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终极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终极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终极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终极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

?如果说“传播什么”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第一问题,那么,“怎样传播”就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第二问题。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解决的正是这后一个问题。

?新闻传播原则指示新闻传播的方向,属于新闻传播的理念性要求,也是必须具有的基本规范和精神;新闻传播方式则着重揭示新闻信息流通的不同类型和形式,至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方法乃是业务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一)真实原则

1新闻真实的本质

?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真实讲的是对“实”的正确的、全面的反映,

2、新闻真实的含义

第一,就具体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在过的,即凡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某种根据,就可以说新闻报道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可叫做存在论意义的真实。

?其二,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性。

?第二,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见上);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

?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

3新闻真实的特性

?第一,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

?第二,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第三,对新闻报道或新闻文本的解读产生了“解读真实”的问题。

?第四,新闻报道的历史存在,决定了它还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

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

?其二,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

?其三,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

?其四,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其五,新闻真实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有限性。

4新闻真实的意义

?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与非新闻区别开来,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新闻以真实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灵魂,以真实奠定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

?再次,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最后,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二)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或客观原理(要求)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是新闻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原则。

1客观原则的来源

?首先,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其次,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

?再次,便士报(the Penny Press)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

?最后,不少学者指出,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2、客观原则的内涵

?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

?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具体说,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

?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

?以五个W报道;

?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引述当事人的话;

?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不采取立场;

?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3、客观原则的意义

?第一,客观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特别是存在论意义真实的基本途径。

?第二,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

?第三,客观原则是充分实现收受主体知情权的保证。

4客观性的限度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要害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出发,客观原则的限度,就是达到客观报道的规范要求(如上文所列诸条),即如果一则新闻报道达到了专业标准或规范,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专业标准和规范是专业领域的共识,是公有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必然是一定认识水平的表现,是主观限度内的客观标准。

(三)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不同层面的全面性,意味着新闻传播将会达到不同层面的真实性,因而全面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关键原则和手段。

1、全面性的含义

?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一个概念,既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观念,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全面原则的含义:

?一是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二是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三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方面:

?一是全面必须是包含对负面新闻事实报道的全面。

?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传播主体要特别注意顾及各方的情况和意见,要主动运用均衡或平衡报道的手法,把事实的整体状况再现出来。

?全面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是,全面不能停留在对事实表面现象的全面罗列上,还应力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揭示事实的本质,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使人们对新闻事实本身本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全面性的意义

?首先,全面原则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层次和境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理性精神,提高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主体的要求。

?其次,全面原则是实现真实、客观、公正的必然理念和方法。

?再次,全面原则是一条确保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比较健全的新闻信息服务的原则。

3、全面的限度

?与真实、客观一样,实现全面报道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全面是新闻认识层面上的全面,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全面。有限度的全面性,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结果。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是新闻眼光下的全面性,是全面报道理念和全面报道方法下的全面性,不是有闻必录,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面性的大杂烩。

?其次,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态,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体、传播主体,主观上愿意实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即把全面真实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此情况下,传播主体认识事实的能力与水平,客观事实本身构成或变化的复杂性,新闻传播环境限制或宽松的程度,等等,都会对传播主体全面把握新闻事实形成各种作用和影响。

(四)真实、客观、全面三原则的关系

?作为新闻传播事实原则的三个分原则,真实、客观、全面的内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让事实说话”,以再现新闻事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并尽可能反映整个事实世界的最新变动状态和情况,在求实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求真的境界。

?如果将三个分原则分为两个层次,那么,真实原则属于第一层次的原则。真实是事实原则的内核,没有真实,事实原则也就没有了根基。真实是新闻传播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新闻传播的一切目的和追求,离开真实都是无从谈起的,在这一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真实原则就是事实原则。

?客观原则和全面原则是第二层次的原则。客观和全面既是实现真实的新闻理念,也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必然途径,没有客观原则与全面原则在理念上和方法上的双重保证,传播主体就难以架起通向和达到新闻真实的桥梁。

二、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

?新闻传播的现实告诉人们,传播主体不只是“让事实说话”,传播主体还会“用事实说话”,“为事实说话”,表达自己的意志意见,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和其他传播目标。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为实现一定利益需要(不只是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而坚持的原则。

