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1.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含义: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三大类型:

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①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②形象是描摹性的,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③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象”因“意”生。

2.文学语象

语象是由各种语言用法所创造的、非描摹性的、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语言形象”;是一种因语言修辞激发了人的想象,存在于感受中的形象。

3.意象

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中西诗歌中运用意象的细微差异:

中国文学意象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内在的思想感情用实在的景物表现。西方文学意象强调心理经验的直接表现,意象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概念的流变:

(1)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是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刘勰称意象创造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即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2)王夫之以情景关系界说意象

A.区别“诗”和“志”、“情”、“意”。诗言志、诗缘情,但诗并不是志、情、意的直接表达。

B.诗以语言营构的“象”来表现“意”。审美意象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往往会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C.构成诗歌意象的基本要素是“情”和“景”。孤立写景,使“景”的描绘脱离了对“情”的表现,其实是“虚景”。

4.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特点:

①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②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③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5.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是指文学可以借助语言符号,把那些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情绪、情感、思绪、感受等等,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又必须包含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具有大于其本身的蕴意,即具有言外之意或象外之象。

形象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形态,而且也是文学传情达意的“语言符号”,具有所指性和隐喻性。“以象蕴意”是文学形象与生活形象的区别所在。

文学形象是审美意识的“载体”。

6.文学是审美性

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结为语言形式美,曾经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审美性的重要根据。西方现代文论中的“文学性”:在形式主义文论者看来,文学语言是一种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诗性语言”。文学对语言形式的重视使文学语言具有“能指优势”即特别突出语言形式的特点。文学的审美性: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义,关注人的价值的特点。

审美性使文学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个感性的、形象的世界。第二个层面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审美性的体现:文学是人学

审美性使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学”。

7.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类型

文学阅读与欣赏是满足读者个人的需求,批评要对文本做出公众能够接受的解释和评价

文学欣赏是感受性的,批评则是阐释性的。

文学批评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且不止于文学欣赏。

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1874-1936),将文学批评大致分为三种形态: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

8.文学欣赏: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文学文本,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文学欣赏是一种要求读者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接受活动

文学欣赏接受关系形成的条件:

(1)欣赏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召唤结构”的对象(2)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接受活动(3)欣赏要在“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对应关系上实现a)“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相互对应的关系,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具有同质同构的关系。

b)主体与对象如有错位,欣赏活动难以发生,难以深化。

文学阅读、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各有不同:

文学阅读侧重于被动的接受,“读懂”是其要求。

文学欣赏侧重于接受主体主动的审美想象,“读美”是其要求。

文学批评侧重于理论分析作品,“读透”是其要求。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接受的积极性:

欣赏与批评是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能动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

欣赏与批评要求读者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创造性地接受文本。

9.艺术真实

文学是虚构的,又有主体性,但是人们仍然要求文学具有真实性。

文学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

只能按照文学的特点,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衡量文学真实。

怎样衡量艺术真实?

A.不能拿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来判断文学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

B.不能拿一个标准来衡量文学真实。不同民族、不同文体、不同形态对文学真实有不同的要求。

C.文学真实和审美心理有关。艺术真实其实是一种真实感。

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

A. 考察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形成衡量虚构是否有助于认识人生的测度;

B. 考察文学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形成衡量虚构是否有真情实感的测度;

C. 考察文学与读者接受的关系,形成衡量虚构是否适应审美心理的测度。

艺术真实(名词解释):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构成的三要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要适应读者的接受心理。艺术真实即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

中西方的艺术真实: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即文学艺术只有在表现了对象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神韵时,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西方文论对艺术真实的理解是以“模仿说”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度与符合度是判断其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

10.几种基本的文学观及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引出了哪四类文学观念?其主要代表观点分别是什么?

