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_唐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_唐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_唐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_唐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尖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无与伦比的。无论是诗歌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经达到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嘎嘎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随人作计,拾人余唾。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

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诗歌的高度繁荣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唐代,既有社会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学自身方面的

内因可寻:

(一)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

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

(3)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

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4)从总的方面,我们承认唐诗的繁荣是以经济的发达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说经济的发达直接、简单地导致诗歌的繁荣,我们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唐诗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

平之间的不平衡。

(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促致它的繁荣:

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和歌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诗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以适应入乐演唱的需要。音乐不但影响于诗歌的韵脚、平仄、节奏,而且随着音乐的发达,还出现了许多直接以音乐为描摹对象的诗篇。绘画艺术的发达,则有助于创造和深化诗的意境。山水画的产生使诗与画之间原先所具有的外在关系转变为内在的关系,即不仅在立意、构图、描绘、渲染

等创作原则或具体技巧上相同或近似,而且在本质上趋于同步,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绘画艺

术的发达,还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二)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打破了把思想“定于一尊”的僵化状态,造成了诗人们博览百家、遍观群书的风气,开阔了诗人们的艺术眼界,启发了他们的艺术思维,从而促进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形成,而且使诗人们敢于直抒已见,放言无忌,较为自由地选择题材和提炼主题;此外,还大大提高了诗歌的实用价值,对于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及艺术经

验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在唐代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唐代庶族阶层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些新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融入唐诗,便给唐诗带来了许多富于积极意义的内容,使之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

貌。

在唐代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唐代庶族阶层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些新的心理特点:特点之一是他们大多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富于理想和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澄清天下。唐诗所表现出的昂扬的情调、明丽的画面及独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特点之二是大多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敢于为之呐喊、呼吁。特点之三是他们大多恃才傲物、蔑视礼法,敢于直斥权贵、抨击执政,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唐诗的基本作者队伍,而且把自己的心理特点融入唐诗,给

唐诗带来了许多富于积极意义的内容。

(四)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文学自身演变的结果,

它与继承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社会方面的外因只有与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促成这种结合的是唐代一大批优秀诗人的努力。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他们努力以南朝的“文”来装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从而创造出中国古典诗歌最健美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唐诗的繁荣是长期分裂、隔绝的南北文学成就在全国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汇合和发扬光大;而以李白、杜甫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诗人则以艰苦的努力完成了使之汇合和发扬光大的使命。

第二章唐诗的分期

(一)最早对唐代文学进行分期的是北宋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的“唐文三变”说,

但其主旨在于论文而非论诗。

南宋严羽《沦浪诗话》依时代先后分唐诗为五个阶段,在对唐诗进行分期的宋人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后人论唐诗分期,皆追溯于严羽。

(1)以时代先后分: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子昂)之诗;开元、天宝诸家之诗(包括李、杜二公之诗);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之诗;晚唐之诗。

(2)论“诗体”,从“以时而论”角度分:唐初体——唐初尤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

唐体。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唐诗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并对分期时限、发展状况和代表作家作了概括说明。初、盛、中、晚四期自具始终,同时其间又包含着盛衰起伏、正变主次等各种交互错杂的变化。后人研究唐诗分期,大致都赞同和采用高棅的四分法。

(二)采用高棅初盛中晚的唐诗分期,除了其时限不宜拘泥固执等以外,还应注意:

1、唐诗分期中的初唐与盛唐,同历史分期中的初唐与盛唐并不一致,两者不能混同。

2、高棅举初、盛、中、晚之名,用意在于勾勒出唐诗发展的大体趋势,每个时期的时限是

长短不等的,甚至是非常悬殊的。

3、中唐和盛唐,是唐诗繁荣的两个高峰期,无须轻分轩轾。因而,对中唐之“中”,不应

有所误解。

“诗到元和体制新”,在风格流派、题材体制以及艺术技巧等方面,中唐都有着重大的开拓和创新,后世无不瞩目。因此高棅也认为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中唐和盛唐,同是唐

诗繁荣的两个高峰期。

高棅提到的中唐诗歌有两层意义:一是中唐之再盛,二是晚唐之渐变。

(三)如果对唐诗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状况作一鸟瞰,不难发现各时期的主导趋向。

初唐诗歌: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期,是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或先行阶段。初唐诗歌对日后唐诗的发展,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转变诗风,二是改进诗体。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陈子昂,在这种历史转变中起了突出作用。王绩、王梵志、杜审言、张九龄、张说等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

诗人。

初唐四杰——一方面不废弃齐梁,他们作诗也着意排偶,点染词藻;但一方面又摆脱故态,有所超越。他们的笔触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转移到了喧闹的市井和辽阔的江山塞漠,并为沉寂的诗坛注入了活跃的生命与节奏,实现了诗风的初步转变。王、杨工于五律,卢、骆擅长

七言歌行。

陈子昂——倡写“汉魏风骨”,大力扫除“兴寄都绝”的六朝浮艳文体,从而完成了新旧诗风的过渡。他的诗文改革是预示唐诗繁荣局面的一声春雷,并由他结束初唐而下开盛唐。其《感遇诗》38首直追汉、魏,《登幽州台歌》呼唤人的历史觉醒,是“人间万感”之中

最深沉的人生感触。

张若虚——其《春江花月夜》声调和谐,文辞洗练。

王绩——隋唐之际风致萧散、安于“醉乡”。

王梵志——写作通俗诗篇以劝善讽世。

杜审言——杜甫祖父,杜甫称为“诗是吾家事”。

张九龄——首倡清淡之派。

张说——作诗“得江山之助”。

盛唐诗歌: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期,唐诗臻于极盛。代表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表现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挥斥权贵的高度自信与优越感,怀才不遇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而豪迈奔放和富有气魄,则是他的诗风的显著特色。杜甫在艺术上是集大成者,沉郁顿挫,众体兼备,历来被称为诗中圣哲。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在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之际,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亦同时并起,映带左右。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因而又称“王、孟诗派”,王、孟之作偏重于境界幽邃、旨趣闲寂。孟浩然一生不仕,他的山水诗为王维作先行,风格恬淡孤高,与他的高士、隐士生涯相结合。王维山水诗与山水画风格一致,都与禅学相表里,往往着墨无多,却创作出“象外之象”的深远而优美的境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储

