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R 临床康复简答题

R 临床康复简答题

简答题

《肌肉骨骼康复学》

第三章、手外伤康复

【肌腱愈合途径】

1、外源性愈合-粘连形成

2、内源性愈合-滑液环境

【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原则】

1、药物治疗:一般在术后1周内使用药物,进行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2、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和渗出液吸收,减轻和缓解粘连的形成

3、康复训练:促进肌腱移动和手功能恢复

4、矫形器应用:肌腱损伤后,矫形器应用使修复肌腱按新的应力排列而塑形,保持肌腱滑

动,减少粘连发生,因此矫形器应用是手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

【指屈肌腱损伤术后康复计划】

1、物理疗法:

①术后第2天~2周,选用超短波、紫外线

②术后3~4周,选用超声波和水疗

2、动力矫形器:使腕关节屈曲30°~45°,掌指关节屈45°~65°,指间关节完全伸直。

随着肌腱的愈合及抗张强度的提高,逐步减少腕关节或掌指关节屈曲的角度,增加屈肌腱主动滑行距离。

3、训练方案:

①术后第1周:患者戴动力矫形器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练习为主

②术后2~3周:开始下述练习前,先完成前面的练习,每个关节屈伸5次。治疗师为患者

提供双关节的充分伸展练习,逐步增加指屈肌腱活动范围。

③术后4~5周:滑动练习:单独指浅屈肌腱的练习,单独指深屈肌腱的练习,钩拳练习,

直拳练习,复合拳练习。

④术后6~8周:抗阻力练习,以维持手的抓握能力。渐进性的力量练习和患指灵活性的练

习,如对指、对掌、健身球类等动作。

⑤术后9~16周:运用橡皮筋手指练习器,让患指进行主动活动练习,强化患指抗阻力指屈

练习。

【影响患指早期活动因素】

临床上,患指术后进行早期活动受到二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修复部位的最大抗张强度,尤其是术后第5天~2周,此阶段肌腱处于软化状态,抗张能力显著下降;并且水肿产生的粘弹性力对屈指也产生限制性影响。

二是预防断裂肌腱间隙形成的修复技能,即精湛手外科技术是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指伸肌腱损伤术后康复】

修复伸肌腱愈合过程中固定、松动术及控制力大小和作用的时间,受各区肌腱营养和移动距离的影响。康复治疗前治疗师应向手外科医师了解肌腱修复质量,肌腱长度变化,组织完整性,邻近组织状况及可能改变治疗方案的其他病理情况。

【指伸肌腱损伤术后康复计划】

1、Ⅰ和Ⅱ区损伤

①术后1~5周:用矫形器固定DIP关节于伸展位,活动PIP关节,防止关节僵硬。

②术后6~8周:取下矫形器,开始DIP关节轻柔无阻力的屈曲练习,练习过后矫形器固定。

③术后9~12周:间断卸去矫形器,开始轻柔握拳等功能练习,并进行感觉训练。

2、Ⅲ和Ⅳ区损伤

①术后1~5周:用矫形器固定PIP关节于伸展位,活动DIP关节。

②术后6~8周:取下矫形器,MP关节屈曲位,无阻力屈伸PIP关节,不练习时矫形器固定。

③术后9~10周:增加主动屈伸练习,开始使用柔和动力矫形器以被动屈曲PIP关节。

④术后11~12周:用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矫形器等方法,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3、Ⅴ、Ⅵ和Ⅶ区损伤

①术后1~2周:用矫形器将手制动于腕背伸30°,MP关节0°,IP关节自由活动的位置。

在矫形器控制范围内完成主动屈指和被动伸指练习,禁止被动屈指和主动伸指。

②术后3~5周:卸去掌侧矫形器,嘱患者完成主动屈指练习;

③术后6周:去除矫形器,进行屈腕屈指练习和主动伸指练习,从事手指绕橡皮圈外展及橡

胶泥作业。

④术后7周:逐渐开始抗阻力练习,为恢复工作做准备。

【关节活动度的检查】

TAM=A(MPf+PIPf+DIPf)-A(MPe+PIPe+DIPe)

TPM=P(MPf+PIPf+DIPf)-P(MPe+PIPe+DIPe)

