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记叙了一对旧社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剧故事。作者有着极其悲切的抒情基调,是一篇成功的散文诗型的小说。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因她常与“月牙儿”为伴。故称其为月牙儿。“月牙儿”也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征,是文章的抒情线索。透过主人公那自言自语的“叙述”,我们埋藏于心中的同情、怜惜之感不由升起:这是一个悲惨的女性,一个悲惨的家,在那个充满血和泪的社会。文章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笔者试浅析如下:

取材新颖、独特。“月牙儿”迫于生计,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无奈的生活窘况中,她还不忘母亲的生存,甚至于在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这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无奈现实的颓废、消沉,更有永不泯灭的“善”意。这和许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径庭的:她不同于中国古时候那些才艺双绝的妓女形象;没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妇的善终;也没有杜十娘的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于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顾性命地扞卫最后一道防线,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无奈与独有的抗争;她不同于《子夜》中游戏风尘、自作聪明的陈白露;她也不同于《娜娜》里娜娜满足于现状,又放荡其生活,主动腐化不满的现实社会。“月牙儿”近似于一个没有个性,随意生活的逼迫,无怨无诉,奉行“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见其性格。掩卷叹息,让人久久不能相忘。

形式出奇制胜:作者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自述一个暗娼的人生简历。用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在看似平和娴静的叙述中,主人公矛盾、奇异的内心体验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因而其心理刻画细腻、真实、生动。尤其是作者将人物性格的变异,情感的涟渏、认识的突变,命运的巨变等于无声中自然演绎。仿佛一切都是自然的,无可选择的,正确而合理的,但反过来一想,一切变化其实都是残酷的,都是泯灭人性的,社会的罪恶是如此之深!

结局耐人寻味。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作者人性的反映,我们常常喜欢说,善良的作家创作的喜剧故事多些,多情的作家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要说,冷静而理性的作家总是尊重现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自然演变,尊重人物因其外因与内因的作用而合理“成长”命运。

故事的结局,月牙儿没有因性病而贫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举步维艰,作者善意地把她放进了监狱,名为步入囹圄,实为暗娼生活的解脱,况且生活还无忧无虑。但“月牙儿”就是“月牙儿”,此时此景况,她还在想,母亲的日子该如何呢?作者更为犀利的一笔是新官儿既然发誓要干些政绩,立志将暗娼扫尽,多英武豪迈正义之策!然而有营业执照的妓女都还可以照旧营业!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可见,但体恤百姓,关乎人性的良知何在?所以,笔者认为,作者的结尾看似平淡,看似平和,其实犀利至极,他没有鲁迅所创设的祥林嫂在祥和声中离去的浓浓的悲剧气氛,但却依然让读者在内心深处久久感慨,不能释怀。表述诗意含蓄。作者善于创作旧体诗,也写了大量的新体诗。本文,是作者尝试的散文诗的韵味创作小说的典范。文章含蓄、雅致。没有激越的论辩、呐喊,没有愤怒的直叱,字里行间,冷静极了。月牙儿从一个不谙尘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单纯而热烈的少女,最后被迫从妓,这一切都在作者平静的词句中演绎。“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作者对月牙儿的同情、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难掩沉痛和悲愤。

“月”是美好、纯洁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咏之叹之。老舍却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见美好的东西,却偏逢那世道,命运多舛。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纯