光羲、常建也属于山水诗派。

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所以又称“高、岑诗派”。王昌龄、王之涣、崔灏、

李颀,也是盛唐边塞诗的重要代表。

中唐诗歌:中唐是唐诗的再盛时期,同时又是唐诗的转变时期。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是中唐诗歌的两大流派,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其影响亦多不同。李贺的诗风与韩孟诗派相近,他以齐梁体的艳丽和骚体的灵异奇幻相结合,在艺术上独创一格。刘禹锡诗长于律绝,精警含蓄。柳宗元的山水诗借山水诗以抒情寄愤,五言尤以简古淡远见胜。中唐诗人的多

种风格的争奇斗胜,使唐诗更趋于丰富多彩。

与杜甫相衔接的有大历、贞元间诗人,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韦应物闲静清雅,后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大历十才子”。其中李益、卢纶的边塞诗,犹有盛唐余响。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李贺的诗风与这一派相近。韩愈以古文笔法入诗,横放奇崛,复近险怪。他的“以文为诗”还下开宋诗风气。孟郊所作多乐府古体,写诗以苦吟著称,古拙而又奇警。贾岛亦为苦吟诗人,作诗清奇僻苦,苏轼把他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李贺长于乐府古体和绝句,诗风幽冷凄婉,偏重于感性印象,意象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跳跃性。(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说可分为三类:孟郊远承汉魏,李贺中学齐梁,白居易近学杜甫的新乐府。)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为首。平易通俗是元、白诗的共同特点。张籍、王建也以乐府诗著称,被称为“张、王乐府”。刘禹锡诗风平易,近于白居易,世称“刘、白”。柳宗元的山水诗借山水以借情抒愤,五言尤以简古淡远见胜。

晚唐诗歌:总的趋势呈现衰落景象。成就最高的是杜牧和李商隐。杜牧慷慨有大略,其绝句与王昌龄、李白并称三大家,以明朗俊爽为特色;咏史诸作善于将史论与诗情诗趣结合起来;写景抒情的小诗则风流洒脱,韵致独特。李商隐七律典雅精丽;七绝亦属高手,才情风调,卓尔不群;无题诗则是唐诗中的一种新创造,其中有的是深情绵邈的爱情诗,有的则借美人香草之辞以作寄托,以至后人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

温庭筠和李商隐当时合称为“温、李新声”。

晚唐还有一些诗人承袭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如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四)高棅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使初盛中晚逐渐成为有特定含义的术语,但这并不是说唐诗的分期仅此一端,不能作别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研究所编纂的《唐诗选》将唐诗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更见详密细致,这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四章唐诗要籍

唐人诗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公私书目皆有著录。但宋时亡佚已多。明时所传更少,清

时唐人诗集概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及乾嘉以后南北诸藏书家书目。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万曼《唐集叙录》,对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合集一百零八家,考其版本源流、编次体例及历代流传情况,颇见精审。至于历代唐诗选本,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六百多种,今存三百余种。本章就唐诗的别集和总集两类,择其要者,略作叙说。后世一些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资料专集,则附录于后。

(一)唐诗别集

陈子昂《陈子昂文集》孟浩然《孟襄阳集》王维《王右丞集》

高适《高常侍集》岑参《岑嘉州集》李白《李翰林集》

杜甫《杜工部集》孟郊《孟东野集》韩愈《昌黎先生集》

李贺《李长吉歌诗》刘禹锡《刘宾客集》张籍《张司业集》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元稹《元氏长庆集》杜牧《樊川文集》

李商隐《李义山集》

(二)唐诗总集

《唐人选唐诗十种》(明嘉靖年间佚名所辑):收有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元结《箧中集》一卷、殷璠《河岳英灵集》三卷、芮挺章《国秀集》三卷、令狐楚《御览诗》一卷、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二卷、姚合《极玄集》二卷、韦庄《又玄集》三卷、韦毂《才调集》十卷、佚名《搜玉小集》一卷。

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洪迈于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辑)

高棅《唐诗品汇》:明洪武二十六年编成正集90卷,共选作者620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洪武三十一年,搜补作者61人,诗950首,为《唐诗补遗》十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其论诗以盛唐为宗。

《全唐诗》(明正德间,吴中袁氏汇刻《唐百家诗》。《全唐诗》最早的本子,是康熙四十六年扬州局本,120册。)

沈德潜《唐诗别裁体》(初编于康熙五十六年,重订于乾隆二十八年。选录唐诗20卷,270余人,诗1928首。)

孙洙《唐诗三百首》(六卷或作八卷,选录唐诗77人,诗310首。分体编排。)

附录:

计有功《唐诗纪事》(成于南宋。81卷,收唐代诗人1150家,是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资料集。)

辛文房《唐才子传》(原本十卷,总397人,成于元大德八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五卷至第二十四卷皆论唐诗,论杜甫者多达九卷。)

胡震亨《唐音癸鉴》(明胡震亨总览唐诗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凡三十三卷,反体凡、法微、评汇、乐通、诂笺第五章唐诗与佛教

佛教对诗歌的影响并非自唐代始,但佛教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却更为深刻而广泛。

(一)在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唐代,佛教的兴盛远逾前两代。唐代的佛教有许多新的特点。通过佛教的玄学化、儒学化等步骤,产生出与儒教并行不悖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而对唐诗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主要正是禅宗。

隋唐时期佛教形成的新的特点:

其一,不仅由流派发展为宗派,而且各宗派都有自己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范围以及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宗教轨范制度。

其二,隋唐佛教各宗派,除法相宗外,都是适应当时的经济基础及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其三,隋唐佛教宗派哲学对南北朝的佛性问题有所发展,构成了完整的宗派唯心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体系。

