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从信息传播、用户行为、网络结构等角度讨论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

第十五组-第九题

小组成员:李国清,毕嘉鸿,孟凡辉,胡升波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广义的说,一切将建立关系功能视为互动核心的网络产品都可以归于SNS的大概念之下,典型的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知名的微博比如新浪微博,除了信息发布,也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比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所以也属于SNS应用范畴。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蜂巢网Artcomb,Friendster,微软的Wallop等。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 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从社交网络服务的内涵来看,其本质是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模拟移植到网络上,依据不同的属性和爱好建立和拓宽个人社交网。跟踪并分析SNS中信息的过程有利于我们认识并且理解SNS中信息的扩散过程,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SNS开放平台。

下面就从SNS社区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就其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行为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新浪微博为例,以具体的实例为基础,总结并提出了几个典型的SNS传播路径模型。

传播方式

SNS兼具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可以向某一个好友进行单一的传播,也可以向整个熟人关系网络进行传播。传播者可以向追随者传播信息,而追随者可以选择转发或评论信息,或者改变跟随对象不接受信息,从而使一个点可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最终形成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和多对一这几种传播的组合方式。

而博客和论坛是一对多或点对面的传播模式,由一个传播者向不明规模与特征的受众发布信息,什么样的受众何时会看到这条信息,又会做出什么反应都是未知的,传受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确定性联系。

传播途径

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

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都成为可能。

传播行为

博客和论坛主要在非熟人圈子中进行信息传递,对于信息将被谁获得、获得以后又会采取怎样的举动等等一律不予控制。而SNS不但强调熟人或者建立信赖关系个体间的交流,在相互确认身份的前提下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

传播特征

SNS通过绑定移动设备可以做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同步,其基于一对多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快

速进行同步交流,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即时性非常强,体现了人际间的微妙关系。

用户行为

关于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上, 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在想并且想了很久, 最近对个人认识体系有个相对完整的想法, 感觉还是用沟通模型来解释比较好

在得到这个想法前, 翻看了很多别的地方的讨论, 包括知乎上被转比较多那个"上人人网就是为了泡妞" 的说法, 如果抛开这些非持续性的稳定需求, SNS 也好, IM 等也好, 最后一定还是回到沟通的本质上来. 虽然人人的早期(当时还是校内和5Q 在PK), 以及其他的很多SNS (比如早期的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3407182.html,, 还有陌陌) 的第一波增长都是约炮, 但是约炮的人毕竟还是有限, 做成十万或百万规模还行, 而且有道德和法律风险, 要想继续做大, 必须还是走正路, 就还是沟通。在这里把不同的沟通模型拿进来看, 个人感觉主要的差异性在:1) 实时与否; 2) 反馈与否; 3) 私密与否; 4) 重要与否. 当然这个划分方法不一定能很好区别, 不过大体来看可以如此. 实时性是指是否可以异步进行, 还是必须参与方必须实时参与; 反馈是说沟通是否单向, 收到消息的人是否需要反馈, 在这如果加个强要求就是是否必须反馈; 私密是说这个沟通是否有限制参与方, 非预期内的人是否也能参与; 重要表示对参与方的重视程度, 比如是否需要当面或书面等方式表达. 按我这个定义, 把常用的方式列举如下(后面符号分别表示是否实时/反馈/私密/重要, o 表是x 表否? 表可能)

会议o/o/o/o

聊天o/o/x/x

电话o/o/o/o

短信x/o/o/o

电邮x/o/o/o

IM ?/o/o/x

SNS x/o/?/x

博客x/?/x/?

微信?/o/o/?

基本上越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需要当面说, 并且最好是有记录的, 而一些随便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当面, 而且不一定要是同步通讯, 再随便一点就也可以不要求私密性, 博客谁都可以看, 在轻松环境下的聊天也可以任何人都来参与.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就是是否需要反馈, 这事是你自说自话就行了, 还是必须有其他人反馈你才能继续下去, 或有动力持续下去.