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作者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遭逢摧残,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另外,文章语言平白如话,极少刻意的形容之词,修饰之语。在平白如话的表述里,描述了月牙儿不宁静、不幸福的凄凉身世。显然,作者在平淡中写悲怨,在宁静中写悲愤,以诗意的意象托出人间罪恶之事,这与以动写静,以盛写衰,以乐写悲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其独见之处。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读完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片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家乡的抗日生活。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烈的赞美。崇高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即使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粮食,有时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系列电影中都展现了他对于色彩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运用,通过色彩艺术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也可以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其对色彩艺术的成功探索道路。电影中色彩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之上。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早期重要的代表作,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艺术充分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载体,对电影中的色彩设计艺术进行赏析和解读。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 [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他博学多闻,用典 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而且辛弃疾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分,了无痕迹。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其用典旁征博引,多姿多彩,为人钦叹.一首《满江红·席间和弘舍人兼简司马汉章》中有句“天与文章,呀万解、龙文笔力”,虽是称赏他人文章,实乃夫子自道,用以评价辛词,绝不过分。 二、辛词用典多托古喻今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希望“了却君王夭下事甲点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但南宋统治者始终施行妥协投降政策,使他迭遭压抑,倍受摧残,金剑沉埋,报国无门,因此其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也常抒写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许多古人古事,对他时有触动,他便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如《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用三国时期刽据江东、对抗曹刘的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年来风尘劳碌,事业未成先白头的感慨.抒写了不为朝廷重用的孤愤.黄异《中兴词话》评其“铁心石肠发于词气间,凛凛也”。《八声甘州,戏用李广事,斌以寄之》作于辛氏晚年被废置于上饶时,他读《李广传》.由此引起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慨叹。上片“恨漏陵醉尉”用典,表达对李广受派陵尉欺侮的同情,“桃李无言”则表达对李广的崇敬;下片写自己不甘罢职投闲,而希望像李广那样短衣飞马,谈笑慷概,再以“甚当年,健者也曾闲”聊以自慰,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如此用典,借古讽今之意甚明。他的门生范开为其词集作序.云:稼轩作词“果何惫于耿词哉?直陶写之具耳”,道出辛弃疾的创作动机。所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 三、辛词用典灵活多样 用典乃是“不指明出处地采用古人的语句或故事城幻,这样的采用。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十分讲究技巧。辛弃疾师法古人,又兽于创新,对各种用典之法驾轻就熟,兹举数端: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 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 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 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 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长恨歌》美学赏析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学号:33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 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摘要]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风格雄奇刚健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乐意帮忙。在以普通事物为创作内容时,给予词作更深入的内涵,给人一种刚柔相济,摧刚为柔的美感。 一、雄深雅健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中饱含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自身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接受教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辛弃疾创造出来的词的意境更为雄奇开阔,他生动而夸张的想象更吸引人,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词人的笔下,沙场秋点兵被信手拈来,高亢的军威和如火的战斗激情被喷射而出。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全词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后

