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和“免疫调节”四节内容。其中,第1节、第2节和第4节教材分别可用2课时教学,第3节可用1课时教学。在第1节正文之后,安排了一个“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在后三节正文之后,各安排了一个“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力求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基础知识中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健康的问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络等媒体上关于健康问题、社会问题等的报道都是学生学习这一章内容很好的切入点。

还有一些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过的知识都可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义务教育教材中关于人体生理的内容(如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人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及“健康地生活”等都是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基础。

与其他章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从个体水平上来阐述稳态的维持的,本书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学习本章的基础,而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则是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阐述稳态及其维持的,本章内容和后续几章共同组成多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调节以及稳态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容,是一个整体。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从容说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五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分2课时,第1课时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2课时讲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关于第1课时新课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本章的第一个课时,所以分别要有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引入。本章的导入采用直接切入主题、开门见山的方式。简单总结第1章中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稳态的调节机制,而后用章首的导言直接引入本章。结合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联系本章的小节安排:第1节讲神经调节,第2节讲体液调节,第3节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第4节讲免疫。节的导入采用实验引入。课前准备2杯水:一杯糖水、一杯热盐水。热水60摄氏度左右,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到学生,也不能太低,要正好有些烫手的效果。之所以设计糖水和盐水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水的温度上吸引开。请学生喝一小口每个杯中的饮用水,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引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这样引入一是比较直观,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于热水较烫而难于入口,学生会用嘴吹凉表面喝一小口或是拒绝喝,这就正好能引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部分的学习。

第一部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中提出了反射、反射弧、兴奋的概念和反射的过程等内容,由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遗忘的较多,课前应让学生对这部分的初中教材进行复习,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演示反射产生的动态过程,结合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需要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先向学生展示生物电发现的简单历史,使学生了解生物电的客观存在,再通过演示蛙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来说明兴奋的传导形式——神经冲动,(如果在课上当堂重做这个实验当然效果要更好,但是考虑到课堂操作的难度较大,课堂时间又有限,所以这里用多媒体演示)最后用课件演示来解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

破难点。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如果结合有效的演示和说明,学生不难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通过演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动态演示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配合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要求掌握的知识。

第2课时的新课导入过程,先复习巩固第1课时的知识点,再用节首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通过问题讨论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高级神经中枢在复杂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脑的重要指导作用,学习的必要性等,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当广泛和复杂,教材所要求的内容却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先用多媒体演示人的神经系统的分布、分类,让学生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个总体的认识。再通过实验实例和幻灯片展示各级中枢的位置和分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神经中枢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最后用教材上的资料分析把神经中枢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由分到合,由局部到整体,使学生理解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的实例深入思考,特别是进行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在这部分内容只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用幻灯片展示言语区的位置和分工,结合学生讨论了解各区的功能。关于学习和记忆部分,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想法,再揭示记忆的实质。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及目前科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脑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具准备 1.幻灯片: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人的神经系统示意图,人的各级中枢示意图、大脑皮层不同的功能区分类图、大脑皮层言语功能区分布图。

2.视频:足球比赛片断。

3.多媒体CAI—1:膝跳反射的过程。

4.多媒体CAI—2:测量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

5.多媒体CAI—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6.多媒体CAI—4: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第2课时,讲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维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4.建立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完成反射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我们学习了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家还记得什么叫稳态吗?

生正常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师内环境的稳态为什么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呢?