优:TAM〉220°屈伸活动正常

良:TAM 200°~220°为健侧75%以上

中:TAM 180°~200°为健侧50%以上

差:TAM〈180°为健侧50%以下

极差:其结果不如术前

【手部骨折早期康复与后期康复的目的和措施】

早期康复目的:消除肿胀,控制疼痛。

具体措施:抬高肢体、主动运动、物理疗法(超短波、紫外线、磁疗、超声波、石蜡疗法、水疗、按摩)

后期康复目的: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

具体措施:物理疗法(蜡疗、红外线、短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碘离子导入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按摩;运动锻炼(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肌力和耐力练习)。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作业疗法

【手骨折后关节僵硬预防】

手的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更容易发生强直。掌指关节发生挛缩后不容易纠正,故应避免在直位固定掌指关节。预防关节强直在于①早期处理损伤、②良好的固定位置、③早期功能锻炼。一旦发生手部关节强直,需作积极的治疗。包括支具装配、手的主动与被动活动及手术松解等。

【手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作用】

康复治疗适用于不需要手术的周围神经损伤、暂时不宜早期手术的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1、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更快、更好地长至合适的终末器官。

2、神经再生尚未恢复对终末器官的神经再支配之前,对瘫痪肢体的处理极为重要。康复治

疗能预防瘫痪肢体关节僵硬、肌肉纤维化、挛缩及皮肤营养不良性溃疡。

3、一旦再生轴突与同性质的靶器官重建突触联系,就为神经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但很多

再生轴突并不支配原先的靶器官,如原先支配拇指感觉受体的再生感觉轴突却支配了示指的感觉受体,这将导致原先运动神经冲动的效应或感觉定位、类型发生改变,而运动和感觉康复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

【手的感觉恢复顺序】

痛觉和温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256 Hz振动觉、辨别觉。因此,感觉训练程序分为早期和后期阶段。早期主要是痛、温觉、触觉和定位、定向的训练。后期主要是辨别觉训练。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修复术后8周,可以开始早期阶段的感觉训练。假如存在感觉过敏,则脱敏治疗应放在感觉训练程序之前。

【感觉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要求患者在手上画出感觉缺失区域;训练前进行感觉评定;当保护觉(痛觉)恢复时,感觉训练程序即可开始;感觉训练后的评定,每月1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过多,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为宜。

定位觉训练

安静的环境,30Hz音叉,感知移动性触觉。铅笔擦头沿训练的区域,由近到远。睁眼观察-闭眼感受-睁眼确认-闭眼练习反复。能够觉察到指尖的移动性触摸时开始恒定性触觉练习。256 Hz音叉作为导标,以确定何时开始练习。用铅笔擦头点压,压力由大逐渐减轻。辨别觉训练

当患者有了定位觉以后,可以开始辨别觉训练。刚开始时让患者辨别粗细差别较大的物体表面,逐渐进展到差别较小的物体表面。每项训练采用闭眼--睁眼--闭眼方法。利用反馈,重复地强化训练。恢复主动活动以后,依靠患者自己双手的不断使用而得以维持的。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运动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计划】

1、术后0~3周用石膏固定;

2、3周后配戴矫形器,使掌指关节伸至0°,稍屈指间关节,拇伸展并外展,腕伸20~30°,

前臂和肘活动,同时指导肩关节在正常ROM内主动练习;

3、4~5周继续配戴矫形器,指、拇、腕、前臂在ROM内主动练习。

4、6周后间断配戴矫形器,肌力训练同前;

5、12周肌肉进行抗阻练习。

6、神经损伤后在6~12周内经肌电图或临床发现90%患者可见神经恢复,若不能恢复则应采

用肌腱转移代替麻痹肌肉。

【多发伤术后早期康复】

第一期,术后至肌腱等软组织愈合,约3~4周。

主要目的:保证修复术后血液循环畅通,减少水肿,预防感染;保持患肢各关节的功能位,预防并发症。

方法:抬高患肢,红外线治疗,向心性按摩等消肿;对没被固定的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次数。

第二期,软组织愈合至骨愈合期,即术后3~4周至3~4月。

主要目的:防止手部关节僵硬,促进关节活动;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方法:被动运动没被固定的关节,牵拉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牵拉吻合后的肌腱,以防止关节粘连、挛缩、僵直、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度。主动运动是防止和减少肌腱粘连的最有效的方法,也可以促进骨质愈合。

第八章、运动创伤康复

【运动创伤分期治疗原则】

急性期:RICE常规治疗。即局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

稳定期:治疗重点是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可使用物理治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促进创伤恢复。支具保护,局部制动至创伤愈合。