扯回到SNS (特别是人人) 上, 这四个特征对应的分别是:

1) 实时性. 信息是否能被实时获取, 甚至实时的推送到收件人那并有明显提示. 更严格对应到人人上, 就是新鲜事的到达速度, 以及导航栏气泡/聊天窗等信息到达速度. 应该说人人对实时性要求没那么高, 最多也就是数分钟这个实时性, 有爆炸性事件能保证可以被传播, 热点内容的传播足够快就行, 类似IM 那样的实时性要求并无太多必要

2) 反馈性. 用户行为是否需要有反馈, 且反馈是否需要有明确通知.对应到人人上, 就是新鲜事是否可以被回复, 被分享, 被喜欢(或其他的快速情感表达, 赞/踩等都算), 反馈的通知就还是气泡或其他推送信息了. 不过很多反馈会要求实时, 比如两个人版聊起来了, 这时候微观交流就会被从SNS 变成IM. 其他的反馈可以不那么实时, 但是一定要有

3) 私密性. 用户行为是否需要限制可见人或参与人.对应到人人上, 就类似个人主页是否任何人可见所有内容, 相片等内容是否只有好友可见或更复杂的隐私模型(这个近期也想写点东西说下)

4) 重要性. 是否需要区分不同重要性的内容?比如我女朋友的新鲜事我一定会关注, 而一些公共主页, 类似我们爱讲冷笑话这样的, 可能就是兴趣来了看一下, 没兴趣时就不看了, 来自这些地方的新鲜事丢了就丢了我也不在乎

SNS 的默认模型不需要那么实时, 所以太过频繁的消息推送会让用户觉得反感, 获取信息的主动权应该由用户来拉, 除非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信息值得去推送(比如某屌丝暗恋关注的女神有新动态, 他可能需要去抢沙发以获得更多好感)

另外用户的行为需要获得反馈来提升TA 的黏度, 所以当用户的信息是被朋友或陌生人看到且作出相应回应(我看过了, 我觉得赞, 我来说几句, 我来骂醒你) 后, 这个消息一定要推送给TA, 至于实时性与否可以分情况讨论. 另外如果是太频繁且无用的提醒, 那此反馈渠道基本就算废了

来看看现在人人网上的用户都是啥样:

1) 有人喜欢显摆, 发个照片或日志希望大家都来看看我有多牛逼,这种人需要更多更实时的反馈, 所以消息应该尽快推给他的朋友或其他人, 并让他的朋友尽快反馈(哪怕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赞按钮), 这样能促使他更多的活跃

2) 有人喜欢观察, 就是看自己订阅的信息,这时候需要让他的信息流的实时性和完整性更好, 同时因为其拉信息足够频繁, 所以可以让其自己决定查看方式(新鲜事是否按时间序这时候就很重要, 同时是否支持分好友组或分类型查看也很有用)

3) 有人就是"我跟大家说个事, 我说完了, 再见" 这样的风格, 以工作了发婚纱照和娃的照片居多, 不过其实他们还是希望有反馈的, 比如"婚纱照真漂亮" "娃好可爱" 等, 但是他对反馈的时效性不敏感, 只要定期有一个汇总就好, 并且他很可能不会主动来看反馈, 需要我们去推送(一天一次? 一周一次?)

4) 有人就是"今儿大爷心情好上来看看朋友们有啥好玩的",以工作了偶尔上来看的居多, 这些人需要尽可能快的让其获取关键信息(主要是为了完成反馈操作), 然后再用起感兴趣的内容做扩散阅读希望能让其有更多的黏性

第一种和第二种人会是重度用户, 但第三种第四种才会是更多人的存活状态, 而且大部分人同时兼有3\4 两种特性

第一种人需要的是更好的发布器, 让其发布内容更方便更爽, 同时把反馈尽可能快的推送给他并让他获得满足感, 并能跟其他人互动起来

第二种人需要的是更合理的信息获取方式, 优化新鲜事, 相册分享等浏览方式(比如严格按时间序, 指定用户范围或新鲜事类型), 并给他足够简单高效的反馈让1\3 两种用户能持续活动

第三种人更需要一个合适频度的反馈渠道(邮箱? 合并了的手机通知?), 让他们能从发布信息获得成就感, 并保持活跃度继续发布内容或跟人交互, 过频的通知反倒会逼走他们

