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第42卷增刊(Ⅱ)2011年10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2,

Supplement (Ⅱ)Oct.,2011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201101027)作者简介:王振华,男,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面源污染机理与控制、农业节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 -mail :wzh04@163.com

文章编号:1001-4179(2011)S2-0115-0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振华,李青云,黄

茁,赵伟华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在纵览国内近年来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与建设成效,对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关

词: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中图法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江河湖泊水体污染

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点源污染得到基本遏制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生的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1]

业界所指的小流域,其面积一般为5 30km 2

,最

大不超过50km

2[2-3]

。小流域是最基本的径流产生及汇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的基本单元,又

是水源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把一条条小流域治理好、

保护好,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入河入库水质才能

得到基本保证[4]

。大江大河的治理需要立足于各个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然而,传统的以水

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

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加了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目标

[5-6]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孕育而生。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明确提出,仅有几年

的历史,

但由于它易被决策者与公众理解和接受,迅速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目标与方向。2007年水利部开始

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条小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经过近几年各地的探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内

容和技术措施日益丰富

[6]

。2011年初,《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

设”

,作为搞好我国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标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实践应用阶段。

伴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内一些学者对其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

提高和完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

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人民长江2011年

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治沙与治污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最终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3,7]。

与以往小流域治理模式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新和机制新等主要特点,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2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成效

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水保部门相继开展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京市在2003 2008年建设清洁小流域期间,累积减少土壤流失321万t,减少流失总磷204t、总氮321t、COD

Mn

2989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400万t[6]。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0年底全市547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640km2,共治理小流域40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28km2,其中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50条,治理面积1903km2[8],有效地保护了水源,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环境安全。

浙江省永康市自2008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来,对53条小流域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河道水体“黑、脏、臭”的状况彻底改变,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格局。杨溪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85 km2,治理程度达到81.1%,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Ⅱ类[6,9]。

甘肃省秦安县在2006 2008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积达到9.41km2,治理程度达79.2%,林草覆盖率达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10]。

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42万t,增加水源涵养8.26万m3,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减少20%和30%,流域出口水质明显改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1]。

3“三道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3年北京市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提出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工作新思路[4,7,12],即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沟)道的距离,由远及近,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小流域水土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1)生态修复防线。即第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部,坡度大于25?。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度大于30%,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区内具有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等特点。

(2)生态治理防线。即第二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一般为坡中、下部,坡度不大于25?。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10%,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区内具有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该区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

(3)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沟(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带,包括沟(河)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8?。该区土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30%,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区内具有沟(河)道挖沙、采石导致沟(河)道的坍塌而影响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河)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防线。

4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4.1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种适应不同区域和需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

611

增刊王振华,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式[6]。

以北京、浙江永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亟待解决的是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形成了以水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溯源治污、分区防治、村庄配套、产业跟进”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6]。广东省小流域治理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安全问题,山地灾害在小流域常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巨大。因此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把防治面源污染、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纳入了治理范畴,形成了以流域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河沟整治、坡面防护、灾害预警、面源控制”的生态安全小流域治理模式[6]。湖北、陕西、河南3省针对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围绕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探索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即提出了“荒坡地径流控制、农田径流控制、村庄面源污染控制、传输途中控制、流域出口控制”的5级防护模式[11]。

此外,同一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还可根据地形地貌、功能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分类。例如,杨坤在分析北京市山区功能定位、水土流失和农村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区域产业发展、生态破坏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将北京市山区划分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农地水土保持区和山地景观保育区等3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13]。卜振军等根据密云县分布的6个典型小流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6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14]:①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为主,建生态保护型流域;②以污染治理为主,建清洁生产型流域;③依托旅游资源,建人水和谐型流域;④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民俗休闲型流域;⑤依托旅游资源,建观光采摘型流域;⑥强化基础设施,建绿色产业型流域。