恢复期:渐进进行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及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辅以物理治疗,促进疤痕软化,防止瘢痕挛缩。

【肌腱损伤的分级】

轻度(1度):肌腱无断裂,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不适等轻微炎症表现;肌腱强度无改变,功能不受限;早期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可伴有疼痛或使疼痛加重

中度(2度):肌腱没有完全断裂,但其强度受到影响,其临床症状比轻度重

重度(3度):肌腱完全断裂;疼痛、压痛和肿胀明显,皮下瘀血;可在断裂处摸到凹陷或可见肌肉断端回缩隆起;主动收缩不能;被动牵拉不仅加重疼痛,而且引起异常活动,关节功能受到影响;有时X线片可显示软组织断裂影像

【肌腱损伤的康复评定】

1、肌力评定

①肩袖损伤:肩关节外展肌力、内旋或外旋肌力

②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屈肘肌肌力

③肱三头肌肌腱损伤:伸肘肌肌力

④肱骨外上髁炎:前臂伸肌群肌力

⑤肱骨内上髁炎:前臂屈肌群肌力

⑥股内收肌腱损伤:大腿内收肌群肌力

⑦股四头肌肌腱和髌腱损伤:股四头肌的肌力

⑤跟腱损伤:小腿三头肌肌力

2、关节活动度测定

3、肢体围度的测量

4、上肢功能评定: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HSS肩关节评分系统、JOA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

判定标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定表HSS

5、下肢功能评定: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HSS膝关节评定系统、Maryland足功能评

分标准

6、步态检查:疼痛步态(短促步态)、股四头肌软弱步态、小腿三头肌软弱步态

7、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8、ADL能力评定

9、肌腱损伤的分级

轻度(1度):肌腱无断裂,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不适等轻微炎症表现;肌腱强度无改变,功能不受限;早期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可伴有疼痛或使疼痛加重中度(2度):肌腱没有完全断裂,但其强度受到影响,其临床症状比轻度重

重度(3度):肌腱完全断裂;疼痛、压痛和肿胀明显,皮下瘀血;可在断裂处摸到凹陷或可见肌肉断端回缩隆起

主动收缩不能;被动牵拉不仅加重疼痛,而且引起异常活动,关节功能受到影响;有时X 线片可显示软组织断裂影像

【肌腱损伤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尽量不停止训练;合理应用护具;全面训练

【肌腱损伤急性期处理的基本原则】

PRICE常规:保护(protection,P)、休息(rest,R)、冰敷(ice,I)、加压(compression,C)、抬高患部(elevation,E)

【肌腱损伤急性期的处理】

1、轻度和中度肌腱损伤的处理:主要是保护患部,避免肌腱再受损伤,可用防护支持带或

矫形器具固定患部,以限制关节某一方向的活动,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保护愈合未坚的肌腱,保证其良好愈合

2、重度肌腱损伤(肌腱完全断裂)的处理:强调在PRICE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必须尽早手

术缝合肌腱,使肌腱的连续性完全恢复

【肌腱损伤慢性期的处理】

1、轻度和中度肌腱损伤:通常以按摩、理疗和功能训练为主,适当配以消炎、镇痛药物治

疗。亦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腱周围注射的方法治疗,可获良好临床疗效。

2、重度肌腱损伤:术后需固定4~6周,固定期间,进行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未

受累关节进行关节主动运动和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配合药物、理疗、运动疗法等直到肌腱愈合(约8~10周)

3、康复方法:按摩疗法,理疗(温热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

超声波疗法、体外震波技术),功能训练(增强肌力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肢体柔韧性训练、维持整体运动训练水平训练),消炎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 、肾上腺皮质激素(腱周围注射)。

【股四头肌软弱步态】

常见于股四头肌肌腱和髌腱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为患肢支撑期不能稳定地主动伸膝,患者常身体前倾,使重力线通过膝关节旋转轴的前方,而维持被动伸膝,有时患者通过微屈髋来增加臀肌及腘绳肌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患者常需在支撑期俯身用手后压大腿使膝伸直,称扶膝步态。

第九章周围神经损伤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疼痛

4、皮肤营养性改变

5、血管功能障碍

6、骨质疏松

【周围神经损伤分类】

1、Sedden 1943:

