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公开课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公开课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公开课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公开课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课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授课时间

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主要成分的探究实验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了解氮气主要性质和用途;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学习: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辅手段实验探究课时1备课人刘统飞复查人授课人

教学过程自主空间

【情境导入】猜谜

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板书】课题1 空气

【提问】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重

要性等)

2.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6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

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

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提问】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2.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演示】实验2-1

1、按课本图2-3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 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 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 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 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对比归纳】认识装置

【观察填写】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

后打开止水夹

【小结】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黄色火焰,产生白烟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

——

→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

体积约占瓶内剩余体积1/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实验成功的关键:

(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 ③未冷却至室温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 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5、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实验延伸】

实验结束后瓶内的气体是什么?你能得出该气体哪些性质?

该气体主要是氮气(N2)

物理性: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质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完成课本P29页表格并补充氮气的化学性质。

【归纳出空气的组成】

【板书】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提问:(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空气、

石灰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由单一的一种物质组成?哪些是有几种物质混合组成?【观察】引导观察图示,选出分子模型一样的图片。

【分析引导】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理解概念】

混合物:

纯净物: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两者大约共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2 空气教学学案

课题2空气教学学案 【自主学习3】阅读课本第30—33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4533548.html,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1.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 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 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 宿州市灵璧县黄湾中学柯春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 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用途,也初步了解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演示: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提问:氧气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吗? 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2-3】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讲解: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提问:污染空气的三大污染物是哪几种?二氧化碳是不是?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实验 提问: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木炭在空气中只能发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CO2 提醒:碳与炭的书写不同及适用范围 讨论:(1)木炭、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为何要将燃烧匙自上而下缓慢的插入? (3)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集气瓶内为什么预先放一些水? 【演示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提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总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Fe3O4 提问:(1):为什么实验前要用砂纸打磨铁丝? (2):做这个实验时,为了实验成功,铁丝上系一根火柴棒,为什么? 还需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

《空气》说课稿设计(1)

《空气》说课稿设计 庄丽丽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空气与生命单元的第一节。 学生在系统的学习《空气》以前,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大气的分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气体的用途,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方法。学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初步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这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必须落实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拥有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三个半学期的学习,对科学的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现在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扮演严师的角色。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 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利用的学习,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设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利用。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_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打开多媒体,学生拿出学案,目的让学生做好准备: 一、导入(师口述)(2分钟) 上课!(教师鞠躬还礼,同学们坐下。) 同学们,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播放一段视频 (师口述)视频中的大气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题一《空气》,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组成-----引出课题《空气》。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朗读)(1分钟) 三、学生学习过程(40分钟) 阅读课本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⑴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⑵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展示第三、四张PPT。 学生先自主填写学案。得到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师生互动】--------展示第六张PPT 探究空气成分实验装置图 【师生互动】--------展示第七张PPT 讨论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实验结论【师生互动】--------展示第八张PPT 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师:实验成功的关键有哪些 【学生】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总结。 【教师】----------------------配合展示第九张PPT 师:拓展延伸,一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及其原理 【教师】----------------------配合展示第十张PPT 大试管中的氧气与白磷反应,反应后容器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注射器内的活塞向前移动,最后会停在某一刻度处,由此读出注射器内减少的气体体积,就是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 【教师】 空气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1分钟 记忆空气组成。 【教师】像空气这种物质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我们称之为混合物。 --------------引出混合物纯净物概念 【小结】-------------------------------展示第十一、十二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课前准备】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胶塞、乳胶管、直角导管、弹簧夹、红线、火柴、酒精灯、红磷、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猜一个谜语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这个宝是什么? 对,是空气,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我们来学习课题1空气。 二、新课学习 谈到空气,我们对空气的了解有多少呢?几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探索。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先来学习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学生自学) 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符号的开式表示,这种式子叫做文字表达式。 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请同学们说出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占体积1/5] 仿照这个著名的实验,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我们先来看视频,看后大家读书,了解实验步骤。 请大家说出此实验的步骤 [(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推测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1)红磷逐渐熄灭,瓶内出现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大家推测出这个实验的结论了吗?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物质是可以用符号表示的,所以文字表达式有时可以改为符号表达式。 【知识拓展】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解决一下,集气瓶中的水上升到约1/5后,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有什么性质? [是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科学家也通过许多实验也说明了氮气无氧气活泼。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大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化学评课《空气》说课稿-word

化学评课《空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 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 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 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 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空气》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公开课教案_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学习氧气的制取。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空气作为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

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让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为认识下一单元的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打下基础。这节内容承前启后,把“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空气中其他的非气体的物质”等理论知识,与检验、测定等的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时:二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在课堂上,首先通过联想、观看视频、实验,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 2.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组让学生思考讨论。 3.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5.组织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多媒体

课题1 空气导学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 自主预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占21%、占78%、0.94%, 0.03%以及0.03%。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成,同时钟罩内的水面,并约占钟罩体积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的燃烧和。在我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易形成。 二、实验探究 探究步骤: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拓展思考】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

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 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阅读课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 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课文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课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1空气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无答案)

农安五中【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课题1空气 课型新课设计者魏巍周节第周第节备课日期[来源:学#科#网Z#X#X#K]使用日期 一环【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了解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4533548.html,]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 二环【学习过程】教师调控 自主预学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占21%、占 78%、0.94%, 0.03%以及0.03%。空 气的成分以和为主,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 1/5,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 成,同时钟罩内的水面,并约占钟罩体积的,说 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 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 是、、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 的燃烧和。在我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燃烧排放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易形成。 三环【学习过程】教师调控 合[来源:学#科#网 Z#X#X#K] 作 探 究 二、实验探究 探究步骤: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 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 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 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 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 的水? 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