4.2技术措施

不同地区的小流域因自然、经济特征以及生态功能的差异,使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目标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有所不同。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过程中,针对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内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人类活动不同的特点,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对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防护与治理措施[3,7,12]。①生态修复区。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生态移民等。②生态治理区。主要措施有梯田整修、保护性耕作、坡耕地退耕还林、砌筑树盘、水保造林(草)、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砌筑谷坊、拦沙坝、挡土墙、护坡措施、排水工程、村庄美化、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和农耕路建设等。③生态保护区。采用的措施主要有防护坝、生态沟渠、湿地恢复、河(库)滨带生物缓冲带建设、沟道清理及水系建设等。

湖北、陕西、河南3省在丹江口市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坚持传统水土流失治理与面源污染控制、水源保护相结合,提出了5级防护技术体系[11],即:①荒坡地径流控制。采取的措施包括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疏林布植、退耕换草等。②农田径流控制。配套、完善路渠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同时对农民耕作方式、化肥农药施用进行科学指导。③村落面源污染控制。配备垃圾池(箱),兴建排水沟渠和污水收集循环降解系统;发展舍饲养畜,结合沼气能源建设收集处理牲畜粪便。④传输途中控制。生活污水流经途中,依次构建过滤池、生态沟渠、生物降解塘等。⑤流域出口控制。在流域下游出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栽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进行最后一道净化处理。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采用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复等技术措施,并且各技术措施(如节水灌溉、保土耕作、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多是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而建立的;某一技术措施的选取和实施,需围绕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结合小流域建设目标,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5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各地在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管理制度建设。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5,13]:①在试点小流域内,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政策和乡规民约,建立水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我修复;②出台生态移民政策。特别是山高坡陡地带和泥石流易发区,引导、扶持农民生态迁移;③将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和养殖粪便的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中,严格对生活垃圾、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的控制管理;④加强流域内集体和私人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管理;⑤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等。这些管理制度,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总结与展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形势下针对当地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三道防线”为主线,

711

人民长江2011年

以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以及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思路、新理念。

自2003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首先在北京进行探索、实践以来,国内其他各地也相继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内一些学者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文献和实际调研,笔者发现当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建设及其效益评价标准,缺乏统筹规划,长效机制不健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有待提高,一些重要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尚未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为此,今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

(1)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地方性标准,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内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地方性标准,构建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区位的小流域,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途径和方式,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推进的关系。

(3)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农民管水员和护林员队伍等促进山区水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管理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的执行力度,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和垃圾管理制度,健全保持小流域生态清洁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市场的积极引导,扩大小流域工程设施的运行与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同时明晰产权,明确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责任主体与日常管护资金来源,落实管护责任,制定管护标准和制度。

(4)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制定完善的农民参与办法,明确参与范围、程序和方法。从“项目前期、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环节入手,鼓励农民全程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建设内容,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采取多种招标采购方式,让农民参与自营工程建设,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农民自我管理工程。让农民真正成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零距离”服务农民。

(5)加快重要水源地、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三峡库区为例,其既是重要水源地,又是典型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库区支流水体污染严重,库内水体发生富营养的风险较高。加快三峡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保护三峡水库良好水质至关重要,因此,亟待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建设。具体实施时需要开展系统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优化和集成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农田节灌与保土耕作、坡耕地养分优化管理、村落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生态沟渠建设、功能性湿地生态重建、河(库)滨带植被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关试验及应用示范,形成适合三峡库区特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

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2]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06(2):16-17.

[3]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18-20.

[4]刘大根,姚羽中,李世荣.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2008,(8):15-17.

[5]郑翠玲.门头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7,(9):34-36.

[6]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6,13.

[7]毕小刚,杨进怀,李永贵,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8-20.

[8]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水务局召开生态清洁小流域现场交流会[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5):30.

[9]张锦娟,叶碎高,徐晓红.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237-240.

[10]宋正太.大山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9,(8):57-58.

[11]贾鎏,汪永涛.丹江口库区胡家山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0,(4):4-5.

