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

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

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城市总体规划

(4)城市道路设计

(5)城市居住区规划

9、教学重点:

(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2)城市居住区规划

10、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

11、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

12、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

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形式新颖:采用深入浅出,亲自示范并指导个人的教学形式,并相互参与讨论与学习,交流经验。

(4)安排课外写生:一学期中安排几次室外写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并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15、课后反思:

详见每个章节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产生的根源及原因,了解城镇化的定义及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化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难点:城市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

(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例:我国的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

——群居·文化·宜居

2、城市的形成

A,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

B,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C,早期城市的职能:

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D,城市的选址

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

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

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1)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

2)工业革命使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不再受动力、原料等的限制,人口也出现了短期内由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1850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总人口2750万,其中,城镇人口2062万,农业人口688万。

3)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先从英国开始,继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接着是美国与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100多年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P9)

·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

·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仓储用地;

·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

·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3.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

4. 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5. 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 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战后重建对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

·人口增长与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兴起;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

·城市永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复兴。

1、城镇化的含义(P1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的本质(表现特征)P12

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人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

第四,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

附: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推拉因模式——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卜贡杰(Mabogunje)模式(1970)——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课后反思

在城市与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和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类,综合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让同学彻底掌握此部分,下去还有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解和学习。

作业练习

绘制并比较古代周王朝以来城市规划的模型图。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典型城市的规划形态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掌握国外古典及近现代城市的主要规划布局模式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难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古代及近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

(1)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

(2)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途径

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是改良主义,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立法、政府行政为代表的公共干预,改善劳动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三是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或与现实妥协,或被现实排斥。

近代城市规划的诞生

(1)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出面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可以限制私权自由来维持城市健康环境。

(2)近代城市规划开端: 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定。

(3)近代城市规划诞生: 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近代城市规划,作为源于对恶劣城市环境的改造和对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改良运动,逐步演变成了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P27)主张废弃私有财产观念。欧文在十九世纪初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于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方案。建议居民人数500-1500人,耕地每人6亩。新协和村呈正方形围合院落,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产品集中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有。

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1829年,傅立叶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他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的空想比欧文更极端,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构成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871年,法国钢铁企业家戈定(Godin)力图把傅立叶的思想变成现实,在法国盖斯为其工人建设了“家庭斯泰尔”。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并期望通过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实现,体现人与环境互动的质朴思想;

其次,社会改造的首要目标是大众阶层,其日常生活模式是未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三,对集体生活与协作的强调,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四,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田园城市理论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着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同时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时期。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①有永久性农业用地包围城市;

②限制单一城市人口规模;

③实行土地公有,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社区享有发展红利;

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就近就业。

20世纪初,霍华德组建“田园城市有限公司”。他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尔思始建于 1902年,由翁温(Raymond Unwin)和帕克(B-erry Parker)设计。政府采纳了霍华德建议的集资方法,即从农村获得地价较廉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增值使新城公司按期偿还借款,再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建设。莱契沃尔思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征得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90公顷,规划人口万,但到1917年,人口才达万,与设想相距甚远。

韦林田园城市——1920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36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 50000人,也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城郊居住区——翁温和帕克1905-09在伦敦西北的Golders Green所建。这不是一个田园城市,而是城郊居住区。被指背离了田园城市思想。居住区内兼有各类住宅,从公寓大楼

到小住宅,都经过精心设计,富于变化又十分和谐,是20世纪初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3、卫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 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1927年翁温主持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技术工作,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地方圈住,不让再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卫星”城镇中去。英国田园城市协会过去曾提出过这种解决伦敦发展的办法,现在被翁温的“卫星城市”理论所肯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勒·柯布西埃,新建筑运动倡导者之一,被称为“狂飙式的英雄”,把现代建筑运动乃至城市规划运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

现代主义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主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

第一、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换取大面积开敞空间来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以减轻中心商业区压力。

第四、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铁路、人车分流、高架等)。

城市规划五要点:

a、功能分区明确。

b、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

c、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透)。

d、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

e、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采用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来疏散中心;改善交通;提供大量绿地、阳光和空间是方案追求的目标。

1925年巴黎中心区Voison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

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广亩城市——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的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 )》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赖特在1920,30年代成为一名社会革命者,但他并未参加社会主义的左翼阵营。相反的,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而他的社会思想的物质载体就是“广亩城市”。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昌迪加尔(Chandigarh,1951年)——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

《雅典宪章》(P32)

1933年在雅典召开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观点。

《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最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起到了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5、《马丘比丘宪章》(P33)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 在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宪章正文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施、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部分。

主要改进观点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性不应机械分区而割裂;居住功能应注重各社会阶层融合;公交优先政策;应重视环境与文化保护;技术是规划手段不是目的;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等。