生因为内环境的稳态影响到细胞代谢原料的取得、代谢废物的排出和代谢反应的催化剂——酶的活性。

师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生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师很好。你的身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体内又有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在同时进行,但是内环境却能维持相对稳定,这是为什么?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是如何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实现的?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第2章中探索的问题。

本章共有4节内容。第1节讲神经调节,第2节讲体液调节,第3节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第4节讲免疫。

推进新课

板书: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师出示2杯水。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试验。桌子上有2杯水,一杯是糖水,一杯是盐水。请同学来分辨一下哪杯是糖水哪杯是盐水。

生进行辨别。

(在辨别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动作,但是都会拿起杯子尝一下。在伸手取盐水的时候很可能因为没有心理准备手会缩回,端起杯子会用嘴吹凉些再尝。也可能有学生在尝了第一杯糖水后就直接下结论说另一杯是盐水)

师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刚才的实验中不管是同学端起玻璃杯的动作,对水的品尝、味觉分析,被热水烫到后缩回手的迅速反应,还是没有真切地尝第2杯水的味道就判断它是盐水的逻辑思考,都必须有神经系统的正确分析指导,同学们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板书: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师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大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来回忆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课件展示:

问题1: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生反射。

课件展示:

1.反射

问题2:什么是反射?请至少举三个例子。

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举例: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吞咽反射等等。

师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草履虫会向水中有糖分的一侧移动,这是不是也属于反射呢?说说原因。

生这两个例子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完成的前提条件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而含羞草是植物,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它们都没有神经系统,所以它们作出的这种反应都不属于反射。

课件展示:

问题3:反射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各举一个例子。

生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是后天的,需要学习得到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会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举例:条件反射——马戏团的动物会表演马戏,非条件反射——狗热了会吐出舌头散热。

生反射属于应激性。反射能使生物迅速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从而趋利避害,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师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体通过反射,可以使躯体、内脏等各部分的生命活动更加协调,尤其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条件反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新建,使人和高等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更精确地作出反应,提高了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和动物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这种应答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呢?

课件展示:

问题5: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生反射弧。

板书:

2.反射弧

师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下面我们来回顾膝跳反射的全过程。

课件展示:

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说明原因。

4.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的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生1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生2 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生3 至少需要两个。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生4 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的参与。

师请一位同学叙述缩手反射的全过程。

生当手指接触到针尖,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手臂的肌肉;手臂肌肉作出收缩的应答反应。

师当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所谓兴奋,就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那么,兴奋是如何沿着神经传导的呢?兴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板书: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师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些取得重要成果的研究。(多媒体显示《生物电发现的早期历史》)

师通过这段阅读资料我们能够体会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显示神经上所存在的生物电和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联系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演示多媒体CAI—2)

师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呢?

生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传导的。

师回答得很好。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

起神经兴奋。这种电信号也就叫做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神经传导的。

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就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那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课件展示:

1.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即静息电位)是怎样的?

2.神经纤维接受到刺激会引起什么变化?

3.神经纤维上的受刺激部位在兴奋后又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下面的动态演示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演示CAI—3)

生1 静息电位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师是的。这是因为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生2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刺激部位的电位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师神经纤维接受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从而与相邻部位产生了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生3 神经纤维上的受刺激部位在兴奋后电位又很快从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回到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

师刺激部位兴奋时与相邻部位产生了局部电流,阳离子的位置就发生了移动,如此,膜上的电位差就发生了颠倒,原来兴奋的部位回到静息电位,原来的静息电位发生了兴奋。如此,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不断传递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照此理论,大家可以发现:如果刺激的是神经纤维的一端,那么兴奋会向另一端传导;如果刺激的是神经纤维的中间,那么兴奋会同时向两端传导。

师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冲动还能不能通过断口继续向前

传导呢?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当冲动传到切口边缘时,膜边缘两侧就不能继续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冲动的传导中断。

师分析得很准确。在讲反射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吗?

板书: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师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演示幻灯片: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师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以突触结构相联系的。突触结构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就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元轴突末梢多次分支,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突触有不同的连接方式: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树突—树突突触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神经元,它们中间有突触间隙相隔。

师大家推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吗?

生不能。

师我们可以推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肯定不是神经冲动,它一定和突触的特殊结构有关。

(演示多媒体CAI—4)

课件展示:

1.突触小泡的形成最可能与哪个细胞器有关?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有什么作用?