其四,由于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亚洲佛教传播的中心已由印度转移到中国,当时国际著名的佛教学者都是唐人。

禅宗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说,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其他各宗的烦琐义学,因而很适合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口味。

(二)唐代许多优秀诗人都信奉佛教,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之所以如此,既与佛教在社会上的盛行有关,又有着其各不相同的主观原因。

(三)尽管唐代诗人走上奉之路的动因各自有别,一旦奉佛,却都把佛教思想当作重要的精神支柱,这样,佛教思想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就消极的一

面说,它带来了如下不健康的倾向:其一、祈灵如之清净,绝是非之臧否。其二、厌现实之烦忧,羡僧侣之逍遥。其三、赞佛家之法力,赏禅理之妙趣。

(四)如果说佛教对唐诗思想内容的渗透和影响多属消极、毫无可取的话,那么,它在艺术形式方面对唐诗发生的作用则是功过参半,未可一概贬斥。

佛教对唐诗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区分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三种情况,其中,富于积极意义的是以禅法入诗。

以禅语入诗,就是把表现禅学理论、概念的词语应用于诗中。以禅趣入诗,与搬弄禅语有别,“禅趣”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空寂恬静、闲淡自然的意味,用以表现山水田园,有助于突出清幽、静谧的自然美。以禅法入诗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方法。

(五)考察佛教与唐诗的关系,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其一是作为佛教与唐诗发生联系的纽带,在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和僧诗。

其二是唐代佛教的盛行促成了佛教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而高度繁荣的佛教文化艺术也对唐诗的发展不无禆益。唐代佛寺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便是显例。

唐代著名的诗僧有寒山、皎然、齐己、贯休等。唐代诗僧和僧诗的艺术风格也较为丰富多彩,或明快,或清淡,或尖冷,不乏独树一帜者。初唐时的寒山,是明快风格的代表。他的诗往往用口头语写眼前景,浅切易懂而又活泼自然,读后令人感到一股明快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活在盛唐和中唐之际的皎然,是清淡风格的代表。他的诗为时风所染,竭力创造一种闲淡悠远的意境。唐末的贯休则是尖冷风格的代表,为诗往往奇险尖冷,多所讽刺。

唐代佛寺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1)佛寺壁画的“奇踪异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诗人的艺术创造,促使他努力去表现那些“奇踪异状”。(2)因为嗜好搜索壁画中个中奇异的事物,韩诗的意境往往便蒙上一层宗教式的想象。(3)从总体上看,韩愈受这类壁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所体现的美感特征方面,韩愈的一些作品,素有“狠重奇险”之称。、

谈丛、集录七卷。)第六章唐诗与道教

(一)通常所说的“儒释道”的“道”,包括道家与道教两个部分。在历史上,作为学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带给中国诗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想习惯。

道家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责指汉民族固有的一种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为主要经典,另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学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对中国文学的作用和影

响是相关而又相异的。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带给中国诗人的是一种宁静恬淡的情感;在其影响下,形成以自然淡泊朴素宁静为美的审美情趣与重在内心体验的艺术思维习惯。道教带给中国诗人的则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其影响下,形成中国诗人的另一种审美情趣

——驰骋丰富的想像力

(二)中国古代的楚文化带有浓郁的幻想色彩。但汉代以后,随着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那种上天入地、奇诡神异的想象力,几乎被赶出了诗歌的庙堂。只有在与南方巫文化密切相关的道教那里保存了大量楚文化因子。道教再度刺激了诗人们的想象力,并提供了构筑“想象的世界”的大量意象以及想象的方法——“存想思神”。

道教在神话里编织神话,同时还提供了想像的方法——“存想思神”,并大大发挥了绘画、音乐、舞蹈的作用,斋醮时置身其间,人们有时的确会头晕目眩、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甚至出现幻象,因此,在道教极为兴盛的唐代,产生出一大批富于激情和想像的诗人诗篇,是

不难理解的事情。

(三)道教要对唐诗发生作用和影响,需要凭借一定的土壤,而唐代的社会现实正好提供了这一土壤。开元、天宝年间,在士大夫中掀起了学道入道的热潮。当诗人们也象道教徒那样“存想思神”时,笔下便出现了神思飞扬、想象诡异的诗句。

李白是真正深得道教三味、真正具有非凡的想象力的诗人。李白把自己摆进神仙队伍中,想像自己也上天入地,蹑空凌虚,飘飘欲飞,他不仅真诚地相信道教的修炼方法,真诚地相信道教所描绘的那个仙境,而且他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折中将自己的全部情感、理想、追求,甚至包括自己的肉体都融化在想像之中的迷狂与激情,使

李白的诗歌想像显得极为真诚。

(四)安史之乱以后,道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但士大夫这时的心理状态已不同于开、天年间。他们有时也陶醉于幻景,但浓重的阴云却始终萦绕脑际,使他们热情衰退、充满怀疑。在这种心理氛围中,道教给诗人们带来的想象力不免蒙上阴冷晦涩的色彩。卢仝、李贺、李

商隐等人是突出的例子。

李贺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绝望。他对道教相信太深、求之不得乃至彻底绝望之后的诅咒,这种绝望,使他的诗歌在奇特的想像中掺入了许多病态的心象。他病态的心理与灰暗的情绪

使他的诗总是带有阴冷孤僻的色调。

对李商隐而言,道教所网罗构筑的神仙世界,成了他表现内心隐秘的一层帷幕。在表面瑰奇华丽的神仙世界背后,是冷静而痛苦的追忆。他一方面有着神奇而热烈的想像,一方面对这种想像又持有冷静的态度。这使他的想像带有一种既蒙胧又独特的色彩。

(五)唐诗中那些富于激情、富于想象的篇章,无论其色调是热情的还是阴冷的,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是健康的还是变态的,都体现了道教影响下中国诗人想象力的再度恢复与高涨。但中唐以后,这种想象力却在日益消退。这与文化意识领域中发生的巨变以及道教自身的变