神经失用症:暂时性传导阻滞,连续性无改变

轴索断裂:轴索连续性破坏

神经断裂:神经纤维结缔组织鞘皆断裂。

2、Sunderland 1968:

Ⅰ度: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为一过性麻痹

Ⅱ度:轴突断裂神经内管及结蒂组织保持连续,远端Wallerian变性,轴突再生,预后好Ⅲ度:神经束完整,但束内神经纤维及血管均断裂

Ⅳ度:神经束膜断裂,神经内的结构广泛断裂

Ⅴ度:整个神经干断裂,需手术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

0级(M0):肌肉无收缩

1级(M1):近端肌肉可见收缩

2级(M2):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

3级(M3):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缩

4级(M4):能进行所有运动,包括独立的或协同的

5级(M5):完全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功能恢复等级】

0级(S0):感觉无恢复

1级(S1):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

2级(S2):支配区表浅痛觉和触觉部分恢复

3级(S3):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

4级(S4):感觉达到S3水平外,二点辨别觉部分恢复

5级(S5):完全恢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的康复针对致病因素去除病因,消除炎症、水肿,减少对神经的损伤,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为神经再生准备一个好的环境。康复方法:运动疗法(主动运动、保持功能位、被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激光治疗、水疗),矫形器治疗。

【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尺神经损伤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

正中神经损伤

临床特点:①肘关节水平损伤时,临床上表现为拇指、示指屈曲功能受限。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感觉消失。②若在腕部受伤,前臂肌肉功能良好,只有拇指外展和对掌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治疗性作业活动:精细抓握训练,粗大功能训练等。

桡神经损伤

临床特点:①感觉障碍不明显,但运动障碍很严重。②出现垂腕、垂指、前臂旋前畸形、手背桡侧尤以虎口部皮肤有麻木区或感觉障碍。

康复治疗:治疗性作业活动:制作陶器,用刨子打磨刨光木板、打字、飞标游戏、桌子足球或篮球游戏等。

尺神经损伤

临床特点:①尺侧腕屈肌、第四、五指指深屈肌、小鱼际肌、骨间肌、第三、四蚓状肌功能丧失,呈爪形手。②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消失。

康复治疗:作业治疗:包括圆柱状抓握、拇指侧捏和对掌、IP关节伸展、手指内收、外展等动作要素。

第六章截止后的康复

简述截肢后理想的康复流程

截肢前的心理治疗和假肢咨询-截肢手术或非理想残肢矫治手术-残肢康复训练和并发症处理-假肢处方-安装临时假肢--临时假肢功能训练及初评-安装正式假肢-假肢适配检查-假肢装配后功能训练-终其适配检查和功能评定

简述截肢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原因:神经瘤,残端血液循环障碍,残端骨刺,炎症,中枢性疼痛等。

治疗方法:超短波,低中频电治疗以及镇痛药物治疗。

简述大腿截肢后假肢穿脱训练的要点

穿假肢时,患者取坐位,打开接受腔阀门,将丝绸布缠在残肢上,残肢垂直插入接受腔,由丝绸布引导残肢完全纳入接受腔,然后盖上阀门,拧紧;脱的时候,取坐位,将接受腔阀门打开取下假肢即可。

第十二章特殊问题的康复

简述骨不连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

1.准确复位,闭合断端间隙,固定可靠

2.充分植骨,促进断端血运重建

3.纠正畸形,物理治疗促进骨端愈合,通过运动训练最终恢复功能

影响骨愈合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骨痂形成障碍,异常分化,骨痂钙化障碍,骨塑形异常

2力学因素:骨折后过多过少负荷都对愈合有影响

3创伤:骨折部位供血不良

4感染:血肿形成或机化,导致骨折端吸收萎缩

5固定:骨折固定不牢固;固定方法不当,过渡牵引,骨折固定范围不够,固定时间过短,内固定松动,弯曲,折断。

6软组织损伤: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或者存在骨质缺损,难以愈合

第五章、脊柱脊髓和骨盆创伤康复

【脊柱损伤康复治疗原则】

1、脊柱损伤患者经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后病情稳定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对单纯椎体骨

折无脊髓及周围损伤患者,采取非固定部位的(四肢、手部等)的主动和抗阻力练习,以保持肢体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

