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要点(参考版)

第一章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生产率水平低

2、人均收入低

3、人口负担严重4 、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

6、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二元结构

四、千年发展目标

1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2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4降低儿童死亡率5改善母亲健康6 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8 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三、发展经济学的流派

(一)结构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普列维什、辛格、缪尔达尔。活跃在50年代和60年代。

2.基本观点:

①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是只适合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适合商品经

济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②理由: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是一个自动均衡的体系,是具有刚

性的不均衡结构

3.结构主义的基本模型

①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建立在需求互补性概念基础上的平衡增长模型,考查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结构缺陷。

②中心—外围理论(普拉维什):考查外部结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负面影响

(二)新古典学派

1.代表人物:鲍尔、瓦伊纳、哈伯勒、舒尔茨、迈因特、乔根森、巴拉萨、纽金特等

2.基本观点:

①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就象自然界没有飞跃一样,社会经济界也没有飞跃;②劳动与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③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从而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④国际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三)激进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阿明、弗兰克、伊曼纽尔(A. Emmanuel)等;

2.基本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状态是由不公正的世界秩序造

成的

第三章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及其人均数

值来表示

2.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经济发展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的下降,制造业、公用事业、贸易金融、建筑和政府管理机构的比重相应增加,伴随着结构的变化,必须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教育程度、素质水平的提高,职业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二)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2. 增长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 经济增长理论

1 哈罗德 — 多马模型

① 这一模式认为,要使经济得到增长,必须有增加的投资(抵补前一阶段损耗的余额)(体现为资本品的增加)。总资本存量的多少和GDP 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为资本—产出比例(capital-output ratio ),它表示1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

②基本假设:a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生产;b.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即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c.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d.不存在技术进步。

③内容哈多模型的表达: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即: g=k

s g 表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s 表示储蓄倾向,表明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K 表示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④结论: GNP 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GNP 的增长与储蓄率成正比,一定水平的GNP 中储蓄率越高,GNP 的增长率就越大。GNP 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例成反比,资本—产出比例越高,GNP 的增长率就越低。 (注意:上述因果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各年的供求均衡)

⑤哈多模型的意义:a 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理论;b 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用;c 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d 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⑥局限性: a 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是不合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的这一客观现实;

b 模型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

c 技术进步的中性的假设也被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批评;

d 强调持久的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经济学的色彩,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可调整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2索洛 — 斯旺模型

①索斯模型的假设: a 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以改变;

b 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c 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d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即产出的规模不变。 ②索斯模型的内容

(1) 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

Sf(k)= k n k )(δ++?

s = 储蓄率,n = 人口增长率, δ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k = K/L = 人均(劳均)资本量,△k = K 的增加量,f (k )= Y/L = y =人均(劳均)产量

(2)人均储蓄的去向:1.人均资本k 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Capital-Deepening )

2.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和用于弥补固定资产损耗的资本(n +δ)k ,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Capital-Widening )

(3) 经济增长的稳态:要实现经济的稳态增长,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

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 g =n 。如果△k =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所以稳态条件是: k n k sf )()(δ+=

如图3~1所示,sf(k)与f(k)的形状相似,但是在其下方资本广化直线(n +δ)k 通过原点,斜率为(n+δ) sf(k)与(n +δ)k 的交点所对应的人均资本k1,人均产量y1

③索斯模型的意义:a 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b.强调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

c.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d.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唯资本论”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④索斯模型的缺陷: a 模型中假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可以任意替代,以便生 A k 1 k y y 1 0 图3~1 经济增长的稳态 sf(k) f(k) (n+δ)k

产要素充分利用,实现均衡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b.模型中自由市场能够完全自动实现均衡的假定,多数早已为凯恩斯所否定,并且也与现实情况不符。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

①基本思想:a不应仅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增长,而且更应该揭示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和源泉;

b不应仅揭示某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应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c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d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

e新经济增长理论重新阐明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②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

a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b强调劳动分工制度的作用。

c对技术(或知识)内生化的论述将经济科学和信息时代结合起来。

d对国际经济问题重新认识,解释了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资本反向流动”的现象

③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仍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的问题。

