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武汉新华电脑学院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武汉新华电脑学院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武汉新华电脑学院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武汉新华电脑学院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沐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国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在调整中愈加明确,改革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职业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初步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职业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职业教育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发展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人民需要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需要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加强职业教育。

把职教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总书记2009年12月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在国计民生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6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91年、2002年和2005年3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9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发展到14427所,年招生规模873.6万人,校生2178.7万人,毕业生619.2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215所,年招生规模313.4万人,校生964.8万人,毕业生近28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职业教育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提升内涵增强职教吸引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宣布成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教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学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研人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为全职委50多名委员一一颁发聘书,由此可见教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职委的成立在教育部职教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会上同时印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并研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这在教育部职教工作史上同样是第一次。

三个第一次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教育部旨在进一步发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武汉新华职业教育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内涵

发展上进入发展快车道。

武大辩论史

武大辩论史 Dean 1前传(1997年9月前) 武大的全校性新加坡式辩论赛不知道究竟起于何时。但是蔚为风气,想来也与国内各大高校类似,始于93年复旦的狮城舌战之后。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武大的全校辩论赛,本科生与研究生是分开举行的。本科生的比赛并非象现在是金秋艺术节的板块之一,而是独立安排在每年晚春(也就是学年的下学期),与写作比赛,数学竞赛等学术科研比赛在同一时间段举行(这说明在那个时候,校方对辩论的定位与现在是有些区别的)。而研究生的比赛,时间上倒是与现在的差不多,这从该项赛事的传统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红枫杯”——当然,这也与当时所有的研究生都集中在枫园住宿有关。 97年以前的校赛,是如何的一番景致,笔者无缘得见。只能引述thomasz的文字聊胜于无——可惜他也是道听途说的——“那时武大院系众多,一次辩论赛经常历时一个月之久,1996年图院(图书情报学院)打了7场才打进决赛。这个时期的辩论由于各院系专业背景不同形成了及其不同的辩风,当时的强队包括外语学院、经济学院、图院、政院、法学院等等……但是每个院队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精神,不管输赢一般大哭一场、大搓一顿的传统也在此时形成。总之在这样的半自发状态下武大辩论发展着”。当时本科生校赛还有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的特色:各队主力,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这也是校赛安排在下学期的好处所在)。1996年的校赛决赛,新闻学院战胜图院获得冠军。两队的领军人物,都是96级的学生。一个是图院的王海宁(他后来成了笔者所在的武大校队的第一任队长),另一个则是新闻的余晓莉(她一直在辩坛上活跃到今天,真是长青树级的人物)。在同一年,一大批后来成为各个学院辩论队传说中的大哥大,大姐大级别的人物进入武大,踏上辩论之路,其中法学院的余磊,生科院的鲍红波,管理学院的牛慕红、施文,都是个中翘楚。武大辩论的盛唐气象已初见端倪。 同样是在这一时间前后,武大开始了参加全国性辩论赛事的最初尝试。可惜外战的战绩却难以让人满意。1995年冬,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创了一个延续至今的辩论品牌赛事“中国名校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武大应邀出战(当时参赛的大学还有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首轮即负于中国科技大学。这次参赛的武大选手有国际金融的唐涯,法律的李刚,世界经济的黄河和外语的向开,其中唐涯获得了优秀辩手的荣誉。1997年晚春,武大再次出赛首届电脑杯,但万没想到在华中赛区即惨遭淘汰,而且是被华工斩落马下(其实想想也不冤,当年华工拿了这个比赛的全国冠军)。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当时在现场观战的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树祥。在胡书记的推动下,武汉大学校方开始重视辩论这项活动。而在中国——幸或不幸的——校方的积极参与,往往就是学生活动迅猛发展的火箭动力。 转眼间,97年9月到了,又有一批新鲜血液注入武汉大学,其中就包括了笔者。 2积蓄期(1997年9月——1999年8月)1997年,由教育部指派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输给了马来亚大学,直接导致了辩论热潮在中国大陆跌入谷底。然而在武大校园里,辩论仍然方兴未艾。97 年10月新学年开学伊始,在几个热爱辩论的学长的策划下,武大历史上第一个辩论社团宣告成立。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社团及其后继者未能在武大担当起规化、组织、联络校内各院系辩论活动的重任——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它的成立以及随后在由它在大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和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过程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封 闭式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 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提高素质与掌握职业技能并重。 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忽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的指向某个专业所达到的就业要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写注重文化课知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缺乏应用性

