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

【摘要】在唐宋词中,楼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词人为表达一定意念的需要,选取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来抒发内心世界。楼之高,可登高临远,俯察远观;楼之狭,可感怀身世,抒己情怀。楼变成了情感的依托之处,担负起抒情达意的责任。于是,词人们便在楼中表达着他们无尽的喜怒哀愁。

【关键词】唐宋词;意象;情感;喜怒哀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缈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与诗是不同的表达体式,“诗言志,词言情”,词人正是借用词这种体式来表达内心的幽约怨悱。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念,词人往往选择一些与自己内心所思所感有共通之处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因为它自身的特点,经过词人的感情加工,便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呆板的物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唐宋词中,楼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据统计,唐五代词中,“花间词”和“南唐词”中涉及“楼”的约107次(据许春初的《从“画楼”到“高楼”———浅析唐五代词中的“楼”》),《全宋词》中,以楼入词者又达1150余首。可见数量之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原因,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园林建筑发达,亭台楼阁林立,歌楼和妓楼增多,“楼”便常用于词中。二是社会原因,经济的富庶,政治的适当放宽,社会的相对平稳,使得士人风气骄奢而自我沉醉,“楼”便成为触目可及的景致,作了词的中介物。三是楼自身的特点。楼之高,可以登高临远,登楼者在楼上怀古今之忧愁,感世事之变化。楼之狭,将视野居于一隅,楼的局限便成为一种桎梏,楼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成为飞跃广阔天地的桥梁。正是由此,于是在楼中便演绎了一幕幕喜怒哀愁……

一、楼中之喜———“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词体本身就诞生于歌儿舞女的风月场所,文人士大夫便在楼中唱彻歌舞升平,笑逐青楼楚馆,于是便出现一幅幅“喜乐图”,举例来说:

“溪上玉楼同喜宴。”(张先《定风波令》)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韩琦《安阳好》)

无论是得意的宰相还是失意的布衣,无论家宴还是青楼,无论北宋抑或南宋,词人们“一晌贪欢”的心态是相同的,他们共同享受着放浪形骸,醉生梦死的生活。但是从这些词中也可看出,这些士人们,喜于外,欢于表,透过他们形体的放纵,而深见其内心的沉重和感伤,逐笑青楼,买醉酒楼,只为逃脱心灵深处那无处排遣的忧郁和孤独,即使有“绿杨楼外出秋千”这样春风迎面的小词,也挡不住欧公最后阐发“人生何处似尊前”这样的凄凉沉郁。越言楼中之喜乐,越反衬词人们心中的孤寂,“楼”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场所。

二、楼中之怒———“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对于惯于表达绮靡婉转心绪的宋人来说,用词来抒发愤怒之情来得较晚,在痛失家国后,词人们也将愤怒之情表达在词章中,于是“楼”就成了词人不吐不快、一泻千里的辅助工具。举例来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陈亮《念奴娇?登多

景楼》)

“尽日楼台,四边屏障,目断江山魂欲飞。”(刘过《沁园春?寄辛稼轩》)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贺新郎》)

所谓“愤怒出诗人”。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便引了无数词人抒胸中不平之愤。稼轩“栏干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只落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胸中之郁结发而不得。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被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说“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以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这些词人,或是悼古伤今,宣泄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或是壮志难酬,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登高远眺,祖国山河尽收眼底,触物而感其愤。于是,慷慨激烈,感愤淋漓,发欲上指,将满腔热血化作悲愤的词章,倾喷而出。

二、楼中之哀愁———“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哀怨起骚人”,而词是最能挖掘人内心深处的幽约怨悱之情的。于是,词人们的哀愁便油然而生:闺阁之闲愁、漂泊之苦愁、怀国之忧愁。这些愁绪在楼中环绕开来。

1.闺阁之闲愁———“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用助娇娆之态”来为“清绝之词”。词的这种阴柔性,就让它更适于表达女子的情怀。古代女子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楼”便是她们最为熟悉之物。空间的局限,如笼子般制约着她们,唯有登楼望远,才让她们的生命延展,她们才能倾吐自己的感情。试看李清照的几首词: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一剪梅》)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多丽?咏白菊》)

