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做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别

1.按说明对象与目的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②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关系、方法等。

2.按语言特色

平实性说明文:直截了当说明所写对象,不夸张、无修饰,没有弦外之音

文艺性说明文: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

三、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

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是平行式的结构。

并列式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4)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按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也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

一般文中会出现表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

一般会出现方位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近到远,从整体到局部等。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

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

常用的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八种:

①从原因到结果;②从现象到本质;

③从概括到具体;④从特点到用途;

⑤从整体到局部;⑥从一般到个别;

⑦从主要到次要;⑧从总到分。

五、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准确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列数字

运用科学严密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里的“数据”包括确数、约数。

(3)打比方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4)作比较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对比和类比)

(5)摹状貌

细致描绘事物形貌,生动准确说明事物特点。

(6)下定义

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性说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

(8)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有条理性。

(9)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0)列图表

用表格、图画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直观。

速记口诀:说明方法要记牢,十种方法得知道;

举例分类作比较,定义诠释画图表;

数字比方摹状貌,具体说明引资料。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准确性 | 严谨性 | 科学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表述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作者严谨、周密、科学的态度。

2.生动性 | 形象性 | 朴实性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轻松活波,曲默风,具有趣味性。

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中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东西,或者到底要向我们说明一个什么事理。

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二、如何明确说明对象

1、看题目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2、抓关键句

关键句可以是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等,找到后再从中找出中心词3、归纳总结

如果说明对象并不明显,需要从全文的说明内容中集中归纳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一特征或性质、规律时,需要将这些内容归纳成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以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解答即可

例如: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的说明对象:保护海洋的原因

三、如何找说明对象的特征

1、看题目

注意题目中的形容词

注意题目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特征——宏大壮阔

《巍巍中山陵》特征——巍峨高峻

2、分析材料,归纳总结

抓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及连接词

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这些句子大都放在题目、篇首或段首。

例如:

《中国石拱桥》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苏州园林》特征——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四、如何写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审清题干,弄清楚出题者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找到所设计问题的答题区域。

2、若所提问题是文中的句子,要先找到这个句子所在的位置,再看这个句子是哪种类型。是总括句要到下文找答案,是总结句要到上文找答案,是过渡句要结合上下文找答案。

3、最后概括文段或文章的内容,梳理归纳出答案。

五、答题模板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物说明文:本文介绍了××× / 说明对象是×××

事理说明文:本文介绍了×××的×××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特征的?

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的特征是……(分条罗列)+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

事物说明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4. 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这段(篇文章)主要讲了……

六、树立三种答题意识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语境意识——依托关键词、中心句等,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找全,简洁回答

明确说明顺序和结构

一、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1、时间顺序

标志:表示时间的数字、年代等。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空间顺序

标志:表方位的词语,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

作用:使读者对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3、逻辑顺序

标志:“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先”“后”“等。

作用: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让读者对……过程(流程)了解得更清楚。

二、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1、抓标志性词语

时间词标明时间顺序,方位词标明空间顺序,

“首先”“其次”等词标明逻辑顺序。

2、抓关键性语句

如过渡句、设问句、段首句等。

3、抓说明对象特征

如说明建筑物的构成,必然要用空间顺序;

说明某一事物的实施程序或建筑工序,要用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则多采用逻辑顺序。

4、抓各部分之间关系

说明事物或事理,往往会形成几个不同的部分,需明确相互的关系。

三、答题模板

1.本文(某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作用是什么?

使用……顺序对……加以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说明……事理/科学事理等表述。

2.能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为什么?

①不能调换

②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

符合事物发展(事物本身)的规律,

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③与全文的结构布局有某种对应关系,

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相照应。

3.请分析本文的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结构形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

结构:开头引出说明对象

中间详细解说说明对象

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划分依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分析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

在整体上起……作用,具体说明了……,强调了……

②结构上:

开头:引出说明对象;引出说明的内容;

提出说明的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中间:承上启下

结尾:总结全文;

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说明方法上:

本段(句)通过……的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④修辞手法上:

本段(句)采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辨别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常见提问方式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

标志: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通过举……的例子,

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

标志:一类(种)……另一类(种)……

作用:把什么分为……几类,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列数字

标志:数词、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

4、打比方

标志:像、仿佛、有如、犹如……

作用:将……比作……,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5、作比较

标志:比、而、相对于、较……

作用:把……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6、引资料

标志:引用经典著作、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

作用:

①引用具体的数据: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②引用名言、格言、警句等:引用……这句名言,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

③引用神话传说、逸闻趣事等: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事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引用古诗句:引用该诗句,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文学性和趣味性。

7、下定义

标志:……是……,这就是……

作用:科学、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注意: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8、作诠释

标志:局部、某一方面特征介绍

作用:通俗易懂地解释了……的……特征,

使得说明更加直观。

9、摹状貌

标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有的像……有的像……

作用:通过描摹……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使文章生动活泼。

10、画图表

标志:图表、柱状图、箭头图

作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加以说明,

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

三、易错辨析

下定义 VS 作诠释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可以倒推)

作诠释:甲是乙,乙不一定是甲。(不能倒推)

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是人。

水是一种液体。

一种液体不一定是水。

举例子 VS 分类别

举例子:许多种,列举其中之一。

分类别: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有几种,比如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里的常见词语