附:《北京宪章》

1999年北京召开第20届CIAM大会,通过了由吴良镛院士起草的《北京宪章》。

回顾了20世纪的“大发展”和“大破坏”,对21世纪“大转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予了客观的估计和中肯的警告。

问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建筑失魂。

对策: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多层次的技术建构以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文化多元: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整体的环境艺术;全社会的建筑学。

6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理论:一种以完备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组织方式。

该理论包括6个要点:

(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游憩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7 有机疏散思想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一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OrganicDecentralization)理论。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应用以开辟绿地。个人“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的布置,“偶然的活动”则作分散的布置。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性规划方案,而是对城市发展的哲理性思考,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

课后反思

60-70年代,以Lewis·Keeble的为代表,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规划

程序从现状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方案提出与比较评价、方案选定、各工程系统的规划编制,步步相扣,同时辅以大量的数理模型描述预测城市发展模型,强调城市规划的理性。批判。这些都是我们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同学们可以下去多多自学这方面的方法和思维,以便打好专业基础。

练习作业:学习和分析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第三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教学目的

掌握城市用地的等级评定,掌握城市用地的十大类构成,掌握城市规划的三个经济指标。

二、教学内容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各类用地的布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标准

难点:城市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P183)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通常包括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和已列入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的土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P183)

①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移动的特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和不可再生性。

②社会属性:城市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是政治和社会权力在空间

上不同程度的延伸和表达。

③经济属性: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特定的环境与地

点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形成经济潜力的差别,并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法定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支持和保障,使城市土地具

有明确的法律性质。

3、城市用地的价值(P184)

(1)使用价值

城市土地上可以施加各种城市建设工程,用作城市活动的场所。城市用地的形状、地质、

区位、高程,及土地所附有的建筑设施等状况,将影响到土地使用价值的高低。

(2)交换价值

城市土地可以作为商品或其某方面权力的有偿转移而进入市场,这种价值转换通常以地价、租金或费用为其表现形式。

自1987年底我国城市开始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土地经济的产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4、城市用地的区划(P184)

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

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1)行政区划: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2)用途(功能)区划:对城市用地各地块进行的功能和性质的划分。是城市规划成果的基本表达。

(3)房地产权属区划:由地产或房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地区划,是城市规划需要参照和慎重对待的依据。

(4)地价区划:按城市用地的条件进行价值鉴定并由此作出城市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划。城市基准地价区划既是城市规划过程需要兼顾的因素,也是城市规划成果的价值外现的形

式之一。

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1)城市用地的归属——“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管理法》

(2)城市用地的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4、城市用地的选择

附:

1、城市与自然环境(P188)

(1)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2)自然环境条件的变迁关系到城市的兴起,也可造成城市的衰落;

(3)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形象特征;

(4)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有直接影响。

城市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包括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房屋、工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娱乐生活设施在内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P189-203)

(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等。

城市用地要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溶洞、采空区等地质构造。

(2)水文条件:江河水文条件;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

①保持江河湖泊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护其原始水文特征;

②根据不同城市建设条件及设施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防洪标准;

③采用渗透性铺装、增加绿化、水面,提高下垫面透水性;

④结合绿化合理利用自然水体,成为城市景观与休闲场所;

⑤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地下水源,建设用地布局应与地下水流向协调;

⑥选择地基承载力适于城市建设,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良好且不影响建筑基础等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地区。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与湿度等。

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4)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P202)

①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平面结构;

②地面高程与高差是对制高点利用、竖向规划、排水与防洪等的设计依据;地面坡度会影响排水、道路设计、工程强度等;

③地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明显;

④地形与城市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更合理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

⑤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P204)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用地评定的要求

①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定;

②用地评定既要有建设视野,也要有人居视野;

③用地评定要有环境整体观,关注环境要素间作用与后果;

④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⑤因地制宜,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并对次生、后发、联动影响作出评价。

(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P20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31条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在评价城市用地的建筑适宜性时,将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程序:

①明确评价目的;②确定评价对象;③划分评价单元;④选择评价模型;

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⑥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及得分准则,进行标准化处理;

⑦确定指标权重系数;⑧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或分类。

4、城市用地的选择(P206)

(1)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建设现状和使用:已有建筑物及其状态等;

②重大基础设施: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

③区域关系: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

④市政配套设施:用地周边区域水电气热供应网络及路桥等;

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用地用途规定及调整可能性;

⑥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背景基础和环境质量及其影响;

⑦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的存在状况及保护规划与规定;

⑧社会问题: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2)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P211)

①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与规划要求;②选择有利的地质地貌条件;

③保护自然生态结构及人文历史资源;