(一)公正原则

?公正传播,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标榜的一条基本价值原则,是新闻传播主体理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是人类新闻传播业追求的价值理想。

1、公正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公正原则是相对事实原则的“应然之则”。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

?公正原则在宏观层面上,要求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作为守望环境的新闻传播主体,拒绝向任何权力和金钱做出不正当的倾斜。

?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其最典型的体现是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

?公正原则对新闻传播主体自身提出的直接要求是:不能利用职业之便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不能将非新闻的东西当作新闻来报道,不能有意进行失实的、片面的、歧视的报道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更不能以虚假的、有偿的报道来误导收受者、欺骗社会。

2、公正的意义

?作为新闻正义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新闻道德理念的核心,它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问题。对新闻传播者来说,公正“是绝对的命令”,是传播者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有了公正的报道态度和公正的报道方式,才有可能获得公正的报道结果,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公正传播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对新闻传播来说,有效传播的根基性因素是真实,公正,及时,公开。

3、公正的评判

?传播主体是否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了公正的原则,达到了新闻正义,是需要社会进行监督评判的,这既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正当发挥。

在实际的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评判传播公正性的直接标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规律性标准,即看被评判的新闻传播是否遵循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二是规范性标准,即主要是看新闻传播从内容到方式,是否合乎现实社会对新闻传播提出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合法性、合政策性是对公正性最基本的评判,合德性是对公正性进一步的评判。

(二)立场原则

?传播主体不仅以事实原则(真实、全面、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新闻传播特有的方法原则(及时、公开的传播原则)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会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原则、特有的利益原则和立场原则去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传播倾向,即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之信息,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各种处理而“说话”,

1、立场的含义

?新闻传播立场,指的就是传播主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的倾向或态度。或者说,立场在新闻传播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新闻的倾向性。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一般是指传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观点、情感和态度。

2、立场的体现

?随着新闻传播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新闻传播业在社会系统中相对独立性的加强,传媒立场的公开性在总的趋势上走向强化,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在“新闻”传播中立场和倾向却在日趋淡化。将新闻与对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立场加以比较严格的区分,正在成为各国媒体的基本规范。

3、立场的意义

?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倾向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并不一定是单纯为了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或情感爱憎。我们认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不仅是媒体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社会的要求,广大收受者的需要。只有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媒体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因而,在传播新闻事实信息时,适度而合理地以非新闻报道的方式表达倾向性,应当成为媒体及其传播者的自觉行为。

(三)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的关系

?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合目的性的追求,它不拒绝传播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是社会公众期待新闻传播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

三、新闻传播的方法原则

(一)及时原则

?及时是新闻传播的时间原则,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获取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则。在所有能够公开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及时传播可以说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1、及时的含义

?及时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是指“在事件刚一发生,人们对事件还来不及作出判断,就立即给予报道”。

?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时间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及时并不是绝对地越快越好,还有“时机”、“时宜”问题,这也是及时原则不可少的重要内涵。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

2、及时的意义

?首先,从新闻传播者方面看。只有及时才能完成新闻人观察世界、监测环境的基本使命。

?其次,从新闻收受者方面看。及时或同步了解、把握自己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才能有效调整自己适应或改造环境的行为。

?再次,从新闻传媒自身的生态状况看。不同媒介形态间的竞争、不同新闻媒体机构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的传媒生态已经形成。

?最后,从及时原则对其他新闻传播原则的影响看。新闻传播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等的要求,都以及时传播为前提。

(二)公开原则

?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原则一样,公开传播也是新闻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内涵。公开性使新闻传播成为阳光下的传播,成为一种能够广泛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传播。公开性亦是新闻传播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1、公开性的含义

?整个社会的传播、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传播新闻、收受新闻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们应该拥有的一种普遍权利。

?公开性意味着新闻传播是一种无空间界限的传播,无信息壁垒的传播,无歧视性的传播,而最本质的意义是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传播,即既有传播自由又有收受自由的传播。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

?公开性要求新闻传播主体不能隐瞒或遮蔽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上,都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处理新闻信息,这是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