作为词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其女子的细腻来抒发闺中之愁绪。从她的词也可看出,即使如她般的夫妻恩爱,也免不了“终日凝眸”,即使如她般的才华横溢,也只能“玉栏干慵倚”看“月满西楼”,空守小楼,远眺离人,独自等待,楼中弥漫着失落和孤寂的情怀。这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伴着伊人,从胸臆中缓缓地流出。

儒家思想中,臣侍君要忠,女侍夫也要忠,二者的共同点,使男子常常借助女子之口来抒内心之感。于是,那份哀怨的闺愁便出现在男子的众多作品中。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

这些男子作闺音的词丝毫不逊女子之词,有时比女子词表达得更细腻,从动作“梳洗罢”,到神态“泪眼倚楼”,到心理“断魂”,写得更加肝肠寸断,使人心惊。因离别而相思,因相思而孤独,因孤独而“发之为情”,这伤心之楼给了词人无限的触动和灵感,而词人凄凉忧伤的心境,也为这楼增添了无限的悲凉和孤寂。

2.漂泊之苦愁———“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

舟。”相对于在家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在外漂泊或是远赴边塞的游子们又何尝不饱受哀愁之苦呢?独自行走在崎岖的路上,或是坚守在荒无人烟、战火纷飞的边塞,那些熟悉的景、物、人,便一一映入脑海。回忆起这些,哪一个游子又不尝尽这悲欢离合的“五味瓶”,哪一个不受着身心煎熬的苦痛?举例来说: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韦庄《木兰花》)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

州》)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吴文英《高阳台》)

以柳永的《八声甘州》为始,开羁旅行役词的先河,无数在外漂泊、身无定所的游子们便有了倾吐旅愁的方式。那楼上远眺的女子便是他们头脑中神圣的画面,是他们得以慰藉的一剂良药。不上楼,想上楼,上了楼却又后悔万分,因为那“新愁与旧愁”蜂拥而至,使词人自己也载不动这许多愁。艰苦的环境,心境的孤独,纵使借酒也难销心中的愁肠,只能独倚高楼,任相思泪在脸上纵横。

3.怀国之忧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历经了战火连天,流离失所,改朝换代,世事沧桑的变化,无不使人引发“去国怀乡”的忧思,在这忧思中又蕴藏着多少悔恨与忧愁呢?如: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

“故国山川,故国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面临国家孱弱,强国入侵,割地纳贡,俯首称臣的局面,君臣都感受到了忧患。君王不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开始反思。南唐后主李煜真正沦为阶下囚时,看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国家一去不复返,怎能不痛心疾首,悔不当初呢?君如此臣又更甚,登楼而望尽祖国江山时,吊古伤今,抒世事无常,发“悲恨相续”之愤;怀念故国,叹人生如梦,诉故国难再之恨。“楼”是一座平台,让君与臣都能够在此将他们的怒、怨、恨、悔,倾注其中,倾吐而出。

四、小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将人生的历程凝为缩影,少年时欢娱楼中,无忧无愁;中年时漂泊在外,作客他乡;晚境时看淡人世,不争不怨。这就是他和多数词人的经历。

“楼”是一种语言符号,词人为表达一定意念,选取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来抒发内心世界,所以为人们所熟悉的“楼”,便担负起抒情达意的责任,楼变成了情感的依托之处。词人们经历着少年、中年、老年,楼也承载着词人们在楼中的情感。少年时,青春昂

扬,生活优越,有激情,有热血,纵使登楼赋愁,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转眼步入中年,步入社会,看到国家的积弱,志士仁人们有志难酬,感伤与现实的悲哀相交织,热情渐退,被社会冷落和遗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当老年来临时,看透世事,洞察人情,虽然心情转为平淡,但冷却的热情却得以回归,挡不住词人“豪华落尽”的“真淳”。正是因为一座座楼的矗立,才让词抒发着每个人内心的情绪,“楼”是词的媒介,词因楼而曲折绵长;楼因词而风情摇曳。从而使词的抒情功能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黄进德.唐五代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

