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是核心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是核心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是核心

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管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探讨未来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准服务”,即高水平、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全谱系服务、全过程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不再是论文、专利、项目数量的比拼。这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具备独特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即科学、法律和商业的复合背景,特别要加强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精准服务;科研管理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一直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生产技术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和基石。邓小平在1985年就肯定了马克思说过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在1988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技发展现状得出的科学论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科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原始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29.9%,超越英国和德国前进到世界第2位;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时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占世界的份额提升了5.7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热点论文数为703篇,占世界总量的25.1%,世界排

名保持在第3位[1]。我国研发人员的全职当量全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多、俄罗斯的四倍多,“科技大国”的评价可谓当之无愧。

然而,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研发投入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丰硕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掩饰中国产业界存在的问题。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青蒿素为例,可谓中国在医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向世界证明医学实力的一个窗口,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青蒿素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中国丢掉了金额多达几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当时的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专利保护意识,加上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医药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门槛,导致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成果在论文发表前没有得到及时进行的专利保护。美国、瑞士等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根据中国论文披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纯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申请了一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称,截至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诺华协议到期时,诺华已经通过这一合约提供了七亿人份的青蒿素类复方或联合用药[2]。作为青蒿素原料与原创药物发源地的中国,这样的现状既令我们遗憾,也值得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反思。

近年来,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日益重视,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2015年首次突破百万件,2016年增长达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已经几乎相当于美国的2.5倍。但不可否认的是,造成中国专利数量增加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专利数量的要求常常出现在各类政府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科研项目结题要求中,专利也可以作为职称

晋升或积分落户的评价指标,地方政府对专利申请授权给予奖励和资助,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从管理角度而言,对数量的统计和应用往往简单直接,但是这样会导致我们忽视专利真正的价值。专利的本质应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撰写应是以诉讼为目的,脱离本质和目的的专利必然会失去其商业价值。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必然不会随着专利的激增而大量产生。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则是未来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提出未来的科研管理应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准服务”,即高水平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全谱系服务、全过程服务,不再注重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和项目数量等量化指标,实现管理重心的全面前移和下沉。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1.高校大部分缺乏专门的二级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二级机构,而是在科技处或科研院等科研管理部门下设相关科室进行管理。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42所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而在42所“双一流”高校中仅有7所设置了专门的二级机构负责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管理工作,分别是北京大学的科技开发部/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和技术转移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的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

作办公室、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研究开发院、武汉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郑州大学的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

2.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对知识产权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过程管理和数量统计的表面。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的统计、科研津贴的核查、科研奖励的发放等方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有意无意地选择回避[3]。目前,即使设立了专门的二级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还是以行政人员为主,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来判断发明是否具有潜在商业价值或在申请高质量专利方面提供增值服务,工作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提高。这就导致我国高校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很多都由研发人员自己“双肩挑”完成,他们通常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法律、资本、市场等一窍不通。而在国外最为优秀的成果转化机构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中,汇集了知识产权管理、法务管理、商务营销、财务、经纪等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他们分工明确,使技术转移活动的价值产生倍增效应[4]。此外,管理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的不健全还会导致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的缺失造成高校广大科研人员只注重成果的创新,普遍忽视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及权利的市场推广,或者是专利质量低下导致的保护壁垒不足,从而容易被竞争对手绕开,最终结果就是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准服务

1.精准服务强调“个性化、全谱系和全过程”

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国家之间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知识产权也已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未来科研管理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准服务。这里借用了“精准医疗”的概念,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5]。精准医疗的重点在于“精准”,不仅仅是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更要重视疾病的个性化特征和用药的高度精准性。对于精准服务而言,重点同样在“精准”,强调“个性化、全谱系和全过程”,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前提,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用是核心。

第一,个性化要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科和处于不同阶段的科研成果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就技术转移而言,各地方、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优势有侧重地发展,形成有特色的方向,无所不为的转化是不专业的、效率低下的。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凭借其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强大的优势带动了硅谷的兴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靠生物医药、植物科学等领域先进技术的就地转移逐渐形成了“生物谷”[6]。作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人力资源配备、战略规划、收入分配和制度方面都应形成特点,对症下药。第二,全谱系指服务要覆盖高校人才的全系统,从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到学科带头人,满足不同阶段的人才和人才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第三,全过程强调管理和服务必须前移和下沉,从上游抓起,从源头入手。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需要包括从立项跟踪、专利撰写、评估、增值、市场推广到谈判,而非仅仅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将部分工作外包给各种服务机构,如专利事务所可以参与专业文献的检索和专利性的判断,法律顾问可以协助起草技术许可合同,风