◆并没有在生产理论上取得突破。

◆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忽视制度要素。

◆数学技巧的运用过多,方程组过于复杂

(五)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①罗斯托的经济增长六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期阶段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②经济起飞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

③经济增长的原因:客观原因,即主导部门的依次更替

主观原因,即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

第五章

1物质资本:①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

②物质资本的特点:a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

b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生产能力,也代表未来生产能力;c具有耐用性。

2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①主要观点:a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 b资本稀缺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②政策含义:

a在供给方面,资本的增加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

产能力的必要条件。在需求方面,只有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能力、

从而提高收入水平,才能扩大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b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

场容量。

(2)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

①观点: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存在“贫困恶

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

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

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②意义:“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强调资本形成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经济长期不前的途径,对发展中国家制定

经济发展战略和适宜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①“大推进”理论的理论观点:a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摆脱贫

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b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c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

3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

①含义:指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施加限制,使得金融市场发

生扭曲的现象

②主要表现:金融机构不发达、银行信用受到种种限制、进口采取许可证措

施、政府财政赤字掠取银行放款资金以作抵补,以致一般经济单位只能从私人贷款者、典当行和合作社获取有限的资金等

③金融抑制的消极作用:a缩小或压低金融体系规模和增长率;

b降低储蓄水平;c增加投资需求;d削弱了企业对降低成本的求;

e助长了对实物资产的追逐

4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第六章

1人口转变理论: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阶段:(1)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高(2)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高,人口增长率提高(3)第三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人口增长率低

3马尔萨斯人口论:

①观点: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存在“人

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②结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人口陷阱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人口增长,二

是通过大规模投资,一举突破B点。(图形见课本P98)

③ 对“人口陷阱理论”的批评:a 没有考虑技术进步b 人口陷阱模型假定人

口增长率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明显联系,但这点未得到经济学界证实 4人力资本

① 含义: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② 两个方面:量: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劳动成果的数量

质:技艺、知识、工作熟练程度、管理水 平等

③主要形成途径:卫a 生保健设施和服务;b 在职培训;c 正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d 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e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5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状:a 人均教育投资低 b 辍学率高c 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d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e 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5就业(爱得华兹分类):公开就业;就业不足;形式上有工作,但未充分就业;健康受损;非生产性工作

第七章

3“增长极限论”: 增长极限论者麦多斯(D. Meadows )认为,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将使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恶化,其结果是,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第九章

1刘易斯模型:

①模型的基本假定: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劳动无限供给;

工资水平不变 (如下图)

2乔根森(Jorgenson)模型

(1)乔根森模型假设:a 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

b 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不存在资本积累,土地供给固定,农 D 0 A

W

D 1

D 2

D 3

L L n L 3 L 2 L 1 F G H D 1(K 1) D 2(K 2) D 3(K 3K 3>K 2>K 1 S

业产出是劳动的唯一函数 c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

d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②乔根森模型的贡献:a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加深。

b否定工资既定的假设,使模型更接近现实。

3拉尼斯(Ranis): 模型的重要思想: (一)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二)工农业要平衡发展;(三)技术进步类型对工业部门就业增长的影响

4托达罗(Todaro)模型:

①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两个决定因素:

a乡—城实际工资差异; b移民在城市地区找到工作的概率

5中国的多重二元结构

①现状:(一) 就业结构的二元化。

(二)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的二元化。

(三)财政投资政策的偏倚固化了二元结构。

(四)城乡二元税收体制

②原因:a严格户籍制度的实行b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③中国解决二元结构的措施:

a城市化与工业化 b城乡互助。c深化城乡体制改革

第十章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2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0世纪50和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重工轻农的政策,强制性地从农业部门征集资本,再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3农业现代化:①含义: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发展的过程

②内容:a.物质投入的现代化b.生产技术的现代化c.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

和区域化d.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e.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4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求

5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即技术创新。主要分为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系列

第十一章

1工业化:①含义:(张培刚)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

②模式:a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b.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c.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工业化模式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2工业化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更

