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亲情呼唤在促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亲情呼唤在促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亲情呼唤在促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亲情呼唤在促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亲情呼唤在促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亲情呼唤对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积极开展亲情呼唤护理,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gcs 评分在治疗后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变化行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并发症。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亲情呼唤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语言呼唤:在对昏迷患者实施临床医护前,护理人员需将其当成清醒患者,告知日期,唤姓名,就医护的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及目的进行讲解,加强护患间的交流,强调家属参与呼唤护理的重要性,如伤前同患者关系最密切的亲属呼唤其呢称,名字,讲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谈论家中趣事,应用鼓励性语言,唤醒患者意识。

1.2.2 听觉呼唤给予各种动物叫声及自然环境音,各种音乐刺激,播放患者创伤前喜欢听的声乐,读报,或讲述其关心的语题,以唤起患者记忆,每次医护前可大声强化及说明,音乐播放时间可>30min,以不刺耳为宜[2]。

颅脑损伤康复(1)

内容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 三、康复评定 四、康复治疗 五、预后 一.概述 颅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定义:一组因创伤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意识丧失、记忆缺失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伤病。?青年人因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颅脑损伤的原因 发病情况 年龄分布:颅脑损伤可以发生在各年龄组,其分布呈两极分化,即15~24岁青少年(200/10万人口),65~75岁老年人(200/10万人口)居多 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男性TBI死亡率是女性的3~4倍. 原因:半数TBI与交通事故有关 另50%由坠落、遭人打劫和其他原因所致,如赛车、拳击等。 二.病理生理 分类 临床:开放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 前者是指头皮、颅骨和硬脑膜三层同时破损,脑组织与外界沟通者; 后者是指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保持完整,脑组织不与外界沟通者。 分类 病理生理:原发性 局部 弥漫性 继发性 1、局部脑损伤 颅脑损伤以直接暴力最常见,其次为间接暴力。暴力的方向即加速、减速或旋转及暴力的大小决定了对脑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的程度。 由于脑组织不是僵硬的而是类似凝胶状,因此惯性作用可以引起脑组织移位,直至被硬脑膜间隔或颅骨挡住为止。

暴力损伤是以着力点的损伤或脑灰质的挫伤为特征,引起脑实质及表面出血。头部受到严重打击后,可在两个部位发生脑损伤即着力点局部、着力点对侧,后一种情况又称之为对冲性损伤。 撕裂伤是局部脑损伤的另一种形式。颅脑是由坚硬的密质骨构成,其额、颞部内部轮廓不规则,当内部不规则骨擦伤脑表面时可产生脑表面裂伤。 压迫性颅骨骨折是脑挫伤和裂伤的另一主要原因,死亡率相当高。 血管破裂可产生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颅脑内血肿,不论那一种血肿,均要占据一定空间,压迫脑组织。 2、弥漫性脑损伤 除了局部损伤外,对脑的旋转与震荡力可导致弥漫性损伤,结果是严重的广泛的白质退行性变化。 白质弥漫性损伤的临床表现:病人深度昏迷,两上肢呈异常的伸展姿势,常伴有自主功能障碍,植物状态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弥漫性损伤在CT表现为散在出血灶或出血点。 3、继发性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是原发性脑损伤的直接后果 包括:①颅内压升高 ②脑缺血 ③脑水肿 ④低血压 ⑤低钠血症 ⑥颅内感染 ⑦脑积水 病例 ?病史:患者xx,女,34岁,因“昏迷、运动障碍6月余”入院。6个月前因车祸致昏迷,头颅CT示“脑挫伤、原发性脑干损伤、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脑室内出血”,当时GCS 评分3分,经清创缝合、防治脑水肿等治疗,患者昏迷20余天后清醒。 ?查体:言语不清,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下降,双上肢肌力Ⅳ+ ,双下肢近端肌力Ⅳ+,远端肌力Ⅲ。双侧指鼻试验不准确,闭目难立征阳性。 ?功能状态: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平衡2级,坐站转移不能,不能站立,不能步行,双侧跟腱挛缩,左足下垂、内翻,ADL小部分自理。 头皮解剖图示 二、头皮裂伤 (scalp laceration) 颅前窝骨折 (fracture of anterior fossa) 颅中窝骨折示意图 颅后窝骨折 (fracture of posterior fossa) 凹陷性骨折图示 CT表现和治疗 CT表现和治疗 CT表现和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进展 1病情观察 1.1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常应用冬眠疗法[2]。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1.2瞳孔 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