第四种人的信息流组织是个很有挑战性的活, TA 的收件箱可能压了一堆没读的东西, 那怎么把重要的东西挑出来让他不要错过, 同时也满足1\3 两种人的反馈需求, 这个事情很重要, 那新鲜事就不应该按纯时间序而是按重要性组织, 或单独提供一个要闻模块, 以在可能很短的访问时间里更多完成他的信息获取需求和让他完成其他人需要的反馈行为

具体到一些产品上, 个人感觉应该做的

1) 消息本体, 保证其能被进行回复/分享/喜欢等操作, 并且消息展现的不同地方体验一致(不管是新鲜事, 还是个人主页或时间轴, 以及终端页)

2) 新鲜事, 保证信息不会因为消息传递阻塞或蹩脚的排序/折叠/聚合方式而丢失或有很大延迟, 同时提供多种查看方式让用户自己选(时间序/分组/分类/特别关注等)

3) 分享/收藏, 有算法聚合或人工推荐的公开信息聚合页供随便逛的用户打发时间, 也有多维度的查询方式让用户定位自己看过或收藏过的特定信息

4) 搜索, 类Facebook Graph Search 那样的有点科幻, 而且实用性不高, 能按关键词搜人, 个

体的新鲜事中的文本标题或正文, 以及全站公开信息的文本部分就OK (比如状态, 相片/相册描述或标题, 分享的视频标题和评论等, 特别是用户自己的新鲜事内部搜索)

5) 通知系统, 更精准的消息推送, 现在导航栏上有消息气泡, 加好友气泡, 提醒气泡, 这仨应该

被合成两个, 如果需要有实时的聊天需求, 类似私信或站内信这样的可以单拉一个气泡, 且无关紧要的进ticker (这是个神器, 后面会讨论), 如果导航栏上的通知做的足够优, 网页内的右下角弹窗应该也能被整合

6) Ticker, 不得不说Facebook 的这个东西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没见过且我觉得非常赞的神器, 这里面糅合了不重要的新鲜事和通知,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且因为其占据的位置不大且不那么

醒目, 又不会干扰用户正常行为, 同时ticker 可以作为实验田, 我们猜测不重要的新鲜事可以试着先移到这, 如果用户还持续交互, 说明用户对此消息源或此类型的消息还是感兴趣的, 应该被更重视用更重的产品来展现, 通知反馈也是一样(比如我的好友x 跟y 加为好友, 我要不要也跟y 加为好友), 另外如果要对信息流做货币化, 这里显然也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做广告做久了的职业病, 啥都想到卖钱上去). 总之, 这个东西是少数几个我觉得一定要从别人那腆着脸抄过来并将其好好优化的功能之一

7) 隐私体系, 大部分人当这个地方是公开场合(谁都能看, 比如微博), 或有限开放的公共场合(大家对人人的默认定位, 好友可见, 其他人看我的内容被分享的情况了),如果一旦有不适合按这个规模公开的内容, 用户又找不到方便的手段限制, 那势必会

流失或遗憾(比如我有一些以前的猥琐照片想分享给大学同宿舍那几个哥们, 现在就是放哪都不好, 人人上的隐私体系管不住, QQ 群别人不一定看到, 大家的交流也是时间序的而不是围绕这张照片进行, 不过QQ 空间似乎有这样的功能了?),而相反, 如果给用户提供隐私选项让其对部分内容加限制, 反倒应该能促进他更多的发布公开内容, 并让全站良性循环

基于网络结构

社会性网络服务( 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Web2. 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

SNS 通过网络聊天、博客、播客和社区共享等途径,实现个体社交圈的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一个联结“熟人的熟人”的大型网络社交圈,充分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六度分离特征. 在国外,首屈一指的SNS 网络———Facebook拥有超过千万的用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 在国内,人人网、开心网等提供SNS 服务的网站的发展也势如破竹.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人在SNS 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生活的行为具有共性. 分析网络用户的行为规律,例如人在SNS 网络上的个体流行程度和活跃程度等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 同时,在线社交网络作为复杂网络的一种,研究其网络结构性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Web 2.0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它既可以指Web2.0 技术, 也是一种理念。Web2.0 有如下特