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速度,并渐占优势。3霍夫曼系数: 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通过设定所谓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它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4钱纳里的截面分析: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个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为了解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数

5城市化的内涵界定: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6城市化发展的超前性: 所谓超前性,指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城市化速度远高于其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现象。(巴西)

7城市化发展的滞后性: 城市化的滞后性是指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国家(中国)

第十三章

1贸易条件恶化论——“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R. Prebisch)等的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一种“中心—外围”格局:

世界经济的中心:少数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外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贸易恶化的原因:a由于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因此需求的增长率不同。

b技术进步使初级产品的节约和替代成为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

c制成品价格中包含技术创新租金和垄断利润,因此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要高出很多。

d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被殖民者作为原料的供应地。

3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①含义: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

进口,以带动本国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进口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

些消费品的进口

第二阶段: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消费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升级换代,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

③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成效:a促进了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

④缺陷:a造成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失衡,强化了对国外的依赖。

b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 c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d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带动作用不大。e未能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f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

4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①涵义:就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

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事实上是对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替代和发展)

②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出口 ;

第二阶段: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③成效:a促进了一些国家(地区)的经济较快增长;b进一步改变了经济结构;

c出口量迅速增长,出口结构改善

④缺陷: a增强了经济发展的依赖性 b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c造成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5两缺口分析理论 :①基本模型:在假设G=T的情况下:

I-S=M-X

上式左端为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即指一国为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投资额超过了本国生产水平所能提供的储蓄额。

右端是进口与出口之差,称为“外汇缺口”,指维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进口额超过了与这种生产相联系的出口数额。

思考题: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原因与对策

发展经济学名词

6.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

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

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

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

预是有必要的

7.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

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

好机制

10.自然增长率: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

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

概念。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

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11.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

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13.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

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

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

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

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

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

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

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

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

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14.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

罗丹(Rosenstein-Rodan,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

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

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

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因此

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

15.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

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

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

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16.“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17.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

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

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

本的生产

18.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

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

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

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因此在发展中

国家中,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

19.金融深化:所谓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大、品种多、

期限种类多的情况.他是与金融浅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肖认为,推行金融深

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

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本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

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

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

造条件

20.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是最早由汤普

逊于1929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根据

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

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

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21.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理论被现代经济学家命名

为户人口陷阱理论"(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Trap),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

均收人停滞不前的原因。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人水平又会退回

到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人均收人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

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

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26.增长极限论: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

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

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

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

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41.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

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

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城市化水平二城市人

口数/全国总人口数

42.循环累积因果机制: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

因果机制理论。他认为,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每一发

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

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多,消费需求

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

办厂,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循环中,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它不

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44.回波效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 Myrdal)用“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说明“发展极”对其他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所谓“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使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步伐。经济迅速增长

地区,由于需求扩张较快,不断拉动投资增长,投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收入和

需求,导致另一轮投资扩张,如此循环积累将使贸易也成为把落后地区的储蓄

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工具.区域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迅速扩张地区而

不利于落后地区,竞争的结果会严重影响落后地区的企业经营,甚至引起倒闭45: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

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必

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同时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减缓也有利于价格的回落,刺激落后.地区需求的增长和经

济的发展。

46.倒"v"理论:倒"U"理论是关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 J. G.)提

出来的。他利用24个国家1940年到1961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了7个国

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区际不平衡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

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因此,尽管经

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

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威廉姆森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47:两缺口模型: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是由钱纳里等人(见Chenery and Bruno,1962,Chenery and Strourt,1965)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

发展作用的理论。其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

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8.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资本从获得长期利润为目的,以控

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对另一国家的生产部门所进行的投资。其主要形式

有:(1)购买外国企业的全部股份;(2)建立独资子公司;(3)投入资本或技术与

当地投资人建立合资企业或合营企业:(4)对外国企业贷款以取得经营管理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直接投资应该至少拥有国外企业股权的25%。西方国

