小学弟、小学妹变成了学长、学姐,真是物是人非啊!年华容易苍老,心呢?时间呢?时间苍老的是年华,而我们的心永远向前,向着那前方冲去,冲破未知的迷雾,冲破心中的不安。这两天也不知怎么回事,总喜欢去五楼上自习,也喜欢去五楼上课,因为这样我才不会感觉得到

压抑,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可以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天幕尽头的一张张农家写真,尽管远方是一片接一片的山头,可是我的思绪却能翻越群山,漂浮在那茫茫群山的尽头,看远处的风景。 窗边的风,肆意的揉弄着我的发丝,毫无忌惮的冲进我的胸中,耳边传来一阵阵衣衫抖动的声音,似无奈,又好像是诉说着不平常的点点滴滴,就如我此刻的心情一样,带点迷醉的眼神,看尽人世繁华尽头的沧桑。有的时候,我总在想,我们来人世间走一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名利、还是流芳百世?我百思不得其解,呵。也许有些人这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不是么?可是现实让我不得不时常回忆过去的感动瞬间,和那些真挚的情感,遥想未来的路,我们该何去何从?是继续着这些无聊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做着的一件事,还是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一点一滴的走向成功路? 南风过了春自尽,夏日炎炎灼心殇。虽说夏天很热很热,但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想有很多的人都热不起来,高考,怎么办?是该群雄逐鹿呢?还是随波浮沉?大四毕业,是该继续深造考研,还是出去找份工作,来安安稳稳的生活?这些东西总是提醒着我们这些流浪的人,这些压力在我们的肩膀上勒出一道道的痕迹,见证了我们这些年的创伤。不过,也许在很多年以后,我们不再是现在的我们,生活不再是现在的生活,我们也许会豪情万丈的说一句:若早知道有今天的我,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伤又何妨?不是么? 今天,我一个人走在去教室的那路上,天空中飘浮着浓浓的花香,在我的鼻尖萦绕,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青石路,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 B.《摩阿那》 C.《漂网渔船》 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片。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 B.《亚兰岛人》 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D.《北方的那努克》 (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A《北方纳努克》B《摩阿那》C《漂网渔船》D《夜邮》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 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 A《我们为何而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 (2)()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P35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意志的胜利》 ★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3、1965年,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而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片。 A.《夜与雾》 B.《普通法西斯》 C.《我们为何而战》 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米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 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入拍摄对象 B.高片比 C.同步摄录 D.无操纵剪辑 (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力的隐性方式包括()。 A.不介入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 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A.梅索斯兄弟 B.怀斯曼 C.让·鲁什 D.麦克?摩尔(2)直接电影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记录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出,影片因为意外地拍摄下了在加尼弗尼亚演出时摇滚狂热者之间的致命骚乱而广为人知。 A《推销员》B《初选》C《给我庇护》D《灰色花园》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导演基本情况 5、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口述者的定位可以分为()。 A.当事人 B.见证人 C.知情人 D.研究者 ★考核知识点:访谈纪录片的形式 6、(1)“我视电影为讲坛”是()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主张。 A.罗伯特·弗拉哈迪 B.约翰·格里尔逊 C.让·维果D、卢米埃尔兄弟 (2)英国纪录片运动领军人物约翰·格里尔逊的代表作品是()。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我是一个黑人》 (3)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 A.约翰·格里尔逊 B.理查德·利科克 C.德鲁小组 D.让·鲁什 ★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 7、(1)从1922年至1925年,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小组一共编辑完成了23期不定期发行的新闻杂志影片()。

“麦收时节话麦秸”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麦收时节话麦秸”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年的麦收时节都是个丰收季节,但在与农民一同分享喜悦之情时,我们却为接下来的残留于麦地的麦秸焚烧而造成的污染而心情沉重:只见地上随处可见红红的火苗顺风向前卷去,麦秸焚烧产生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在百米外便能清晰听到,一股股狼烟冲天而起,烟雾顺风向空中飘散。被焚烧过的麦田一片漆黑,空气中夹杂着焚烧后的灰尘,人的眼睛无法睁开,天空一片迷蒙,太阳也流着“鲜红的眼泪”。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麦秸焚烧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与其合理利用,我们就地取材,开展了“麦收时节话麦秸”这一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活动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为背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进行关注,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总目标: 1.对麦秸焚烧污染与利用有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现状的关注,了解环保事业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麦秸焚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2、感受麦秸也可以变废为宝,给人们带来经济价值。 3、通过活动,初步培养每个学生的环保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运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运用调查、访问获得信息的能力和自我操作的能力 2、了解体验调查与实践是科学研究得主要而基本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学会写调查小结。 3、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组研究中充当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挖掘身边潜在信息源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收集、整理、分析、组织和表达信息。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麦秸焚烧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危害程度。 2、了解麦秸的作用,发挥麦秸的利用价值。 三、适用年级:三至六年级 四、指导教师小队:各班级的语文教师、数学老师、电脑教师和美术教师 五、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问题,制订计划。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六、活动时长:共六课时 第一阶段(一课时);第二阶段(三课时);第三阶段(两课时)

又是一年毕业季演讲稿

又是一年毕业季 十瞬等于一念,十念等于一弹指,十弹指等于一挥间。 三年,一轮回,一转瞬,一弹指,一个不经意的擦肩。 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年可以挥霍?又有几个三年值得珍藏? 又是一年毕业季,还未曾完全退去昨日的懵懂,就不知不觉的被推向离别的十字交叉路口。不曾考虑过别离,就不得不挥手说再见。最不愿,亲见离愁,如今离别在眼前;最不堪,依稀往事,一切浮现如昨日。每个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纳百川撑万年船;然而,它又是如此的脆弱,甚至不堪承受离别之苦。当初,不止一次的幻想离开时会怎样的欢欣雀跃,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触痛自己内心最脆弱的琴弦,才知道,其实不想走。也许,三年里收获的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成长。 三年,结束在夏季这个最美丽的季节,就像童话里最美丽的结局,带给人的总是最可爱的希望。夏花灿烂的绽放,依稀如你我昨日的欢颜,就像开在午夜广袤星空的灿烂烟火,倒映的是你我在短暂旅途中,遇到的最美丽的风景。绿影婆娑,如梦幻浮光白驹过隙,一个不经意的转身,已是昨日。 三年,恍然若梦。离别的愁绪总会笼罩在六月的天空,可是,阴霾之后总会有晴天。今天的分别,会是下一次相聚的开始。也许多年以后,再回首,你我会为今天的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而感动。回忆…,不会仅仅是酸涩的泪水和离情别绪,一如时间之琼酿,总是越陈越香。梦想的道路上,总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无须驻足,更不必留恋。吹尽岁月的黄沙,才会捡拾到生命之真金。 多年离别后,抑或再相逢。如今毕业季,且行且珍惜。 流年拾花——青荷成殇,缘未央 玉丝坠,雨霏霏,任他流年醉几回。 临一阕平仄,沉寂的墨色就在最后的句点凝结。启轩窗,攀着梨木窗棱去触探一缕隔了水雾便似有还无若即又离的荷香。 我淡淡一笑,倚栏浅望,荷风过,衣襟轻扬。 荷叶的裙摆在清风细雨里翩跹,像极了你的一痕青衫。碧水脉脉,又似你沉溺的眼波,一圈一圈地荡开这一世的缠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