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 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 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 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 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的成因。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流水地貌

1.概念:由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沟谷地貌

①成因:沟谷流水侵蚀形成。

②特征

长度:较短小。

上下游:上游陡,下游缓,横剖面呈V形,较大沟谷上游有集水洼地。

出沟口:堆积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2)河流地貌

①成因: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②类型

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和谷坡组成。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坦,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河口三角洲:位于河口,由河流沉积形成,形状多样。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波浪、潮汐、风、生物等海洋作用和河流、地壳运动等陆地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等。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雅丹等。 (2)风积

地貌???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长垄状沙丘

蜂窝状沙丘

1.概念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1)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2)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

[提示](1)×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2)√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3)×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5)C[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

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

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

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归纳总结]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 、p 处为凸岸,n 、o 处为凹岸。

1.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起伏大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C(2)B[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岸边,轻轻地抚摩着细软的沙滩,又恋恋不舍地退回,一次又一次永远不息地抚摩着;在沙滩下画出一条条的银边……

问题1(地理实践力)海边的礁石往往形态各异,试判断其主要成因。

[提示]海浪的侵蚀作用。

问题2(综合思维)滨海的沙滩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归纳总结]认识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2.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2.右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

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 .海水侵蚀 B .风化和风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

(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 .岩洞 B .岩礁 C .沙滩

D .海岸

(1)A (2)C [第(1)题,鼓浪屿西南沙滩上的岩石,潮涨潮落使其发出声响,所以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水的侵蚀。第(2)

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称为“魔鬼城”,一方面是因其造型各种各样,有些太奇特,甚至恐怖;二是这里地处风口,时常狂风不断,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岩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嚎,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萧索,情境更为恐怖。

问题1 (区域认知)准噶尔盆地的气候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降水少是其主要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内的典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主要由风力侵蚀而成。

[归纳总结] 风沙地貌

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2)题。

(1)该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为( ) A .干旱环境 B .湿润环境 C .海岸环境

D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

(2)该地貌属于典型的( ) A .流水堆积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风力侵蚀地貌

D .冰川侵蚀地貌 (1)A (2)C [读图可知,该图为干旱环境下形成的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地貌。]

绝“肚脐飞水”;左边不远处,“虎威将军”背靠溪边。沿途零星出现各种美景,洞内二绝“太上老君遗失的炼丹炉”“水晶姑娘”,随行的人不停夸赞。前方不远处又现洞内三绝“流淌的石瀑”,石瀑底部是层层叠叠的喀斯特梯田,不远处,一只巨型的“石章鱼”站立在“飞碟”之上;地上点点星光夺人眼球,“珍珠”满地……”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材料中描述的洞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描述的洞为喀斯特溶洞,因流水侵蚀而成。

问题2(综合思维)材料中显示的洞内的各种岩石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哪些典型地貌?

[提示]因流水的沉积作用而成,主要表现为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等地貌形态。

[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分布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及其条件

(1)本质: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4.2013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发布“第三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榜单,作为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胜地的桂林位列第二。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 .石芽、漏斗、落水洞

B .石钟乳、石笋、石柱

C .天生桥、石林、溶蚀洼地

D .溶洞、地下河、峰丛

(1)A (2)D (3)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森林”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

知,①②③均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区域认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挺桂林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知桂林山水的“魂”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3 000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

象鼻山地下“神宫”

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

图例①上层岩穴②下层洞穴③石钟乳、石笋④岩石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1)D(2)C[第(1)题,由图中的石钟乳、石笋等景观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因此,图中的岩石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第(2)题,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题组1流水地貌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D.流水沉积

1.C

2.D[第1题,依据河谷宽度由窄到宽加以判断。第2题,河谷变宽,河流流速降低,沉积作用增强。]

题组2海岸地貌与风沙地貌

3.下图属于风成地貌景观的是()

A[读图可知,A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4~5题。

4.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5.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4.C

5.A[第4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

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5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题组3喀斯特地貌

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6~7题。

6.“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温暖多雨的气候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7.“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A.角峰B.沙丘

C.峰林D.风蚀蘑菇

6.A

7.C[第6题,喀斯特地貌深度发育不仅需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有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第7题,峰林是该地区常见的地貌,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角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教材P30探索

由于重量的不同,广口瓶沉积物粗砂、细沙、泥土等依次沉积。广口瓶与自然界中河流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沉积物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沉积物后沉积;不同之处是广口瓶沉积物沉积在瓶底(地点相同),河流沉积物不是位于同一地点,一般随着流速的降低,由颗粒大到颗粒小的沉积物沿河流流向依次沉积。

教材P32思考

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地貌(河床、阶地和河漫滩),主要是河流侵蚀形成的;中下游是冲积平原,河口是三角洲,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教材P33思考