[12]杨进怀,吴敬东,祁生林,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4):18-21.

[13]杨坤.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4):4-6.

[14]卜振军,韩富贵,蔡新国.建设清洁小流域加强水源地保护[J].水土保持,2008,(3):56-57,60.

(编辑:常汉生)

811

生态清洁小流域提纲

综合说明 1 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 2 简述项目区的定位(是否在水源保护区?在哪级水源保护区?应承担什么样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功能?),项目区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 3 简述项目区三道防线划分思路。 4 简述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工程规模和投资。 5 简述组织实施安排。 综合评价结论。

1 小流域基本概况 1.1 小流域的定位 1.1.1简述小流域所在位置(包括是否在水源区?在哪级水源区?)、面积。 1.1.2说明小流域承担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功能(应达到什么样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1.2小流域资源环境状况 1.2.1小流域的自然条件 简述地貌(包括地貌类型及特点)、地质(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岩性)、土壤、植被状况以及气象状况(包括风、气温等)。 1.2.2小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简述流域降雨(包括降水特征,年平均、最大、最小降水量)、水文特征、水资源现状(包括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应进行水资源需求平衡分析,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说明近年来小流域内耗水变化、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1.2.3小流域的土地资源状况 简述小流域内土地资源现状,并进行土地资源需求平衡分析。 1.3 小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状况 1.3.1简述小流域内行政区划、人口、户数、人均收入等。 1.3.2简述小流域内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1.3.3简述小流域内的交通、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浅析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浅析 [摘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与传统小流域治理相比更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和措施新等特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能够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增加群众环保意识,促进文明建设,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创新 1、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涵义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小流域内污染总控为原则,综合减污,科学布设流域内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各项防治措施的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治理中以坡面、村庄和沟道为重点,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达到流域内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环境优美的新型小流域治理。 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饮用水的质量、甚至呼吸的空气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因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势在必行。 2.1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设施建设项目大量增加,导致生态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出现,已威胁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保护环境同步,把良好的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保护与改善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流失的水土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向江河湖泊输送了大量有机物质、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因些,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方面发挥作用。治理后小流域应当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因些,从源头上开始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控制面源污染,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新的要求。 2.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以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为主,如坡改梯工程、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人民群众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摘要: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必须开展了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分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并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流域面积原则上在200 km2 以下。总体来说,小流域综合治理要解决流域内存在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湖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中心,依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通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ICS 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XX/ XXXXX—XXXX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Compil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priliminary design for ecological and clean small-watersheds )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 (1) 3.2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1) 3.3 生态护坡 (2) 3.5 河流生态修复 (2) 4 综合说明 (2) 5 基本概况 (2) 5.6 附图: (3) 6 小流域评价及问题分析 (3) 7 建设任务、目标、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 (3) 7.1 建设任务 (3) 8 工程设计 (4) 9 小流域监测 (7) 10 施工组织设计 (7) 11 小流域管护 (7) 12 投资估算 (7) 13 效益分析与评价 (8) 14 结论与建议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文本编写提纲 (9) 表A.3 小流域工程特性表 (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编制提纲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图内容要求 (14) 表2 单项措施设计图内容要求 (1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探讨 陈子平,邹战强,曾维权,张练和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510610) 摘要: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提出的必然要求。文章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通过对比分析和比较,建立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原则和方法,为分析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效益;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小流域治理的必然要求,通过逐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人们生活提供清洁水源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求达到的效果来看,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提高和完善,是传统小流域治理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拓深。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它的内涵、治理理念、措施体系、建设标准及建设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进行探讨。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 1.1 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概念 小流域是由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是通过人为措施对这一系统的调整和改良。建设效益评价则是实现流域科学规划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评价其效益,并且简明直观而又科学地表示出来,对于系统的预测、决策、评价和分析,都是极为重要的。在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将流域治理的效益归纳为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1,2],而这几方面的效益往往是由若干个指标来实现。因此,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指标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是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生态-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的动态关系,是对这一复合系统的刻画、描述、评价、解析和决策等功能的有机体系。 1.2 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理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普遍认同,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试点建设。目前,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没见报道、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标体系,国内外相关研究者曾用不同的方法,在各自的领域提出了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3-8]。在此基础上,力求提出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生态-社会-经济这一动态关系的指标体系。 1.3 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应能作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调整生产布局、强化环境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依据,使多种目标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达到高度统一。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指标必须客观存在,符合流域实际情况,避免受人为严重影响。②科学性。选择的指标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标基本上能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③独立性。单个指标反映流域的某一侧面,指标之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不存在运算或因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篇一:×××镇生态文明镇建设工作汇报 立足×××建设生态镇 ——×××镇生态文明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镇以“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统揽工作全局,按照“面向城市、经营农村、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全镇的各项工作,以建设生态文明村镇为目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红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我镇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市西南面,距××市中心23公里。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97亩。辖2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54265人,其中农业人口32845人,占全镇总人口数的61%。镇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贵黄公路、清·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属城郊型生态经济重镇。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69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新增774元。 二、目标执行情况