2、对伴周围神经(如颈、腰丛)损伤者,应按周围神经损伤原则康复,对伴有脊髓损伤者

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程序治疗和功能锻炼,同时给予物理因子治疗和按摩

【骨盆骨折的康复步骤】

1、早期:指伤后2周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于消肿和固定,可配

合光疗,电疗等物理疗法

2、中期:指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除继续做患肢股四头肌肌肉收缩及髋关节的

持续被动活动外,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及时采取合理的物理治疗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

3、后期:指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的时期。

康复治疗的目的: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锻炼主要形式: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肌力训练、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脊髓损伤的类型】

1、脊髓震荡

2、脊髓休克

3、脊髓不完全性损伤

4、脊髓半横断

5、完全性脊髓损伤

6、特殊类型脊髓损伤综合征:中央索综合征、半切综合征、前束综合征、圆锥综合征、马

尾综合征。

【ASIA损伤程度分级】

A 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

B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或以上

E 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

【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性活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早期开始

2、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3、从功能需要进行锻炼、……

4、力量与耐力训练

【脊髓损伤早期的康复治疗方法】

1、呼吸道护理:深呼吸、震动、扣击、间歇性正压呼吸、辅助咳嗽技术

2、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适当的关节活动体位是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呼吸道问题的重要

措施

3、维持关节功能活动:应尽早使用功能性夹板使腕、双手保持在一定功能位

4、体位:骨折稳定后,提倡患者在仰卧、侧卧、俯卧位变换,并逐步增加俯卧位的耐力

5、选择性肌力训练:四肢瘫患者,肌力训练重点是肱二头肌、三角肌前部、肩伸肌、斜方

肌下部;截瘫患者,上肢所有肌都要训练,重点在肩下降肌、肱三头肌、背阔肌。

6、直立活动:一旦X线检查确实骨折已趋稳定或早期对骨折进行充分的内固定,患者应当

直立活动,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采取渐进性适应最有效

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当患者仍躺在床上时,简单的ADL应开始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1、压疮

2、呼吸道并发症

3、泌尿系统并发症

4、骨骼系统并发症

5、脊髓损伤后疼痛的评估和治疗

6、痉挛的治疗

7、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8、深静脉血栓形成

9、神经源性膀胱评定和治疗

10、大便控制障碍的治疗

11、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12、心理康复

13、性功能康复

【脊髓损伤后的压疮预防】

Ⅰ级:皮肤红斑出现,有形成皮肤溃疡的预兆

Ⅱ级:部分皮肤缺失,侵及表皮或真皮,溃疡表浅,表面磨损,水泡、肿胀

Ⅲ级:表皮皮肤缺失,侵及皮下组织,但未超过深筋膜,临床上称深部溃疡

Ⅳ级:浅表组织脱落,组织坏死侵及肌层、骨骼、关节囊

1、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卧床的病人,每2~4小时转换一次体位;对坐轮椅病人每30分

钟提高臀部一次,最少维持30秒钟

2、保护皮肤干爽润滑避免尿液及粪便的刺激

3、避免摩擦,按摩受压部位,增进血液循环,给予足够营养等

《神经康复学》

第二章、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分类】

1、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2、脑出血

3、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临床表现】

1、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

和偏身运动障碍。

2、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

3、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

4、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

5、其他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一级康复:脑卒中急性期在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住院期间进行的康复治疗

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早期在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

三级康复:脑卒中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在社区或家庭开展的康复治疗

【根据Brunstrom评定指导偏瘫的康复治疗】

1期:软瘫;2期:不随意运动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3期:随意的共同运动,痉挛阶段;

4期:分离运动开始出现,痉挛开始减轻;5期:痉挛运动明显减轻;6期:亚正常阶段。

这一评定简单快捷,反映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遵循人体发育和脑损伤修复的原理,指导脑神经网络合理重建,避免或减轻康复过程中的误用综合征,对偏瘫的康复治疗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1、2级时,用各种方法促进肌张力、肌力出现,包括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紧张反射、快速牵拉三角肌等。3级时,痉挛出现时,联合反应等治疗要停止,要打破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训练弱肌,抑制强肌,积极防治误用综合征。4级时,进一步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5、6级时,要进一步加强协调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促进正确的运动模式形式,同时预防痉挛反弹。

【三级平衡检测法】

I级平衡: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II级平衡: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级平衡: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偏瘫的表现特点】

肌力下降,肌张力障碍,粗大运动模式,反射异常,平衡、协调障碍,姿势、步态异常【中枢神经损伤痉挛模式】

头部:旋转并向患侧屈曲面向健侧

上肢: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可有旋前)

