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了解电视专题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4、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及其意义。

2、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

1、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2、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文章体裁

2、学习生字词

3、理清文脉,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阿炳身世(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介绍)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

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2、了解本文体裁。

声画结合。

电视专题的文体特点以事实报道为基础

将解说词与采访同期声结合

3、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

阿炳(bǐng)害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han)衣钵(bō)搀扶(chān)糯米(nuò)报酬(chóu)耗尽(h ào)

(2)理解生词

稀罕颠峰耗尽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录音后三个月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二)、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D、阿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3)、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叙述和阐明了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

义。

(三)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根据生平简历结合小传知识编写:

1890—1918年:出生后,跟随父亲华清和学习乐器演奏。

1918年:父亡,继承父亲衣钵,入雷尊殿做当家道长。

20世纪20年代:眼瞎,在无锡城内沿街卖唱。

20世纪30年代:与老伴催弟在无锡棚下街一带卖艺。

1948年: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公开卖艺。

1950年9月2日晚7时:在无锡三圣阁录制《二泉映月》的等二胡曲。

1950年9月25日: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病故。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及抢救的意义。

2、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电视专题片这种文体特点,整体感知了文本,了解了《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合作探究

我们来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阿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师:新中国成立在哪一年(1949年),如果1950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话,会不会有阿炳的《二泉映月》?)

点拨:文章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说说“多个人、多角度叙事”这种方式的好处。(学生回答)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写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4、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1、在录音后的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2、阿炳也许无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谈谈阿炳录音前和录音后命运的变化。详细见课文)(3、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具体情况看课文,学生找出并回答)

三、总结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二泉映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用心去感受吧!让我们在阿炳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欣赏《二泉映月》)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走进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简要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

2、直击题目,为什么要突出“阿炳在1950”?

归纳:1950是阿炳个人生命的终结,艺术生命的新生!

3、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方法提示:以《二泉映月》的录音为线索。

三、走进阿炳

1、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2、

3、讨论:你最佩服阿炳什么?如何看阿炳和他的音乐的关系?

四、走进录音现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抢答问题:

⑴.“二泉映月”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⑵.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阿炳深厚的音乐功底?

⑶.文中用了哪些动词表现阿炳录完音后的激动心情?

⑷.这部分最能体现电视专题片怎样的特点?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2、朗读41段,思考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2)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3)电视专题片与一般新闻报道有何异同?

五、走进《二泉映月》

欣赏《二泉映月》,谈听后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艺术魅力。

六、小结

阿炳永在

一代宗师百世流芳,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