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细胞物质运输的哪一种方式?它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3.神经递质是以什么方式在突触间隙中移动的?它的速度与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相比谁快谁慢?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K+或Na+是以哪

种方式跨膜移动的?

5.联系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纽带是谁?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怎样?为什么?

生1 突触小泡的形成最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生2 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外排的方式。它与细胞膜的可流动性有关。

生3 神经递质是以扩散的方式在突触间隙中移动的。它的速度比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慢。

生4 K+或Na+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移动的。

生5 联系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纽带是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课堂小结

师神经递质按其与受体作用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分别对突触后神经元起兴奋和抑制的作用。有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很难用简单的“兴奋”或“抑制”来描述,可能随部位不同而异。

突触传递由于要通过化学递质的中介作用,因此具有不同于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这段时间就叫做突触延搁。(3)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并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同时传来的一连串兴奋,或者是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兴奋,引起较多的递质释放,就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氧、二氧化碳增加或酸碱度的改变等,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5)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1.1发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1.1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2.1叶绿体与线粒体 2.2.2其他细胞器 2.2.3细胞核 2.4细胞骨架与内膜系统 3.1水与无机盐 3.2糖类与脂质 3.3蛋白质 3.4核酸 3.5元素与生物大分子 4.1.1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 4.1.2酶的特性 4.1.3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4.2ATP 4.3.1细胞呼吸的类型 4.3.2细胞呼吸的过程 4.3.3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4.4.1光反应

4.4.2碳反应 4.4.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1.1细胞周期 5.1.2细胞的分裂 5.2细胞的分化 5.3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发现细胞 【教材分析】 该节课主要包括发现细胞的科学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最后介绍科技进步促进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内容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结合初中知识及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细胞发现及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性。【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学的活动2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学的活动3 学生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的填空。

教学板书设计 发现细胞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反思】 此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且重点在于科学史的介绍,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在介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摸索生物实验及生物探究的意识。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日后学习细胞中的各种成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⑵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⑵激起同学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 三.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学习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所以要把基础打好。 ②分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是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殊体现。 ③细胞学说的内容。这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⑵教学难点: ①区分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理解什么是细胞学说。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四.课时安排:2课时,1 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 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学习。 五教具准备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结合课本P7,添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讨论: (1)请说出上图各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神经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等。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在生物体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板书标题] 观察细胞 学生自学,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师生一起学习 1.有关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⑴目镜与物镜、低倍镜与高倍镜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活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教案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 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Put up your hands) 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 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人的生殖和发育 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 好,第二题,某某 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细胞分裂和分化 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还有相关的骨骼肌细胞。请坐 第二问,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需要哪些细胞 太多了,它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淋巴细胞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特定细胞受损而致病的。。。。 例如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的话会导致听觉发生障碍。 第五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全册教案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全册教案 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设疑: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0.921.09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 苹果汁 梨汁 马铃薯匀浆 花生 种子 花生种子匀浆 豆浆 鲜肝提取液 交流实验结果:每一组实验选取一个人介绍实验情况,然后分析实验成败的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又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常见有机物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

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可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6.1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细胞增殖是必修一的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细胞周期的认识和图像的识别。主要弄明白细胞为什么要增殖?细胞怎样增殖?细胞增殖的意义为何?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基本上不学习生物学,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甚了解,而且缺乏一定的空间感,故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要借助一些模型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特点,加深理解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 程。 2、通过绘图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生物体生长规律,培养学生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 五、教学思路: 这节内容是本册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内容直观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将需学生记忆的内容进行强调,并利用少而精的习题进行巩固,在讲分裂过程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

几个重要概念,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着丝点,在强调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征时,要结合这一时期的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两种分裂过程的区别应在学生掌握某一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找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小结:(顺口溜)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间期:DNA复制数加倍,染色体复制数不变,单体形成在里面。前期:前期显三体,膜仁消失去。 中期:三体形成最明显,着丝点排在赤道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