[3]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唐宋词论文(选读课)

唐宋词 一、摘录 1.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 2.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更能消几番风雨) 3.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春已归来)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5.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姜夔《琵琶仙》(双将来时)6.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7.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8.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9.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10.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严仁《木兰令》(春风只在园西畔) 11.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12.做冷欺花,将烟困树,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 13.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 14.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吴文英《霜叶飞·重飞》(断烟离绪关心是) 15.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银屏人妒。——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绣幄鸳鸯柱) 16.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17.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采幽香) 18.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9.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潘希白《大有·九日》(戏马台前) 20.东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否,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怎知他春归何处) 21.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昭野旌旗) 22.欢极,蓬壶渠浸,花落梨溶,醉连春夕。——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绀烟迷雁迹)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实情、情理与情感——《陈情表》中“情”的三层次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实情、情理与情感——《陈情表》中“情”的 三层次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祖母。李密要把这苦衷转化为拒绝皇帝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充分。否则,抗旨不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首先,陈述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其次,陈述态度必须真诚感人。 一、“事”是真实可信的 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哪些事?为什么一定要陈述这些事?晋武帝一定就相信这是实情吗?其实,李密主要向晋武帝陈述了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两件事情:一是家事(与祖母),二是国事(与皇上)。首先,父丧母嫁,幼弱多病,祖母躬亲抚养,这是“上慈”。门衰祚薄,内外无人,在这种情况下,祖母多病,常在床蓐,孙儿当侍奉汤药,这是“下孝”。李密陈述的这些事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上慈下孝”思想。“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是经得起调查的事实。其次,“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寻蒙国恩”,“拜臣郎中”“除臣洗马”,很明显,皇上也是有恩于李密之人。按理,皇上有恩于臣民,臣民当尽忠于朝廷。这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的思想。李密不是不懂,只是目前还做不到。所以,在文中反复强调,“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理”是经得起推敲的 李密向皇上陈“事”,这些“事”不仅事实本身合“理”,而且诸事之间也得合理,合逻辑。否则,事再“真”也无济于事。李密主要依什么“理”?这个理站得住脚吗? 李密始终围绕“孝”字陈事说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李密对于这点很明确,因此他总是遵照孝道来行事。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尽孝既是一份亲情,又是一份责任。这是其一;“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孝”既是立国之本,又是基本的治国之策。这是其二;“少仕伪朝,历职郎蜀;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又“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皇上宽怀大度,浩荡皇恩。“密”当感激不尽,尽心竭力,迟早要尽忠报国是必然的。这是其三。只是,“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种责任无法推脱。但是“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也就是说“尽节于陛下”的机会是很多的,也是一定要尽节的。因此,“愿乞终养,辞不赴命”。 李密紧紧抓住“孝”字。自下而上,“孝”是人们的行事准则;自上而下,“孝”是治国之策。李密不仅在陈述自己实情,讲明“辞不赴命”的缘由,更在为晋武帝宣扬“仁治”的社会思想。 三、“情”是朴实自然的

唐宋词论文

唐宋词 一.宋词中“婉约”和“豪放”两派代表作家和作品 1.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婉约是词的正宗。 (1)柳永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浆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2)秦观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清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人断肠。 (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周邦彦 (5)姜夔 2.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1)苏轼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春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常见的诗歌意境: (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三、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①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例题分析

