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汉语言文学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陈珏霖钱志富

摘要:前景化与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分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启发我们如何用修辞聚焦原理对诗歌主旨进行解码,理解作者意图,复原作者意图。本文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主要探讨前景化的语言策略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应用。

关键词:诗歌前景化陌生化Break,break,break

一、前景化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前景化”在修辞聚焦原理的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前景化是一种非寻常的语言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特殊语言形态,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着重点的把握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起源与发展

“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夫卡拉克和穆卡洛夫斯基的著作,随后又因为加文把这著作翻译为引文而被引入英语中。“前景化”的概念与早期的“陌生化”的概念是有联系的。陌生化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研究中,他坚信陌生化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特别。然而,他的论点被应用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本类型中,并为心理加工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都已被习惯化,引起“自动加工”。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

作新颖就必须避开日常的自动加工,让人们用一种更新更详细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文本。这样,“陌生化”的概念就被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通过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策略(后来定义为“前景化”)能使原本平凡的东西变得显著,从而“延长读者注意力”。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为一般阅读中的浅层处理作了早期陈述,陌生化的概念为读者在语言里的新颖之处(比如修辞手法)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也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信的假设。

哈夫卡拉克(Havranek)和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延续了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哈夫卡拉克使用了术语“自动化”:即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既彼此分离又互相结合,这并不能使表达本身引起多少注意力;交流的发生与接纳就像在语言形态中那样寻常。他对“前景化”的定义是:前景化是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这种使用本身就能引起注意力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即剥夺自动化,或者说解除自动化。

穆卡洛夫斯基指出的前景化策略在语言中一般都能找到,但是一个更高级别的前景化在文学语言中是一个特殊的指示器。结合一些现代观点,我们认为前景化大体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或性能。因为一些非文学体裁的传播,比如广告、报刊杂志、政治话语、通俗小说等等,实际上都大量利用了前景化。甚至我们每天的交流对话中也创造性地利用了前景化。因此,尽管前景化的研究是开始于文学研究,但它如今已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这些早期观点已经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用事例进行典型分析的时候,他们的论据并不能为叙述加工的认知模式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依据。

二、前景化与Break,break,break

(一)丁尼生与Break,break,break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131首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因而他获“桂冠诗人”称号。《悼念》是为了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哈勒姆是一位随笔作家,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突然逝世。诗集中最好的诗歌就包括Break,break,break,这是丁尼生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抒情诗,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深切的哀思。诗虽短,但情真意切。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巧妙。

(二)前景化处理模式在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

从前面所述的早期研究来看,前景化的概念已经成为现代文体学研究的中心,也就是人文学科领域里的写作风格的研究。并且,前景化同论述中处理模式的掌控练习越来越紧密。里奇(Leech)和肖特(Short)认为前景化存在于多种语言层里,他们列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例子:

(1)印刷法:比如使用斜体、黑体或者其他物理特性,例如间隔。

(2)标点法:比如不常用的标点符号或者缺少常见的标点符号。

(3)语音修辞法:比如押韵,常见的如头韵。

(4)词汇法或语义法:比如新造词,或者是不常见的、异常长或短的词。或者是不常见的隐喻、象征。

(5)句法:比如使用分裂结构或者平行结构。

(6)论述法:比如有意破坏一本著作的正常连贯性的特征。

如上所述,前景化可以用语言表现手段的形式和功能来描述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前景化策略的许多不同类型。下面就前景化的几种明显的处理模式在丁尼生的

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语音修辞法

有时候一些词汇和短语本质上并非异常,但它们在文本中经常高频率地被使用。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常见类型的表达。从语音层次上看,某些特定的音会以超越常规的方式反复出现,比如头韵、押韵、谐音等形式在诗歌中尤其常见。当然,除了诗歌,这种重复在很多叙述文本中也能找到。词汇、短语、从句以及句子都可能会出现重复。