两片语意贯通,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全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的词风,可以说是辛词的代表之作。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愁之情,身无报国之门的词人在朋友离去之后,把盏浇愁,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他抽出宝剑,拨亮油灯,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少时的作者,英勇无敌,曾率领数十骑于敌营中擒拿叛徒。嘹亮的号角声直冲云霄,辽阔的土地上,士兵们正在分食肥美的烤肉。此时鼓瑟共鸣,反映边塞生活的雄壮的军乐响彻天际。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这首词有力地表现了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结尾又融入了悲凉的基调,使词意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精神。”因而构成了辛弃疾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而苏轼的豪放风格本身就是其性格的体现,跳荡流溢的奔放中展现着他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他把那样自在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相对于苏的豪迈洒脱,辛弃疾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慷慨悲壮、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文武双全,从小励志上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现实让他没能实现理想,人生理想的破灭使他的内心长期压抑,他的词风自然而然是豪迈中带有悲壮,澎湃而又忧思,沉郁而又苍凉。政治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黑暗势力的排挤打压,决定了他的词不能像苏轼那样旷达洒脱。从岁月流逝中他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壮志难酬,他的内心越来越压抑和痛苦,这种痛苦无人诉说,他只有在自己的词作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辛弃疾词作中彰显军人风范,那种勇毅和刚强不是普通人所能表现出来的。像“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马革裹尸当自暂,峨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等,无不表现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气冲牛斗,并且与那些和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勇士,他给予高度的赞美。他的英雄情怀与现实的绝望交织在一起,大起大落,给人感情上以强烈的冲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上片即景抒情,缅怀历史人物,寄托个人感慨。作者登上北固亭,纵览“千古江山”,凭吊历史遗迹,自然要联想到在这里出现过的建立英雄业绩的孙权和刘裕。面对南宋偏于一隅的现实,作者对孙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品中的代表作。一篇长恨有风情,体现了它的伟大的爱情主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至今仍广为传诵。然而一篇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应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我就浅析一下《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情节 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起因,统领了全篇,故事由此展开。全文可分成四段,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写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与唐明皇的爱情。他们整日沉迷于儿女情长,甚至“从此君王不早朝”。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东望都门信马归”为第二段,写了由于唐明皇因美色而荒于朝政,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马嵬坡唐明皇被逼无奈只有痛杀杨贵妃。从“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唐明皇回来后还是放不下杨贵妃,朝思暮想,以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他,可“魂魄不曾来入梦”。至此,已经将情节写得动人心魄,但文章并没有结束,而笔锋一转写出了以下的故事。因此,文章的第四段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诗人借助想象构造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境界,将情节又一次推向高潮。玄宗在道士的帮助之下在仙境中找到了杨贵妃,在那里又一次地再现了杨贵妃的姿容,并重申前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至此,文章才结束,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但又自具首尾,以李杨二人的爱情始,又以李杨的爱情终,可谓情节完整,自具首尾。 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长恨歌》对杨贵妃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完整鲜明。主要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来完成的。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女“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的倾城倾国。 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较鲜明全面。文章前部分主要写现实中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三千宠爱在一身”以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贪恋美色,无心料理朝政,更为过分的是“姊妹弟兄皆列土”。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就这样引发安史之乱。事发过后还无心悔过,甚至整日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作为一国之君,这种荒谬的行为,实在让人痛恨。然而,从作者的描述中,又可以看出唐明皇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之前对杨贵妃的宠爱不说,后来只看对杨贵妃的思念就足以证明唐明皇对这份爱情的坚贞。回来之后,他整日沉浸在思念中,甚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还不够,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就找道士帮忙去寻找,通过上天入地,终于找到了,并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此不再分开。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对唐明皇的言行与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了唐明皇的两种鲜明形象。 三、具有乐府歌行体的特色的语言 篇幅可长可短是歌行体的首要特点,《长恨歌》全篇有一百二十句,篇幅较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文中开头就指出唐明皇好色,从而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故事,叙述中既完整地记叙了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提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彩夺目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奇幻与奇趣。 一、奇特瑰丽的幻想 1、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饱蘸奇幻,游戏笔墨,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超凡入世的英雄形象。 3、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奇幻的描写中显出常情常理,折射出世态人情。 4、源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 二、诙谐玩世的奇趣 1、《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 ②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2、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 3、神情、人性与自然情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

的动物特征的描绘。 4、《西游记》的童真童趣有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就是幻,一就是趣;而不就是一般的幻,就是奇幻,不就是一般的趣,就是奇趣。 奇特瑰丽的幻想 一、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流沙河县八百里浑波涌浪,

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词的艺术成就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7965073.html, 2012年01月19日08:59 来源:中国文学史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 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而下面这类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上片)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 度美和崇高美。

4.1 《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 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此而已。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学校:鸡西大学 院系:文法系 专业:11届语文教育 姓名:张同军 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指导老师:吴嬗婷 答辩考号:205 2013年3月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 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

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一)叙述视角 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比如“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作者眼睛就是“父亲”的视角。又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正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二)叙述策略 有评论者指出:“莫言并未使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将整个故事一块块地切分,在每次事件中间穿插进暴力渲染及一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如此切分,拼合,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胃口。”在《红高粱》中,作者一开始使用倒叙的写作方式,写“我父亲”跟随“我爷爷”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兵的汽车队。在这一章节里,交待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而在每一章节中以及章节俞章节中,作者又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技巧,如在写到“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升入天堂时,通过“高粱地”这一特殊场景随即联想到“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结识也是在高粱地里,于是时间倒转,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虽然在时间结构上略显散乱,但却衔接自然。 (三)叙述时间 《红高梁》在叙事上采用了“心理时间”,让读者随着“我”的“心理时间”一起去感受。这种叙事方法是在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肢解。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更自如地反映深刻的心理状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更深入地潜入人物的灵魂,在文艺作品结构上,通常就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使好端端的传统故事变得面目全非,使明白晓畅的情节变得陌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