投公司和咨询公司可以参与评估专利价值和确定合适的商业模式。为了有效管理和避免潜在利益冲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该成为有效联系科研人员与相关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枢纽,负责各种合同或协议的谈判,包括专利许可合同、选择权合同、股权合同、保密协议、材料转移协议、合作开发合同等,在产业化方面应促进与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合作[7]。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同时具有科学研究、法律法规、市场转化等方面的复合型背景。

2.复合背景、全球视野是未来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015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解决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问题,消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掣肘。但要更加提倡科技成果转移,不仅是在政策上激励科研工作者,而且更要加强技术转移人才特别是国际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这恰恰是目前高校急缺的人才,也逐渐成为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瓶颈。

未来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第一,以自然科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作为起点,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熟悉科研的全过程;第二,具有MBA或法律方面的学位或相关培训经历;第三,在此背景下,经过几年的工作积累,培养法律和商业判断力,用于应对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中的各种问题;第四,具备全球视野,拥有相关职业资格,如国内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和国际认可的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RegisteredTechnologyTransferProfessional,RTTP)。

3.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是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对于正在掀起的新一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热潮的中国而言,与国际对接是必然之选。RTTP在国际技术转移行业独具权威,由全球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AllianceofTechnologyTransferProfessionals,ATTP)认证、考核及颁发,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通行有效。ATTP由普雷塞思技术转移中心(PraxisUnico)、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欧盟技术转移经理人协会(ASTP-Proton)和澳大利亚知识商品化组织(KCA)四大技术转移组织在2002年联合发起,目前已有包括南非、瑞典、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国的10个成员加入。它成立的使命是在行业内统一、培训和加强一种全球性的体系,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从业者,为他们从科学研究到市场的技术转移中提供支持和帮助。RTTP自2002年推出,迄今全球只有三百多人通过资格考试,其中仅有一名中国人。

RTTP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从业者提出了不同的申请要求:对于初级从业者(1年~4年),需要完成由ATTP联盟成员或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授予的60个学分,以及用1,000字描述个人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转移的相关成绩,并且至少要在技术转移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满3年;对于中级从业者(4年~8年),培训的要求不限于RTTP的学分,也可以用其他认可的培训经历,对于个人的经验、训练和资格的评估将会基于个案的情况灵活进行;对于高级从业者(9年以上),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三项:第一,拥有机构的技术转移相关的高级职位;第二,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完成重大的许可或合作协议,或股权融资交易;第三,作为发起人或领导完成3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技术转移案例;第四,为

ATTP联盟成员开发至少3门课程或研讨班;第五,发表多篇与技术转移专业相关的同行评议的、具有领导思想的论文。[8]

RTTP的申请认证全流程为技术转移从业者提供了一套规范的框架体系,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角色、判断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正是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大环境下对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除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等几所以技术转移闻名的大学外,大部分大学很难在管理人员中找到在科学、法学、商学等多方面都接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才。所有这些技能在市场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而大学由于其特殊的背景,要得到这些人才只能以低于市场价的薪水和大型企业竞争。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想方设法突破培养、招募和薪资方面的限制。

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及指导意见,为科技成果转移拓宽了道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有利环境,更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2016年,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但是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存在一些障碍。随着政府日益充足的研发投入,已逐渐改变过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游无水,下游造桥”的状况,投入和产出应基本是正相关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通转化渠道,首先在管理上有所突破,加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管理,更多与商业化服务挂钩,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目的,不再比拼专利、论文、项目数量。对于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整体能力水平,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针对现有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派出学习交流;二是长期的人员储备应从大学阶段开始,培养复合型人才。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和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新设置了科研管理(ResearchAdministration)硕士学位[9],对于申请者的本科学位方向没有任何要求,课程除了常规的项目和经费管理、组织、统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商业、合同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