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地球和地图考点、热点分析在近几年的各类高考试题中,地球知识的比例较大,考查的知识点多,题目的灵活性强、难度大,属于地理考题中的难点、重点。地图知识占的比例较小,但难度大,应用性强。

1.地球的宇宙环境高考内容侧重于地球的周围环境:太阳和月球。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从地球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反映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变化的自然现象--月相对人类的实用价值;宇宙资源的开发、太空垃圾的消除、各种航天器的发射也是考查的热点。

2.宇宙中的地球高考考查的内容侧重于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人类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知识。主要热点内容:(1)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该部分内容命题往往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常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大跨度的考查。

3.地图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的应用;等值线的判断;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图的应用;统计资料图表的应用等。考点知识应用1.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与月相变化规律的应用。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与物体影子变化规律的关系;(2)与楼房间距的关系;(3)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关系等。3.地形图的应用:(1)选“点”:如气象观测站、疗养院等;(2)选“线”:如交通线、引水线、输油管线等;(3)选“面”:水库坝址、工业区和居民区等。例题分析例1:在30°N附近的日光

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 A.23.5°B.30°C.47°D.60°解析从图中看出,正午太阳高度H与集热板的倾角之间是互余关系。根据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拉萨市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是83.5°(即90°-30°+23.5°),最小是36.5°(即90°-30°-23.5°),变化幅度是47°,所以集热板的调整幅度也是47°。大气环境考点、热点分析本章在近几年的各类高考试题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考查的知识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较多,其中又以考查气候的知识点较多,主要考查气候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联系实际,分析答题为主。1.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光化学烟雾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电离层的扰动、对流层的逆温等都直接影响到生产和生活。这些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大气的运动侧重于考查气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且多与天气、气候知识相联系,以学科内综合试题为主。3.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析及其判断该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各种数据、图文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要求学生会画、会读、会判断。考点知识应用1.对流层的逆温与大气污染。2.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3.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的成因与防治。4.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例题分析例2:

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乙)。回答下列

问题。(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______时。(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________时以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数学、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察了逆温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这种题,首先要读懂题意,时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的条件则是:。具体解法如下:设城市近地面气温为,则T=T”-0.6/100×3000米=T”-18℃,逆温结束的条件是:Ts

break-word!important;">10℃时,城市近地面气温至少上升到10℃以上,逆温才能结束。而此时的时间可以从图中判读为约8时,于是第(2)问很容易推知为10时。

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

break-word!important;">陆地与海洋考点、热点分析本章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试题的难度也不大,多与其它知识相联系。与实际生活、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多。1.陆地环境的组成本部分一直是高考命题所热衷考查的内容,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结合往往成为考查的重点,如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关系。陆地水、生物、土壤部分则往往结合当今世界上一些重大时事问题或从生态保护角度

加以考查。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的运动及其分布规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今后,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将会具体化,如以局部地区图为基础,集盐度、温度、降水、洋流、气候、径流等为一体,进行综合考查。海洋资源的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是热点。海洋污染的种类、成因、后果及防治,自然成为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考点知识应用1.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2.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及利用、保护。3.赤潮危害与海洋环境保护。例

题分析例3: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暖流C.寒流D.径流(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A.2月B.5月C.7月D.10月

解析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的关系、洋流、径流等,但具体到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也就是长江口附近的盐度比同纬度的其他海区盐度低,其主要原因是有长江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由于长江口附近海区的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当长江进入汛期时,盐度变小,等盐度线进一步向外海凸出(弯曲程度增大);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盐度变大,和同经度其他海区的盐度差别变小,等盐度线相对平直,所以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应该是在长江的枯水期,即在2月份左右。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防治考点、热点分析本部分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自然灾害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年年都涉及。近几年来的高考主要是从我国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主要资源的概况、特点、利用和保护;自然灾害的成因、地域分布及对策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1.自然资源该部分命题角度往往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本素材,在热点或现实生活情境下,从区域资源分布图、构成图或其他示意图切入,重点考查某一区域自然资源的配置情况、自然资源和人口、环境、经济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并以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评价,探讨环境问题的类型、原因、后果和预防治理的措施。2.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从时间分布看有:冬季的寒潮、冻害和大雪;春季的春旱、暴雨、洪涝、冰雹等;夏季的梅雨、伏旱、台风。从空间分布看有:东北的低温冻害;西北的暴风雪等;华北的干旱等;长江中下游的洪涝、台风和伏旱等等。命题角度往往以等压线图为载体,据图判断各种天气系统,并结合相关大

