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一带一路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一带一路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一带一路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一带一路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一带一路

互惠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是当今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复习备考我们应重点关注。

“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1)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大部处于长期的割据战争之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时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同时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

(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迅速。

(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朝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距离先进的西方很远很远,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

6.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

(1)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的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2)丝绸之路的兴衰,为我们研究和探讨丝绸之路在当代的意义及价值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一带一路”的包容性

(1)重视存在差异:

“一带一路”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突出了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期望价值和迫切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2)强调平等交往:

“一带一路”倡导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来热情容纳广大国家和地区的亲情加入,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地位悬殊的大小,一律以平等的交往态度进行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3)主张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在密切交往中更加突出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制度、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顺应时代大潮流下致力于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一带一路”的开放性

(1)开展区域合作:

①“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②“一带一路”倡议横跨欧、亚、非三洲,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倡议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促进优势互补:

①“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亚、欧、非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②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各区域国家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建立健全亚洲各个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合作,达到共赢,使广大“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

③“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3)共创繁荣发展:

“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共同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内发展必然要求

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号,同时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以发展同沿线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为导向的经济互动带。

(3)“一带一路”是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进之举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 尾数为4 政治史 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 4、1644年,明朝灭亡; 经济史 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文化史 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 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3、1084年,李清照诞辰; 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 2、25年,东汉开始; 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 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 经济史 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 文化史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 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 世; 尾数为6 政治史 1、前1046年,西周建立; 2、前476年,春秋结束; 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 齐; 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 在位36年)登基; 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8、976年,宋太祖逝世; 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 经济史 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 文化史 1、前376年,墨子逝世; 2、前286年,庄子逝世; 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 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 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 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 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 1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2)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2018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解读: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 (也可供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参考) 周年事件1: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8年达迦马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上图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航海家及其主要航海贡献。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⑴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社会动力:对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增加,社会上兴起“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 ④精神动力:天主教会鼓励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 ⑵条件:①科学发展,地圆学说兴起;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2.经过: 3.影响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⑸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形成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真题展示: 1、(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最新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税,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知识链接: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桔槔、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等。 此外,历朝还通过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等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促进农业的发展。 1. 土地政策的调整。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以北魏实行、隋唐沿用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赋役制度的调整。主要的趋势是:简化征收手续和种类,逐渐废除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从两汉的“编户齐民”到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地丁银”的制度,从而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种类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二、提倡自主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5年10月12日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方面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党和政府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果。这一时事热点与历史学科联系的均是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也极具教育意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 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明清时期传统科技总结,近代科技难以产生的原因和影响。(3)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科技及其相对滞后的原因和影响。(4)建国后,党和政府为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及其突出成就。(5)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6)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 三、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以至于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树立了一个负责的大国形象。 一年来,我们稳定地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推进周边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参与多边外交,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

高考历史热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演变 党的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讲历史罗就带领广大考生走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知识回顾】 一、奴隶社会 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二、封建社会 1.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不断集权,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第一阶段(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主要矛盾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即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为鸦片战争);阶级矛盾为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表现为太平天国)。 2.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1919年)

主要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表现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4.第四阶段(1919年——1927年) 主要矛盾是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表现为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 5.第五阶段(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土地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前期主要表现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剿和反围剿,后期表现为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 6.第六阶段(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八年全面抗战)。 7.第七阶段(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解放战争)。 四、社会主义社会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土地改革和一化三改造)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三大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 【模拟检测】 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故选A。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 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 1—4分 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5—7分 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

打包下载:2019年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现实热点练训练(16套)Word版含解析

训练1家国情怀·认同意识 1.(2018·黄冈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内外朝制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4.(2018·乌鲁木齐二模)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 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 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 5.(2018·北京西城一模)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年内入会的人数达到379人”且包含社会的各个阶层,说明当时同盟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6.(2018·滨州一模)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案的含义“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不能说是采取宗教措施,故A项错误;“圣经”“12铜表法”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说明构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C项与“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

2019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1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 【历史解读】 一、公元605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同时又派裴矩到张掖与往来的西域商人联络,劝喻西域诸国来朝。此后,西域诸国相继至隋朝贡贸易者达三十余国。 ★公元605年,隋朝营建东都洛阳。 ★公元605年,赵州桥建成。 ★公元605年起,英国设立了大法官(LordChancellor)一职,其历史比首相(Premier)职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显要的地位。 二、京杭大运河历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①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②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3)含答案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3) 1、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2、五四运动后,郑振铎等人认为要“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他们也强调其“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要“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 这说明郑振铎等人( ) A.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B.扩大了宣传科学思想的群体 C.重新选择了改造中闰的武器 D.继续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 3、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4、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高考历史主观题十大热点之一

高考历史主观题十大热点之一 民本和民生 1、(25分)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治国思想:仁政。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⑵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8分) 参考答案:方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人口多、农业经济不发达的国情。 ⑶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道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9分) 参考答案: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⑷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认识: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古代到近代政府都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国际联盟建立10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国际联盟建立100周年 考点 01 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题目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试各举出一例说明“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参考答案」

(1)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基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原因:苏联、美国等大国被长期排斥在国联之外;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使制约侵略成为不可能;未宣布战争是非法的,允许会员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战争;没有明确说明要对侵略行为做出制裁,这就给侵略行为以可乘之机。 举例: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解析」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基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第一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苏联、美国等大国被长期排斥在国联之外;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使制约侵略成为不可能;未宣布战争是非法的,允许会员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战争;没有明确说明要对侵略行为做出制裁,这就给侵略行为以可乘之机。第二小问的举例,结合国际联盟的作用史实可知,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题目2】 材料: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是战胜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需要,在吸收了欧洲协调机制及其他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建立国际联盟的讨论主要在英美之间进行,最终建立的国际联盟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国际法的主要依据,从组织机构和组织职能两大方面,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彻底破产。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99%会考的热点论述题详细解读 _0

高考历史99%会考的热点论述题详细解读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 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 【答案】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6分) 热点二【时代主题】 1.外交论题 【答案】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着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

2020高考历史热点全面解读

2020高考历史热点全面解读 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度机制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 ——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专题01 虎门销烟180周年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解读 Word版含解析

虎门销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同时,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这一内容很可能成为2019年高考的命题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虎门销烟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2)清政府闭关自守,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3)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4)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 3.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一、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侵略的阶段来看 (1)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 (2)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3)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 (4)1945—1949年,政治上,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为主,突出表现为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