(一)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保护水体为前提,以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节约为核心,抓好×××水源环境的保护。通过实施“一基四化”的建设,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有了大的改观,为×××水环境的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镇落实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有:道路“村村通”工程,全 镇22个村均硬化道路连接公路干道,完成串户路104个村民组,硬化率达85%;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四改一气”,清洁能源占能源使用户的45%;居有所安工程,农户居住危房改造率达92%;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我镇加强滥砍滥伐和预防森林火灾的监管力度,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努力,我镇村镇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4%以上。另外,对农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引导农户抓好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工作;整脏治乱改差工程,我镇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向乡镇延伸的试点单位,认真抓好方案制作,落实好“精细化管理人本化服务”理念。主要以“整脏治乱改差”为突破口,以“三清八治三创建”为载体,着力抓好镇村两级的环境卫生建设,制定保洁制度,落实清洁队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确保无“五乱”(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房屋乱建)现象发生,分别在××、××、××、××等村修建垃圾池,在实施“四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 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 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有 效保护使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实现山青、水秀、人富。 在规划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其作为 一个“社会- 经济- 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 条件。 在实施上,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按照“统 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和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的思路进行建设。 在效果上,流域内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对自然 的改造和扰动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 的范围内。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 环。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5 %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 林宜草面积的70 %以上,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 全面实行封禁,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有 完备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 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集中村落 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 %以上,污水回用率 达到90 %以上。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理。小流 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

流域内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种植业,农业生产90 %以 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农田和果园平均化肥纯量施用强度 低于100 kg/ hm2 ,农药使用强度低于3 kg/ hm2 ,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以 上;农用薄膜回收率90 %以上。 小流域总体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 3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重点 3. 1 库(河) 滨带建设 库(河) 滨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富营养化物质 净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域径流在进入水库之前所携带 的营养物质有一个不断地削减和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库(河) 滨带不仅是入库营养物质必经之地,也是系统物质运动 十分强烈的地段,并在入库营养物质的增减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库(河) 滨带建设以营造水源保护林、种植灌草和水生植物 为主,构筑林草生物缓冲带。 3. 2 乡村生活污水处理 在小流域治理中,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解决 小型分散点源污染问题。目前采用的技术方式主要有:智能化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Compact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2 tem ,简称CWT) 、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2Reactor , 简称MBR) 和高效节能型生物通道污水处理技术等。 3. 3 生活垃圾处理 小流域内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游客垃圾、居民垃圾、饭店生 活垃圾等,具有分散、随意堆放并倾倒河道和沟道等特点。水 源保护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建设简易垃圾储运站(非江 河、渠道和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 ,定期清运的办法。也可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但垃圾填埋场应相对 远离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填埋场基础必须具有基底防渗系统,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_吴敬东

