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薅羆袈袀蒂膄蒇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杨辉,任福海,袁甜,冯春明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丹东118000)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 又称红螺、海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脉红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

2010年8月,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反复论证,从生产角度开展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旨在通过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解决人工增养殖苗种来源问题开辟出一条新路,为未来规模化的苗种生产和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提供技术储备。2011年,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实施了该项目,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成功培育出平均

壳高5.4 mm幼螺174.6万个。

1材料和方法

亲螺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壳高10~12 cm,平均体重250 g。亲螺性腺饱满,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乳黄色至浅黄色。脉红螺雌雄异体,性比约1∶1,外观从交接器的有无可分辨雌雄。

为保证浮游幼虫营养需要,促进生长,选择营养价值高的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为培养品种。底栖硅藻培养:用波纹板培养底栖硅藻,以满足脉红螺幼虫附着初期的摄食需要。动物饵料培养:进行杂色蛤育苗,以软泥为附着基培育杂色蛤稚贝,作为脉红螺食性转换后稚螺的饵料。

1.1饵料培养

,一级培养在5 000 mL三角烧瓶中进行,二级培养在56 L白塑料桶和18 L矿泉水桶中进行,三级培养在水泥池中进行。为解决高温期饵料培养易污染及雨季光照不足,单胞藻生长缓慢的问题,三级培养采取高密度接种,以尽快达到投喂密度,接种比例1∶30~50。

000 mg/L次氯酸钠处理24 h后洗刷干净,每架10片置于水泥池底,加入过滤海水,添加10~20 mg/L的底栖硅藻营养盐,培养水深50~60 cm,每5 d全量换水一次。7月中旬将采集的藻种洗刷下来,用200目网袋过滤后用于扩大培养。

cm的杂色蛤作为种贝,阴干刺激产卵,待20 h受精卵发育成D型幼虫后,选取上层健壮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7~8个/mL。以金藻为开口饵料,幼虫壳长150 μm以前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为饵料,150 μm以后添加扁藻,每日投饵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每日换水2次,每次50%。幼虫

壳长达到200 μm时开始倒池附着。附着基采用微细的软泥,搅拌成泥浆后用1 000 mg/L次氯酸钠消毒处理24 h,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用200目网袋洗到附着池中,形成厚度2 mm左右的附着基,然后倒池附着。幼虫附着期间的管理与浮游期管理相同。幼虫经6 d全部附着后,进入附着稚贝培育阶段。稚贝培育水深50~60 cm,每日换水1~2次,每次90%。培育用水改为从沉淀池直接进水,经200目网袋过滤,完全利用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培育稚贝,培育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适量补充水产专用酵母。

1.2脉红螺人工育苗

亲螺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壳高10~12 cm,平均体重250 g。亲螺性腺饱满,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乳黄色至浅黄色。脉红螺雌雄异体,性比约1∶1,外观从交接器的有无可分辨雌雄。

亲螺入池水温24 ℃、海水比重1.020、pH 值8.1。亲螺经洗刷后,用20 mg/L 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0 min,放入水泥池暂养,暂养水深80 cm,密度13.7个/m3。以鲜活杂色蛤为饵料,投喂量以池中有剩余为度。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螺、残饵及粪便。

,交配1~2 d后,雌螺开始在池壁上产出长条形卵袋,卵袋长约2~2.5 cm,外观乳白色或乳黄色,多个卵袋聚集成簇,呈菊花状。受精卵近似圆形,卵径210~230 μm。脉红螺在繁殖期间反复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袋少则几十个,多则300多个。交配与产卵期间,每日全量换水2次,中等气量充气。当产卵数量达到要求时,取出亲螺,终止产卵。

,在水温19~26 ℃、比重1.020~1018、pH 8.0~8.3、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条件下需要21~23 d。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在卵袋内液中逐步发育为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