意识障碍[2],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3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颅内压的监护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目前颅内压监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H20(1cmH20=叭098kPa)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特别在颅脑手术后,结合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h达高峰。因此,术后3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2]。李珍兰等[4]主张伤后或术后连续监护ICP的同时监测脑灌注压(CPP),认为同时监测ICP和CPP,不但能了解颅内压,同时还能了解脑的血流量和脑组织的含氧量。监护一般约1周左右。在ICP、CPP的监护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可避免滥用脱水剂而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观察ICP、CPP发现,ICP<20cm H20、CPP>95cm H20的病人预后良好;ICP>82cmH20、CPP<68cmH20者预后较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发表时间:2015-03-25T14:34:05.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高小华陈焕新杨雄[导读]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高小华陈焕新杨雄(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 742300)【摘要】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护理要点,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均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 急,病情严重,正确的急救措施和并发症处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安全转运【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35-01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患者昏迷6h以上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的为重型颅脑损伤[2]。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原则为紧急抢救、清创、抗感染以及手术治疗。为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73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4.8)岁;初步抢救时间为30-125min,平均抢救时间为(52.1±22.7)min;受伤原因,车祸致伤89例,高处坠落摔伤71例,重物撞击致伤24例,其他原因致伤26例;颅脑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67例,硬膜外血肿51例,脑挫伤32例,脑干损伤31例,脑疝29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本组210例患者的昏迷评分为3-9分,平均分为(5.3±2.8)分。 1.2诊断标准 患者深度昏迷,且连续昏迷6h以上或清醒后再次昏迷,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3方法 本组210例患者在转运手术室或后续治疗之前均经急诊初步抢救。 1.3.1院前急救准备根据120预警终端系统提示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等基本信息,通知急诊医生准备好监护仪、气管插管盘、呼吸机等相关的急救器械。 1.3.2院内急救措施患者进入抢救室之后,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通气,避免出现严重脑缺氧情况,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分泌物,予以吸氧支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如果出现呼吸衰竭的征象,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和器械辅助通气。迅速了解患者受伤的原因,观察有无内出血状况,及时清创包扎出血伤口,对骨折部位予以固定。待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通过声音、疼痛等多种刺激方式,观察患者的反应能力,判断是否出现意识障碍。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过程初步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类型,若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情况,常为硬膜外血肿,若昏迷程度持续性加深,常为急性颅内压升高或脑疝,若患者虽深度昏迷,但对外界刺激有轻微反应迹象,常提示患者病情出现好转。 1.3.3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判断属于哪种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重型颅脑损伤由于损伤范围大,出血过多,会直接干扰其呼吸系统的正常循环,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为发现休克的早期迹象,需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如患者出现心率加快、焦虑不安、尿量减少等症状,则提示有休克的可能,应当及时对症处理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已出现休克的明显体征,需要迅速开放静脉通路给予扩容,采用代血浆进行输血治疗。针对颅内高压症状,对血压稳定者给予脱水剂及利尿剂治疗。为预防中枢性高热,避免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部代谢,需要做好脑温监测工作,及时采取必要的高热治疗措施。部分患者伴随应激性溃疡症状,多为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所致,其致死率高达50%,因此,针对应激性溃疡的高发期(伤后3-7d),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恶心、腹胀、喉痒、肠鸣音增强等迹象,一旦确诊,需要立即采用止血药物和制酸药物治疗。 1.3.4安全转运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行CT头颅扫描,观察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和出血部位。转运过程中,要带好急救器械和药品,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头部,防止颠簸,如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次,防止窒息。对烦躁无法配合CT检查者,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安定,待患者镇静后再行检查。经CT检查后,一旦确定手术方案,应立即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同时做好术前备血、皮试等准备工作,携带必要的急救物品,将患者送往手术室,与手术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有无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救情况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其中休克32例,颅内高压19例,中枢性高热10例,应激性溃疡3例,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均好转。结果见表1。 表1 急救情况(n,%)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 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 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 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 低颅内压。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定时吸痰,以 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 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 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 采用脱水疗法。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 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 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 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 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 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 持续4~6h。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 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 解质平衡紊乱。 1.3 亚低温的护理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措施,使体温控制在肛温为32~34℃,可 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使用冰袋、冰帽做局部降温时,注意使用衬垫保护皮肤。冬眠期间翻身轻,防止体位性休克,配合冬眠低温使用肌肉松弛剂 和镇静剂时应观察呼吸。冬眠低温因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注意眼的保护。 复温时可以用电热毯及提高室温等方法,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 1.4 过度通气目前建议将PaCO2维持在30~35mmHg,是控制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机 制是通过脑小动脉收缩,来降低脑血流及脑血容量。一般为间断使用,不当的过度通气,会 引起脑缺血而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性过度通气需行气管插管,必须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进 行操作。 1.5 颅内压监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死亡,故应对重症外伤后昏迷患 者进行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护。颅内压15~20mmHg即为异常。若颅内压>40mmHg为严重高 颅压。监护期间要采取措施防止测压管脱落。伤口有脑积液外渗、监护仪显示高颅压报警、 患者意识出现变化等,都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体位和气管插管的护理 1)体位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背景 严重脑损伤(例如:外伤性脑损伤(TBI)、颅内出血或脑卒中)是入住ICU和启用机械通气的常见原因。机械通气常被用来保护气道以免受吸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这是继发于脑损伤之后的两大主要系统因素。最近的指南建议应该避免时间过长地预防性过度通气(即:二氧化碳分压≤25 mmHg),但是,包括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在内的呼吸机设置,仍然不明确。观测数据表明,脑损伤患者与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相比,接受的潮气量更大、PEEP水平更低,而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切开术的需求和死亡率也比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高。由于给脑损伤患者脱离机械通气和决定拔管仍然是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此类病人的呼吸管理更加复杂。事实上,10年前就有对于ICU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指南问世,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文献证据,对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建议。 近来,大家对脑损伤患者呼吸管理的关注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脑损伤早期使用保护性通气已经被评估过,并且已经收集了与成功拔管的标准相关的新数据。 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在神经重症监护领域获得的,从开始机械通气的早期阶段到脱机、拔管阶段有关呼吸管理的最新数据。