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

手指:屈曲内收

躯干: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时机】

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

脑出血:脑水肿相对较严重的,一般在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伴有并发症:血压较高、较严重的心肺疾病、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脑卒中康复治疗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其实施过程

中酌情加以调整。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

属的配合。

5、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康复治疗分期】

急性期(Brunnstrom 1~2期)

恢复早期/亚急性期(Brunnstrom 2~3期)

恢复中后期(Brunnstrom 4~6期)

后遗症期(发病后1~2年)

【肩手综合征的处理】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肩部运动障碍、手肿痛,后期出现手部肌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

临床经过分三期:第一期,手突然水肿,被动活动痛;第二期,疼痛加重,自发痛,手的水肿减轻;第三期,水肿,疼痛完全消失,但未经过治疗的手,活动能力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征的畸形手。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抬高患侧上肢,腕关节背屈,鼓励主动活动,活动受限或无主动活动时加用被动活动,向心性气压治疗或线缠绕加压治疗,手部冷疗,类固醇制剂局部注射治疗等。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发病三个月内是治疗最佳时期。

【肩关节半脱位的处理】

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部运动受限,局部有肌萎缩,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明显凹陷,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纠正肩胛骨的后缩,刺激三角肌和冈上肌的主动收缩(如关节挤压、局部拍打或冰刺激等),Bobath肩托有利于患侧肩关节的主被动活动,预防肩部损伤。

简述偏瘫的康复治疗

1.急性期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的康复预防性治疗,主要先进行体位摆放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2.系统性治疗:当病情稳定,患者能接受主动治疗且体力允许时根据brunnstrom评定,按

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1软瘫强化治疗2床上活动训练3坐位及平衡训练4坐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 6 ADL训练 7 作业训练 8 支具和器械应用

3.门诊或社区康复:系统的康复治疗一般需要3-6个月,最好在分离运动出现之后,即到达

brunnstrom 四级以上,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转入门诊或社区延续治疗

4.其他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A、吞咽功能训练1、改善口面部肌群运动功能训练,2、增加舌运动训练,3、增加吞咽反射训练,4、声带内收训练,5、增加喉上抬能力,6、咽收缩训练,7、吸吮及喉抬高训练,

8、空吞咽训练。

B、功能代偿技术改变体位,通过食物的自身重力进食,改变咽腔体积,促进吞咽,减少吸入。

C,摄食食物训练与食物选择:一口量,调整进食速度,饮食矫正,咽部残留食块的去除

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何纠正?

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综合征。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痉挛状态加重,强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剧,痉挛步态的习惯化等。常在没有进行康复治疗或康复治疗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要重视康复各个阶段的治疗,特别是要训练弱肌,抑制强肌,强调运动模式的恢复,避免片面追求肌力治疗。

第四章、脑性瘫痪康复

【脑瘫病因】

产前因素:胎儿宫内慢性缺氧、母体因素、遗传因素(占1/6产前因素)

产时因素:急性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因素

产后因素:HIE、惊厥、外伤、出血等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以产前因素为主,发展中国家以产时或产后因素为主,在我国,窒息、早产儿、重症黄疸仍是脑瘫的三大病因。

【脑瘫的分型】

1、按临床表现可分为6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2、按瘫痪部位可分为5型:单瘫、双瘫、三肢瘫、偏瘫、四肢瘫。

【脑瘫的诊断标准】

1、符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①产前、产时或产后至婴儿期有引起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的高

危因素;②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③运动发育落后

2、符合四个特性:中枢性、发育性、非进行性、永久性

3、辅助检查头部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脑瘫各型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

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2、不随意运动型: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类型。可表现为

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3、强直型: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

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此型一般临床症状较重,护理较难。

4、共济失调型:本型不多见,多与其他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左右。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

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姿势。

5、肌张力低下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少,仰卧

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本型易与肌病所致的肌弛缓相混,但可引出腱反射。

6、混合型:脑瘫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称为混合型,

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脑瘫评定原则】

1、强调身心全面评定的重要性,以正常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育标准为对照,进行身心

全面评定。

2、重视脑瘫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常性的同时,重视患儿的能力及潜在功

能。

3、正确判断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

4、在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的同时,判定是否存在癫痫,是否伴有智力、视觉、听觉、言语语