质: 能促进网络内容的个体生产, 即让微内容海量产生; 以

人为维度, 创造一个社会性的网络; 丰富的用户体验, 促使

用户主动以信息来描述自我; ! 零门槛?的传播媒介, 个体

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其中社会化及

以人为中心是Web2.0 的关键。社交网络作为Web2.0 的典

型应用之一, 继承了其互动、分享与关系的基本理念。

Web2.0 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3.2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构建

3.2. 1.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经典信息传播模式针对的是传统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

式, 且在不同的情景下有所侧重, 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网

络环境。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第四媒体, 通过互联网人们

可以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国内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谢新洲的研究, 他将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 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7

, 如图1 所示:

图1

该模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概括, 将电子邮

件、BBS 论坛、音频视频等纳入网络媒体这一概念, 并考虑到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四个要素, 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图例展示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不足的是, 它不能反映网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忽视了网络环境中不同传播者与受众的区分, 且未能清晰地展现外部因素是怎样作用于传播过程的。因此, 需要在改进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基础上, 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殊情况。

322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社交网络提供了一种基于关系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

这不仅与传统Web1.0 网站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 甚至区别于很多Web2.0 网站。该网络以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按照六度分隔理论, 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地扩大, 最

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 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从理论上说, 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仍属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范畴, 但其传播者与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效果等均有自身的特殊性。笔者在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图2 所示模式, 以便对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做进一步的探讨:

图2

( 1) 一般的传播者与受众。由于Web2.0 具有极低的

技术门槛, 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体验其应用,

社交网络也是如此。当你在某社交网络注册账号之后, 你

就可以享受其提供的多样化信息服务。在社交网络中, 任

何一个用户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 所有生产、发布的信

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社交网络给广大网

民提供的这个平台, 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每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 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 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 它颠覆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模式, 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这是社交网络中一般传播者与受众的情况。

( 2) 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社交网络一向被认为是面

向草根的网络社区, 大部分的用户都是现实中的普通人群。

随着用户群的扩张, 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 如

名人、机构、传统媒体等。针对此类群体的公共主页服务

最早由FaceBook 推出( 名为FaceBook Page) , 普通用户可以

通过关注某个品牌、明星、企业等在FaceBook 上的公共主页上获取该企业的信息, 同时, 用户还可以在公共主页上

进行留言、讨论等操作。2009 年6 月, 国内领先的社交网

络开心网推出了名人和机构认证入驻服务8 。目前, 开心

网上已入驻多位明星, 明星粉丝数最高的已达107 万。此

外, 三大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 如南方日报、北京

体育广播、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8 个电视频道和1

个广播频率等, 网络媒体新浪资讯, 公益性组织壹基金和

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机构入驻, 在开心网与粉丝实时互动,

发布新闻, 交流信息。

名人、机构特别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

面有普通用户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我们将其称为特殊的传

播者与受众。这些特别的用户作为传统的传播渠道和内容

提供方, 在定位上更偏向于信息的传播者, 其作为受众更

多是为了得到社交网络普通用户的信息反馈。对于很多传

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而言, 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让更多用户

接触到自己的优质信息, 是尝试新型报道模式、探索新型

传播渠道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社交网络而言, 传统媒体

和网络媒体的加入使得海量的外部信息流入, 结合自身真

实的社会化网络, 信息传播的质量和范围都得以保证。这

些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成了社交网络站内信息与站外信息

连通的中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同时也影响了传播模式的其他要素。

( 3) 传播媒介。社交网络是一个p2p 网络互操作系统

平台, 随着技术的进步, 社交网络融合各种媒介如微博客、

播客、IM、流媒体等, 成为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综合

性媒介。用户不但用文字符号进行留言、回复等交流,

还可以上传照片、撰写日志、分享、转帖、改变状态、装

饰空间页面等网络行为了解彼此状况, 达到传播信息的目

的。社交网络在发展过程中, 还嵌入了一系列应用程序,

如IM 软件( 如校内网的“校内通”) 、第三方开发的网页游戏、好友买卖等, 传播媒介更为多元。其中网页游戏极大

地提升了用户的黏性, 成为维持忠诚度的重要媒介。由上

海一家Social Game 的小型研发企业”五分钟”公司研发的

网页游戏——开心农场, 嵌入校内网和开心网后发展迅速,

目前该游戏日均活跃用户达到1500 万人, 并且仍在持续

增长。此外, 社交网络中的好友间也互为! 传播媒介由

熟悉的人传递信息, 信息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对用户的影

响力就显得更大, 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果。

( 4) 传播内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主,

且基本上由用户生产, 即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

产生内容) , 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

展示。学者Cmswiki 给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 最小的独立的

内容数据, 如一篇博文、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

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 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