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

⑴模仿说: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收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⑵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①“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②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③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所写的“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⑶实用说:把艺术品视为主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多的工具,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目的来判断其价值,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①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列举的大多是文学的实用价值。②贺拉斯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⑷客观说:“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这种文学观强调文本的

自足性。

感物说: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刘勰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来解释文学的发生。陆机则认为,文学是“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大自然的变化引起人们的种种感受,文学便是这类感受的抒发。

形成多种文学观的原因

文学自身:文学构成的复杂性和文学本身具有多种形态与类型。

历史:文学发展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各种文学观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学现象。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与社会、文化有着广泛联系,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理论认识:对文学的认识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如知识背景、认识能力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

1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3.召唤结构:文本的基础结构,指向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召唤结构,产生读者阅读理解所产生的对文本的不同或接近及相同的意义。

“召唤结构”的提出者:伊瑟尔

14.语感:是指个人对话语形式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直觉反应,如判断听到的话语是否正确、有没有歧义,以及对话语隐含意义的领悟。语感因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具体经验、专业和职业等活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

15.体认:在文学欣赏中,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入乎其内地去体会、感受文本对象,进而形成审美判断的活动。

16.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现实现象或创造新形象的心理功能。它包括两种基本力量,即再造与创造。因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类型。

再造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浮现储存的生活印象。这种浮现,往往需要一个支点,一个启示,一个刺激信号,也就是说,它总是要由此及彼地展开,人们因之将其称为联想。

创造想象是在原有生活印象中加入新成分,使特定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想象。它不像联想那样总要寻求两种“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因而,创造想象具有强烈的幻觉性虚构性,它能无中生有,有中出奇,因飞腾的想象而带来奇诡的景致。

虚构和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虚构和想象能够提升现实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过分依赖生活经验也会限制文学创作,甚至成为创作的桎梏。因为囿于生活经验,低估虚构、想象的作用,会阻碍创作的升华和飞跃。

(2)想象是艺术构思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文学创作的核心环节是艺术构思。构思不是对生活经验的梳理和延伸,而是对现实经验的提升与超越。艺术构思有别于一般思维活动的特质就在于通过虚构和想象去创造。

艺术构思:创作者通过虚构和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体现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

17.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

(1.)中西方古典文论对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认识

(1)西方

以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灵感说”为代表,西方古典文论思想最初对创作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发展到浪漫主义的“天才论”,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强调得到重视,但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而西方以摹仿论为基调的文学观在对创作主体的人生经验的研究方面着力不多。

(2)中国

“诗言志”“诗缘情”,中国古典文学观历来重视创作主体的心志、情感

同时更重视创作主体将心志、情感与人生际遇相融合的文学创作,称之为“赠答”。(2.)文学创作的“体验化”和“对象化”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与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感受和体验。

生活对文学创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外在的材料,而是经过了创作者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处理之后

的素材,创作者所要写的生活就像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从现实生活到人生经验再到文学创作,这之间有一个“体验化”到“对象化”的过程

18.创作个性的复杂性

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作家的创作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作品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其创作有没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创作特色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创作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

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有无创作个性是辨识作家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创作个性:是指体现于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中的个人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创作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人人具有,但创作个性则不是人人都有。文学创作的虚构性使创作个性的表现极为复杂。文学史上存在大量的现象说明:

创作既可能“文如其人”,“文”能体现作家的人格精神。

也可能“文非其人”,“文”格与“人”格迥然有别。

“文”与“人”之所以有距离,源于文学虚构和创作心理的微妙关系。

文如其人,不表现在“说什么”上,但是从“怎么说”上可以看出。

19.作家风格:是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在其系列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风格既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也会成为其创造性的局限。

文学风格概念界定

1.定义: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20.文学活动中的的生产与消费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是文学的精神文化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答: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请阐明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答: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然后,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的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最后,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21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意识

T·艾略特论历史意识:

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历史意识的体现:

A.认识当代创作的意义

B.学习前人的思想、技巧

C.辩证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历史意识使一个作家对自己的创作有更清醒、更自觉地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作家理解生活,激发创新意识,确定创作的立足点。

22文学成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传统与成规对创作活动的影响:

文学创作不仅与生活积累有关,而且要受文学成规的影响。成规影响创作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

成规源于传统和经典。影响文学创作的成规,既来自本土文化和文学的历史,也和外来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有关。