词汇中重复出现的音主要是为了给读者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具体感觉。人文学科研究者提出了“象似性”这一概念,即词汇的音偶尔会反映出它们给读者的感觉。当读者看到一些动作描述时,大脑的活动区就会反映出这一具体动作,也就是“具身”。增强的具身效应是同前景化紧密相连的。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在韵律上极具特色。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k]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时的声音,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双元音[ei]的运用,则让读者体味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仿佛能听到其内心的不断哀叹。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前四个都是[ou],最后一个长元音[i:],长元音的显著特点是音调长、音程长。这种特点在音乐上就会形成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节奏。另外,/L/音的使用(will,hill,still)产生了一种轻柔的音乐之效,使这首诗读起来舒缓徘徊,节奏较慢,这与诗的忧郁沉思的内容亦是相统一的。Break,break,break整首诗押abab韵,第一小节的二、四行韵脚相同。整首诗在文字表达上用语也较简单,使读者和诗人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向读者传达出诗人与友人哈勒姆亲密无间的情感。

2.句法

还有一种重复是平行结构,即某种特殊结构的重复使用,包括用相同或相似的词汇,这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在Break,break,break 这首诗中,感叹词“O”在这首诗的四个诗节中都有出现,全诗共重复了五次,渲染了哀伤的气氛,正好与该诗悲痛的主题是一致的。再者,诗的第二节“O,well for the fishermanacute;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结构整齐平行,表面是在描写一幅渔家姐妹嬉戏、水手划船唱歌的欢快场景,实则是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悲痛。

3.语义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到“意象”这一概念。意象,诗歌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它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西方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上升到天堂寻找安慰,思绪较为宽广。诗歌意象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而是延绵古今,自由广泛,具有幻想和想象性。

作家通常会借用某一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为意象,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丁尼生的这首悼亡诗则有所不同。Break,break,break这首诗中最明显的一个意象是大海。大海一直是“自由、力量”的象征,它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

天动地,胸怀博大,气度恢弘。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却把死亡通过大海的狂野奔放,无法驾驭以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这一意象表现出来。相比而言,对于大海的意象,诗人有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将大海与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寄托了诗人对早逝的挚友哈勒姆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诗节首句就出现了“Break”,有“破碎”之义,在诗中表现了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也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heartbreak”。从诗的第一节第三行“And I woul 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s in me.”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地步。接着,诗的第二节丁尼生又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O,well for the fishermanacute;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 e bay!”即打闹的渔家兄妹、唱歌荡舟的水手与象征着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殒灭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表述了诗人的孤独以及对友人亡故的悲痛。

三、结语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高度浓缩,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诗人总是想尽办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艺术手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诗人把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本身上来,以此来实现作品的美学效果。对前景化的分析可以为解析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提供有力的证据。对前景化语言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理解诗歌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因此,前景化理论在诗歌解析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Anthony J.Sanford,Catherine Emmott.Mind,Brain and

Narra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超.前景化与诗歌语言的文体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唐景春.丁尼生诗歌中自由的意象和意境[J].作家评论,2013,(9).

[5]文春梅.从衔接与连贯视角看丁尼生的诗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宋杰,李楠.前景化角度下分析威斯坦·休·奥登诗歌《罗马的灭亡》[J].中州大学学报,2013,(8).

(陈珏霖钱志富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1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 角度一:风格+特点+实例 (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实例: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实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实例: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 特点: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实例: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 特点: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实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 特点: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实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

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实例: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 特点: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实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角度二、体裁+风格 (1)边塞诗:悲凉慷慨; (2)讽喻诗:沉郁激愤; (3)咏史诗:雄浑壮阔; (4)田园诗:恬淡宁谧; (5)山水诗:清新优美; (6)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角度三:古代诗人+风格 (1)王勃:劲健婉畅; (2)韩愈:古朴奇险; (3)陈子昂:古朴雄浑; (4)柳宗元:明净幽峭; (5)高适:苍凉高壮; (6)白居易:通俗易懂; (7)岑参:雄奇瑰丽; (8)元稹:精警浅切; (9)王昌龄:自然雄浑; (10)刘禹锡:清新豪丽;