等。如开心网中用户的日志、留言、上传的图片、收

藏、发布的链接、音频、视频等都属于微内容。社交网络

上的微内容一般比较短小, 网络计量学专家MikeThelwall 对

MySpace 中6859 条评论的长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接近95%的评论长度为57 或57 以下个单词。从数量上

看, 社交网络中的微内容越来越多, 增长速度惊人; 从质

量上看, 由于用户参差不齐, 且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

的审核机制, 显示出良莠不齐的特点。从内容的真实性上

看, 由于社交网络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上, 使得传播内

容的真实性较高。如果出现了虚假信息, 好友间的线下关

系决定了此类信息不会以讹传讹, 在很小的范围内其传播

过程就会终止。

( 5) 传播方向。信息传播的方向主要表现为: 小范围

有明确指向, 大范围呈网状发散。由150法则可知, 社交

网络中可以维持强关系的人数约为150, 这个人数范围代表

了信息传播的明确指向。此外, 许多社交网络如FaceBook、校内网、开心网上有创建! 群组?功能, 群组是具有类似

兴趣或爱好的一个小型圈子, 加入某群组后, 你发布的相

关信息就会出现在群组页面上, 这也使传播方向比较明确。特殊的用户如名人、传统媒体等, 其信息传播的方向也是

确定的, 即面向其现有的和潜在的! 粉丝?, 但其范围却是大大超越了150 法则, 形成社交网络的信息集散地。从整

体上来看, 由于社交网络基于六度分隔理论, 通过朋友的

朋友不断扩展而形成一个伞状的社会化网络, 理论上, 在

隐私设置许可的情况下, 信息能够到达社交网络中的每一

个用户, 其传播的方向呈网状发散。

( 6) 传播效果。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效果, 也可以从两

个角度来看: 微观上, 由于传播方向明确且基于真实好友

关系, 受众的反应比较明显。网络社会网的研究分析表明,

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形成“弱链接”的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提出! 弱关系的强势?( Strength of Weak Tie) 假设。格兰诺维特认为, 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

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 容易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 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 能达到较好

的传播效果。宏观上, 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

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

论的形态。传统媒体的入驻更扩大了社交网络的传播范围,

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讲, 社交网络正在走

向“社交媒体”。

4结语

运用传播模式研究社交网络,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

示其信息传播规律并对传播的关键要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但必须注意到用模式来研究复杂的信息传播现象也存在着

某些风险, 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完整、过分以及

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笔者在文章中所构建

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 对于认识社交网络环境

下的信息传播过程有一定的作用, 但尚存在模式结构不清晰、缺乏对传播环境的总体分析等诸多问题, 今后有必要

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端对端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挖掘_翻译