机械通气的历史实践 潮气量 脑损伤后,意识和脑干反射受损可引起通气不足和误吸。机械通气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气管插管保护气道。目前的指南建议,当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时,应计划进行气管插管。脑损伤后的头几天,低氧血症和高/低碳酸血症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这将影响预后。低氧血症的治疗包括增加吸入氧浓度(FiO2),以使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为目标,如果诊断为脑出血,可以通过多模态监测(低组织氧张力[ ptiO2 ]和低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jO2 ])来调整PaO2目标。 二氧化碳分压是脑血流量(CBF)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可影响颅内压(ICP)。即使在超早期阶段,严格地控制PaCO2 在32-45 mmHg范围内,这也是与更好的预后是相关的。因此,建议在整个TBI治疗过程中维持PaCO2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为了达到这样的PaCO2目标,有关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设置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在日常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增加潮气量,以提供更好的PaCO2控制(表1)。 表1 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集束化治疗评估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常规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中医康复诊疗常规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⒈受伤时间、原因、头部外力作用的情况。 ⒉伤后意识障碍变化情况。 ⒊伤后作过何种处理。 ⒋伤前健康情况, 主要了解心血管、肾与肝脏重要疾患等。 (二)体格检查 ⒈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是判断伤情的重要方面。 ⒉头部检查,注意头皮损伤,耳鼻出血及渗液情况。 ⒊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要作重点检查,以了解颅内压增高,延 髓功能状态以及有无休克等。 ⒋瞳孔应注意对比双侧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情况。 ⒌运动与反射检查。 (三)辅助检查 1.颅骨X线平片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常规检查,照正、侧位片或特殊位。开放伤 更有必要,以便了解颅骨骨折部位、类型及颅内异物等情况。 2.腰椎穿刺以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份改变,但对已有脑疝表现或疑有颅后凹血 肿者应视为禁忌。 3.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项可靠的诊断方法。 4.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颅脑损伤诊断,是目前先进的 检查技术。 5.脑电图可作为监测、了解脑的恢复情况的参数 6.脑诱发电位可分别反映脑干、皮质下和皮质等不同部位的功能情况, 对确定受 损部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有帮助。 (四)、损伤程度分类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被广泛地应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断上, 并且也被应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患者(参阅表8-2)。根据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四型: 轻型:总分13~15分,伤后昏迷20min以内。 中型:总分9~12分,伤后昏迷20min~6h。 重型:总分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h以上。 特重型:总分3~5分。 (五)中医证候分期分型 1.急性期(6周以内)多从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来论治,症状表现:肢体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或沉细涩。 2.恢复期(急性期过后)多从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来论治,症状表现:手足拘挛,活动不利,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或沉细涩。 二、康复评定