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清新淡雅、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委婉含蓄、深沉隽永、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简练生动、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平字见奇、准确精练、色彩丰富……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一)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鉴赏】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答题示例(二)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

丁尼生及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内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苏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郑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

品味诗歌的语言

所谓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在赏析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1. 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也就是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2. 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指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一、知识精讲: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哪两个字加得最好?试加赏析。 (一)炼字 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 1. 炼动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 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 2. 炼形容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3. 炼副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谢盼盼发布时间: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诗学的成熟标志,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它的审美标准是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一般我们认为,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但是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词语代替。他指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陌生化常被运用在诗歌当中,并且诗歌因此而更加有魅力。纵观中国古今诗史,都可以发现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上的实践屡屡取得了成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如唐代李商隐独一无二的缅邈绮丽的诗风或者同时代李贺堪称一绝的瑰奇绝艳的诗风,都可以看到陌生化的影子。再如现代派九叶诗人也善于运用陌生化诗学理论,使得诗歌趣味无穷。 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施加暴力”,使其“扭曲”、“变形”、“反常化”,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本身在诗歌里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豁。所以艺术语是一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配置,以表达为自身目的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以曲为贵、难以理解、使诗人变得笨嘴拙舌”的诗歌语言。它是由“奇奇怪怪、不同凡俗的词汇和不同凡响的词的措置”所组成的语言。简单一点来说,反常语言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新鲜的感受,让我们对诗歌不再陌生。而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反常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诗歌文本中,反常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对常规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近代诗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有的人》为我们所熟悉,其中开头两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家喻户晓。再如他的诗歌《海》中的“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从这两首诗中,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琢磨得透:“死”跟“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不可能同时存在吧?而“马粪”于诗人来说,居然是“香”的?而且在那样邋遢的环境中,居然能睡得“又稳又甜”?诗人的这些诗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就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而这种手法,叫做“悖论”。所谓的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E?E?卡明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分析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变异;突出;实验派诗人 中图分类号:H0;I3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04204 Abstract:E.E.Cumm ings is a distingu ished exponen t of Am erican experi m en talist poets.H is daring experi m en ts in the language of poetry no t on ly b roaden the sen se of poetry bu t also increase its visual effect.H is devian t poetic language has becom e one of the focu ses of study by lingu ists and w on accep tance as a k ind of w isdom.It is in fact the badge w h ich he w ears as a self2styled poet.H e celeb rates individualis m and rejects group iness.H e is again st exp ressi on s of“mo st peop le”.T he paper is an attemp t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vari ou s deviati on s,nam ely, gramm atical deviati on,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 and lex ical deviati on appearing in h is poem s in perspective of deviati on and fo regrounding in literary theo ry to demon strate h is un ique poetic style. Key words:deviati on;fo regrounding;experi m en talist poet 一、“变异”(dev i a tion)和“突出”(foreground i ng) 所谓变异(deviati on),又被称为偏离,即对于常规(no rm)的违反。用雅各布逊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常用语言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变异”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他说文体就是突出(前景化),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感觉。他认为,日常语言由于太熟悉,太传统化以至于寻觅不到表达的潜能或美学的潜能;他认为诗歌语言就应该陌生化,通过挑战日常语言的规则来产生突出的效果。变异语言背离语言学的传统法则,有时会被外行称之为“错误”。由于变异语言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不同寻常而倍受读者瞩目。因此,变异和突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现象。“突出”这一概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说:由于对常规用法的变异而产生的“陌生化”会将变异语言从常规语言的语境中提升、拔高,而常规语言依然保留维持词语的清晰,帮助表达信息。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肖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功能是以一种新颖的功能让人们认识世界,这种方法就是非熟悉化或陌生化。诗人的任务是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他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高度认识。穆卡洛夫斯基将突出归为几个特色:非普遍性、新颖性、难预见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变异是突出的策略。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思忖揣摩它的含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这种由于“非熟悉化”或“使陌生化”而被拔高的部分便是突出部分。正如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即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违背常规而创造的选用语言成分,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常规和变异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便是变异。变异的种类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因此,诗人不受常规语言的规则约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发挥其想像力,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非同寻常。E?E?卡明斯的诗歌可谓是这种“陌生化”理论的贯彻者。 二、E?E?卡明斯——应用“变异”和“突出”的典范 E?E?卡明斯(1884—1963)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小说家,一个大搞文字游戏的人。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正是由于他特殊的文风,他的一封信曾引起一位愚蠢的书信审查官的怀疑致使他被逮捕并在集中营中扣留了三个月。卡明斯将自己的名字别出心裁地采用小写,“e.e.cumm ings”来说明自己是个小人物。他给自己的诗集所取的名字例如:《K》和《是5》,无法编成数目,使图书管理员感到手足无措。仅看他的一些诗名am w as(5),l(a,fl(2),!b lac(1),2little w ho s(60), and i i m agine,n(o)w,1x1,r2p2o2p2h2e2s2s2a2g2r等,我们就对他的古怪诗风可见一斑了。 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卡明斯在诗歌中使用的变异。 1.语法变异 威多逊(W iddow son)认为,语法表示说话人对他所用语言的知识,如果不合乎语法就不应该有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