①表时间:当时、正在、将要、立即……

②表空间: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

③表数量:多数、少数、大部分、全都……

④表频率:屡次、偶尔、常常、往往……

⑤表范围:整个、都、全、仅仅、只……

⑥表程度: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略……

⑦表猜测、估计:可能、大约、左右、大概、也许……

⑧表修饰限制: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有……

⑨指代性词语:这些、这种、这类……

这些词语使说明文的语言更加严谨科学。

二、分析语言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不能换)。

②解词(解释词语意思)

③定性。如:

“比较”“几乎”等词表程度;

“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

“可能”“大概”等词表推测;

“常常”“往往”“一般”等词表频率;

“都”“绝大部分”等词表范围;

“一定”“目前”“之一”等词表限制。

④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如果换了××词,意思……)

⑤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三、答题模板

1.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①“××”的意思是……

②“××”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2.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不能删。

②因为词语是……的意思,在文中表达了……的意思(结合语境)

③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

④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句中加点词语能否换为××词?请说明理由。

①不能换。

②因为原词是……(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指……(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或内容)变成……,不符合实际。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四、举例分析

1、“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或效果?

【答案】

①“左右”一词的意思是“前后”,表示推测,

②“左右”一词说明了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前后,

③“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这句话中“绝大部分”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

①“绝大部分”一词的意思是“大多数”。

②“绝大部分”说明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大多数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是不对称的。

③去掉“绝大部分”后,句子的意思变成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与实际不符合。

④“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画线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①不能互换

②“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审美愉悦,平且无法复制;

③“技术”,意味有固定手法,其成果具有实效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④作者要说假山的堆叠需要技术,但突出的是其艺术性。

⑤所以不可互换。

说明文阅读拓展探究题

一、命题规律

1.设题注重实际

2.设题讲求依据

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来进行探讨研究,结合文本。

3.思考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主要依靠考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答案有限制

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在设置试题时也确定了某个探究的角度。

5.题干表述有区别,如:

请你探究一下……问题

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

请结合“……”进行探究

还有的结合语言积累运用进行命题。

二、命题类型

1.积累运用型

【出题模式】按要求写出广告语、标语或对联等。

实际是把积累运用中的某些类型移植到了阅读中,与选文的相关内容结合出题。广告语、标语、宣传语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都具备简短精练、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等特点,可以采用如诗句、对联、比喻句、拟人句等形式。解答这类题需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的相关内容,运用积累的语文知识甚至是生活知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答题。

2.材料链接型

【出题模式】

延伸拓展型:材料和选文中的关键词句。

迁移拓展型: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迁移联想材料(三者结合组织语言表达)

链接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材料内容与选文内容相关,属于延伸、补充性质的,暂且可称为延伸拓展性材料。解答这类题时,除了理解题目要求外,一般要结合材料和选文的相近内容,找到关键词句,概括得到答案。

另一种是材料与选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可称为迁移拓展性材料。解答这类题时,要把握住材料与选文内容相似之处,展开分析并组织答案。

3.主观表达型

【出题模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 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

此类型一般要求表达感悟、认识、启示、收获,或者发表看法等。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对象、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分、迁移、联想的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时,首先应仔细理解题干要求,分析题干要求和原文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然后结合原文的内容和观点,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

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遵照原文意思,结合自身实际作答,尽力做到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能任意迁移发散,而脱离原文本意。

三、答题步骤

1.针对问题,研读文本有关内容。

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是答题的前提,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立足自我,独立思考,选准切入点。

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每条开头先陈述自己观点。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四、答题模板

1.请发挥你的想象…… / 请你设想……

·直接呈现,或分条陈述。

2.请针对……提出建议/哪些方法?

·立足文本 + 联系实际+ 精练语言表达。

3.请对……谈谈你的看法/认识/启示。

·提出观点 + 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 + 总结。

4.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下面材料印证了文中……内容(观点)

结合选文和材料写出你的发现等。

·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条陈述总结。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

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积累与答题技巧举例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与答题技巧 一、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排比: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什么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承上或者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 三、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和上面的第二点相连系):(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等。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一语道破等。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展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四、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暗示社会环境; 6、深化作品主题等。 五、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六、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怀,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七、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 1、表现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 2、塑造人物形象(发展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人物性格); 3、故事情节构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八、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注重节奏、巧合、突转、悬念等。 九、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2、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十、小说 1、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2、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3、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4、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5、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6、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7、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十一、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采 十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十三、阅读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分点作答) 1、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 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 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 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 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 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5、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7、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

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简洁)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答题之前要看三遍(第一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精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情感;第三遍看题,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1主题归纳:内容+情感(写了什么,表达了做着什么样的情感) 2行文思路:与主题归纳很相似,一般只会出一道题。行文思路要注意有详有略,先写详细的。注意,开头有什么手法(通常会有悬念,先抑后扬)一定要说出来! 3比较题或分析表达方式的题;按以下几个步骤: 1表达方式(通常是描写) 2修辞(比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题 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小说阅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做好这些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pdf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 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 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 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 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 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 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 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 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 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 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高考必备】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古文答题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如果多加一个字那就是蛋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技巧

小学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 语文阅读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上占据很大的比重,很多同学语文成绩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阅读失分严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 以下是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语文说明文答题方法

语文说明文答题方法 语文说明文答题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语文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 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 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 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 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 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 使用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将 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 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 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 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 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 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 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完整版)高中语文答题技巧。看完这些语文至少120以上

唐诗是以情入诗,以景写情,触景生情,宋诗是以理入诗。 (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翻译。 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 第三步是总述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六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