2015-9月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2015-9月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一例关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9-16 地点:ICU病房 参加人员:ICU全体护士 主持人:杨传香 病史汇报 患者沈祖明,男,50,籍贯重庆,工人,汉族, 因“因被发现呼之不应1+小时”于2015-08-21 14:05入院。入院前约1+小时前患者被人发现躺 在电梯井底层,呼之不应,全身多处出血、畸形, 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含少许咖啡色样物质,非 喷射状,无抽搐及二便失禁。遂由同事送入我院 急诊。与家属商议后收入ICU进一步抢救治疗。 患者入科时查体:T;测不出℃,P120次/分,R26 次/分,BP100/33mmHg(去甲肾上腺素 1.5ug./kg/min),SaO2 94%,经口气管插管, 距门齿22cm,呈深昏迷状,左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颞部

可见多处头皮挫裂伤,伴活动性出血,纱布部分侵湿,右侧上眼睑明显肿胀、青紫,双耳可见少许活动性出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无肌紧张。右侧髂部、大腿肿胀、青紫,扪及波动感,四肢冰凉,可见多处擦挫伤,无明显畸形。既往史:既往体质一般,无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史,系统回顾无特殊病史。个人史:出生于原籍,常住本地,无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吸烟史多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史多年,量较少,每次1两左右,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婚姻、生育史:已婚,适龄结婚,育有1儿。家族史:父亲已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母亲健在,子女健康,无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入院诊断:

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一、概述:颅脑损伤的发生概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颅脑损伤的概率逐年增加, 现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致死的首位病因。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较急、变化快、需急症手术多、重型者医治和护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并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复合伤存在,因此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学及创伤外科学中均占重要的地位。 二、颅脑损伤的分类 (一)根据颅脑解剖结构及损伤所致病理形态改变分类:颅脑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颅部包括颅骨及附于颅骨的软组织,脑补则泛指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血管及血液、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以及分为颅伤、脑伤、颅脑伤。颅脑伤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它包括头皮挫伤、撕脱伤、开放性颅骨骨折及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颅伤包括各类头皮血肿及颅骨骨折。区别开放性或闭合性脑损伤的根据在与是否有硬脑膜破裂。根据颅脑伤机制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又将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类。如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伤后常立即发生昏迷,并呈持续性,无手术指征假若病人伤后清醒一段时间又出现昏迷,可能有手术指征。 (二)按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依据分类: 1.轻型:(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有或无颅骨骨折)①昏迷在0~30分钟分钟;②仅有轻度头痛、 头晕等自觉症状;③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变化。 2.中型::(指轻度脑挫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①昏迷在12 小时以内;②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提婚、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 3.重型:(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①昏迷在12小时 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清醒后再次出现昏迷;②已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4.特重型:(为重型中更急重者)①脑原发性损伤重伤后处于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伴 有身体;其他脏器伤、休克等;②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三)国际分类:为了根据病情特点,确定处理原则,进行疗效与预后评价,提出了脑外伤格拉斯昏迷分级法,包括检查睁眼、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结果,进行计分,以总分表示意识状态的级别,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总分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重。据此,再加上意识障碍的时间因素,即将病变分为三个类型:①轻型:GCS13~15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以内;②中型:GCS9~12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至6小时;③重型:GCS3~8分钟,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 三、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作用于头部的暴力,由于作用的部位和作用方式不同,脑损 伤的种类及分布也不同。造成颅脑损伤的暴力可分为作用于头部的直接暴力和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和传递到头部的简介暴力两种,前者在临床病例中占大多数。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由轻至重可分为:①嗜睡:能唤醒,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正确但反应稍显迟钝,停止刺激后入睡;②朦胧:给予较重的疼痛刺激和较强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只能做一些简单模糊的回答,但欠正确、条理;③浅昏迷:意识迟钝,反复痛或言语刺激方可有反应,但不能回答。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等各种生理反射存在;④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失去反应,对强痛刺激反应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亦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常有小便失禁。⑤深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消失,