海蚀地貌是海浪对海岸岩石侵蚀形成的,主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石拱桥、海蚀柱等,其物质主要是岩石;海积地貌是海浪、河流搬运碎屑物在海岸附近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沙嘴、海滩,其物质主要是碎屑物质。

教材P34思考

参考探究点三的归纳总结。

教材P35思考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和孤峰、漏斗和落水洞、溶沟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教材P37思考

风蚀蘑菇:孤立的岩石受风力侵蚀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地形,很像蘑菇,故称风蚀蘑菇。受含沙气流高度的限制,在近地面最为集中,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强形成的。

雅丹地形: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土墩和洼地的排列方向明显地反映主风方向。

教材P38作业题

1.a溶洞——喀斯特地貌;b蛇曲——流水地貌;c海蚀柱——海岸地貌;d 风蚀蘑菇——风沙地貌。

2.(1)重庆小寨天坑地貌景观特征:坑壁四周陡峭,坑壁有两级台地,一级台地位于300米深处,另一级台地位于400米深处,呈斜坡状,坑壁有几个悬泉飞泻坑底。

两图地貌景观的异同点:不同点——重庆小寨天坑地貌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陨星撞击地球而形成的;相同点——都是“坑”,盆地地貌。

(2)①结合地貌所在气候区识别,如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雅丹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位于干旱地区;丹霞是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加之垂直于地表的节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位于湿润地区。②根据地貌的位置识别,如三角洲和冲积扇,二者都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出现在河流入海(湖)

口,而冲积扇出现在河流出山口位置。

3.海蚀柱。是海水侵蚀形成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 使用教师新课 岩

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 没有地理学” 掌握使用 学会 ,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 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

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 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 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 教学难点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活动 水量变化的关系 度带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 .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来源:学|科|网] X|k |B| 1 . c |O |m 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 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 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② ③

:Z_x C (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 (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 ②提供你 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i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层次和常见的天体。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点)3.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重难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行星、、彗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二、行星地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____________的星球。

(2)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____以及自身的____和质量决定了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 、 、水等条件。 3.宇宙环境保护 ―→宇宙环境亟待保护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物质组成:炽热的 主要成分: 表面温度:约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石油、太阳灶、_______________、太阳能电站等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 图中A层是层,B层是色球层,C层是层。 2.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的变化。 (2)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 ①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其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太阳耀斑:出现于色球层,其活动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③日珥:出现于色球层上,爆发时会喷射大量。 ④日冕物质抛射:破坏的流动,是最大、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活动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增强―→ 太阳风 变强劲 ― ― ―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高中地理】2017-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测评试题(26份) 中图版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据此回答1~2题。 1.童谣中这些星星大多属于() 【导学号:32980007】 A.行星B.恒星 C.流星D.星云 2.下列天体中属于上题所述类型的是() A.太阳B.月球 C.木星D.陨星 【解析】第1题,能“挂在天上放光明”的大多属于自己能发光的恒星。第2题,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木星是行星,陨星不是天体。 【答案】 1.B 2.A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度取决于() 【导学号:32980008】 A.观测时间的延长B.观测位置的变化 C.观测空间的差异D.观测技术的提高 【解析】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答案】 D 4.关于天体系统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天体系统共有四级

B.图示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是银河系 C.我国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已经飞出图示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D.图示天体系统是我们目前能够观测的“可见宇宙” 【解析】图中有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级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神舟九号”飞船仍然在地月系中,“可见宇宙”是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河外星系的统称。 【答案】 B 5.人们往往用“太阳从西边出来”形容某件事情不可能发生,但在下列哪个天体中却是太阳从西边升起的() A.水星B.冥王星 C.金星D.海王星 【解析】太阳系中只有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故只有金星上太阳从西边升起。 【答案】 C 读下表,回答6~8题。 6.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 动 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太阳自西向东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 快 远日点:(7月初) 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 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 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测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2019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酒泉附近地区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草原退化D.湿地萎缩 1~2.解析第1题,建设风电基地,风能资源一定要丰富,酒泉距冬季风源地近,风能资源丰富。另外,该地因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能源需求量不大,可排除③、④。第2题,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境内,年降水量小于200 mm,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答案 1.A 2.A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表,据此回答3~5题。

A.上海B.黑龙江 C.吉林D.浙江 4.表中六个行政区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的是( ) A.上海B.黑龙江 C.江苏D.浙江 5.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可以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D.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3~5.解析第3题,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经计算可知,黑龙江最高。第4题,现代农业增产主要依赖于科技的投入,上海的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说明其农业的科技投入最大。第5题,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所以劳动力对增产影响不大;东北气候寒冷地区面积大,不可能采用大棚技术生产;东北地区现在的农业生产问题是由于只用地不养地,造成严重的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增施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以保持土壤肥力。 答案 3.B 4.A 5.D 读图,据此回答6~8题。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 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华龙飞 课程标准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生:发言(水土流失)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师:(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1)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2)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