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远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由命,屈从于自然威力的卑微困窘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个阶段。一、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人以采集野果、狩猎或捕捞纯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为食,此时,土地是以现存的食物供给人类,给人类母乳般的营养。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对土地的利用简单,人类仅是生态系统中天然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力小于土地自身的再生产力。因而,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生存与反展完全依赖与土地的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二、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随着人类认识土地、改造土地能力的逐渐增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和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便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土地、利用土地,逐渐出现了工业用地、采矿业用地、娱乐用地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改造土地,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品,,而土地凭自己的特性抑制人的需求膨胀,人类与土地之间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人对土地的破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明显,但由于人力的限制,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仍属于一种人受制于土地的“靠天吃饭”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三、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继续。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随着近代人口的迅速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农用地的利用强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另一方面,伴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交通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过程中

又要大量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使得人类对土地需求量(特别是对农用土地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土地供给量之间发生矛盾,即土地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再者,由于人类对土地认识的有限性,对土地的利用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力,不自觉的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供求矛盾,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是人对土地数量需求的增加和质量水平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土地数量供给有限和因人的破坏造成土地退化。由于这一阶段人对于土地的干预能力较大,且许多情况下大于土地资源本身的调节能力,使得人类与土地的关系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四.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已开始控制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对土地的欲望,要协调人类与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这一切所为,旨在建立一个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类与土地能够协调地发展。于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就应运而生。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涵义

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是确认的。以后,于1991年9月在泰国德迈举行了“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研讨会,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21世纪持续土地管理”的目标学术讲座会。这两次会议的主要结果是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明确概念、五大基本原则和评价纲要。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

(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针对作为生物生产所用的土地资源而言的,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量转化率和产出水平。不仅能维持现有水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质量要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量也应不断增长

(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使用后,土地资源利用者有一定的经济报仇才能促使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致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具体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因子都必须控制在要求的指标之下并改善土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一)生产性原则

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潜力。

(二)稳定性原则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土地生产的稳定性(三)保护性原则

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四)可行性原则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反展

(五)可承受性原则

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的温饱,在其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性发展,具体可表达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及对环境的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征。所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存在五种关系模式

(一)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认为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供给无限,不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特殊的保护,国民经济各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原则获取土地资源

(二)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

其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是有限的,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计划方式获得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三)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

其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并非无限,但土地资源的供给配置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工作有社会经济各部门或用地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四)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

改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应服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要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

(五)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是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的两个系统,是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和谐体系。

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系统论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然后,通过土地可持续性利用决策和土地利用规划,对人们利用土地的行为实施宏观和微观的控制和管理,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最后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作为土地利用控制的一种手段,确保土地利用朝正确地方向发展。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利用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自然构成要素和综合质量状况

2、经济因素土地利用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

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以及土地制度、各种土地政策等

4、土地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原则

(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

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土地利用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物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1)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可以分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

(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

(3)根据利用层次的逐渐增多而相应的将土地利用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4)仅考虑作物和种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即在一块土地上同一时间生长一种以上的作物)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单一或复合土地利用系统轮作)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1.确定系统边界除了时空的边界范围外,还有流动得人、物质和能量等

2、确定系统目标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应是多目标的综合,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矛盾的统一。具体的目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土地利用总体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式;二是确定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如农产品产量指标、经济增长指标。确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系统内的土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考虑系统外的人文、经济、自然环境。

3、进行土地评价在对系统内与目标有关的各类资源环境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土地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最后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4、可行性分析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指标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包括(1)资源环境可行性;(2)技术可行性;(3)组织体制可行性;(4)经济可行性;(5)社会可行性等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建立输入输出模型对土地利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资本、劳动等多方面的指标参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预测系统运行的效果或前景;同时为下一步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提供参数选择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或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提出系统优化的多种方案。然后对各个方案运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方法进行方案的规划、统计以及相应的实施和管理的模拟研究。

7、报告或决策写出分析报告,作出最后决策。

8、反馈修正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修正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与适宜性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更加注意对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二是对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要选择或确定判断标准并以此反映将来的变化形势,及其对可持续性的影响。

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要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进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评价指标体系中所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这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分析土地利用系统,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一,其次评价结果是参

与评价的众多科学家及相关人士实践经验的反映和总结,可以为土地利用作出有意义的指导。

三、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1.1.问题辨识阶段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一个作用是判断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否持续,另一个作用是分析所得出的或已经显现的非持续特征的形成机制。2.2.方案制定阶段要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所制定的各种土地利用方案进行可持续评价,对评价的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的评价。

3.3.方案实施阶段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实施效果,这需要事先确定反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测定指标、判别标准和监测手段,可持续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决策者是重新认识和修订土地利用方案的起点和依据。

四.四.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实际上它相当于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的范围大小和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专项土地利用规划,也可以是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进行任何一项规划都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在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系统日益深入的影响和干扰,全球变化研究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大的课题。所谓全球变化,是指包括气候、土地生产了、海洋及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支撑生命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化研究的难点在于区分变化中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作用。从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动态影响来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机制最能表达这一过程。

通过研究发现地表覆被以及发生于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实际与潜在初级生产量、土壤质量以及径流量和沉积率等多方面的变化是引起大量全球变化中的生物地理过程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利用是全球变化的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作用因素。

正是由于认识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的重要地位,也认识到其研究涉及到自然与人文等诸多领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1990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全球变化委员会最早提出了一个全球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框架。

LUCC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并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能力。其研究方法是,在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社会和自然驱动力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然后利用各模型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历史及现代的描述,对社会和自然驱动力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互作用和环境保护的规划,提供辅助决策。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持续】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持续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word版本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 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内容有哪些?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属性? 4、根据土地的特性,谈谈您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 5、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6、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儿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 2、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3、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 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5、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6、请以×××地区为例试说明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综合作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影响。 7、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8、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9、地租的分类及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10、什么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1、土地产权的种类及其配置效率?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2、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 3、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 4、我国新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试举例说明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异同点? 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3、请以×××县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包括哪些内容?其一般程序包括哪些? 5、试举例说明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3、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4、试比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5、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它的拟定对整个土地资源评价是什么意义? 6、如何开展县级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7、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土地资源学复习总结(王秋兵版)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 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知识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 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 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 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 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 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 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 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 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 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

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 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 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 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 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 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 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 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 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 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①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 向西北递减 ②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 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比较大。 12.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 的重要指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高原的海拔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 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 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 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 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 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土地资源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2.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 3.简述土地资源与土壤、土地、国土之间的差别? 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面对21 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第二章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2.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3.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 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5.土壤的功能是从那几个方面影响土地的? 请以你家乡为例试说明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综合作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影响。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的概念?2.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3.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 4.我国新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试举例说明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异同点? 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基本内容? 4.请以×××县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3S 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有哪些特点?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3.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4.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5.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6.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些意义? 7.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涵义是什么? 8.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AEZ 法) 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 1.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它分哪些步骤? 2.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经历了哪些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