颅脑损伤康复 病案分析

第三章颅脑损伤康复 病案分析 男性患者胡X,17岁,2015年12月5日放学途中横穿马路,被疾驰的汽车从侧面撞飞倒地,当即昏迷不醒,呼之不应,急送至医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原发性脑干损伤、右侧额颞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病情危重,送至监护室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术后2天开始进行床旁康复治疗。术后20天,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康复科。入科时情况:卧床,意识清醒,听理解正常,有自发言语,说话费力,找词困难,不能完成复述、阅读及书写,对话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地说出目前的时间与地点,对受伤经过不能回忆。右侧肢体主动活动无明显异常。左上肢无随意运动,当右上肢进行屈肘活动时,左上肢亦出现类似动作。左下肢有最小限度的屈膝屈髋运动。给予肢体被动屈伸活动时,右侧所有关节均能达到全范围活动,无明显阻力;左肩关节及左肘关节在关节活动范围末端出现较小阻力,左腕关节、左髋关节及左膝关节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并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左踝关节下垂内翻,被动活动困难。日常活动中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均在他人帮助下完成,大小便偶尔失禁,不能自行上厕所、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查体:右侧颞顶部骨窗塌陷,双眼睑无下垂,左侧瞳孔约2.5mm,右侧瞳孔约3.0mm,直、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口角无歪斜,鼻唇沟无变浅,颈软无抵抗,左足呈下垂内翻畸形。左侧肢体腱反射+++,右侧肢体腱反射++, 双侧巴宾斯基征(+),双侧霍夫曼症(-),双侧踝阵挛(+),双侧髌阵挛(-),脑膜刺激征(-)。 问题: 1.请给出上述病案的疾病诊断及功能障碍诊断。 2.请根据患者目前情况进行全面康复评定并给出结果。 3.请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总结患者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出下一步康复治疗计划。