?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该向社会和收受者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说明新闻信息的确切来源,不仅是新闻报道简单的技术性要求,而且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向社会负责、向收受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公开性同样要求一定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或相关规定的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告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新闻信息。

2、公开性的意义

?公开报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

?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新闻的力量基于真实,这是新闻生命的力量。但是,真实的力量要通过公开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公开传播的方式才能得到规模化的有效实现。

3、公开性的实现

?(1)确立“社会公器”的新闻传媒理念。

?(2)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

?(3)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四、事实、价值、方法原则的关系

(一)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

?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以反映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为基本任务和职责的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三大原则的共同支撑。事实原则是基础,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本性。如果离开对真实、客观、全面的追求,新闻传播将背离它自身的内在要求,异化为非新闻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方法原则是毫无意义的。

(二)三大原则的一致与矛盾

?首先,事实原则从本性上讲是价值无涉的原则,在逻辑上与及时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它以揭露事实的真相为最终目的,因而在结果上追求公开。

?其次,价值原则是利益原则,是重要的主体活动动力原则。这种动力原则的动力方向具有多向性。

?再次,方法原则与事实原则相比,不是对新闻再现内容的要求,而是对再现时间形式和公开性的要求,及时、公开与内容的真实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及时和公开能够很好体现新闻再现事实真实性的特点和力量。

第二节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方式

一、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

?新闻传通模式是指新闻信息流向新闻收受者的方式。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信息传通模式,是把不同的大众媒介作为新闻信息的最初发送者,然后考察新闻是按照什么样的通道流通的,基本的路径是什么,流通的节点有哪些。

?从媒介到收受者的一次性传通

?从媒介到收受者的多级传通

?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通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

?媒介方式

?文体方式

?符号方式

?过程方式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结果与原因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与其本源态的逻辑比照结果。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与新闻传播的收受结果样式不同,后者是指新闻理解态的效果状态。

一、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

?如果以新闻本源态的客观事实为标准,传播态的结果样式大致可在逻辑上分为:完全真实、基本真实、部分或局部真实和完全失实。

二、失实结果的原因分析

?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反映,是典型的社会认识活动。新闻出现失实现象,既有作为认识失实的普遍原因,也有基于新闻认识活动的特殊原因。

(一)新闻失实的主体原因

?首先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其次是缺乏专业主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再次是认识能力问题。

(二)新闻失实的其他原因

1、社会原因

?其一,体制性失实。

?其二,经济性失实。

?其三,道德性失实。

2固有原因

?首先,如今新闻传播的激烈竞争更使“抢新闻”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短的新闻传播周期使一些新闻成为“热蒸现卖”的作品,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真实的实现。

其次,一些新闻事实客观上的复杂性,增加了新闻真实实现的难度,也是新闻失实的一个内在原因。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2016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

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月初——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教育名师团队独家整理

新闻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在选择学校上一般都是看新闻院校的实力排名,下面这些你可以大概了解到新闻学不同研究方向排名,可以做为自己选择学校和研究方向的参考。排名 招生单位 等级 1 中国人民大学A+ 2 中国传媒大学A+ 3 复旦大学A+ 4 武汉大学A 5华中科技大学A 6 四川大学A 7 南京大学A 8 北京师范大学A 9 清华大学A 10 暨南大学A 11 南京师范大学A 12 湖南大学A B+等级新闻学研究生院校 郑州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 新闻学考研新闻理论方向招生院校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外援) 山东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 新闻学考研新闻业务方向招生院校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特色招生院校推荐 招生单位 招生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 媒介与社会关系超强,有原中央电视台台长坐镇 上海外国语大学 对英语要求很高,考试有些书是英文版的 北京师范大学