(完整版)诗歌鉴赏题型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 第四节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

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 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

丁尼生英文简介和尤利西斯扥翻译Ulysses

Alfred Tennyson, (6 August 1809 – 6 October 1892), much better known as "Alfred, Lord Tennyson," was Poet Laureate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much of Queen Victoria's reign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oet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nnyson, Brow ning and Arnold are generally called “The Big Three” of Victorian poets. Among them, Tennyson was the most popular and gained the title of “poet of the people”. His reputation remained high until his death, decli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its rightly very high today. Tennyson was born in Somersby, Lincolnshire, a rector's son and fourth of 12 children. He derived from a middle-class line of Tennyson, but also had a noble and royal ancestry. Tennyson and two of his elder brothers were writing poetry in their teens, and a collection of poems by all three were published locally when Alfred was only 17. He entered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in 1827, where he joined a secret society called the Cambridge Apostles. At Cambridge Tennyson met Arthur Henry Hallam, who became his closest friend. His first publication was a collection of "his boyish rhymes and those of his elder brother Charles" entitled Poems by Two Brothers published in 1827. In 1829 he was awarded the Chancellor's Gold Medal at Cambridge for one of his first pieces, "Timbuctoo". He published his first solo collection of poems, Poems Chiefly Lyrical in 1830. Although decried by some critics as overly sentimental, his verse soon proved popular and brought Tennyson to the attention of well-known writers of the day Return to Lincolnshire and second publication In the spring of 1831, Tennyson's father died, requiring him to leave Cambridge before taking his degree. He returned to the rectory, where he was permitted to live for another six years,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his widowed mother and the family. Arthur Hallam came to stay with his family during the summer and became engaged to Tennyson's sister. In 1833 Tennyson published his second book of poetry, which included his well-known poem, "The Lady of Shalott". The volume met heavy criticism, which so discouraged Tennyson that he did not publish again for ten years, although he did continue to write. That same year, Hallam di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after suffering a cerebral haemorrhage while on vacation in Vienna. Hallam's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 in 1833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ennyson, and inspired several masterpieces. After an unwise investment in business ,Tennyson then moved to London. Third publication In 1842 while living modestly in London, Tennyson published two volumes of Poems, of which the first included works already published and the second was made up almost entirely of new poems. They met with immediate success. It was in 1850 that Tennyson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摘要]本文运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图像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对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E.E.卡明斯的经典视觉诗“r-p-o-p-h-e-s-s-a-g-r”从语言层面和图像视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希望对分析和欣赏视觉诗及其它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有所启示。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图像视觉语法;卡明斯视觉诗 1.引言 视觉诗是一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是诗歌与绘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它将阅读与观赏通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联姻结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境界使欣赏者的多种感官得到愉悦(谭捍卫2006:133)。对于视觉诗,传统的分析模式往往局限于对语言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除语言系统以外其它符号系统的解读,因而无法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20世纪90年代,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西方兴起,读图时代也随之而来,单一的语言分析模式被打破,话语分析逐渐走向多模态化。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对E.E.卡明斯的视觉诗“r-p-o-p-h-e-s-s-a-g-r”(蚱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旨在为视觉诗及其他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2.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理论基础 2.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整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对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众说纷纭。李战子(2003:1)提出“多模式(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张德禄(2009:24)指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朱永生(2007:83)认为“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模态话语,朱永生先生还划分了两个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的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朱永生2007:83)本文在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时采取的是第二条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我们感受客观世界的不同感知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渠道交际时,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完美整理版)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作文素材及指导 1230 0803 : 我们读诗的时候,常隐隐约约中感觉自己与诗歌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诗是源于诗歌语言。诗歌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直接很随意地描述某一对象。而在诗歌语言里,它就不会如此直截了当地陈述某一对象,而是把普通的、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脱离出来,然后将其置于另个完全与之无关的语言环境中,使它具备新的语义潜在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语言就是要打打破我们接受信息的思维定势,改变那种机械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增加我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难度。这种无形的障碍和陌生感刺激着我们不得不的调整新的视野和心理,努力地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去真切的体会诗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陌生化才能使文学性展示出来。陌生化突出的效果就是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势,还人们以对艺术表现方式和内容的新鲜感。因此,要谈诗歌的陌生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把握。 一.诗歌形式上的陌生化 我们都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描述某一客观对象,就会很直截了当地进行陈述,而不会拐弯抹角委婉且又含蓄地表露。例如,我们要描述月亮,就会从月亮地形状和光亮等方面来谈论。听者和读者就会从你所描述地信息中得知月亮的模样,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然而,在诗歌语言中就大相径庭,它不会直接把意思呈现出来,就象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用一种含蓄且委婉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必须经过一番思索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比如说同样写月亮,庚肩吾在《奉和春夜应令》说“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作者: ————————————————————————————————日期: ?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滨城区一中语文组吴美娜 内容提要: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品味语言主要从抓住“意象”,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推敲“三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结构”,揣摩细节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诗歌语言,“三眼”,“三词”,结构,细节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可简要归纳为四个考查点,且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态度)——技巧”。只有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从而为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它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为此,我们可以说,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那么,如何品味诗歌语言呢?笔者以为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