文学成规包括惯例、母题、原型、模式、文体等因素。

文学成规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

给现实创作赋予历史意义;确定当下创作的意义;为文学创作提供范例。

23原型: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那种对文学创作历史产生影响,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源于文学、文化传统的构思、形象或意象。文学原型即源于历史文化、文学传统的原始意象或形象。

中国传统文学原型举例: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狐、鬼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形成狐、鬼、女性三者关联的原型。(例:蒲松龄《聊斋志异》原名为《鬼狐史》。只是对鬼狐原型反其意而用之)

荣格与“原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彷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24母题:文学理论所说的母题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被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或基本叙事单元。

母题举例: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母题: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母题: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25灵感: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飞跃性的感悟。灵感是想象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可遇而不可求。偶发性和短暂性,指的是创作主体在日常状态下平静的思维与心理潜流,被某种刺激偶然激活,往往难以意料和控制,所以,灵感常常是突然地发生,偶然地来到,然后又迅速地消失亢奋性和创造性,指的是获得灵感的创作主体有时出现一种迷狂状态,浮想联翩,幻象迭出,与此同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材料信息会得到充分运用,使得创作主体文思泉涌,创作进入最顺手最畅快的境界。

灵感往往与直觉并提:

直觉:是不经过逻辑过程,仅依据感知的片面、个别映象就直接把握事物底蕴(或规律)的能力。

创作直觉:是创作主体带有主观情绪的直觉,是创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对客体个别特性

的感知而直接把握其深广的表现性内涵,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

26文学是“人学”具体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1)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27现代文学接受观

文学接受与其他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的接受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同时也极具魅力的接受活动。因此,这种活动对接受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分别向文学的接受者提出了不同要求

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在文学活动中个,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从生产消费层面来讲,它们之间是创作主体生产文学文本,接受主体消费文学文本的关系。

1.文学接受是消费活动

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两个方面:

(1)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读者也是文学作品的生产者,是他的参与促成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

(2)文学接受具有推动文学创作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接受者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读者的阅读需要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趋向和趣味,从而成为推动、刺激甚至引导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促使作家反省自己的创作,调整自己的方向,更新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2.文学创作影响和制约着文学接受

按照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的第三点来看,生产始终是“生产-消费”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文学创作是接受活动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接受。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诞生地在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创始人有伊塞尔、姚斯等五位文学理论家,人称“康士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传到美国,蜕变为“读者反应理论或批评”

传统文学接受观

(1)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知音”;最理想的接受效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者意图的把握。(2)文本意义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3)文本意义来自作家的创作。(4)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意义确定的文本。(5)准确把握文本原意是判断接受是否正常、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合理的标准。

(现代文学接收观)现代接受理论:

接受是一种创造活动;文本的意义生成与读者接受活动的理解和解释。

文学表达是“不可言说之意”情感、感受和人生的悖论性无法用逻辑语言准确传达。

语言和形象只能“隐喻”不能“再现”语言是事物的符号,不是事物本身/形象隐含意义,不是意义的直接呈现。

现代接受理论进一步指出:作家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一个“隐含读者”的存在。

隐含读者“(伊塞尔提出的概念):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之所以与接受有关,是因为:

(1)文学的特点使其具有发挥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2)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决

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

28现代文学语言观

传统的文学语言观——工具论

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很多人都从修辞、表达、技巧、手段的意义上理解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语言观——语言是文化符号人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对思想的传达,都要受语言及其文化蕴含的影响。

29言意矛盾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①第一种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②第二类言意矛盾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③第三类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言意矛盾要求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的两种困难是什么?

①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即“意”如何实现向“言”的转化。

②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

30语言艺术的特点

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为哪四类?

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艺术)。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的转变?