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

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 羞愧:(20及以下) 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万念俱灰。它犹如是意识的自杀行为,缓慢的夺去人的生命。在羞愧的状况下,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这是一种严重摧残身心健康的状况,最终还会让人的身体或精神致病。这个能级的人还容易发展出蔑视的人格,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很负面的威胁。 内疚: (30) 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懊悔、自责、受虐狂,以及所有的受害者情节都是。这些人总是觉得自己受伤和被迫害。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事故、自我惩罚行为甚至自杀行为。它也经常表现为频繁的愤怒、报复心理和疲乏,总是认为这个世界对自己充满不公平。报复性会形成明显的破坏性。 冷漠: (50) 这个能量级表现为贫穷、失望和无助感。世界与未来都看起来没有希望。冷漠意味着无助和绝望,让人成为生活中各方面的受害者。他们不仅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更看不到别人

和社会的阳光面。他们缺乏的不止是资源,他们还缺乏希望和运气。除非有外在的帮护者提携,否则很可能会潦倒致死。忧伤: (75) 这是悲伤、失落和依赖性的能量级。无论从内心方面还是外在生活状态,这都是一个孤立无援的无力和消沉状态。在这个能量级的人,过的是八辈子都懊丧和消沉的生活。他们感觉自己是孤立无助的可怜虫。这种生活充满了对过去的懊悔、自责和悲恸。在悲伤中的人,看这个世界都是灰黑色的。恐惧: (100) 从这个能量级来看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陷害和威胁。一旦人们开始关注恐惧,就真的会有数不尽的让人担忧、焦虑和不安的事来临。由于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怀疑别人都有故意伤害自己的倾向。之后会形成强迫性的恐惧,这会妨害个性的成长,最后导致压抑、偏执或防御性人格。因为它是让能量流向恐惧,这种压抑性的行为使人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欲望: (125) 欲望让我们耗费大量的努力去达成我们的低级目标,去取得他们渴求的回报。这也是一个易上瘾的能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欲望会强大到比生命本身还重要,难以克制的上瘾症就是结果。欲望意味着累积和贪婪。而积极的愿望才可以帮助我们走上有成就的道路。但是欲望的正向转变却能成为

