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山海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神话传说。本

文的体裁是神话。《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2.了解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

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曲折认识。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不死,他们以幼稚的想象与天真的幻想,口头创作了许多浪漫而奇特的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感到恐惧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然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代表神话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3.生字词:发鸠柘木詨喙溺夸父堙

4.积累实词:

①古今异义:少女古义:小女儿今义:年轻的女子

②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走古义:跑今

义:行走

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②一词多义 A之发鸠之山结构助词,无义是炎帝之少女结构助词,的

B其其上多柘木代词,代发鸠山其状如乌代词,代精卫鸟

其鸣自詨代词,代精卫鸟的

弃其杖代词,代夸父的

C 于饮于河渭到

女娃游于东海在

③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二.知识梳理:

1.用一句话概况两则神话的故事内容。

《精卫填海》讲述的是溺死的少女化而为鸟,誓向大海复仇的悲壮故事。

《夸父逐日》讲述的是夸父与太阳赛跑并敢于牺牲的故事。

2.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坚贞不屈,勤奋不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3.学习了《精卫填海》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为目标不断努力,执著,顽强的精神,持之以恒。

4.夸父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锲而不舍,执着坚韧,至死无悔,进取,不畏艰辛,坚定,勇往直前,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5.怎样理解夸父逐日的结尾?

富有高度想象力,表现了夸父那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的内涵更丰富,夸父的形象更丰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比较学习:

1.《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的异同点。

共同点:故事都是虚构的,是超越现实的想象;情节都很简单,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战强大的自然力时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精神。

不同点: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解释,寓言哲理性较强,寓意明显。

2.三则故事中都有神话成分或神灵,是不是宣扬封建迷信?

神话中的人物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的。不管是精卫、夸父还是愚公,实际上都是人类力量的代表,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并不服输,于是借助神或幻想形式,曲折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所以来说神话总体上是积极的,与封建迷信还是不同的。

3.三则故事共同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战强大的自然力时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精神。

4.《古希腊飞人》和《夸父逐日》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反映了人类和太阳的关系,而且人类都是失败者。

不同点:古希腊飞人表现出对太阳的亲近,但是他越亲近太阳,温度就越高,翅膀就越容易融解,因此导致悲剧的发生,似乎暗示了一种感情与理性的矛盾;而夸父对太阳毫无亲近感,他只是把太阳当做追赶的对象。此外,夸父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这个结尾富有极其浪漫的诗意,而古希腊飞人的结局是纯粹的悲剧。

《精卫填海》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夸父逐日》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

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夷:平和 亲:父母

2、至???)()(到至舍周到礼愈至 从???)()(向从乡之先达办法无从 以?????????)

()()()()(把以为贽用以衾来致书以观因为以中有足乐因为以是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

:跑 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

绮绣: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四、中考链接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6、①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

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11、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12、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恭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问: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方面对比: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