家规定在国外企业拥有10%以上的股份就是直接投资

49.进口替代战略:内向型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初级内向,指

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

发展战略:另一类是次级内向,通常称为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

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

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

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二

50.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一词最早是由拉尼斯提出来的,意指发展中

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

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所谓外向发展战略,指的是以

出口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换言之,外向发展战略,就是以

出口鼓励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

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并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以此增

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由于输往国外产品的标淮较高,因此可以利用出口来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出口替代战略主要是发展

加工业和制造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并有利于克服进口替代战略

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恶化、经济效益低下、出口萎缩和经济内向化发展等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利于纠正资源配置的扭曲状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正是由于出口替代比进口替代有上述优势,20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和一些东

南亚国家和地区纷纷转向出口导向的外向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51.倒.v.型假说:工955年3月,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第1

期上发表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其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型

6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在竞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地运行的情况下,

通过干预产业部门之间或某一特定部门内部产业组织中的进行资源配置,提高

国民经济长期福利水平的经济对策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考点

发展经济学考点 经济进展: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可连续进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减少和排除贫困。 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进展的必要条件,但并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侧重对量的增长,而经济进展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 2、经济增长的类型 外延式增长:生产技术不变,要素数量增加而引起生产总量的增加 内涵式增长:(1)斯密式内涵增长:通过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贸易来实现增长。 (2)诺思式内涵增长: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经济增长。 (3)普洛米休斯式的内涵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 一样来说,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 3、什么缘故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进展的水平? GNP和人均GNP的缺陷:GNP不能充分反映一个经济的总产出 人均GNP:(1)那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 (2)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 (3)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 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显现较大的统计失真。 进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完整的衡量进展。对进展的衡量必须采纳某种指标体系。 4、进展经济学进展的现实背景: (1)全球分裂:富国和穷国(西方富,亚非拉进展中国家穷) (2)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必定导致进展的要求,中国的赶英超美的时代特点 5.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宝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条件:劳动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3)资本积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6.马尔萨斯-悲观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口论) 两条自然规律:(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2)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定的 三个命题: (1)人口必定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专门有力的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战争和疾病) (3)道德的克制、罪责(战争、瘟疫和饥饿)和贫困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设岗、社会排斥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关系排斥和制度排斥。 绿色革命 19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获得成功,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种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基于资源有限假定所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稀缺,技术水平较低,只能采取渐进式工业化战略,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增加收入、扩大市场、积累资金,提高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发展起来,最后使得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 指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进口替代战略一般是由后进国家实行, 工业没有先进国家发达,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较落后生产率较低,不可能与先进国家的工业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主要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间的比率。 技术 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但是也是需在在实际中多多磨练才能找到自己技术所在地。 经济租 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任何在生产者看来能产生利润的某种资源的租金或者说利润。经济租金其实就是经济要素的租金,经济要素在这里可以看做任何一种经济资源。经济租的消散主要靠两条途径。⑴竞争。⑵社会再分配 产权 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拥有的与财产有关的权利的集合,它是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可以分为三类:所有权,所有权的暂时分割,信托。 干中学 是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总量的增加可使所有厂商生产效率提高,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外部性。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或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简述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1953年由纳克斯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穷,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有供给方面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也有需求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纳克斯的观点是扩大投资,而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个临界值,冲出恶性循环泥潭,走上工业化轨道。 试述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健康影响经济繁荣有四种主要机制。第一,健康的人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在体力、脑力,或者认知能力上都更加充沛强壮,这直接提高了家庭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健康的人可以享受更长寿命,更有动力为其教育投资。而大量研究表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第三,更长的期望寿命促进了生产阶段的个人进行储蓄,这为经济投资储备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后者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和经济增长。更健康的劳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第四,更健康的人群意味着更低的死亡率,这降低了家庭大量生育的必要性,从而导致更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年龄人群的比例,而后者是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简述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第二,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第三,农村某些群众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简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物质投入的现代化,采用机械化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第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进步迅速。第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循环,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企业管理制度。第五,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简述不发达状态下的市场失灵 首先,相当数量经济活动是由传统、习俗或命令来调节,经济参数非市场化,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有限,不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其次,价格信号失真度高,价格扭曲现象大量存在,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全面和正确的经济信号,往往按片面、扭曲的市场信号作决策,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再次,市场主体有时即使能得到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市场信号,但由于企业家精神还未形成,或金融体系不完善,他们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往往难以做出相应的选择。 试剖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后果 外在原因:(1)全球经济衰退,贸易条件恶化。70年代的石油涨价的冲击使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增长下降,失业增加,导致对进口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萎缩,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2)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业开工不足,普遍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施行贸易保护政策。(3)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精选-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根据老师所划重点制作的精简版仅作为进行教材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5×6’ 二、简答题4×10’ 三、论述题2×30’ 说明:1、不考模型2、边看书边补充,资料有局限性。 一、第1、2章综合(名词解释) 李约瑟之谜: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对十分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2、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至今尚无定论。 马尔萨斯陷阱: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这个国家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居民的平均社会福利水平却是在下降,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与平均社会福利下降同时出现的现象 人口转型:指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红利:针对第二阶段后半段,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的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第三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大题)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1、保障粮食供给2、提供就业3、缓解贫困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的原因? 答: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现代农业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这样劳动力将转移到技术进步率较低但相对价格较高的产业;从需求方面,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弹性小于1,故但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用到非食物产品上,从而降低了食品消费占经济总消费的比例,进而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三)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答:对农业的过度汲取表现为:实行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形成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用于工业的积累。 后果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严重下降;其次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农村开始呈现完全等同于农业的态势;最后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空前紧张。 我们能逃避的只是逃避的本身—卡夫卡;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的本身—罗斯福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考点