唐宋词本色论

【内容提要】 对于词的本色问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将其定论为以清词丽句写男女情事,风格绮靡柔美,基调哀感顽艳,用呢喃娇声在樽前月下丝竹齐鸣之中轻启朱唇,拂馨香之气,舞簇锦之袖与婀娜之姿,流灵动之波以助骚人之雅兴;或俊美佳人、失意落魄之士春花秋月之下,对月伤怀,寄情幽渺,吟旷夫怨妇落拓之情;或浪荡公子,游戏花丛,左搂右抱,发骚人之雅兴,博美人之欢心,结佳丽之珠胎。凡此种种,皆视为词之本色,逾之,则目为“句读不葺之诗”,“要非本色”。 其实,对于词,笔者以为不应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存在,而需要将其放入文学这一大视野来综合考察,根据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才可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那种先入为主的定论与成见,很明显是缺乏科学根基,不足为据的。文学体裁题材均是发展的,所谓“诗有源流,体有正变”[1](p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云: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2](p218)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文学的本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给本质一个界定。黑格尔说:“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本质中的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又说:“在存在里,一切都是直接的,反之,在本质里,一切都是相对的。”[3](p240-241)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早已揭示的道理:外在事物的性质是相对于人的某种特定的本质力量而存在的。 [4](p178)这就是说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等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这一层面来说,前人乃至今人将词的本色固定化就显得有些荒唐。在神圣的、千古不变的“本质”失去耀眼的光环之后,我们呼唤有限的、具体的本质。黑格尔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质的一切内在规定都是相对的。所谓“相对的”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也就是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才有效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任何的一般性,认为掌握了某种事物的所谓“本质”就一劳永逸地、彻底地掌握了这个事物想法只能是神话。但是如果设定了范围或层面,在有限性的前提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发现离开了本质、规律或一般性我们就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言说。在理清了本质以后,我们就可以来阐述文学的本质了,文学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只有一种类型。从纵向上看,它有自己的演变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有多种多样及种类;纵横交错之间,又有各种思潮、流派的兴衰更迭。这样自然就会出现我们研究上的困难,也就是文学的本质就会出现多样性和它的复杂性,但无论怎么多样多么复杂,有两点是首当其冲的,即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就第一点来说,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而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的属性。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就第二点来说,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5](p82-83)同时,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应该从这种基本关系去理解:一方面,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学一经形成,又积极的给予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如此,我们将词放到这样一个大的范畴里,对于词“本色”之流变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这实在是文学一体的演变规律。词最初称为“曲子”“曲子词”,从现存最早的《敦煌曲子词》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 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 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 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里行间,让人深深体会到当时她内心的痛苦。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离异入狱的波折,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日益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 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 的情怀。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漓之中,带病坚持整理、编著了《金石录》,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 在七十多岁时,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一代女词人落得如此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惋。但是李清照对宋词的巨大贡献必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2603602.html,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作者:贲永昌冯德芳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诗歌是以诗中的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精确的说,就是以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对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的鉴赏,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鉴于此,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意象;意境;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13-03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即教育要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者不可偏废。可见,教学中育人以美,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语文学科教材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而语文学科中的诗歌教学又是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诗歌较其他文体更为短小精悍,集中凝炼,易于诵记;同时又适于抒情言志,艺术感染力强。所以,诗歌教学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思想情操方面都具有不同其他文体的独特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诗歌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经常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诗歌教学,是一门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课,因为它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感染力、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教师通过对诗歌绘声绘色的朗读、细腻的剖析、启发式的讨论,不仅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将艺术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在学生未来的人生长河中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诗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营建某种意境和感情,会极力铺叙一些意象,以达到完美的意境并抒发强烈的情感。因此,诗歌教学只有通过意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为意境是诗的焦点、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结升华。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笔者认为:首先对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何为“意象”?意象,“意”是欣赏者的情意、神态;“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它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诗歌的意象很多,常见的有:1.送别类意象,如:杨柳、长亭、酒等,抒写了诗人对友人或爱人的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1)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许世虎马永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400044)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多少种生活,就有多少种设计。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该文通过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的论述,希望引导并传播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情感;设计;情感化设计 关键词: 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了具有一定意义的信号作用而引起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恐悲等心理状态。艺术中的情感的概念,不是一般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艺术家意在表达的一切概念都应该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或者说,都是诉诸感觉的生命形式。这种概念没有必要是真实发生的情感概念,艺术的意义又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存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人类文化学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不可根除的情感,即对于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由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社会中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是屏除激情或情感,而是要创造一种中性的,能容纳和激起使用者的情感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境界,一种崇高的境界。 如果说新设计哲学的兴起给设计的情感化引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设计的情感化铺设了强有力的时代物质基础,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当标准化设计思想被终结之后,所有的生活形态或商品的存在意义,就已经转变为取悦社会大众心态为主的行为了。”在现代化大量生产的体制背景下,虽然造就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并且使普通百姓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社会大众所能得到的却仍然只是基本的物质的充实而已。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免不了要进一步追求原来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够享受到的精神生活。过去产业界所奉行的标准化与规格化的思想,能够为我们带来的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也可以看成是帮助社会大众追求理想生活品质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但是,追求精神生活不仅是人的本性所在,而且也是每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现在的新世纪具有新感觉,充满灵气和情感,宽容、开放和多变性成为当今时代的定律。我们已从信息时代进入感受的时代,消费者期盼被产品的体验所感动,激情和情感将带给普通设计一些特殊的东西,过去的千年已经扩张了人类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经过了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时期后,满足情感、扩展心灵必然会成为新世纪生活环境构筑的基本方向。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的情感需求、自我意识,调动人们生活的激情,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愉悦和感动的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心理层面的互动,提高产品的亲和力。 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五层意动论即:第一级: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第二级:安全需求(Safety need);第三级:归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第四级:尊重需求(Esteem need);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他反映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的情感水平。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示了设计的实质,人类对产品的需要由简单实用功能性的需要上升至蕴含着各种精神文化等情感因素的需要,这种结构性与生命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包括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与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这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逐级上升的反映。“一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它就不再成为需求。”当功能性成为普遍底线的时候,已不再是需要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也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这对于产品情感性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角度的理论支持,因此设计师应高度重视和关心人的需求层 次的发展。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正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强调产品的机能导向、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而提出的。它旨在扭转功能主义下技术性凌驾人情感之上的局面,使得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重新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主线上。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谈到情感化设计对人的生活的改变,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他曾经说过:“我并不关心(我的设计)看上去是什么,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斯塔克的设计往往能于使用者产生情感交流,他的设计也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产品都是为了有用而设计的看法,让人们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他最著名的设计就是蜘蛛形状的柠檬榨汁机了,它基本上不能被成为榨汁机,而是一个造型感极强的雕塑作品,1993年推出,一度成为时尚的象征,被摆放在风尚人群的居室中。 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而越靠越近。 frog公司产品在与人的情感联结方面,摆脱了沉闷和枯燥的样式,在调动用户和美观艺术的情感方面,作出很大的尝试。让人们对IT设计产品有了全新的体验frog design的sap设计的用户界面,一贯以冷冰冰、机械、无人性化感觉,现在保证软件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挖掘美感,将柔和活跃的色彩引入设计,给用户舒适美观欢跃的感觉,通过在视觉感知上的美化,在情感层次给用户一种心灵的慰藉,将有助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把基本的可用性(usability)和高层的情感、美观、心理协调结合。 设计师要使人的地位不断地攀升,并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类自身,要追求一种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感受,更多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等多方面的享受,迎合人类情感的多样性。融入情感的设计能够促使人和产品和谐共处,使人们能轻松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把一个新的复杂的产品设计得象人类久违的伙伴一样平易、亲切,是设计师追求的新目标。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纽带,无情感的设计将会破坏人、物和环境的和谐。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符合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呢? Donald.A.Norman把设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ective)。所谓本能层,就是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活色声香。而行为层是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技能,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最高的层次就是反思层,这个层次实际上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而在用户心中产生的更深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满足情感需求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与人们的审美趣味相符的。任何一个注重情感需求的设计师都不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是注重情感的但却是难看的。中西美学的发展轨迹本身暗示了这样一条路,如我们看 文化?艺术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新西部》2007.22期-223-