认知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康复的影响

认知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康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2-02T09:14:33.3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刘琳 [导读] 科学的认知功能训练非常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的认知康复,而且明显减轻了颅脑损伤对病人造成的认知障碍程度。 刘琳(宁阳县中医院山东宁阳 271400)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122-02 【摘要】目的研究认知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病人认知康复的影响。方法将颅脑损伤后1个月时间的102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主要从语言、记忆力、逻辑推理等方面由专业且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康复锻炼及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指导。结果两组病人训练2-3周后,经简明神经状态量表测试,发现观察组病人在定向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能力、回忆力和语言等方面的恢复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科学的认知功能训练非常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的认知康复,而且明显减轻了颅脑损伤对病人造成的认知障碍程度。【关键词】颅脑损伤认知障碍认知功能锻炼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当今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已超过100万人口,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18%~21%。认知障碍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症状。Dickmens[1]对10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发现这些颅脑损伤患者有广泛的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下降、推理能力减退、记忆减退、智力退化和运动速度减慢等。因此有必要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锻炼,本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从语言、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推理等方面对观察组进行康复锻炼,观察认知功能锻炼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以科学指导、促进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的迅速恢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颅骨损伤5例,脑震荡19例,颅骨骨折12例,脑挫裂伤11例,继发性的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血肿6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为19-53岁。患者病情为中型,有轻度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有轻度改变,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格拉斯哥昏迷记分为9-12分,药物治疗一般采用降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经方差分析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猜谜语游戏,图片填写,时间感,数字倒顺背法;记忆力训练:视觉记忆,地图作业,彩色积木块排列,物品重复;语言锻炼:看图说话,自由讲有意义的话;推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指出报纸中的消息,排列数字,问题状况的处理从一般到特殊地推理,杂物分类,作预算。认知功能训练由经专门统一培训的护士操作,在患者术后清醒的第一时间开始,每天训练两次,分别为8点和16点,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宜,每周训练4天,整个过程持续4-6周,对于出院者进行跟踪家访。训练中建立恒定的每日活动常规,让患者不断地重复和练习;耐心细声地向患者提问和下命令;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练习,将整个练习分解成若干小部,先一小部一小部地训练,成功后再逐步联合;利用视、听、触、嗅和运动等多种感觉输入来配合训练;每次训练时间要短,记忆正确时要及时频繁地给以奖励;让患者分清重点,先记住最必须的事,不去记忆一些无关的琐事。 评价指标:经常规治疗护理和认知功能训练2-3周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2]对观察组和实验组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测试。MMSE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包括定向能力、记忆力、注意与计算能力、回忆力和语言等,总分30分。 2 结果 两组MMSE、各条目得分(S) 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语言以及MMSE总分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常规护理的弊端和认知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脑损伤后高级皮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患者接受和运用知识能力等发生障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造成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不同程度的降低。脑损伤患者有广泛的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下降,推理能力和记忆力减退,智力退化以及运动速度减慢等症状[3]。早期功能锻炼进行各种方式的活动,刺激表皮感受器和深部肌腱,通过神经传递对脑细胞施加良性刺激,可促进细胞的功能恢复[4]。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有自发恢复的可能,认知功能锻炼没有必要,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常规物理治疗重在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影响,而认知功能锻炼对于增强患者的定向能力、视空间分辨力,掌握特定的技巧和技术,发挥补偿记忆,加强认识事物、分析处理问题有明显的作用[5]。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常规护理下患者颅脑损伤的复原,认知功能也会逐渐的恢复,但是持续时间比较长,且认知功能的康复不完全。因此,认知功能训练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恢复其认知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3.2 认知功能锻炼可以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介入,可增加对大脑的信息刺激量,有利于新的神经网络建立,而最终建立起新的对信息有效处理、加工、分析的认知神经环路,且认知功能的康复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康复[6],因此认知功能康复宜临床早期介入。实践证实早期认知功能康复的临床介入,具有明显的康复效果,而介入晚康复效果差[7]。近年来,临床有人比较颅脑损伤患者常规物理治疗加认知功能训练与常规物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 月我科收治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 效果。结果:经过综合的临床护理,实验组53例患者中,50例治愈,治愈率为94.3%,对 照组53例患者中,38例治愈,治愈率为71.6%,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影响因素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占全身 部位损伤总数的20%,死残率则居全身第一位,约30%-50%[1]。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神 经科常见的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其治疗的重视程度一直极高[2]。重型颅脑损伤是格拉斯评分在3-8分的病人,主要包括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病人[3]。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病重情急、重、复杂且昏迷时间长、发病率高、 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护理复杂等特点,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综合临床护理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6例患者,采取早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5例,其中男72例,女29例。年龄2-14岁的患者6例,15-40岁的患者69例,40岁以上的患者30例。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应激性溃疡的患者4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并发肠道感染的患者1例,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及其它的患者 3例,死亡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外伤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休克等常规治疗,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时刻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及瞳孔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时动态的抓住病情变化,科学的分析病情,制定正确 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2.11 监测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颅内继发伤的反应,以呼吸变化最为多变和敏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监护仪连续监护。 2.12 意识状态 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病情的最客观 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常代表颅脑损伤严重程度[4]。在护理中借助答话情况,呼吸反应,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来了解病人的障碍程度。对出现躁动不安的患 者应,加强观察,躁动不安是一种急性期常见表现,首先考虑因素是脑水肿。其次是颅外因 素如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缺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过度充盈等。护理中应仔细检查躁动原因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0:07.6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杨林林杨晓静刘娟 [导读] 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1.济阳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 251400; 2.济阳县中医院,内二科 251400;2.济阳县中医院心电图室 251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跟踪观察3个月后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术后治疗情况明显低于研究组,而且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00%)及总好转率(70.00%)均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及总好转率(92.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疾病,该疾病患者致死率及致死率均高。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意外高空坠落,或者交通事故,或者严重外力等因素而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重度颅脑损伤包括有①头部软组织损伤、②颅骨损伤、③脑组织损伤,而其中以脑组织损伤属于病情最严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有重度昏迷以及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明显,而且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有显著改变。故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中纳入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20岁-67岁,平均为(36.52±2.31)岁;研究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患者年龄22岁-65岁,平均为(37.32±1.96)岁;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脱水治疗,使患者颅内压降低,改善脑循环;给予患者对症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对症止血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 (2)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ICU治疗,具体包括:结合患者实际病况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结合患者的疾病需求,可给予循环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等。通过以上措施患者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有效保护患者中枢神经。若患者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即刻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中有24例恢复优良,有10例轻度残疾,有6例中度残疾,有5例重度残疾,有4例植物状态,有1例死亡;对照组中有12例恢复优良,有6例轻度残疾,有8例中度残疾,有10例重度残疾,有8例植物状态,有6例死亡;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