导师于丹很出名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传播先锋 中国农业大学 农村传播 在择校方面可参考的建议: 1.搜集真题。只要经历过高考的人,没几个不会考试不会做题的,然而同样的试卷,除了自身能力外,每个人对试卷的敏感度及熟悉感也决定了你是否能写出你满意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和擅长的领域。比如说,武汉大学的试题比较注重理论分析,主观性很强,大部分题目都属于开放性的,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实,说出自己的观点,难度比较大;厦门大学偏向广告和营销,公共关系的考察,除了要具备新闻学的基础知识以外,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经济学的只是也会有所涉及……要尽可能搜集每个学校的历年考研真题,横向比较历年考题的变化,纵向比较各个学校不同出题思路及出题风格,寻找到自己比较有感觉的。 2,多方打听。经过以上几步之后,差不多可以确定出自己有意向的几个学校了。缩小目标范围之后,如果你还在几个学校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选哪个学校好,可以到学校的论坛咨询,或是有同学在那个学校的,让同学帮忙打听一下那个学校新闻学具体情况,同时也可以找自己的真在准备考研或是已经在读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们打听,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找专家咨询一下。 3,借阅参考书。每个学校新闻学参考书目都不尽相同,考察的重点和范围也不一样。你可以到百度上去搜集自己想要报考学校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目,然后到图书馆借阅。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看自己对哪个学校的参考书比较容易理解和消化。然而这个过程比较麻烦,耗时耗力,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4,总结。自后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综合考虑自己将来想要工作的城市,适当听取父母长辈的意见,最后确定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 跨考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样,一般专业课是分新闻理论,新闻史(中国和外国),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有的要求考传播,传经,公关等,新闻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大量熟记的,所以你还要花一定的心思和时间!预祝考研顺利!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民大考研复试班-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民大考研复试班-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黄泰岩。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在其后发展中,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24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3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中,当时人类学这个词指的是人的体质构造。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方向:一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二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6民族学/人类学概论④817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2019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1个

2019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1个【教育部公布】 2019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1个【教育部公布】 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有哪些、数量有多少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3部委最终确定的双一流学科名 单可知: 中央民族大学有民族学这1个学科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名单,以下是具体名单,供大家参考。 1、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学科名单 民族学 “民族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γos〔ethnos(族体民族)〕和λγos〔logos(科学)〕两字组成,是指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问。英文的Ethnolo

gy、法文的Ethnologie、德文的Vlkerkunde都是民族学的意思。英国的“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美国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 nthropology) 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 gy),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 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2、中央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推荐 以上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学科名单偏重学科大类,但是在具体填专业志愿时,需要考虑到具体专业,以下是中央民族大学学长学姐实名推荐比较不错的王牌专业名单: 1、民族学推荐指数: 4.7(248人推荐) 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推荐指数: 4.6(208人推荐) 3、法学推荐指数: 4.4(186人推荐) 4、社会学类推荐指数: 4.6(181人推荐) 5、宗教学推荐指数: 4.4(168人推荐) 6、金融学推荐指数: 4.3(80人推荐) 7、舞蹈学推荐指数: 4.8(69人推荐) 8、新闻学推荐指数: 4.4(61人推荐) 9、历史学推荐指数: 4.7(56人推荐) 10、哲学推荐指数: 4.1(56人推荐) 11、经济学推荐指数: 4.3(55人推荐)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内部辅导讲义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对新闻传播演变发展历史的描述,目的在于以鸟瞰的方式,把握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轨迹,为随后的理论展开提供一个宏观的论说背景 第一节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 ?对新闻传播产生或起源的解释与描述,实际上是以今天对新闻传播的理解为尺度,去发现和衡量人类传播史的结果。 一、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 (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简单说,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定义: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受活动。 ?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自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其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即是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 ?再次,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 ?最后,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 ?(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 ?(三)新闻传播发生的依据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发展,在于描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此处,我们以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为界限,将整个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前新闻传播业时代”、“新闻传播业时代”和“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每一时代(主要是前两个时代)内部再以最能代表新闻传播发展水平的传播媒介为根据,划分为不同的媒介时代。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 ?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 前口语传播时代,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类别 ?电子传播时代 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送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实际上,网络媒介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收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新闻传播时代 人类现在具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出现新的传播新闻的观念和方式。至于将来的新闻传播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料,留给后人去做。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民族学考研院校解析】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人类学考研难度解析、分数线录取人数、参考书真题