唐诗宋词论文

唐诗宋词的美 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 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唐诗宋词论文

我看苏轼 数千年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太多诗词文豪,但在大浪淘沙中,真正青史留名,登临巅峰者,不过寥寥数人,论诗,首推李太白,“千古谁堪伯仲间”,但论词,我以为,舍苏东坡世上如他能几人。 蔡嵩在《柯亭词论》有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其对于苏词的风格描述是极为到位的,核心就是一如既往的豪放旷达,意境深远。我对于苏词,印象最深的有三首,一首为《水调歌头》,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千古绝响。另一首为《定风波》,最有感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一首为苏轼为悼念早故妻子王弗所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其字字珠玑,感人肺腑,用情之深不知催泪多少感性之人,甚至于对于我这类年轻人来说,细品慢读一遍下来,至于深处,也如鲠在喉,不禁润湿眼眶。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起起伏伏的坎坷命途,前期如《水调歌头》等作品,虽然诗人仍不得志,但也还有把酒以问青天的闲情逸致,然后期羁旅漂泊,其更趋向于一种困境中的大彻大悟,于风雨中拄杖前行,结合自身悲惨境遇悼念亡妻,看透官场仕途的转变。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苏轼天生仿佛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从他的诗词中,对于困境,不是那种认命的无奈,而是总是一种放开的自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毫无疑问,一个诗人诗词风格的养成和成就与其个人的境遇是分不开的。苏轼的人生总的来说经历有三起三落,我们且说说这三落,一落因著名的“乌台诗案”大难临头被贬黄州,东坡有感而发,叹道:“黄州真在井底”,字号“东坡居士”也在此期间而始。二落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和主动请辞,知难而退任杭州太史。三落也是最后一落,被哲宗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的天涯海角,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境内,后遇大赦,却卒于途中。但他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年,仍能自咏:“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而苏轼在经过多次大起大落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达到其创作激情的高峰。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不得抱负,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怀古通幽,以保持心理平衡。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又由于 "乌台诗案"等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诗词文章,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逐渐达到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进入了极高的境界。 在苏东坡的身上,其最闪亮的人格魅力无疑恰恰就是他那无可救药的乐天之意,通达于世。我也曾深受其影响。记得我高三时曾效仿其风格,有一拙作如下:“天气初晴,阴云微消,才上眉梢。岂料得一纸成绩,诈惊,叹差差差!也罢,万里晴空自是好,纵黑云压地,谁怕?且走着,学个两三分东坡,哪管他风雨雷电交和加。最是意气风发,明日,试天下。”东坡的词,读着我便是欢喜得紧的,那种行云流水,由心所发的洒脱,丝毫不显得娇柔做作,是所谓真正情之所至的大自在。或许前文我说的有些不太准确,据考究,苏轼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诗词并不多,反倒是偏显婉约风格的诗作占了其传流作品的大多数,如“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之类,倘若不上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7诗歌鉴赏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下)