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人均收入变量持续增加的过程。 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可持续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减少和消除贫困。 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侧重对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 2、经济增长的类型 外延式增长:生产技术不变,要素数量增加而引起生产总量的增加 内涵式增长:(1)斯密式内涵增长:通过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贸易来实现增长。 (2)诺思式内涵增长: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经济增长。 (3)普洛米休斯式的内涵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 3、为什么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GNP和人均GNP的缺陷:GNP不能充分反映一个经济的总产出 人均GNP:(1)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 (2)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 (3)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 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 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完整的衡量发展。对发展的衡量必须采用某种指标体系。 4、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现实背景: (1)全球分裂:富国和穷国(西方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穷) (2)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必然导致发展的要求,中国的赶英超美的时代特征 5.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条件:劳动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3)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6.马尔萨斯-悲观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口论) 两条自然规律:(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2)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三个命题: (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的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战争和疾病) (3)道德的节制、罪恶(战争、瘟疫和饥荒)和贫困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

广工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5.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处在地球的( ) A.赤道附近 B.赤道以北 C.赤道以北的北温带地区 D.赤道以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南南合作 6.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是( ) A.贫困书本P2 B.生产率低下 C.人口出口率高 D.失业率高 (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7.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的主流是在二十世纪的( ) A.40年代~60年代中期 B.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C.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 D.80年代末期~二十世纪末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中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理论一直占据主流。 8.《经济成长阶段》一书的作者是( ) A.罗斯托 B.刘易斯 C.马歇尔 D.钱纳里 9.在发展中国家,降低生育率的根本途径是( ) A.提高育龄妇女的社会地位 B.提高育龄妇女的教育程度 C.增加育龄妇女的收入水平

D.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10.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独特现象是( ) A.没受过教育的人的失业率高 B.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失业率低 C.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低 D.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高 11.熊彼特认为,作为企业家灵魂的职能是( ) A.高超的领导艺术 B.非凡的组织才能 C.不断地创新活动 D.卓越的管理能力 12.在金融系统中,直接经营各种存贷业务的是( )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13.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B.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C.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 D.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不变 14.提出人和动物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产量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的观点是( ) A.马歇尔 B.马尔萨斯 C.刘易斯 D.大卫·李嘉图 15.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 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 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 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 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 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 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 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 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 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 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 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 =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 平等等。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 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亚当斯密、

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 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 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 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 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 化论。第二个阶段核心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作用;重新估价了市场;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观点。 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增长,需要先实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