化有很大关系。

(六)在唐代优秀诗人中,李白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李白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道教不仅对他飘逸放旷的性格的形成发挥着作用,而且使其诗歌的想象变得更为丰富、热烈

和神奇。

第七章唐诗与科举

唐诗与科举,关系至为密切。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庶族阶层的举子打开了仕进之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机制,并进而给唐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最为时人所重的进士科举以诗赋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又极大地刺激了举子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一)所谓科举,即设科取士。唐代科举项目众多。但通常所说的唐代科举项目,主要是指进士、明经及制举。其中,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视、后人所称道。

(二)唐初进士考试以策文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加试诗赋。省试诗本身由于内容的限制和声韵格律的拘牵,很难产生好的作品。但唐代以诗取士的“诗”,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省试之诗,还包括行卷之诗。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式行卷之诗。

所谓“行卷”,是指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前送呈“当世显人”,请求他们向主司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

在试卷不糊名的这种制度下,将自己的作品送呈地位既高、学问亦富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揄扬和教益,古以有之。不过到了唐代,举子们更利用这种办法来为争取津市登第服务。这就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行卷的风尚不仅是与当时最受重视的进士科紧密联系着的,而且是与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紧密联系着的。

(三)“行卷”是伴随唐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风尚,而诗歌则是“行卷”的主要内容。行卷之诗与省试之诗是暂时统一在进士科举这个母体中的对立物,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唐人虽以诗取士而工诗,但其工是由于行卷,而不是由于省试。

行卷诗中的佳作:崔灏的《黄鹤楼》、王昌龄的《出塞》、戴叔伦的《女耕田行》、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绅的《古风》等。

(四)科举对唐诗的影响,还表现在随着科举的兴起,还产生了相当数量的送人赴举、贺人及第及慰人下第的诗篇。这些诗篇有不少写得声情并茂,且富于现实内容和时代气息。

据现有材料,唐人以诗送人赴举的,最早要算刘希夷的《饯李秀才赴举》。

贺人及第之作与下述习尚有关:唐代举子及第后,往往不是马上便留在京师应吏部试,而是先归省父母,或去有关州府节镇进行活动。当他们离京时,同科进士以及在京的友人往往宴集相送,赋诗相赠。

最堪讽咏的还是写落第的作品。其中既有对自己久举不第的感叹,也有对友人不第失意的慰勉。对自己不第的咏叹,似以高适《别韦参军》最为脍炙人口。对落第的友人加以慰勉的佳作,则有李贺的《送沈亚之歌》。第八章唐人诗论

唐人论诗之作,现存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诗的评论。(其中,有的已成专著,如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等,有的则仅是单篇文字,像各家诗集的序跋、论诗的书札题记和论诗诗,它们虽是点点滴滴,却不乏精辟之见,如杜甫《戏为六绝句》等即属此例。)另是唐人的自选诗。(有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它们通过自选一代之诗,标举宗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诗歌批评。)

唐人诗论,就其发展过程而言,与唐诗创作的发展相适应,也大体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正面提出了追求“兴寄”和“风骨”的口号。(陈子昂的论诗之说主要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李白的诗学观点:提倡恢复“风雅正声”,力求“寄兴深微”;反对雕琢失本,主张清新自然。(唐代诗风革新,从陈子昂揭开序幕,直到李白才真正完成这一伟业。)

(3)殷璠《河岳英灵集》:以选评的方式,标举一家宗旨,既反对单纯从形式上去追求声律,又推许大律与风骨兼备的作品,并首先提出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兴象”一词。(《河岳英灵集》是盛唐时代的名家诗选。)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重申正统的儒家论诗原则,同时,强调运用比兴讽谕之法,反映社会现实。(《中兴间气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诗选。)

(4)杜甫《戏为六绝句》:就如何评论前代作家及处理继承与批判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义精体新,开论诗绝句先河,并为后代诗话所宗法。(就如何评论前代作家及处理继承与批判的关系等问题,他提出:首先,是如何对待六朝作家和“初唐四杰”。一是

论文当纵观全人,二是评价诗人不应脱离当时历史条件。其次,是继承和批判的关系。杜甫主张“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

(5)白居易(元结、元稹)等人的诗论:直接强调诗歌对政治的匡救作用,要求诗歌具有美刺的内容和质朴的风格,提倡“为时”、“为事”而作,对诗歌的审美特质则有所忽视。(是元结首先喊出了中唐现实主义诗论的先声。白居易的诗论是陈子昂、李白、杜甫一派文学思想的总结,最全面、最鲜明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诗学观点。)

(6)皎然《诗式》:以禅解诗,致力于探索创作和鉴赏中的艺术规律,提出了意境说和象外说。

(7)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主要贡献:对诗歌的风格、意境加以概括和分类;发扬了比喻的品题方法;标举“韵外之致”、“象外之象”的批评标准。

作为诗歌的一种批评标准,无论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还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指文字声韵以外的风格,要求的是,诗歌必须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反对现象的堆砌,有境而无思,有第九章当代唐诗研究检阅

(一)唐诗研究,作为一种专门学科,早在唐代便已发轫。宋、元、明、清,代有发展。对唐诗研究的历史流程加以回溯和反思,可获得必要的参照。

对于唐诗研究,唐人做了五项有意义的工作:一是编集,二是选诗,三是记事,四是评论,五是诗歌理论探讨。

一入两宋,唐诗已经走完了自己的道路,需要有人为之总结、评述,宋人便承担起了这一使命,唐诗研究到宋代已经形成了热潮。大量的唐诗别集,在宋代经人收集、钩稽、辑录、校勘、编纂,并加以刊刻。宋代又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唐诗总集。与此同时,宋代的诗学理论的研究也蔚然成风,出现了“诗话”这种新颖的形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宋代还出现了严羽《沧浪诗话》这样的成体系的专门著作。