[2]齐实,莫建玲.流域景观的类型及其规划与设计[J].中国 水土保持,2001(12):1516. [3]毕小刚,段淑怀.北京市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的 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011. [4]王伦辉,薛志飞.关于京郊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调查 与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7(5):202203. [5]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 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8891. [作者简介]杨坤(1977-),男,陕西汉中市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与农村污水治理等工 作。 [收稿日期]2007-08-09 (责任编辑赵文礼)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吴敬东1,叶芝菡1,梁延丽2,刘大根3,陆大明3,王雪1 (1.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2.《北京水务》编辑部,北京100044; 3.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北京 [摘要]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共包括土壤侵蚀强度、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河流生物完整性指数等17项指标;第二层包括水土流失与 面源污染状况、点源污染状况、河流健康状况;第三层为顶层指标,通过对第一、二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生态清洁小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建立该指标体系以期能为广泛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能够 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41(2007)09-0008-02 1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背景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都北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严重困难与严峻挑战。一方面,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加上1999年以来的连续8年干旱,使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工矿企业污水,城镇、村庄污水、垃圾,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等对水体的污染也较严重,全市年污水排放量13亿m3,有3.4亿m3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加剧了北京市水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 山区是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山区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一功能定位,为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北京水务工作者转变传统小流域治理观念,与时俱进,提出按照/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0的治理思路。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调整人的活动为重点,/点(村庄)、线[河(沟)道]、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0结合,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工程、生物、管理等综合措施,从山顶到河谷形成/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0三道防线,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这一思路和理念,在山区小流域内,采取封禁、拦护、梯田、树盘、水保林、节水灌溉、谷坊、挡土墙、护坡、排水工程、垃圾处置、污水处理、村庄美化、农路、防护坝、河(库)滨带、湿地保护与恢复等21项措施,对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等进行5同步治理,使小流域基本达到恢复生态、涵养水源,人水和谐、保护水源,河库健康、净化水质的目的。 2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主要侧重于对小流域地质、气象、土壤、植物、农业、林业、水利变化监测[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如降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状况等;②水土流失状况,如土壤侵蚀强度、面蚀、沟蚀、滑坡、泥石流等;③水土流失灾害,如河库泥沙淤积、洪旱灾害、生境退化等;④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如保水保土效益、增产增收效益、缓洪拦沙效益等。这些监测指标,满足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传统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内容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建设生态清 #8 #中国水土保持S W CC2007年第9期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doc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题目: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XX年1月至XX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