【民族学考研院校解析】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考研难度解析、分数线录取人数、参考书真题、辅导班,了解一下! 大家好,我是姜老师。 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考研信息,了解一下! 关于:专业简析 大家都知道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是世界知名学科,坐稳了前二的位置,当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招生人数历年分数我都给大家整理好了,大家做个参考,有两个学院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好于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但是两个学院初试考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可以先看书,最后根据自己的水平再具体定专业。当然北京地区除了中央民族,还设置民族学的而且专业课相似度较高的就是社科院,社科院的民族学是考民族学概论和中国民族研究,如果考生到暑假学习进度还不理想,也可以考虑换成社科院,当然如果还考虑京外,那学校选择就更多了,所以大家不要太过分纠结于学校,除了一些极其特别的。待到功成名就日,把酒长谈论英雄!关于:2018年招生目录 关于:历年录取情况

关于:专业课参考书目 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经验 专业课:由于之前对于专业的选择摇摆很多,在大三暑假开始,我才认真的看书准备专业课,大四开始用前辈们分享的专业课笔记对照着看书,看的时候把比较难懂的,复杂的体系自己在总结一下笔记,比如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体系,分组及各自的特点,我第一遍对照着书总结了比较详细的,后来根据考试答题方式总结了比较精简的框架。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想到一个整体框架,其中的细节也就填出来了。专业书对照着笔记过了一遍之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掌握的不好,很糊涂,就参考四本书中有关理论流派的论述作了总结,由于不同的书分类的角度不同,比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一书重在按照时间顺序把每一流派的重点人物、理论、重点书进行讲解,民族学理论与方法除了提到了流派顺序,还讲到了各流派的特点,民族学通论一书在苏维埃学派和马克思民族学上比较重点的讲了。人类学通论更像一个把各流派融会贯通的东西,分成了政治、经济、心理、生态等等分类,还把流派史做了分期,指出了各分期的母体范式。这样倒腾清楚了之后,我开始结合真题看书看笔记,在这期间看到中央民大出题是比较基础的,而且重复率比较高,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复习期间我准备我的毕业论文,用了很多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感觉很有热情,每天都在充实自己,一边复习,一边构思自己的调查和论文,所以我觉得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很必要的,这样复习的动力和精神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真题 2017中民大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及概论考研真题 A.民族学/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继嗣与继嗣群 2.部落 3.生态人类学 4.萨满教 5.文化三元结构 二、简答题 1.莫斯的交换理论 2.基本人格类型 3.主位与客位 4.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形式有?宗教的社会功能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分数线复试经验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 分数线复试经验 启道考研网快讯:2018年考研复试即将开始,启道教育小编根据根据考生需要,整理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细则,仅供参考: 一、复试科目(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二、复试通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一)我院2017年各专业复试具体要求 1.复试差额比例

各专业复试差额比例保持在1:6至1:2之间,详情参见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安排表》。 2.单独划线 民俗学,在达到国家线基础上,民俗学专业课成绩不低于130,按照1:2的比例,以总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选拔进入复试。 3.笔试加试 2017我院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学。具体复试安排详见“复试的程序及时间、地点安排” 4.复试名单查询 具体的招生名额、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包括一志愿过线考生、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其他考生)可到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二)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考生入学考试的最终成绩。 1.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的复试权重值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中初试成绩的权重 复试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25%); 复试没有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 调剂考生的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权重的10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50%)。 2.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办法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进行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5+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5 没有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6+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4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复试面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 复试笔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三)考生各复试项目的任一项得分(面试、笔试)如达不到60分(百分制)者,不予录取。 (四)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核 1.审验原则 重点检查考生的学历情况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是否与网上报名时填写的信息一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传播学教程 后半部笔记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的期待;事实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心里动机的研究兴趣。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媒介活动既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制约。 如:施拉姆研究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和家庭、学校中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家庭处境不顺、和同学关系不佳,喜欢看打斗暴力节目; 家庭关系融洽、和同学关系顺畅,喜欢看轻松快活节目。 结论:“欲求”不满→到媒体中寻求代替的满足 对成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制约成人接触媒介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群体归属意识。 ?1974年E·卡兹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对其进行补充,提出如下: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