元明清时期的唐诗研究,在宋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理论研究上,不仅先后出现了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而且各种流派之间不时进行论争,各具宗旨,各抒己见。其次,各种类型的总集、合集相续编纂、刊行。(《全唐诗》的问世,标志着唐诗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时期。)第三,这一时期的唐诗笺注及评论,面既广,量亦多,质且精。第四,唐诗研究专家及名家大量出现。(明代有高棅和二胡:胡震亨、胡应麟。清代的唐诗专家则有钱谦益、季振宜、叶燮、王士禛、沈德潜等人。)

(二)唐诗研究,发展到当代,出现了更为兴盛和繁荣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研究队伍的庞大和研究组织的完善,而且表现在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丰硕。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仅传统的校勘学、考据学、训诂学、笺释学、鉴赏学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而且,随着时代的更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来研究唐诗渐渐蔚为风气。此外,许多学者还把民俗学、考古学、文化学、地域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唐诗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至于研究成果,更是灿然可观。在典籍整理方面,在作家研究方面,在作品鉴赏方面,在综合考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此外,成千上万的单篇研究论文的发表也昭示着当代唐诗研究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在当代唐诗研究中,李白研究是较为活跃和兴旺的一隅。以此为窗口,可透视当代唐诗研究之“一斑”。

新时期的李白研究在一下方面都取得了进展:(1)关于李白的生地(主要有“焉耆碎叶说”、“条支说”和“蜀中说”);(2)关于李白的卒年;(3)关于李白的家室;(4)关于李白的行踪;(5)关于李白的交游;(6)关于李白的经济来源;(7)关于李白的性格特征;(8)关于李白的生活理想;(9)关于李白的政治理想;(10)关于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崇高说”、“飘逸说”和“豪放说”);(11)关于李白诗的创作方法;(12)关于李白诗的悲剧精神;(13)关于李白诗的体裁;(14)关于李白诗的寄托;(15)关于李白诗的编年。

(四)《长恨歌》研究,是当代唐诗研究中的又一热点。由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鸣,也可推见当代唐诗研究的兴旺景象。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2)同情说;(3)讽喻说;(4)惋惜说;(5)感慨说;(6)自伤说;(7)长恨说;(8)双重主题说(9)矛盾主题说。

《唐诗研究》必读篇目: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张若虚《春江花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

王维《观猎》《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王之焕《凉州词》

崔颢《黄鹤楼》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峨嵋山月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春望》

《羌村三首》《北征》《石壕吏》《新婚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登岳阳楼》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游子吟》《秋怀》

韩愈《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张籍《野老歌》

李绅《悯农二首》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元稹《遣悲怀》《行宫》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轻肥》《钱塘湖春行》

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赤壁》《泊秦淮》《山行》李商隐《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隋宫》

《锦瑟》

皮日休《橡媪叹》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

柳如是诗词欣赏

柳如是诗词欣赏 柳如是诗词柳如是诗词欣赏金明池·咏寒柳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梦中本是伤心路。 芙蓉泪,樱桃语。 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 砑红笺,青绫被。 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

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 愿他少识相思路。 2.杨白花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杨花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柳如是诗词梦江南·怀人其一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其二人去也,人去鹭鹚洲。 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

浅谈唐代诗歌繁荣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唐朝就是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朝上下三百多年历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巅峰。庞大的国力,开放的民意,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唐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大帝国。而诗歌是承上启下,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唐诗包罗万象,把唐朝的盛衰,人文,地理风貌都表达出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而唐诗就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载体。唐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思想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大诗人,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而唐诗的繁荣的原因却很多,归纳起来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国内外交流等都是分不开的。唐诗的繁荣给我们中华文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灵魂。 浅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空前的高峰。而诗歌更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他给整个中华民族及世界都留下一比宝贵的财产。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在我们古代文学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唐代诗歌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这

种繁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之多。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否繁荣,最直接就是表现在其数量上,清朝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就有两千两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多首。而不记名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唐朝国立虽然强盛,但也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上留下的文化财产不得不为之惊叹。二是诗歌艺术成就之高,无论是一份论文,一份报告,一件工艺品,有质有量才够优秀。唐代诗歌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让思想文化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伟大诗人,而当时的诗歌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这也是其他朝代和世界上罕见的,这也成为唐诗历代无法超越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胜时期,其代表人物,作品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等。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很多,都堪称经典。《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而说起李白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大家—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这时期还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中唐有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刘禹锡《行枝词》,《浪淘沙》。韩愈《山石》,晚唐有小李杜,李商隐《无题》,杜牧《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唐代的诗歌诗人真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为什么唐朝诗歌如此繁荣呢?关于唐朝诗歌繁荣说法很多,这就说明唐朝诗歌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对唐朝诗歌之所以繁荣所产生

柳如是诗词

柳如是诗词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如是诗词 1、《秦淮八艳题咏》 绣阁漾淮水,夭桃灼灼开。 抚琴余韵歇,掩卷尾声回。 溅血嗔权贵,却奁皈草莱。 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2、《水绘园吊董小宛》 水绘青莲碧,隔帘梅影幽。 眉楼訾阉党,桃叶慕清流。 转叹琴台寂,堪怜镜阁休。 偶因尝洗钵,奁艳足千秋。 3、《访秋水阁吊柳如是》 隐隐河东柳,迎酬尽党人。 序题戊寅草,帐设绛云茵。 殉国艰于死,悬棺矢不臣。 皇皇多列士,侠骨让红唇。 4、《寻访眉楼遗址吊顾横波》 夕照清溪水,秋波脉脉横。

曲萦推第一,墨洒拟全能。 邀寿外味友,义延东蹈僧。 典封虽一品,风骨却崚嶒。 5、《访只陀庵吊卞玉京》 锦树纤尘绝,叩门乌鹊惊。 酒垆酣欲醉,弦索冷无声。 不忍经行处,偏教此处行。 惜哉莹玉质,空诵法华经。 6、《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7、《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 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