诗歌鉴赏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近年来,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多种形式,赏诗歌的语言有多种形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2.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包括评析“题眼”。 思考 鉴赏诗歌的语言应注意哪些词?诗歌语言的风格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诗歌语言的风格 1、朴素(平淡、冲淡、直率):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2、华丽(工丽、绚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3、清新(自然):主要指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语言浅显而有新意。作用是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5、含蓄(委婉):主要指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朦胧隐晦、含蓄隽永。 6、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相关术语:慷慨悲壮 7、豪迈(奔放、雄奇):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 朦胧隐晦 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说说下列诗歌的语言风格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新自然)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笔调婉约或含蓄隽永)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平淡自然而含蓄隽永)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生动形象) 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生动形象)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清新自然)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doc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下面为大家带来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丁尼生经典诗歌: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哗啦,哗啦,哗啦, 冲上阴冷的礁石,啊海浪! 愿我的语言能够表达 埋藏心底的惆怅。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 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啊,那渔夫的男孩多么愉快, 与姊妹一起游戏呼喊; 啊,那年轻的水手多么愉快, 且引吭高歌且荡舟海湾。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庄严的船队在进发 驶向山下的海港; 可那消失了的柔荑的轻抚 与那静默了的声音竟在何方!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哗啦,哗啦,哗啦, 冲着巉岩的跟脚,啊海浪! 可那逝去的温柔美好时光 再也不回我的身旁。 丁尼生经典诗歌:Crossing the Bar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日落晚星照,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呼唤将我召!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