气知识分析各地天气状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是寒潮和台风。

3.自然灾害与热点地区和热点材料从高考命题趋势看,单一考查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将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者试题的切入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加以考查。比如考查地球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可以从“神州五号”发射或美国火星探测等背景材料切入设问。考点知识应用1.宇宙资源开发与中国航天事业。2.气候资源的利用:与农业生产;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风向与城市规划;气象灾害与交通线等)等的关系。

3.水资源短缺与南水北调工程。

4.主要能源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例题分析例4: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此时上海市区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解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很低),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旋区域内的不同位置其风向不同。如果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上海在其中心的北部,应受东北风的影响。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180米B.220米C.320米D.380米读下图,完

成2-4题。 2.若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分界线的地方时为0时,阴影部分为4月5日,则此时北京时间为()A.4月4日12时40分B.4月5日12时20分C.4月6日12时20分D.4月5日12时40分3.若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

为白天,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西半球B.伦敦的白昼长于北京C.华北地区正值雨季D.地球公转速度最快4.若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非阴影部分为海洋,则图示沿海地区()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夏季高温多雨C.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D.沿岸有一支自北向南的寒流5.某城市位于50°N,当北京时间为7月7日8时,当地为7月7日0时,该城市的气候类型可能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读北京1960-2000年累计平均沙尘暴、扬沙、浮尘出现的季节变

化示意图,完成6-9题: 6.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A.(1)沙尘暴(2)扬沙(3)浮尘B.(1)浮尘(2)扬沙(3)沙尘暴C.(1)扬沙(2)浮尘(3)沙尘暴D.(1)沙尘暴(2)浮尘(3)扬沙7.该地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居多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8.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A.暖锋B.快行冷锋C.慢行冷锋D.准静止锋9.近几年,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愈加频繁,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1)过度垦殖(2)过度放牧(3)地表沙化(4)过度采樵A.(1)(2)(3)(4)B.(1)(2)(3)C.(1)(2)(4)D.(3)(4)10.地震在大城市发生后,可能诱发的其他灾害是()(1)火灾(2)海啸(3)交通中断(4)疫病蔓延A.(1)B.(1)(2)C.(1)(2)(3)D.(1)(3)(4)二.综合题

11.读下图,完成:(1)如果此刻“北京时间”为九点整,那么图中A地经度为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_______。(2)在此图所示时刻,赤道上属于东半球范围的那一段中,属西半球的部分所跨经度为___________。A.小于90°B.大于90°C.等于90°D.0°(3)图中B地在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12.下图反映出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的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1)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_________。(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和________(地质灾害类型)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我国是该灾害分布________(较多、较少)的国家。(3)图中涉及的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目前,世界上_________(能够、不能)准确预测该灾害的发生。(4)导致川、滇、黔交界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1)位于地震带交界处(2)山体中岩石破碎、松散(3)常有暴雨(4)纬度低,气温高A.(1)(2)B.(3)(4)C.(1)(2)(3)D.(1)(3)(4)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 D3.A4.C5.C6.B7.A8.B9.C10.D二、综合题11.(1)