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8、《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9、《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10、《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11、《梦江南·怀人其一》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汉语言文学论文--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一,前言. 当古典的诗意从现代的嘈杂、浮躁和嚣尘弥漫中逐渐远逝的时候,我们很难,哪怕让她只做一小会儿踟蹰和停留。诗歌,连同她最为虞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巅峰独自起舞。曾经是士人大夫醉酒后的浅酌低唱,曾经是樵者渔翁小憩时的欢声笑歌,此时,都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同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风花雪月,她们的圣洁与堕落,她们的流光和异彩,一起在虚无和浮躁中消散殆尽。只有弥留的晚霞或是黑暗中闪动的萤火,才会使人们偶尔想起,他们曾经钟爱的那片圣地。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毕竟是,他们古老的——王。 从神话和巫术纠缠不清的远古歌谣,到披着香草羽化作美人的楚辞,古典诗歌便借着高傲的骨气与迷药的劲力开始挪移,途径幸福的孕育,和最为静谧的欷歔高度契合。于是历史上每一次旅人的醉酒都化作酣畅淋漓的万千气象,接着,便由悲怆的灵魂中渗透出来的苦涩与磐石的顽强。终于,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连天真率性的通脱也略显曲折。 古典,游离于送别的长亭、疲倦的屋檐、啼血的杜鹃,与枯萎的意象一同无奈的老去。但她,仍在远方漂泊。 二,唐初和北宋初的诗歌。 1.初唐诗歌。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靡艳雕琢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然而在整个初唐,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个人。他们勇于改革浮夸的南朝诗词,而且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转移到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比如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而稍后的“文章四友”也对诗体方便很有贡献,其中杜审言最为有才。之后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则完成了律诗的最后定型,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初唐是盛唐的前奏,而初唐向盛唐发展的分水岭便是陈子昂的诗歌,他的诗歌从气骨上和内容上都是崭新的,并且回复了汉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摒弃了浮艳的宫体风格,为盛唐诗歌的高潮拉开了序幕。 2.北宋初诗歌。 宋初诗风分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以白居易为宗追随其风格的称为白体,代表人物有徐铉和徐锴。其中徐铉的诗歌清淡浅易,如《登甘露寺北》中“人行沙上见日影,州过江中闻橹声”。所以白体的诗人作诗不做雕琢,挥洒成文,率真自然,诗意较为显俗。 而追随贾岛,姚合等人余风的诗人是晚唐体诗人。代表人物有林逋,魏野和“九僧”,他们继承了贾岛等人的苦吟精神,诗歌内容大多为隐居生活的描写,以五言的形式描写出他们清幽枯寂的内心。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众方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何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所以,晚唐体的诗人偏重刻画清幽的意境,诗境狭窄,总是在孤立的诗句上表现他们的苦意孤旨,后人批判他们“炼句不炼意,有句而无篇。”

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品味唐诗宋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人灿若星汉。白云般出世,春雨般入世。他们用自己旷达、豪迈的胸怀肆意书写着豪情壮志,勾勒出一幅幅清幽空灵的传世名作,语重心长地道出世间沧桑,天道无常。以对自然风景的写意朝觐生命的壮丽。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人们撑起一片底色常青的天空,满天星斗。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揽下其中最眩目的两颗星辰:唐诗,宋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是否已经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聆听到他豪放不羁的呐喊?提起唐诗,少不了的是李白,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诗仙,那个伫立风雨中的飘逸的骚客,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诗人,一个传奇,一个陨落的不世之才…… 长安回望绣成堆,你是否能想象盛唐时的繁华景象,无数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便湮没在长生殿上的软语呢喃中。那“寂寂江山摇落处”的风急雨骤终究敌不过贵妃妖娆的“回眸一笑”,可那“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之貌,却最终埋葬了一代江山,一曲《长恨歌》最终为这段为世人所称道的爱恋划上句号。无数的诗人在那“厩马肥死弓弦断”的年代,傲然挺立,弃笔投戎,挺拔为一介武将,铮铮的誓言萦绕于玉门关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句豪言壮语化作斗志印入血肉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碰撞出厉声呐喊。那些诗意磅礴如喷发岩浆的歌者们以乱世为舞台,用战士们的血汗谱写出一首首边塞诗歌,鼓舞着他们悸动的心。 无论是豪迈、繁华抑或是悲壮,一切皆是唐诗的魂,为我们述说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歌。 “以月为容,以柳为眉,以玉为骨,以冰为肌,以词为心。”只因这一段话,

我迷上了宋词。 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余韵悠扬,一言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词人的心意。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哀怨,更有“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烈,一切都激荡着我的心,仿佛心中的一根弦,有了惊叹的弦音,我为之陶醉。 撑一叶轻舟,转过秦淮河畔,你是否听到岸上的歌女低唱《后庭花》,那被称为亡国之音的靡靡之声。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南唐李煜,一个生错帝王之家的词人,一个让我无法去忘怀的人。倾心“落花流水”,垂泪“故国难现”,忧思“梧桐深院”的亡国之君。在北宋兵马的凌厉攻势下,承受着南唐迅速灭亡的苦痛,终以脍炙人口的“一江春水”换取一杯毒酒,化作无尽的哀怨。诵读之间,不禁潸然泪下,心绪如同疯长的蒿草,似乎一刹那间填满,又被抽空。闭眼,感动着,品味着,陶醉着…… 黄昏时分,当天际晕染开一片暧昧的嫣红,手捧一本唐诗抑或宋词,轻吸一口气,翻开泛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携着情结入梦——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骢踟躇杏花江南。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