言障碍。

5、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重视量化指标及客观依据。

6、以评定为前提,将评定贯穿于康复治疗全程的不同阶段。

【脑瘫康复的治疗原则】

脑瘫康复治疗原则应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任何单一的治疗是有限的,应以综合性康复治疗为主,尽可能最大限度降低患儿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确诊为脑瘫的患儿都应接受康复治疗,但各时期康复的目标和康复技术各不相同,需区别对待。脑瘫的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不同,适用的康复技术也不同。脑瘫患儿如有癫痫、骨关节损伤、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感染等伴发症时,应在伴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患儿生命指征平稳,机体对运动的耐受能力提高后进行康复治疗。脑瘫康复应遵循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符合儿童发育特点及需求等原则。

简述vojta疗法中反射性腹爬的出发姿势

患儿俯卧位,头颈在躯干延长线上回旋30~45度,稍屈曲。后头侧额部着床,颈肌伸展,左右肩胛及骨盆保持水平位。

(1)颜面侧上肢:外展,肩关节呈135度,肘关节屈曲呈40度,放于颜面前方,腕部在肩的延长线,手半握拳

(2)后头侧上肢:肩内旋,上肢伸展状态放于躯干外侧,手自然位或握物。

(3)双下肢:髋、膝轻度屈曲位外展、外旋,跟骨在与脊柱平行的坐骨延长线上。

简述脑瘫临床症状的主要特点:

1.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2、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3、抗重力运动困难;4、分离运动困难;

5、发育不均衡;

6、肌张力不平衡;

7、原始反射残存;

8、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9、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简述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1、由头向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2、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5、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

6、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以偏概全。

对脑瘫患儿各种姿势进行评价时,对其仰卧位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观察其自发运动的质和量;

2、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是否出现一侧下肢伸展增强和对侧屈曲姿势加重(非对称性);

3、头部的位置,观察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偏向一侧,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

4、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

5、骨盆和四肢,骨盆是否有前倾,后倾,能否完成骨盆随意抬起,四肢是否有分离动作。

脑瘫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运动发育评定。

2、姿势的评价;

3、反射发育评定;

4、肌张力的评价;

5、作业疗法评价;

6、语言功能的评定;

7、功能独立性评定;

8、感知认知评定

第十二章、脑炎和脑膜炎康复

【脑炎、脑膜炎的分类和临床特点】

脑炎分类:

1、病毒性脑炎:虫媒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慢病毒脑炎、可能

病毒性脑炎、其他病毒性脑炎

2、细菌性脑炎:细菌感染:①化脓性、②结核性;

3、真菌性脑炎

4、螺旋体性脑炎

5、寄生虫性脑炎:原虫性脑炎、蠕虫性脑炎

6、立克次体脑炎

脑炎临床特点:

1、急性起病,少数呈亚急性或缓慢起病

2、有程度不等的发热、头痛及呕吐等症状

3、出现轻重不一的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

4、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膜反应

5、有不同类型的运动障碍

6、多伴有散在的或广泛的脑实质性损害的症状或体征

7、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和头颅MRI有助于脑炎的诊断

脑膜炎分类:

1、细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2、病毒性脑膜炎

3、结核性脑膜炎

4、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5、脑蛛网膜炎

脑膜炎临床特点:P230

【思维障碍评定法】:谚语解释、类比测验、推理测验、故事排序测验、问题解决能力测验

【单侧忽略评定法】:二等分线段测验、划销测验、画图测验等

【单侧忽略的康复治疗】:视扫描训练、忽略侧肢体的作业活动训练、忽略侧肢体的感觉输入训练、阅读训练、环境策略等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注意事项】

1、早期注意预防关节挛缩等继发障碍。

2、尽量避免做易引起运动受限的动作。

3、利用残存功能的同时开发代偿功能。

4、利用非瘫痪侧的肢体但不过度用力。

【脑炎和脑膜炎康复治疗原则】

1、尽量早期介入

2、避免加重病情

3、预防继发障碍

4、全面系统康复

5、个体化的治疗

第三章、颅脑损伤康复

【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头痛、呕吐

3、生命体征的改变

4、眼部征象

5、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

6、脑疝

【颅脑损伤主要类型】

1、脑震荡

2、脑挫裂伤

3、弥漫性轴索损伤

4、原发性脑干损伤

5、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的总康复目标】

1、使颅脑损伤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会生活

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2、促进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3、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型】