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一)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目的: 闭合性颅脑损伤随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有下面中的结局: ⒈死亡; ⒉植物状态: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吸允、呵欠等局部运动反应; ⒊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认知、言语和躯体运动有严重残疾,24小时均需他人照料; ⒋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有轻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但在日常生活、家庭与社会活动上尚能勉强独立的状态; ⒌恢复良好: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生活,并能恢复工作,但可有各种轻的后遗症; 治疗的目的旨在使重型脑损伤病人达到表中第4项结局;使轻中型病人力争达到表中第5项结局。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目标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来说是要使其感觉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交生活技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二)颅脑损伤康复治疗原则: 在闭合性脑损伤康复中,运动和知觉障碍的治疗可参考脑血管以外的康复部分;情绪障碍易于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所控制。最有特征性的是认知障碍的治疗,应依据障碍程度的不同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⒈早期(Ⅱ、Ⅲ):对病人进行躯体感觉方面的刺激,提高其觉醒能力,使能认出环境中的人和物。 ⒉中期(Ⅳ、Ⅵ):集中在减少病人的失定向和言语错乱,进行记忆、注意、思维的训练,训练其组织(分类、排列顺序、补缺填空)和学习能力。 ⒊后期(Ⅶ、Ⅷ):增强患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提高在中期训练中各种功能的技巧,并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颅脑损伤治疗方法:

⒈认知障碍:认知康复的方法可从两个角度来分类: (1)单维或多维法:但维法即单独地治疗认知障碍中的某一功能如知觉、记忆等。多维法是一种环境治疗,即治疗不仅针对某一种认知缺陷,而且将患者的性格、情绪、生活和社会等多维因素都考虑到康复计划之中,多维法现已成为较公认的方法。 (2)直接法和代偿法:直接法是直接治疗存在的功能缺陷从而提高或恢复其功能的方法;代偿法是通过其他完好部分的功能或外界的辅助来代偿有缺陷的功能的方法,对于重症患者,代偿法常比直接法有效。 1) 记忆的训练:每次训练,患者需要记住的内容要少,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些;两种信息出现的间隔时间也要长些;在袭击出现和反应之间的间隔也应加大。对于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可采用PQRST法 P(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 Q(向自己提出与内容有关的主要问题); R(为了回答问题而仔细阅读资料); S(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 T(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记忆); 2)注意力训练: A猜测游戏; B删除作业; C时间感; 注:以上3点请咨询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师 3) 思维的训练:思维包括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多种过程,而这些过程往往表现于人类对问题的解决中,因此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等于训练了上述大部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⒉行为障碍 1)发作性失控:往往是聂叶内部损伤的结果,发作时脑电图有阵发性异常,是一种突然无诱因、无预谋、无计划的发作,直接作用于最靠近的人或物等。给予卡马西平0.1-0.3/次,一日2-4次,配合行为疗法中的暂停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