主标题: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下) 副标题:理解意象的特定内涵,准确理解诗歌主旨。 关键词:意象,内涵,主旨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31、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2、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3、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34、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35、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6、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37、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

唐宋词

花间派词人 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辑《花间集》十卷,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唐五代18家词人的500首词作。《旧唐书·文苑传》 ?温庭筠,太原人,字飞卿 ?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 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 《新唐书·温彦博传》 ?彦博裔孙廷筠,少敏悟,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然薄于行,无检幅。又多作侧辞艳曲,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蒱饮狎昵。数举进士不第。 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授方山尉……丐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 1.精通音乐 最善弹琴、吹笛,自称“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所以“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本事非常大。也就是依一定的乐曲节拍创制歌词。 2.性格浪漫,放浪不羁,不修边幅 “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使他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中唐以后随着都市的进一步繁华,歌妓行业也更为发达,以适应都市腐化生活,歌词的需要也更为广泛。温庭筠正好尽其所能,以满足歌女的需要。 3.写词的动力——“以文为货” “丐钱扬子院”原因何在?他有什么理由向妓院讨钱呢?很有可能就是索取创作歌词的润笔。 温庭筠之所以能大力写词,在词的发展初期开创一个新局面,正是以他的浪漫行为作为先决条件。不畏人言,敢为人所不屑为。柳永大力创制慢词,其情况与此类似。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温庭筠词的内容 绝大多数是以女子为描写对象,大致是歌伎、宫女、士卒的妻子、商人的妻子、采莲女子或女道士之类。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容貌服饰之美和悲欢离合之情。词转入文人手里,为了适应都市腐化生活,内容就被缩小到以女子为中心的男女艳情生活了。 欧阳炯撰《花间集叙》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 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 ?这首词着力描写一个妇女的卧室的雅致、服饰的华美,一味追求词藻的绮丽秾艳,代表了温词特色的一个方面。但其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画面澹远,语言清丽,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那令人窒息的脂粉味中透出了一点清晨的新鲜空气。 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细心领会这首词,内容却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它却是一幅精丽清幽的图画,在一

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1.诗歌意象鉴赏的题目类型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秋思之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3.诗歌意象鉴赏的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感悟到了情感的多层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我的思考】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虽没华丽的词句,但字里行间里蕴含着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文章构思独到,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这种执着的爱,传达的是人类最美好,最恒久的爱,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本文的阅读对话应体现多元性。我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如,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以及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读,铺垫基调 1、导入: ⑴ 课件出现悦耳的鸟鸣声。 师:什么声音? 生:鸟叫声。 (鸟鸣声、鸟儿在唱歌等。) ⑵ 师: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动人的图画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大树和小鸟的故事,请仔细听、认真看。 2、FLASH 画面下,范读全文: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动情的 FLASH 画面,教师充满激情地范读全文,学生入情入境地倾听着。 3、交流感受并揭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