旧情新景入画来_柳如是诗词赏析

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 彩的女子,其一生奋斗而不屈,悲惨而曲 折。她的作品有诗、词、赋、尺牍等, 博采众长,而又有卓然独立之处,展示了 驾驭不同题材、笔路多样、兼能并擅的文 思与才华,实为明清之际女性文学的奇 葩。正如宋代的吕东莱在《诗说拾遗》中 所说的:“诗者,人之性情而已。”她 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活力、激情、豪迈, 闪烁着哀而不怨、奋起抗争之气节之光, 体现着历代女子文学在感伤传统之下艰难蜕 变的痕迹,让我们怦然心动。她善于运用 勾勒、泼墨、绘彩的笔著,在诗中寄意 寓情,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中国诗与画的艺术之美在本质上具有 同源性,在创造、表现、审美感知层面 上是相通的,是相互渗透的,所以造就了 诗如画境的艺术魅力。柳如是擅长各种诗 体,她的诗文可用“描摹如画”来表示 摹绘风景、姿态、形象的真实、生动, 她的诗语言凝炼、含蓄、生动,注重表 达自然景象给人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力求 勾勒完美的画面,表现优美的意境。如 《寒食雨夜》其七“杨柳湖西青漆楼,闻 遐风起水须钩。无聊最是横塘路,明月清旧情新景入画来——柳如是诗词赏析 谭德红 潍坊医学院院报编辑部 261053 霜草亦愁。”①垂柳依依,湖波微微,孤 单的明月下,青漆楼、横塘路,白霜附草。是诗?是画?诗人用杨柳勾画一幅人去事非的写意画,在动人景致里透露凄清的寒意。她用绘画的语言,塑造如画的意象来表达心境,其寂寥的况味令人悠然心会。这种诗中有画的形式美,突出了诗歌的视觉形象,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在《柳如是诗文拾遗》中有两首同题的《题画梅》,其一为“媚如睡起欠伸时,不忍多看费所思。怪底笔端含造化,点睛惟尔镜中知。”②其二为“色也凄凉影也孤,墨痕浅韵一枝枯。千秋知己何人在, 还赚师雄入梦无?”③ 第一首写梅之娇慵、虬枝伸展之态。第二首刻画枝干瘦劲、色凄影孤之墨梅,而梅花的颜色是反映着她内心的感情的,墨梅的一枝独舞更代表着她的心声:我如梅花一般高洁、奇绝,而不以颜色媚人,可是,有无识者知我,有 无知己并肩?此诗神形交融,言深意远, 意境高远。翻检现保存下来的柳如是所绘 画册,其喜欢淡雅入色,她的画常常是几 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半枝风 竹,以普通、简单的景色,精练深远的 笔墨,抒胸中之意气,表个人之意兴,表 现出一种天真幽淡、萧条寂寥的自然之 美,是其作诗、作人之风格的表现。 她还善用绘画技巧把画的语言、画的 因素引入诗词中。如绘画中的色彩有冷 暖、有动静,以红色、黄色为代表的暖 色给人以动感,以蓝色、绿色为代表的冷 色给人以静感,所谓“诗中有画”就包 含着这种色彩因素。同时,诗是语言的艺 术,诗中用色是通过精心安排颜色字来实 现的,诗歌中的色彩美是诗的因素与画的 因素的统一。绘画中讲究色彩的冷暖协 调,动静均衡,柳如是则在诗歌中注意以 不同颜色的搭配,创造优美的和谐的意 境。《咏蕙兰》“碧雾晴霞蕙草轻”、 “青蕊有香皆是影,黄须无暖独多情。” 前句中的“碧”指青白色的玉石,又指 浅蓝色或青紫色;蕙兰是一种颜色略淡的 香草。在清凉的青蓝色的雾气里,亭亭玉 立着一株蕙兰。后句中是说蕙兰的花蕊散发出淡淡的馨香,像一股轻烟似的上升;那蕙兰花蕊的黄须,尽管没有得到温暖的光照,但它仍然痴情地期盼着得到春日艳阳的爱抚。这里,“碧”“青”是冷色调,是收缩中的静态;“黄”、“暖”是暖色调,“是影”、“多情”是情感中的动态;二者结合,便是一幅冷暖交相辉映,动静彼此映衬的优美的蕙兰特写,描绘出蕙兰淡雅、清高、纯洁、却情感炽热的形象,这正是诗人心灵的写照。诗画的结合就在这艺术的心灵上,以这一颗心灵去吟诗作画,画中焉能无诗,诗中岂能无画?再如《寒食》“石露澄松白,春风杂树黄”,滴在石上的露珠和“白”都是冷色,“澄”字又是一个表现慢动作的动词,用它联系两种冷色,更突出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寒露中的松树更觉春寒给人凉意;下句春风拂面,春日照进松林,闪亮着金灿灿的光辉,又给人温馨的暖色。描写了一幅初春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景致,收到强烈的审美效果。柳的诗句中时不时出现的“青”、“白”纯色,显露了作者身处萍浮靡定的处境中的苍凉情绪和孤苦心事。 但是,柳如是常常以我之眼观物、著我之色彩,此即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作为自然万物中的色彩自然也是本无生命和情趣的,但他们在诗人们的笔下却有了人的灵性、人的感情,这便是色彩描写的移情作用。绿色具有宁静、清幽的特质,很容易引起人们冷落感伤的情绪。“红”本是热烈的,使人感奋的颜色,但也要看诗人移什么样的情给它。如《西湖八绝句》其二“年年红泪染青溪”,伤心的血泪竟然把青溪染 DOI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121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作业题 采用抽签取题:每人抽一题。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加封面。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2.中唐时期有哪些主要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3.以禅法入诗,对丰富唐诗艺术有什么积极作用? 4.谈谈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及其得失。 5.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6.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他所标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8.试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9.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10.道教的盛行为什么能激发唐代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1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3.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4.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15.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16.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17.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8.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19.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2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2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2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2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 2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2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29、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唐诗繁荣论文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班级: 姓名:杨跃南 学号:1209172034