打开我们的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职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校要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理论和原理。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知多少。 3.开发空间小 我们课程内容的编制系统而严密,条理而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只能在规范中进行。尤其是专业技术课,更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某一个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比如“某一个导游班的毕业生,带团到某一个旅游圣地,他在向游客介绍时就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不能减少,让游客们感到得是这个导游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也缺乏预设的空间,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4.缺乏灵活多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时期,市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应该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西宁市是一个物流城市,在这个大市场中就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化院2009301040062 陈潇濛 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著。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民国时期有几位著名的校长,对国立武汉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世杰校长。王校长认为,武汉大学就是要但其文化中枢的责任。 王世杰在1928-193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和高等教学理念。1929年5月,在他就任武大校长的集会上讲:“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王世杰的讲话,不仅向人们表露了其打算和气魄,也给武大师生以鼓舞。而且,王世杰把“巨大的新校舍”是为办好武大的条件之一。给师生们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王星拱校长。此位王校长的目标是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作为化学家的王星拱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认武汉大学校长。他早在1929年就提出,我们要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多个红利。 置顶宏观政策层面,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优先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将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的“促进就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既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途径,把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既体现了重视职业教育的导向,也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既是民生之本,更是立国之本。

扩招100万人,赋予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丰富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诉求,也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在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补助标准,证书互通衔接、办学体制优化和财政投入方面给予多项政策保障。这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合理合法要求,更是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规模结构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源对象结构的丰富。在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以18—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即主要是传统生源。但今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应届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因其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盲目乐观于扩招带来的福利而停止优化自身内涵的努力。可以设想,扩招百万背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优化,专业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已查找)

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60102 专业名称:世界历史(试验班)World History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是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开办的教学改革试验班。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和德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4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中国通史(一)、(二)》、《世界通史(一)》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七、双语课程 1、《世界通史(二)(三)》《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英国史专题》《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3、《法国史专题》《Histoire de La France》 4、《亚太地区史专题》《The Special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sia-Pacific Region》 5、《美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近年来,无锡市以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 市目标为引领,以增大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资 源整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 扩大,办学体系持续完善,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 城市转型发展的水平全面增强。 一、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职业院校基本情况。当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其中省属4所、市属3所、民办3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 业学校20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8所、县区属10所、民办1所),技工院校14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3所、县区属2所、企业办3所、民办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含成人学历教育)达21万人。其中有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 高水平示范性中职校12所,省重点技师学院1所,21个基地入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 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对职业中学、技工学校、 中专学校以及成人学校的资源实行整合重组,市区公办职业学校由37 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真正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招生数达到职业教 育招生总量的95%以上。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范围达6 平方公里,已入驻中高职院校8所,师生8万余人,每年为无锡市和 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同时,建成启用了 功能水平先进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动中心在实训基地落户。 (三)展开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统筹发展中高等 职业教育。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人才系统培养, 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市教育局组织全市 职业院校研究起草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市政府 同意后报送省教育厅审批。2012年,申报获批“中高职3+2分段培 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13个试点项目,招生计划近1500人;2013年,申报获批“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 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等28个试点项目,招生 计划近两千人。 (四)实施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 水平。自2007年起,全市已连续组织实施了三轮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建 设的专项工程。2007—2009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实施职 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年—2012年,每年安排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XX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XX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XX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

武汉大学近代史整理

1. 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 1926年前后,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以上为PPT上的,以下为网上找到资料) 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毛泽东思想萌芽(1921-1927共产党创建&国民革命)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实行土地革命思想的提出 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大资产阶级,支持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于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各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这些观点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民的内部矛盾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则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中产阶级,提出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拥有高素质的技能 人才是制胜关键。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 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厦门作为最早 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个过程却延冗过长,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区无法相比。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探讨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1.1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以 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打好基厦门的城 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 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 个轮子

要实现发展目标,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实实在在 个脚印,以1699 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即先进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两者不可偏废,实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为关键是,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 以厦门为例,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总量供给不足。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材料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材料 以校企合作为动力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教育厅及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质量突出特色为核心,以优化结构和扩大规模为增长点,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渐突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对接产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我院坚持紧贴中原经济结构调整、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新乡制冷、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型电池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需要,构建与企业、产业高度契合的新型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产业链提供技能人才。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专业规划研讨机制,每年召开办学方向咨询年会,合作论坛等,邀请企业老总、行业协会、教育专家、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到校,探讨当前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

构调整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共同规划、商讨和调整学院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了有效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体制机制。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双方按照“扶强”、“扶特”、“扶需”三大原则,打造专业品牌,促进了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我院的数控、焊接等迅速成长为企业认可、办学水平较高的骨干专业,为新飞电器集团、豫飞起重集团、金龙铜业集团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用得着”、“上手快”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强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监控系统。学院成立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的教学质量督导组和顶岗实习督导组,负责组织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对系部教学过程、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建立了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质量信息和毕业生质量反馈。 2、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流队伍。我院坚持把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一是重视重点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先后自主引进近百名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有效地缓解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紧密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加强交流,共建师资队伍。仅在2011年中,我院就向新乡大中型企业及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等院校派出教师24人,实施轮岗培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目录 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 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 国立武汉大学 乐山时期 建国后的武汉大学 新武汉大学 珞珈人(英杰) 筚路蓝缕 力耕三尺 北溟化鹍 珞珈(风)物 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 珞樱流影 珞珈精魂 铭 神 忆 情 百年沧桑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

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张之洞的得力助手蔡锡勇为学堂首任总办。此后,张斯枸、钱恂、汪凤瀛、程颂万等先后任总办和提调,姚锡光为总稽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