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

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文本”的范畴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把澄清语言问题作为讨论文学的存在、发展、性质和特点必不可少的前提。

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

⑴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⑵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

⑶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语言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对文学的定义:文学是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传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理论复习提纲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 3、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前提与动因,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并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三、文学艺术创造的主客体: 1、客体:“自然”说、模仿论、“情感”说、文学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 生活。 2、主体:“模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造者”—狄德罗、歌德、黑格尔。 四、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五、文学创造过程: 1、发生阶段: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 识、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创作动机 2、构思阶段: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 心理活动和艺术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程。 心理机制: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思索。 回忆可以提供素材;沉思产生思想意蕴。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 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灵感: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了直接了解和 揭示。 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 的具体方式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 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 体、生动的效果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31文艺理论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31文艺理论 适用专业: 050101文艺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解释概念约40分 第二部分简答题约60分 第三部分论述题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理论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文艺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艺现象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重点掌握的主要部分: 1、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 2、作品与形式——作者的创造活动 3、形式价值、“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 4、接受美学 5、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6、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经济基础 7、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8、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9、文学概念三义 10、文学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11、话语蕴藉 12、艺术真实 13、文学作品的类型 14、文学作品的体裁 15、作品的本文层次 16、文学典型 17、文学意境 18、叙事的构成 19、叙述话语 20、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1、文学风格 22、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23、文学批评界定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各版本均可)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40分,共4题,每小题10分) 1、现实型文学 2、期待视野 3、话语蕴藉 4、文学意境 二、简答题(60分,共4题,每小题15分) 1、何谓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应如何理解和解释? 2、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何特殊性? 3、简述艺术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4、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三、论述题(50分,共1题)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贵于有诗。”试以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例,用当代文学接受理论分析其合理性。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文学理论流派以及代表理论作品的介绍,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总体的掌握,熟悉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文学解读和阐释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习题要点:形式主义理论批评的特色与新批评的理论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具体的文本分析示例。本单元重点、难点:1、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2、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反讽。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新批评的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章心理分析 习题要点:弗洛伊德、拉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本单元重点、难点:1、心理分析2、拉康的镜像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分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神化原型理论 习题要点:神化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神化原型2、弗莱的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神化原型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结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结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难点:1.结构主义理论。2、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结构主义理论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五章女性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种不同流派,代表理论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女性主义。2、英美法女性主义理论的异同。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后殖民理论 习题要点:后殖民理论流派和理论主张。 本单元重点、难点:1、后殖民主义。2、赛义德与霍米巴巴。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时代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文化研究理论 习题要点:文化研究的兴起、理论发展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化研究。2、理论与文本的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解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解构主义与德里达的作品阅读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解构主义。2、德里达与耶鲁流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解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成绩构成:平时(30%)+期末(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占30%。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占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拉曼﹒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9787301113639 参考书: Contexts for Criticism, Donald Keesey编著,McGraw Hill 出版,ISBN:0767422961 大纲修订人:樊淑英 大纲审定人:张友琴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题 填空: 现象学拓扑学在讨论话语的形成时提出了三个参数:1、说话者,2、时间,3、空间。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一方面是劳动,然后语言与劳动一起,促成了人自身的形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我们重点介绍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四、模仿说;五、劳动说等五个假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的出现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甚行的文化人类学分不开。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实施过程,成为了文学艺术最早的样式,这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中的巫术仪式发生说。 我们认为艺术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全部的生存活动。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终动力。 索绪尔的全名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阻拒性是由陌生化手法产生的。 与阻拒性相对应的是自动化语言。 20世纪,文学理论才独立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的分支。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一般材料与素材的分水岭在于是否进行了审美观照。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语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是劳动说的得力倡导者。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欧洲于18-19世纪之交兴起。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创造了一个文学理论述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论语》。 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化出来,大约在18世纪完成。 1、《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德国(玛尔克斯·德索)的著作。 2、(鲁·阿恩海姆)的文学理论著作《艺术心里学新论》。 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五十年代中期的短篇小说。 4、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流派的代表作。 5、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6、《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郎特)。 7、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派的代表作品。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运动四要素说。这四要素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包括三个过程:体验、创作、接受。 9、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词特征理论。 10、李贽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11、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12、1902年,克罗齐在《心灵哲学》中提出艺术即直觉。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