浅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而这只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唐诗之所以在这时如此兴盛,这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音乐,绘画,舞蹈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唐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创作出的诗歌的水准。而唐代诗歌之所以流传之广缺少不了传唱者,他们使诗歌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唐诗才能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才能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繁荣;统治者;文人;传播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要缔造出这样顶级的文学样式并不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的,需要鼎盛的外部环境,而唐代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唐诗如此的成就,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专家去研究,唐诗研究队伍挤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庞大的一支,对唐诗繁荣成因的研究便是基础,从中可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精神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能更利于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唐代诗人的现实生活态度等。而且唐诗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们要继承和研究唐诗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诗,再到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后世所考的唐诗大部分都收录在《全唐诗》,共计 900 卷,有二千二百二十九个诗人的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共收录了77位诗人共 311 首诗(也含唐诗三百首赏析),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刘勇刚 (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 310028) 龚自珍《湘月》词云:“狂来说剑,怨去吹箫,两样消魂味。”[1]这两句词可移评柳如是的情感世界。柳如是是双重性格的组合,一方面慷慨激昂,颇有英雄之气质;另一方面,缠绵多情,自是姝女本色。这双重性格,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地统一在柳如是身上。 一、阳刚与阴柔 柳如是有任侠之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2](P101)她创作时能师心独运,表达嵚崎磊落之情怀。《剑术行》诗(《戊寅草》)云: 西山狐鸟何纵横,荒陂白日啼鼯鼷。偶逢意气苍茫客,须眉惨淡坚层冰。手无风云但悍疾,挟我双骑 西南行。未闻马上言龙骧,已见门前悬弓戟。拂衣欲 走青珊瑚,鸿洞不言言剑术。须臾树杪雷电生,玄猿 赤豹侵共冥。寒锋倒景不可识,阴崖落木风悲吟。吁 嗟变化须异人,时危剑器摧石骨。家徒壮气满天下, 广陵白发心恻恻。视此草堂何为者,雄才大略惟愁疾。 况看举袖星辰移,海童江妾来迟迟。杰如雄虺射婴茀,矫如肋鹄离云倪。萃如列精俯大壑,翁如匹练从文貍。 奇鶬孤鹗眼前是,阳云老鹤徒尔为。丈夫虎步兼学道。 一朝线与神灵随。独我忼忾怀此意,对之硉矹将安之。此诗意气豪纵,笔力扛鼎,可称“狂来说剑。”诗中以剑客自比,欲挽狂澜于既倒。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国势衰颓。“吁嗟变化须异人,时危剑器摧石骨。”时代呼唤“异人”,手持倚天长剑,澄清天下。柳如是一个“婉娈倚门之少女”,有如此壮志,如此笔力,委实令人感佩。《神释堂诗话》激赏此诗,说:“河东君早岁耽奇,多沦荒杂。《戊寅》一编,遣韵缀词,率不可诘。最佳者如《剑术行》、《懊侬词》诸篇,不经剪裁,初不易上口也。然每遇警策,辄有雷电砰火霍,刀戟撞击之势,亦鬟笄之异致也。”评价可称中肯。钱谦益诗云:“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3]此心此志,可与柳如是《剑术行》相视莫逆。柳如是作此诗时,当不满二十岁,胸襟气度学养已迥异常人,难怪明朝灭亡后,她深怀反清复明之志,联络义军,赞画方略。他日“沉湘复楚”之举,此诗中实已初露端倪。清人叶燮《原诗?内篇》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剑术行》这首诗凸现了柳如是男儿般的胸襟。《朱子 摘要:本文探讨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柳如是具有英雄与才女的双重性格。柳如是特别钟情于“杨柳”意象,这是她情感世界的感性显现。 关键词:柳如是;双重性格;情感;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3)03-0087-06 87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 “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 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础上的。《文杏馆》、《斤竹岑》、《木兰柴》、《临湖亭》等为一类,基本上是描绘优美的景色的,生活气息比较健康。这

唐诗盛况和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事物要发展往往取决当时社会环境及其性质,而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无论是古代还是在当代,君主集权、政治势力都给文学发展以重要影响。从历朝历代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在大多数时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里,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来干禄得宠。尤其是汉代的赋,建安时代的诗,梁陈时代的宫体文学,我们都可看出政治与文学交互的直接影响。我们再回头来说说唐朝的诗,在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一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而唐朝更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待外族讲求

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这就说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视诗才。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前面提到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

唐诗宋词论文

唐诗宋词的美 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 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精品)古诗的特点及意义

古诗的特点及意义 古诗的特点及意义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 《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 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 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 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 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 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 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 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 胜收。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 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学习古诗的意义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 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 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 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 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 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 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 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 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 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

唐诗的强盛的原因

唐诗繁荣原因重述 唐诗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都标志着中国诗歌曾经走过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诗歌一体,古已有之,何以到唐代而独成大观?许多学人都试图对此做出解释。早在唐代人们就做出了各种解释。此后历代学者均有阐述,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们在描述唐代文学史时,都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做出了分析。这些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端:经济的繁荣为诗人们提供了四处漫游的物质基础;皇帝的提倡开启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取士吸引了众多士子致力于诗艺探索,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诗人们敢于直抒胸怀;相关艺术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滋养;佛教道教的兴盛促使诗人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前代诗人的各种创作试验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然而这些解释还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给人的感觉是“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前面所列各种条件,有许多不是唐代所独有,何以只有唐代诗歌出现了如此繁荣的局面?在众多因果关系当中,哪一种关系最为重要?可见这一问题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一 要想揭示唐诗繁荣原因,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唐诗的繁荣?是诗歌活动本身,还是诗歌活动的结果?我们今天是通

过诗歌活动结果感受到唐诗繁荣的,但要想揭示唐诗繁荣的原因,则应该着眼于唐诗活动本身,看诗歌活动在唐人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看唐人对这一活动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其次要以系统的思维分析唐代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而找到其间的因果关联。当我们考察诗歌活动功能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成功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的常用工具,高尚生活的有效话语。这是朝廷重视诗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价值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创作行为,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当时高尚的社会生活的元素。唐代全民崇尚诗歌的风气,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机制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行为,而更多是群体行为,诗人的写作常常是在集会、酬唱当中完成的。他们在交流切磋中,相互认证,提高技艺。这就是唐代诗人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诗歌团体和流派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参与者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的行为,其中还有官方组织、歌者传唱、商人贩卖和教师传授,是他们共同促进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唐代诗歌活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原因正在于此。 在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参与者的作用最为关键。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