根据GCS计分及昏迷时间长短,脑外伤分为以下四型

轻型:GCS 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之内;

中型:GCS 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6小时;

重型:GCS 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

特重型:GCS 3~5分。

计分3 ~15分;≤ 8分属昏迷,≥ 9分不属昏迷;得分越低,昏迷越深,伤情越重。【Rancho Los Amigos 认知功能分级(RLA)】

分级:特点——认知与行为表现

Ⅰ级:没有反应——病人处于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

Ⅱ级:一般反应——病人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

Ⅲ级:局部反应——病人对特殊刺激起反应,但与刺激不协调,反应直接与刺激的类型有关,以不协调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

Ⅳ级:烦躁反应——病人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毫无目的,不能辨别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常与环境不相干或不恰当,可以出现虚构症,无选择性注意,缺乏短期和长期的回忆

V级:错乱反应——病人能对简单命令取得相当一致的反应,但随着命令复杂性增加或缺乏外在结构,反应呈无目的、随机或零碎性;对环境可表现出总体上的注意,但精力涣散,缺乏特殊注意能力,用词常常不恰当并且是闲谈,记忆严重障碍常显示出使用对象不当;

可以完成以前常有结构性的学习任务,如借助帮助可完成自理活动,在监护下可完成进

食,但不能学习新信息

Ⅵ级:适当反应——病人表现出与目的有关的行为,但要依赖外界的传入与指导,遵从简单的指令,过去的记忆比现在的记忆更深更详细

Ⅶ级:自主反应——病人在医院和家中表现恰当,能自主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很少差错,但比较机械,对活动回忆肤浅,能进行新的活动,但速度慢,借助结构能够启动社会或娱乐性活动,判断力仍有障碍

Ⅷ级:有目的反应——病人能够回忆并且整合过去和最近的事件,对环境有认识和反应,能进行新学习,一旦学习活动展开,不需要监视,但仍未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能力,如抽象思维,对应激的耐受性,对紧急或不寻常情况的判断等

【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

分级—————简写:特征

Ⅰ死亡—————D:死亡

Ⅱ持续植物状态—PVS:无意识、无言语、无反应,有心跳呼吸,在睡眠觉醒阶段偶有睁眼,偶有呵欠、吸吮等无意识动作,从行为判断大脑皮质无功。特点:无意识但仍存活

Ⅲ重度残疾———SD:有意识,但由于精神、躯体残疾或由于精神残疾而躯体尚好而不能自理生活。记忆、注意、思维、言语均有严重残疾,24小时均需他人照顾。特点:有意识但不能独立

Ⅳ中度残疾———MD:有记忆、思维、言语障碍、极轻偏瘫、共济失调等,可勉强利用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家庭中尚能独立,可在庇性工厂中参加一些工作。特点:残疾,但能独立

Ⅴ恢复良好———GR: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生活,并能恢复工作,但可遗留有各种轻的神经学和病理学的缺陷。特点:恢复良好,但仍有缺陷

【颅脑损伤临床处理和康复治疗的原则】

1、病情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

2、特殊检查:头颅CT或MRI扫描、ICP监测及EEG、脑EP检查

3、脑水肿治疗:脱水药物

4、手术治疗

5、对症治疗与并发症的处理

6、治疗原则:早期介入;全面康复;循序渐进;个体化治疗;持之以恒。

【颅脑损伤急性期康复】

脑外伤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颅内压持续24小时稳定在2.7kPa(20mmHg)以内。此期的康复治疗目标:防治各种并发症、提高觉醒能力、促进创伤后的行为障碍改善、促进功能康复

一般康复处理: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与拍背;指导体位排痰引流;各关节被动活动;

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应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练习;理疗、按摩、针灸、高压氧等。

【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

根据RLA分级标准,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

早期(Ⅱ、Ⅲ):进行躯体感觉方面的刺激,提高觉醒能力,使其能认出环境中的人和物

中期(Ⅳ、Ⅴ、Ⅵ):减少定向障碍和言语错乱,进行记忆、注意、思维的专项训练,训练其组织和学习能力

后期(Ⅶ、Ⅷ):增强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提高在中期获得的各种功能的技巧,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

主要受伤情严重程度、脑损伤的性质与部位等影响;还与患者受伤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临床与康复治疗、患者的年龄与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要考虑到患者的功能表现如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工作、学习能力等;在伤后至少半年(一般为一年)通过随访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