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编号:gswhywxx----001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8月9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海明威(l899~1961)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1927)、《》(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和悲观,创作了反映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和长篇小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________》。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追溯背景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相关知识

①迷惘的一代

②硬汉性格

“硬汉性格”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而得名。他面对大风大浪的包围、鲨鱼的的袭击和85天的漂泊等危险和困厄,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着“男子汉的风度”。

③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语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的词藻。

二、自主学习

1、生字正音

蹒跚(

..脚踝(

...hu..á.i.).岔(

..ch..à)路

...

...zh..í.zh..ú)

..踌躇(

...ā.n.).踯躅(

...p.á.nsh

...zh..í.zh..ú)

瞅(

..

..g.ā)

..ch..ǒ.u.).撇(

..嘎(

..pi..ě)

2、解释词语

蹒跚:踯躅:

木然:疲惫:

神秘莫测:稀稀落落:

3、诵读全文,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环境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作者借以展示人性的光辉和作品主旨,可归结为“四问”。这四问可概括为:

一问家乡,二问动物,三问家,四问政治。

三、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可能是什么身份?

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指的是什么?

分别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简述各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第一人称:“我”,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他”,叙述自由,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桥边的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艺术效果?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助小说的信息去推导。

5、《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①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描写。比如:“他想到那两只可怜的小山羊,在炮火中无处藏身,不是葬身炮火,就是葬身人腹,心中涌起了无限悲苦。望着即将成为废墟的家园,他……”

②运用第一人称试着写意识流。可让学生用老人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比如:“我的小山羊,它们可乖巧了,整天陪着我在山上转……”或者“我真是憎恨这战争!我才不管是谁输谁赢呢,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我只想过平平静静的日子……”

四、总结小说

《桥边的老人》通过“我”之眼和“我”与老人的对话,以小见大地揭示了战争的残忍和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编号:gswhywxx----001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海明威(l899~1961)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1927)、《》(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和悲观,创作了反映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和长篇小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________》。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追溯背景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相关知识

①迷惘的一代

②硬汉性格

“硬汉性格”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而得名。他面对大风大浪的包围、鲨鱼的的袭击和85天的漂泊等危险和困厄,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着“男子汉的风度”。

③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语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的词藻。

二、自主学习

1、生字正音

蹒跚(

...).岔(

..

..)路

...).脚踝(

...).踌躇(

...).踯躅(

瞅(

..).

..).嘎(

..).撇(

2、解释词语

蹒跚:踯躅:

木然:疲惫:

神秘莫测:稀稀落落:

3、诵读全文,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________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_。

主体部分由________ 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_______ ,既是对________ 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________ 意义。

4、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作者借以展示人性的光辉和作品主旨,可归结为“四问”。这四问可概括为:

一问________ ,二问________ ,三问________ ,四问________ 。

三、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可能是什么身份?

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指的是什么?

分别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3、简述各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第三人称,“他”,

4、《桥边的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艺术效果?

首先,

其次,

最后,

5、《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①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描写。比如:“他

②运用第一人称试着写意识流。比如:“我

四、总结小说

《桥边的老人》通过“我”之眼和“我”与老人的对话,以小见大地揭示了战争的残忍和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桥边的老人》达标检测节节过关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姗脚踝驾驭委屈求全

B.轮辐骡车富饶轻歌曼舞

C.陡峭忿然秘密疲惫不勘

D.寂莫眺望必竟涌上街头

解析:A项,“姗”应为“跚”,“屈”应为“曲”;C项,“勘”应为“堪”;D项,“莫”应为“寞”,“必”应为“毕”。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③“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

将。

A.注视侦查暴发

B.凝视侦查爆发

C.凝视侦察爆发

D.注视侦察暴发

解析:①“凝视”和“注视”都有“集中眼力看”的意思,但“凝视”的对象多是具体

的事物,“注视”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又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运动、局势、潮流等。都用于具体的事物时,“凝视”指心中有所思地较长时间地注意看;“注视”是十分关注地看,看的时间可长可短。②“侦查”与“侦察”都有查明、查清之意。但前者为法律用语,

侧重暗中调查嫌疑人、罪行或罪证等,多用于检察、公安等司法部门;后者是军事用语,侧重秘密地看,弄清敌情、地形等,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③“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爆发”之意。但前者涉及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后者涉及的对象基本为抽象事物,如战争、革命、

起义、力量、情绪、巨大的声响等。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迷惘的一代”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

....了。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

....,有很

强的感染力。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第一次走进高中校门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已临近

高二了。

D.在艺术上,海明威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令许多欧美作家只

能望其项背

....。

解析:A项,“分道扬镳”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B项,“楚楚动人”多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C项,“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

着的水一样;D项,“望其项背”是能看见他人的脖子和后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

否定句式。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

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解析:A项,偷换主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主语应是“公园晨练

的老年人”。B项,搭配不当,动词“实现”与宾语“纪录”不搭配,“了”也应该删除。C 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美国人”,在“经营权”前加“的”。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

B.“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解析:D项,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那副钢丝边眼镜”构成并列短语,作了“瞧着”的宾语。“问道”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6、这些话体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这一性格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体现了老人善良的性格,体现出他人格的光辉,体现了人性光辉。通过老人对动物的热爱来体现。战争爆发了,老人担心的是自己的一些平平常常的动物,这一细节描写体现老人的爱心,人性之美。用语少含义丰。

7、开头写老人“微笑”,请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答案:面对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对大家逃难的现实,自己也在逃难之中,可老人一旦说起家乡,还是露出了微笑,这体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家乡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他微笑的源泉。家乡有他心爱的动物,那些动物是老人微笑的原动力。

8、“我”开始为什么“没有完全听懂”老人的话?