端对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 端对端网络正在很多应用中获得流行,例如文件分享,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很多这种应用处理大量的,分布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可从数据挖掘中获益。P2P网络实际上很适合分布式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挖掘在有着分布的数据,计算节点和用户的环境中处理数据分析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个DDM的综述和P2P环境的算法,特别针对于那些以有限的通信代价使用计算基元执行数据分析的位置算法。作者同时描述了精确的和近似的位置P2P数据挖掘算法,这些算法以一个分散的和有效通信的方式工作。 局域网,端对端网络,移动和特定网络(自组网),和其他普遍的分布计算环境经常包含分布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在这样的网络中的数据挖掘自然地需要适当的对这些分布的资源以一种有效的,分散的方式进行利用。需要在节点,异步计算节点和完全中心控制间大量通信的数据挖掘算法很难在这样的分布的环境中具有伸缩性。此外,在多方应用中的隐私关注和资源问题经常指示其数据集收集在不同的站点进行分析,而不是将所有数据收集到中心站点。大多数现成的数据挖掘产品设计成以整体的集中地应用工作,下载相关的数据到中心的地点,运行数据挖掘操作,但是这种中心的方式在很多新兴的分布数据挖掘应用中并不能很好地工作。 DDM提供了一个解决这种使用分布资源的数据挖掘问题的替代的方法。DDM对于分布的数据,计算,通信和人力资源花费了仔细的注意力去在一个近乎理想的状态下使用它们。分布的P2P系统对于一个新的应用种类例如文件共享,协作电影和歌曲评分,电子商务和传感器网络监督,作为一个选择的解决方案而出现。DDM作为先进的数据数据驱动应用,正在这些领域中获得不断增长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P2P网络中使用DDM技术的成果的综述。我们的目标是表述一个在这个带有进一步发掘的指针的领域中的高水平的介绍。我们使用一些确切地和近似的DDM算法阐明理念。 P2P数据挖掘:为什么烦恼? 数据挖掘这个词一般意味着对大型数据库的分析从而发现有用的模式。在大多数商业的应用中,数据挖掘系统在大型集中的数据仓库上以一个垂直的应用运行。尽管这种模型对于很多应用有着很好的服务,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和财务欺诈发掘,但是很多出现的领域例如 P2P系统,需要新的思考。高速的网络连接和便宜的数字存储和数据记录设备正在增强着P2P 网络的流行,例如E-Mule和Kazaa文件共享网络,这些网络都是基于没有中心服务器的点对点连接的。这种网络主持一个大量的广泛的变化的数据组,这些数据从不同的资源收集起来,并且分布在很大数量的对等点之间。如果集成的话,这个数据估计呈现一个对于值得挖掘的仓库,但是计算资源的限制,隐私问题等等使得很难去集成分布的数据到一个仓库中。 许多普及的Web服务使用Web挖掘应用去分析和追踪用户的点击流行为。现在,想象一下通过对连接到P2P网络的很多用户的浏览历史进行分析的Web站点访问者(而不是主机服务)做同样事情的客户站点Web挖掘。今天,站点访问者对于运行在服务器上的Web挖掘算法并没有直接的访问权限,但是一个客户端P2P的Web挖掘算法可以授权给访问者以点击流数据挖掘以便更高级的应用,例如P2P搜索,感兴趣的社区构成,和基于P2P的商业。图一展示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其中应用类别通过和其他端交换信息访问URLs符合的三个主题(电影,棒球和飓风)。明显的,在这样一个应用中,维持用户的隐私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隐私保留的DDM领域可能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尽管很多当前的P2P网络主要处理文件共享应用(例如,音乐和电影),在本文中,我们认

数据挖掘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

数据挖掘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 唐伟晨(学号:111220114)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210093)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 Weichen T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Online communities are the most dense area of individual privac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communities, the number of privacy-disclosure problems has been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shows the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how to preserve privacy,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nd the benefits of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 Key words: data mining; social networks; privacy protection 摘要: 在线社区是网络中个人隐私最为密集的区域。在线社区的飞速发展的同时,隐私泄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本文介绍隐私保护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隐私保护的方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在社交网络中隐私保护的数据挖掘的优势。 关键词: 数据挖掘;社交网络;隐私保护 中图法分类号: TP301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近年来在线社区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3年底我国微博用户为2.81亿,人人网注册用户2.8亿,还有许多大型论坛、企业社区、地方社区等等。可见在线社区用户规模庞大,可想而知在线社区中的数据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庞大的数据,又有各种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着分析,就会很自然地引发关于隐私方面的争论。由于对数据挖掘技术的不了解,很多人都在批判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在线社区等隐私集中的区域。本文将介绍数据挖掘是如何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的。 2 背景介绍 1. 在线社区简介 在线社区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用户通过注册来使用在线社区的扩展功能。在线社区既可以是互不相识的人们之前的交友平台,也可以是早已认识的两人的联络途径。在线社区的主要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发布信息的,例如微博、BBS等,另一种则是拥有一定权限的人才可以在其中发布信息,例如博客,人人网个人主页等。 2. 数据挖掘的隐私和安全 随着数据挖掘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担心如此大规模的应用数据挖掘,可能会对自己的隐私造成侵