GIS技术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新时代的不断创新和发展,GIS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尤其是在小流域治理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凸显。其主要是通过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提高可视性等为小流域治理实际需求做出全方位的分析和指导。文章通过分析GIS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增加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提高。 标签:GIS技术;小流域治理;实际应用 引言: 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为基础,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使得技术分析能够达到更高的可视性程度,在治理小流域过程中,做到合理、科学的决策辅助等,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具体任务。 一、GIS技术概述 GIS技术即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庞大的空间体系构建,对于地理信息的有效收集、储备、管理、显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GIS技术是在资源以及环境应用领域中有着极强的指导意见的技术创新,通过系统的分析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准确、科学的决策,能够为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基于计算机数据,能够将庞大的地理环境信息在设备上呈现明确的数据库和显示图,通过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合理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为人们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1]。 二、GIS技术在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得不断发展和改革,工业逐渐的迅猛发展,使得水资源水环境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为贯彻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的要求,以及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工作必须做到强有力的进展。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经过不断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一项技术领域,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方面,面对复杂的地图和空间地物分析,以及相关联的属性,在有效的避免传统人工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高效率的治理工作,为预期的治理成效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GIS技术的介入能够根据实际的应用数据帮助小流域的数据得到有效的监测管理和水质数据分析,对于生态环境的大容量、多层次、内容广、关系庞杂,以及动态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映和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_刘震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刘震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100053)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投入机制;试点建设;水土保持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必然延伸和深化。目前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水保部门工作定位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初步形成,建设管理体系渐趋完善,工程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显现。总结各地成功经验,主要得益于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根本原则,防治理念、建设模式和投入机制的创新,以及部门协作和科技支撑的强化作用。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规划指导和政策、科技配套,继续抓好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开展。[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10)01-0005-03 1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1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经过近几年各地积极地探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内涵也更加丰富。实践证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于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美化人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涵盖了水库和湖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山区防灾减灾、农村/三清四改0(清污、清障、清垃圾,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等系统工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概念基本形成,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的认同。 1.2水保部门主抓这项工作的职责定位基本明确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必然延伸和深化。改善水质,保护水源,必须以水为主线,才能实现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具有综合配置措施和统筹协调的行业优势,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须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才能奏效,因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项工作水保部门应该抓,还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目前,各地对此职责定位的认识已基本一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各地水保部门积极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 1.3技术路线初步形成,建设管理体系渐趋完善 各地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探索和总结出了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种适应不同区域和需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涌现出北京、浙江、广东、江西等一批建设典型。以北京、浙江为代表,形成了以水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溯源治污、分区防治、村庄配套、产业跟进0的清洁小流域技术路线;以广东为代表,形成了以流域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河沟整治、坡面防护、灾害预警、面源控制0的安全小流域技术路线。同时,在各级水保部门的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各地/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整合资金,各记其功0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共建机制逐步确立,地方财政投入从无到有不断增加,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也逐步成型。 1.4工程实施效果十分明显 以浙江永康市为例,2008年开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短短两年时间,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杨溪水库水质由三类提升到二类;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河道水体/黑、脏、臭0的状况彻底改变,村庄河道清水长流,村民在河边嬉水、洗衣、散步、垂钓,人水和谐。工作开展较早的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更加明显。2000)2008年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621万t,减少流失总磷204t、总氮621t、COD M n 2989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400万t,有效地保护了水源,服务了首都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建设基本农田、增产增收、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益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水质保护、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等效益目标。和传统水土保持工作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效果更加突出。 1.5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凡是工程实施之处,山青、水秀、景美、民富,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称赞,工程良好的效益也促使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浙江永康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齐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京郊考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财政在资金政策 #5 # 中国水土保持S W CC2010年第1期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附件2: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地方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建设内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工程建设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

(一)工程建设 1、小流域治理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坡耕地改造,修建水窖、水塘和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入库(河)生物缓冲带。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发挥梯地、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 2、生态修复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防止人为破坏。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编制河道整治规划,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措施,对小流域内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封河育草,维系河流良好生态系统。禁止河道采沙,加强河道管理及其维护。防止污水和垃圾进入河道,确保河道清洁和优美环境。 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搞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实现生活垃圾集中管理、生态污水初步处理后排放。人畜禽粪便应因地制宜推广沼气池等实用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居民比较集中和有条件的地区,生活污水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方法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关于开封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单 姓 调研时间: 摘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的实际探索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模式。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实践模式可持续发展 关于开封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市生态文明的建成是我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对象、时间、方法】 为深入了解开封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调查活动。调查以开封职员,学生,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问题,先后深入国土资源管理局、林业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含网站)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结果】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市生态文明的建成是我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开封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在“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契机中,正努力的像生态城市转变,并将驻马店的城市景观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改

造。 一、开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实质的突破,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行动才会着实有效。”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说:“”城市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改善与优化工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所取得的 物质成果;城市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市民生态观念与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城市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开封市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使得开封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开封广大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要向新的文明形式转变。虽然比起国外城市的文明进程落后,但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文明程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更有待于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二)坚定不移的朝着“美丽开封”努力发展 开封市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开封。”这不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市政协委员王珂尤其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他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到12家,并已完成PM2.5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工作。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复耕土地1.8万亩,造林12.6万亩。这些数字能体现出我市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作出的成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距我们提出的美丽开封,还有一定差距。”[1]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 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