④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形成、经济发展及区域协作;

⑤有利于协调未来的发展与旧城关系。

附: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有意识地避开生态敏感地带;

②结合自然地形、水系特征,适当保留山体、绿地及自然状态下的水面(图底关系);

③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利用山体、河流等作为天然界限,采用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

第二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1、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90)

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

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

R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C 公共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

M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W(物流)仓储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T 对外交通用地( Transportation)

(S 交通设施用地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

S 道路广场用地( Road, Street and Square )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G 绿地( Green space)

D 特殊用地( Specially Designated)

E 水域和其他用地( Water area and others)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

R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M 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W 物流仓储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 交通设施用地(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

U 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G 绿地( Green space)

第四节城市用地的构成

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出的用地形态。(P215)

课后反思: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的集中区域。本着安全、健康、便捷、舒适、宜居的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对城市规划用地的选择必须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条件评价,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法律诸属性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作业练习:掌握城市十大类用地的分类及代号和所包含的小类。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及深度,了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优选。

二、教学内容

城市结构形式

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

难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城市结构形式

一、总体规划的作用与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 近100年前,城市规划师托马斯.墨森(Thomas H.Mawson)为卡尔加里市做的城市总体规划,在100年后的今天,当卡尔加里早已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加拿大第五大城市时,整个城市却仍然保持有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不得不归功于100年前所做的城市规划。我们在感叹城市规划师的远见卓识外,是否还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学习呢?分析卡尔加里城市规划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规划师、政府、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是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法律的保障则是坚强的后盾。 关键词: 卡尔加里百年规划托马斯.墨森 引言: 城市规划不是城市以巨大的费用推倒重建的过程,而是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的合理预测和规划。当时机成熟时,我们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城市。 ——摘自《托马斯.墨森在卡尔加里的演讲》(1912年) 背景: 加拿大新兴的工业城市卡尔加里位于大艾伯塔省南部落基山脉东麓,是艾伯塔省经济、金融和文化的中心。卡尔加里一词的意思是“清澈流动的水”。这里早先是一个牧场,二十世纪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从最初的4.4万发展成为96万,从占地 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 到72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凭 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辉煌蓬 勃的石油工业,排名居世界前十位 的人居生活环境,卡尔加里如今已 成为享誉世界的加拿大第五大城 市。而近年来仍以平均每年吸引 25000人口移居的速度不断扩张 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急速生长的 过程基本上保持了平稳、有序、按 部就班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时间回到1912年的春天,英国城市规划师托马斯.默森受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政府的邀请来到卡尔加里,为市议会及部分市民阐述他的规划思想。同年年底,他被雇用并随后完成了卡尔加里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卡尔加里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控制性初步规划”。后来称之为墨森规划(Mawson Plan)。当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查看卡尔加里城区用地规划图时,近百年前的默森规划的影子仍清晰可辨。今天卡尔加里的城市道路网、快速交通干线、公交系统、城市景观、河流保护、开敞绿地、公共基础设施、中心区控制性规划、城市天际线设计和城区

城市规划原理的认识

城市规划原理的认识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理论课,而且是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该课程是指导建筑设计对建筑环境的认识、城市建成环境的认识以及掌握城市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方法等专业知识与设计技能学习的基本原理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的内容及其方法。 要求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认识,掌握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城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调查、预测、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原则、要求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与各门专业主干科均有紧密的联系,如建筑学原理、中、大型建筑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 1.居住区规划原理以居住区的认识和规划设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在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之前,有三个星期的居住区认识实践,