60°W(23°26'N,165°E)(2)A(3)66°34'12.(1)关联性(2)滑坡、泥石流较多(3)地震不能(4)C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 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高考地理 考点详解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3.海洋 新人教版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Ⅰ.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①海水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NaCl,占70%;氯化镁MgCl2,占14%。(味道既咸又苦) ②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即:呈不对称的“马鞍型” ③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a.降水量与蒸发量:从低纬到高纬度,盐度取决于降水量(稀释)和蒸发量(浓缩)之差。 实例:赤道海区盐度低于副热带。 b.河流径流量:淡化海水,盐度较低。实例:亚马孙河口160千米海水是淡水。 c.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偏高、寒流偏低。实例: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盐度高于西岸。 d.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 ④实例:盐度最高海区—红海(4.1%):∵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 很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最低海区—波罗的海(<1%=:∵有陆 上大量河流淡水汇入、蒸发又小。 【技能训练】等盐度线的判读: ①根据盐度曲线弯曲方向确定洋流性质: 暖流经过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偏低。 ②根据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来确定海区的位置: 右图根据水温可判断它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盐度分布 规律可以确定该海区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③河口处盐度高低的判断:河口处等盐度线较密集,且从河口向外侧海洋增高;汛期更密 集,密集区向外海移动。 Ⅱ.海水温度: ①海水热量收支:收人——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 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 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收>支出;中高 纬:支>收。 ②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a.太阳辐射:水温低纬高于高纬;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晚。 b.洋流: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c.水温随深度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常处于低温状态。 ③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热容>岩石>空气∴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能力训练】寒暖流的判断:暖流—低纬流向高纬,寒流——高纬流向低纬。 洋流。 ·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 越向深处流速越小(至-180米)。 ·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 实例:①西风吹送下形成的: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等。 ②信风吹送下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等。22℃23℃24℃ 3.7% 3.65% 3.6% 50 51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

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区时的计算 特别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 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 (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三、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 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四、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考人文地理必须掌握的25个核心考点

人文地理必须掌握的25个核心考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2.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 (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生活用品等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 ③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转变。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①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②产生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等。 ④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3.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增长量大: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整体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2)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为105左右。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14.7,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调。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5-2 河流专题(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5-2 河流的专题 知识系统

考点精讲1.河流特征

2.凌汛防治 (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三峡地区河流阶地结构与旧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沉积 2.任一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 A.相对稳定B.持续下降 C.持续上升D.反复升降 【答案】1.D 2.A 【解析】1.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 课后巩固

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故选D。 2.读图可知,图中阶地底部地势平坦,说明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故选A。 (2019·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4.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的作用,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下列关于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 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D.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 【答案】3.D 4.D 【解析】3.读图,该河上游水量小,各月份水量变化相对平缓,7、8月气温高,径流量较大,随着温度变化,冰雪融水量变化,不是降水影响的结果,所以上游是高山冰川融水。下游在冬季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不会是冰雪融水,只能是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所以D 正确。 4.该河位于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该河上游径流量小.7月份是夏季,上游径流量大,说明该河上游流量受气温影响大,最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川融水,该河流下游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分析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应是地中海气候,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因此,该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有冬训,D正确。因此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水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占地壳重量82%以上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 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 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 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 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 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 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 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 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高三文科地理考前核心知识点一览表总结

归纳老师:莫焕群(小莫老师) 高考文科地理考前核心知识点一览表 一、综合题答题总原则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往两大方面想。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等; 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时,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 4、简答式综合题类型:A描述性简答题:特征、分布、规律等;B阐释原理的简答题:成因分析、分析评价、区位分析、区域比较等;C开放型:问题措施、看法建议等。 二、须熟记的地图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 2、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 14、各种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

地理.高考地理:山地坡向及其试题例析(高频考点)

【地理】高考地理:山地坡向及其试题例析 (高频考点) 坡向即地表坡面的指向或朝向。通常,在北半球,坡向指南,叫向阳坡,坡向指北,叫背阳坡。受空气流向的影响,一般还有迎风坡与背风坡之分。 一、山地坡向与太阳辐射 山地中朝向太阳的一坡日照多,一般称为阳坡,而背向太阳的一坡则为阴坡。由于一年中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多,所以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我国古语就有山之南为阳。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少,所以南坡是阴坡,北坡是阳坡。需注意的是,东西向山脉南北坡的阳坡和阴坡较明显,而南北向山脉可分为东坡和西坡,光照差别不是很大,其阳坡与阴坡就不明显。 【例一】 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1~2题。 1.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第1题,注意审题,强调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大小可通过图中曲线的弯曲程度来判断,弯曲度越大,说明影响越大。从图中四条曲线可以看出1月曲线变化幅度最大,故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因此D 项符合题意。第2题,a位于1月份的曲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但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可以得出坡面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时,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反而多。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坡度变大,坡面获得太阳辐射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 【例二】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下图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3~5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