社交网络中的应用

在社交网络中应用 Web 2.0 疯狂代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3407182.html,/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3407182.html,/DeveloperUtil/Article79761.html 社交网络定义 当我们谈论个网络时我们会联想到组在逻辑上或物理上互相连接实体诸如计算机网络的类物理网络可以以非常理想、非常高效方式规划、实现和管理然而当我们从物理网络转移到逻辑网络时可视化就变得愈加困难社交网络由最具智慧群体组成 —— 人类因此任何参和到社交网络中行为比如参和、管理和优化都会变得极其复杂并且和上下文有关 考虑到人种多样性我们可以在所有领域中建立多种类型社交网络这涵盖了从物理学家组成网络到由医生组成网络再到足球爱好者组成网络每种网络都具有自己独特关注领域、成员规模、地域分布、社会影响和目标这类网络管理不仅复杂而且还需要大量集体努力和协作曾经出现了无数社交网络但是只有少数部分最终实现了它们真正目标可见管理社交网络复杂性 个社交网络通常是由组具有共同兴趣和目标个人创建网络成员通常首先是组构建网络人然后通过传播来吸引更多人加入根据网络机密性这种宣传可以同时在公共和私有组中进行当达到了最小成员数后网络将开始它基本运营并朝实现目标方向前进社交网络成功主要取决于其成员贡献、兴趣和动力以及技术支撑或平台支持它们可以使沟通和交换信息更轻松从而能够满足特定沟通需求 实现社交网络并维护它们是最困难挑战的并且人们在过去曾提出很多机制来保持这种网络活跃度这主要是受到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发展推动大规模计算机化以及电子商务(E-Commerce)强势面市也助力于此但总来说对于结构化支持需求在过去和现在都直存在Web 2.0 直是这领域中最伟大贡献者的我们将看到它如何成为这领域重要贡献者 什么是 Web 2.0 Web 2.0 试图通过以新方式看待社会协作来利用以电子方式联系起来人类力量这是社交网络和 Web 2.0 的间其中个共通点 —— 都将人类视为其支撑点 Web 2.0 主要用途是用许多新思路方法连接人员并利用集体智慧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新概念如:技术(Blogging、社交网络、社区、Mashup 和标记)、标准(XHTML、CSS 和 REST)和工具(RSS、AJAX、DOJO、PHP 和 Ruby)Web 2.0 强大功能是建立合作者和信息的间新关系 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样构成 Web 2.0 各个部分帮助创建和维持社交网络Blogging 是社会交谈艺术已替代个人主页这可以更有力地表达思想和想法Wiki 在分布式团队(Team)中启用了协作供稿和创作标记或大众分类法是种协作思路方法可以标识信息小部件以增强任何网站WebSite功能并能更加快速地搜索所需信息Web 2.0和其他此类概念合并在起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协作提供了理想平台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第12卷第2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12No.22015年6月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Jun.2015 文章编号:1672-3813(2015)02-0072-06;DOI:10.13306/j .1672-3813.2015.02.011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 尤志强1, 管远盼1,韩筱璞1,邓小方2,吕琳媛1(1.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杭州311121;2.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基于腾讯QQ朋友网络数据,针对实际的用户结群行为和社会群组生长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类渗流的扩散机制,并进行建模和分析。在腾讯QQ朋友关系网络上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模型得到的统计特征与真实的社群结构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机制是实际社群生长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为进一步对社群生长趋势预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交网络;共同兴趣;渗流机制;兴趣扩散;结群行为;社群生长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Modeling  of Social Group Growt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YOU Zhiqiang,GUAN Yuanpan,HAN Xiaopu,DENG Xiaofang,LYU Liny uan(1.Alibaba Research Center for Complexity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2.Software school,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group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society,but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re relatively rare.Focusing on QQ friendship network,thispaper proposes a percolation-like diffus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users′common interest to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clustering behaviors of users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of social groups.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al QQ friendship network of Tencent shows that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generated by our model accord with the real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p network.Itindicates that this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driven-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real social group.This work provides vital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group  growth.Key words:social network;common interest;percolation;interest diffusion;clustering behav-ior;group  growth收稿日期:2014-10-16;修回日期:2015-01- 16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3R421062),CCF-腾讯科研基金(CCF-Tecent AGR2013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40,11205042)作者简介:尤志强(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通讯作者:韩筱璞(1981-) ,男,山东曹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与人类动力学。