答案:“我”与“老人”所关心的话题不一致,“老人”心里惦念着的是自已的故乡和故乡的动物,“我”关心的是眼前的战争形势。这是“我”没听懂老人的话的一方面,更主要

的是“我”不懂老人内心深处的那种“人类之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桥边的老人》达标检测节节过关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姗脚踝驾驭委屈求全

B.轮辐骡车富饶轻歌曼舞

C.陡峭忿然秘密疲惫不勘

D.寂莫眺望必竟涌上街头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③“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A.注视侦查暴发

B.凝视侦查爆发

C.凝视侦察爆发

D.注视侦察暴发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迷惘的一代”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

....了。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

....,有很强的感染力。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第一次走进高中校门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已临近高二了。

D.在艺术上,海明威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令许多欧美作家只

能望其项背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

B.“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6、这些话体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这一性格是如何体现的?

7、开头写老人“微笑”,请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8、“我”开始为什么“没有完全听懂”老人的话?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海明威名言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海明威的作品 《老人与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硬汉”形象 2.就查找的资料,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相机补充并作以总结: ⑴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⑵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⑷后来还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⑸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

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3.了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一.梳理情节: 人物:“我”和老人 情节: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 二.探究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示: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问题:1.小说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许多人涌过桥”中“涌”可以看出当时过桥时的拥挤 涌动的人群要去:逃难 因此在第一段写了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社会环境。 2.老人的处境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⑴“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外在形象:满身尘土 ⑵“没家,只有刚才讲的那些动物”“我76岁了” 年龄身世:年老孤苦 ⑶“他太累了,走不动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身休状况:疲惫不堪(疲惫无助、茫然) 总结: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处境:悲惨(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 4.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深入理解: 是什么造成人群的逃难和老人的悲惨处境? 残酷的战争 5.引导学生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巩固练习

《桥边的老人》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脚踝岔路变幻莫测 B、踯躅撇开瞅见嘎然而止 C、踌躇裸露珊瑚彤云密布 D、蹉跎疲惫忧虑歇斯底里 2.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3〕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A.注视侦查暴发; B.凝视侦查爆发; C.凝视侦察暴发; D.注视侦察爆发。 3.以下加红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5.以下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 B.说起这两三年,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火灾啦、饥馑啦,等等,灾难一起起地接连不断。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以下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 ?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人生及其创作上的“冰山理论”。 2.了解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 过程:自学——用不同人称换角度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珍爱 1、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和主题 2、难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了解相关知识: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即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在作品中。 4、创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二、导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分组展示。 1、教师提示并要求:按上节课所讲叙述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

高中语文_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 积累词语: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 二、导入新课:提到战争,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残酷? 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垣断 壁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刀光剑影……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 三、走近作者:复习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三学过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性格”)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 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 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 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文学类文本[美国]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完整word版)《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一问“家乡”: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 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3、 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4、 明确预习规范 5、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预习要求: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ww 5、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4课时)

桥边的老人(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难点: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 讨论法、点拨法、分析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他毕业前两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海明威左眼有毛病(当初训练拳击的时候意外伤到了左眼,视力下降,从那以后他左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过),不适宜去打仗,于是他选择工作。1917年,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六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 1918年5月海明威开始投身战争,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呆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天的下半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关枪打中,他总共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终用猎枪自杀。 ①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②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1940)。③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学案 一、学习内容: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及课文《桥边的老人》 二、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了解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内涵及作用,阅读相关文学常识;借助学 案自主解读文本。 2、课上探究,用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知识解读《桥边的老人》,感受有限视角的魅力。 3、课后拓展,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地理解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并能用它们解读所 学过的课文。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中的叙述部分的讲解( P7?P8),填空。 (1)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分为 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说比较喜欢用 ___________ 视角讲故事,叙述者无所不知,甚至还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同 ________ ;小说发展到 _______ ,出现了________ 视角,读者完全靠___________ 的带领走进情节,从而使阅读者从被动听故事转为调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到故事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人称是借助来讲故事,采用的是视角,使小说的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人称是讲述的故事,讲述时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约束,相对比较 自由,也比较客观;第二人称比较少见,讲述者____________ 隐藏,而______ 成为了小说中 的一个人物,这样的方式更具抒情性。 2、阅读以下资料,勾画背诵重要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题 2、了解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 3、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就是生活在与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就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就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与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 一、作家作品介绍 1、海明威作家及作品简介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她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她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与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她消灭,但就就是打不败她”的“硬汉性格”,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在艺术上,她那简约有力的文体与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2、背景与文题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与政府军与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与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就是英雄、正义,也不就是“主义”、政治,而就是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弱者。她们就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二、文本内容 一、梳理结构 1、快速浏览文章,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2. 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逃难的人群、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3、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在交代什么?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桥边的老人》课文原文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③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桥边的老人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