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教师版)

认识放大镜和显微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认识到晶体的形状和特性。

2、学会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3、了解到细胞学说内容

4、了解到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

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掌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

活的改善。

第一课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答:方法有两种:①;

②。

2、放大镜的作用:

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四、13世纪,英国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是将两个放大镜相对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知道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

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4、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P 11 )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了一块木片的结构,发现并命名了。(P 12 )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⑴取标本的方法: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然后再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教材P13最上方图}

⑵制作装片的方法:

Ⅰ、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上一滴清水;

Ⅱ、用镊子把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Ⅲ、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注意不要有气泡);

Ⅳ、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Ⅴ、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如不用显微镜显微观察,到第Ⅳ步即可完成】

3、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动手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图:{洋葱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P14)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的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单位。生物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

6、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7、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8、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知识点一:放大镜

一、填空

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二、选择题

6、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知识点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一、填空: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物体以及物体的结构。是人类认识的重要观察。

2.1663年,英国科学家有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

3.洋葱表皮是由构成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中间的小核点就是核。细胞中还有泡。

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①物体必须很薄;②物体必须制成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5.显微镜的主要部件有:目镜、、物镜、、反光镜

6.英国科学家第一个发现了细胞。他证明生物体都是有构成的。

7.列文虎克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8.人类的改进,使人类观察范围的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秘密: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能看清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二、判断

1.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东西。()

2.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对物体的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装—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知识点三: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填空

1.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生物体都是由构成。

2.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能单位。

3.蓖麻叶的细胞、血液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苔藓植物细胞是各不相同的。根据这个事实说明三条规律:①不同生物的细胞是同的;②生物细胞的形态是种样的。③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同的。

4.细胞的生物作用是:生物的呼吸、、排泄、发育、、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来进行的。它们有着严密的,共同完成了生命的所有。

5.细胞学说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明之一。

二、判断

1.只有生物才有细胞。()

2.石头、沙子、水等非生物也有细胞。()

3.生物的大小、高矮、和其它性状都是由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决定的。()

4.鸡蛋是一个细胞。()

5.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1、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10分)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7分)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3、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4、凭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5、放大镜是中间,边缘的镜片。

6、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它是由两块组合而成的。

7、探究题:小王同学在“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实验中,当探究“微生物生长是否与水分有关”时,将A培养皿中放干面包、B培养皿中放加水湿润的面包、C培养皿只放入蒸馏水;

(1) 在此实验中,C培养皿的起作用。

(2) 实验中,小王同学发现B培养皿的微生物最多,

由此他可得出的结论是。

()

()

()

()

()

(3) 微生物中几乎无处不在,为避免食物变质,必须设法防止或减慢微生物的生长。下列的方法中,能避免食物变质的方法是( )

①去掉食物中的水分保存②低温环境保存

③用塑料袋装起来保存④食物经过加热,然后密封保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

B、折射

C、不变

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

B、2000

C、200万

5、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6、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7、放大镜的镜面直径越大,它的放大倍数( )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

8、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二、课外探究练习:

1.某学习小组为了调查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的细菌含量,选择了三天中的同一时间段,在相同条件

下用培养皿在不同区域内进行采样,分别在温室下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培养皿中长出的乳白色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点数后,将结果记录在右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四个区域中空气细菌含量最低的是。

(2) 教室内空气细菌含量较高的原因是(写出一个即可)。

三、连线题(8分)

肉眼能看到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到小于1/5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

四、问答(7分)

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4分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判断题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7、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9、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二、连线题

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三、科学探究。

1、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了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

改正:

(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

错误:

改正:

2、我们曾经制作过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请完成下面题目:

(1)将材料与相应的作用连起来:

镊子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滴管夹取实验材料

载玻片吸取少量液体

培养皿染色

烧杯放置切片标本

碘酒吸取多余的水分

裁纸刀盛放液体

吸水纸切割洋葱

课程顾问签字: 教学主管签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的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攻击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时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得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的,人无时不刻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 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 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上册 主编:郁波 本册执笔:任洪唐莲君王庆志贾欣 责任编辑:王薇殷梦昆 目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溶解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声音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听听声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 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天气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第2课天气日历 第3课温度与气温 第4课风向和风速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第6课云的观测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我们的身体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1课身体的结构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 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 四、教学案例 五、参考资料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板书: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边缘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厚,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 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凸起的)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 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标教材介绍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标教材介绍 2001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批准教育科学出版社为验证《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出版一套相应的《科学》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组建了编写组,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已完成1—6册的编写,全部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全国24个省(市)的150多个实验区使用。 一、组织结构 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约140个活动(课),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体的单元10个,物质世界主体的11个,地球与宇宙主体的8个,另有8个跨学科的综合单元。编排是从横向上注意了一册中各个部分内容的均衡性,从纵向上注意了各册教材间科学概念发展的应用的逻辑顺序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层次。从整体上内容的选择服从于活动设计的需要,服从于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全套教材是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活动。 基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活动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生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年级——对特定物体的观察和描述——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观察内容和采用更多的观察方法;学会提出问题,作观察记录及进行小组间的交流等。 四年级——有计划地对一个主题展开多侧面的调查——学习制定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准备、小组分工在内的研究计划,并付诸实施。 五年级——自主参与和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习之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及对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六年级——尝试进行开放性较强的某些自主探究活动——在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方面积累起更多的经验。 二、教材的编写宗旨 科学素养被作为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科学探究被提到了核心地位。这决定了新的小学《科学》教材编写,需要建立在对科学和科学教育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能够将科学知识、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和所用的方法有效地体现在教材所设计的活动之中,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科学活动,并能引领他们经历“科学过程”。为此,教科版小学

(完整版)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doc

三年级上册: 一单元:植物二单元:动物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四单元:水和空气 我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食物油的比较 校园的树木蜗牛(一)谁更硬一些谁流得更快一些 大树和小草蜗牛(二)比较柔韧性比较水的多少 观察水生植物蚯蚓它们吸水吗我们周围的空气 植物的叶蚂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空气占据空间吗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金鱼砖和陶瓷空气有重量吗 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的共同特点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三年级下册: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二、动物的生命周期三、温度和水的变化四、磁铁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温度和温度计我们知道的磁铁 种植我们的植物蚕的生长变化测量水的温度磁铁有磁性 我们先看到了根蚕变了新模样水结冰了磁铁的两极 种子变成了幼苗蛹变成了什么冰融化了磁极的相互作用 茎越长越高蚕的生命周期水珠从哪里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开花了,结果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水和水蒸气指南针 我们的大丰收我们的生命周期水的三态变化做一个指南针 四年级上册 一、溶解二、声音三、天气四、我们的身体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听听声音我们关心的天气身体的结构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天气日历骨骼、关节和肌肉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声音的变化温度与气温跳动起来会怎样 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探索赤字的音高变化风向和风速跳动起来会怎样 2 溶解的快与慢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降水量的测量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云的观测口腔里的变化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保护我们的听力总结我们的气象观察呵护我们的身体 四年级下册 一、电二、新的生命三、食物四、岩石和矿物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油菜花开了一天的食物各种各样的岩石 点亮小灯泡各种各样的话食物的营养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简单电路花、果实和种子营养要均衡岩石的组成 电路出故障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描述矿物(一) 导体和绝缘体种子的萌发面包发霉了观察、描述矿物(二) 做个小开关动物的卵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动物的繁殖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岩石、矿物和我们 五年级上册 一、生物与环境二、光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四、运动和力 种子发芽实验(一)光和影地球表面的地形我们的小缆车 种子发芽实验(二)阳光下的影子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用橡皮筋作动力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光是怎样传播的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一、教材内容归类

地球与宇宙: 二、教材解析: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7个单元,占了约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 三、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分析:从内容框图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从教材编排看,整个小学阶段的生命科学内容的递进学习也是这样的,先是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大树、狗尾草、蜗牛、凤仙花、蚕宝宝等入手,建立初步的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自己人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并建立起生命的共同特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改造生命世界,即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内容。 2.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1)多样的生物 (2)生命的共同特征 (3)生物与环境 (4)健康生活 (二)、物质世界 1.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分析:从内容框图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从教材编排看,整个小学阶段的物质科学内容从简单的材料的观察到动态的力学知识再到物质的变化,呈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

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例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纤细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佳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例外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 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词科学探究始于观察。 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 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重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 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 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 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 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课时,具体包括:油菜花开了(1课时)各种各样的花(1课时),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豌豆夹里的豌豆(1课时)。把种子散播到远 处(1课时),萌发的种子(1课时),动物的卵(1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 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