保证了学生对居住区和居住区规划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比较理性的和理论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居住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的构成及影响居住区组织与布局的各项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规划结构和居住区各项要素的规划安排的角度来具体阐述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典的居住区规划组织理论、已经建成的居住区的规划特征及其使用的效果和当前居住区规划的实例及其规划方法等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知识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分析等有机地结合在课程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经典理论和当今实际运用的动态,与接下去一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对城市的整体认识以及总体规划规划研究和设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认识城市、组织城市以及改造城市的思维方式和规划手段,在此基础上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过程以及方法。因此,在课程的组织上,首先介绍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做什么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建立城市的总体概念,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的调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教授,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城市的思想方法和具体手段,然后通过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等方面认识城市发展和对城市发展的安排,确立城市发展的多维视角,最后从城市总体布局和城市结构、城市形态等方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 试卷B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分,共 分) 、城市规划——一 、地基承载力—— 、居住用地—— 、环境容量—— 、城市总体布局——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分) 1、城市产生于(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向封建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下列关于居住用地选择,错误的是 。 .用地数量与形态应考虑其适用性 .注意与工业等就业区的相对关系 .布置在较繁荣的城市中心地段 .尽可能布置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 、《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规定,盲人学校属于 。 .体育类 .医疗卫生类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行政办公类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唐长安城较为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换( ) 、中轴线对称 、大套方城、宫城居中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用同一种管渠混合后汇集后,全部送至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的排水系统,指的是( ) 、直泄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全处理式合流式 、完全分流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 。 规划文本和附件 图纸和附件 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文字说明、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 )是我国目前道路上所普遍采用的断面形式。 、一块板 、二块板 、三块板 、四块板 、下列关于仓库规划布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油库应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布置 供应仓库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4175 课程负责人:孙晶王海军 课程中文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制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熟悉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居名点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定义 重点讲授: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化 内容: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重点讲授: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三节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重点讲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内容: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重点讲授: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五节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内容:建国后城市规划的回顾,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内容: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的特点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内容:如何进行调研工作,基础资料的内容 重点讲授:如何进行调研工作 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 内容:城市规划的层面,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的审批 重点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内容: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城市规划与农业区划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内容: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城市其它系统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社会系统和产业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内容:城市用地的概念和属性,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选择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内容: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的构成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内容:居住用地及布局,工业用地及布局,公共设施用地及布局,仓储用地,城市绿地及布局,城市郊区用地及其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重点讲授:居住用地及布局,城市绿地及布局 第五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城市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城市更新重点讲授: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讲授:城市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城市就是园林专业学生施展才能的主战场,但长期以来,我们学的却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园林设计主要以微观园林的形式体现,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风景园林学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与从微观到宏观的规划设计理念。在此理念下,我们如何学好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如何将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协调起来并融为一体,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城市的哪些方面,学习掌握城市规划的哪些原理,这些原理对优化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等。 在未接触城市规划原理前,我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相差甚远;此外,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繁多且比较枯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就是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我们在学习该课程时也应该侧重,我们比较重视传统园林课程,但对城市规划方面则缺乏应有的认知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学习完城市规划原理以后,提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理顺城市规划理论的源流及其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1、1城市规划理论的源流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始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虽然除少数都城外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规模一般不大 , 但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无疑也凝聚着建设者的规划思想。这在《管子》中有大量的相关文献记载。在唐朝的长安、元代的大都与明、清两朝的北京等地,古代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许多国家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中国、埃及、印度与希腊,就已有城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docx

1防护绿地:城市屮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圉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3服务半径: 4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5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 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6日照间距: 7居住绿地8 CBD:屮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9城市流动人口 10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简述下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2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可分几级?其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 米? 3旧居住区道路沿线改建要考虑哪些方面? 4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分为几类? 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闱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5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6简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7从城市用地布局考虑,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8简述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考试大%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坏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9简述矿山城市的规划布局的基本特点? (1)矿山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由于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 (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10简述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方法? 11阐述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中区新公寓的道路规划现状说明其优缺 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并请用简图说明住 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的几种布置手法? 13居住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哪几方面要求?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 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 2 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 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 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 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 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 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

相等。. 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 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 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边坡加固 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 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绪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4、了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工程规划与经济因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学知识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四、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的底线纲领----永续城市 城乡规划的高线纲领----和谐城市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发展的规律 3)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2、掌握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 2 城市规划的编制 2-1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全国、省域、市(县)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2 城市总体规划 2-2-1 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

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三)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重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2-2-2 分区规划 (一)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分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

《城市规划原理1》课程教学大纲

田园手绘中国最具专业的考研快题表现与设计机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1)》课程教学大纲 (34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并对国外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城市住宅区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重点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同时亦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内容。 四、教学及习题、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讲解和城市住宅区考察三种。习题以综合性的住宅区考察报告为主。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城市规划初步》,其后续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该课程是城市规划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六、学时分配 田园手绘中国最具专业的考研快题表现与设计机构

田园手绘 中国最具专业的考研快题表现与设计机构 田园手绘 中国最具专业的考研快题表现与设计机构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建工 2001; 2.《城市规划概论》 郭彦泓 建工 1984; 3.《国外居住区规划实例》 建工 1982; 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邓述平、王仲谷 建工 1996; 5.《城市的发展过程》 建工 1983; 6.《交往与空间》 (丹) 杨 盖尔 建工 1995; 7.“Housing as People’s Matter”, 1986; 8. 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规范与标准。 八、任课教师 1、周俭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历史遗产保护规划设计。 2、于一凡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与开发。 九、主要研究成果: 1)Organic Renewal & Housing Construction – Take Shang hai as a Example , Jou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Vol16,2000年; 2)巴黎贝西地区的更新与开发,时代建筑,2001年; 3)新加坡的居住环境设计,城市规划,2001年; (4)城市住宅的社会学研究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2002年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