0 引言 社会网络结构特性研究一直是复杂网络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日常社交中,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往存在结群行为,它对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动力学效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而言,这种结群行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无特定形态的结群行为,它纯粹由社交过程中个体的社交偏好自发驱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一般没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标签,是一种隐性结构,往往需要采用社区划分算法进行有效识别,例如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自发形成的一些亚群体等。另一种类型,则是在清晰的社群标签下进行,例如特定的社会组织与机构、共同喜好等,人群在这些标签指引之下进行社群化的交往,它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收稿日期:2011-04-26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7-),女,陕西宝鸡人,201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一、绪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对网络应用也逐渐深入,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的重要基础性应用。网络因其匿名性[1]、虚拟性和时空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中,不仅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空间中人际互动的特点,并且由于社交网络突破了原有网络平台的局限,促使网民在自我表达和互动过程中具有了足够的自主性,因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互动的新形式。戈夫曼的戏剧论强调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2]本文就试图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出发点解释和验证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新特点。二、社交网络中的互动特点(一)社交网络中产生的新互动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互动的是实在个体,但是在社交网络中互动的则是ID 。ID 是Identity 的缩写,是指用户在参与社交网络时使用的身份标示。ID 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使用的名称,另一个是密码。在社交网络中,一部分网站实行的是实名制。以人人网为例,该网站鼓励用户以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用户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尽管网站提倡的是实名制,但是目前普通网民实名制认证的工作还相当欠缺。无论是人人网还是开心网,非实名的现象仍然普遍。所以,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个现实个体在同一个社交网站上拥有多个ID 。现实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上,而在社交网络中,两个不同的ID ,就意味着是两个不同身份的象征,那么它们都构成了这个社交网站的参与者,即使在现实中它们属于同一个现实个体。在互动主体中,根据各个ID 的不同表现,它们在该社交网站中会具备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可以根据其影响力和参与度把ID 分成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和公共型。下面以人人网为例,就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以及公共性的各自的形成、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做以概述。1、出色表现型该类型在人人网里被称作“人气之星”。“人气之星”是通过对其ID 所在主页的访问量而得出的。怎么才能够被大量的ID 访问到呢?一般说来,是由于这些表现出色型的ID 会有较于一般ID 更为活跃的网络行为。比如用户利用发布日志、更新相册等方式来吸引其他ID 的访问。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潜在声望的影响。譬如一个ID 长期以比较活跃的姿态发布关于某一主题的日志或者相册,并且获得众多参与者的认可,那么就会在该社交网站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其潜在的声望就已经形成,并且该ID 会保持一个比较多的访问量。 2、普通大众型 在社交网络中,虽然在影响力和参与度上不及出色表 现型,但是它们却构成了整个社交网络的大多数。这些普 通的ID 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并不稳定,它们中有些可能长期不对主页进行更新,有些可能只以浏览为主,有些可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给予关注,或者只在社交网站中的某一个小圈子里比较活跃。对于普通大众型的ID ,就某个具体的ID 来说,它们在网站互动的过程中的作用有限,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是一个社交网站正常维持的基础。这些形形色色的ID ,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兴趣爱好,都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使得社交网站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尽管就某一单个的ID 来说,它对于互动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社交网站中的互动本身就具有自由性,所以这部分普通大众ID 在互动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公共型 这里的公共型表现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公共 主页是管理者利用相册、日志、视频等功能,展示信息并和关注者互动的一个平台,关注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留言、评论。公共主页区别于个人主页好友间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它可以传递信息给所有关注者,实现信息一对多的传播;同样,区别于个人主页互为好友需要双方分别确认,每一个关 注者都可以主动关注公共主页,并开始接受公共主页的新S h e H u i Y a n J i u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9, 8(1), 27-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3407182.html,/journal/sse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3407182.html,/10.12677/ssem.2019.81004 Research View Based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Yanyan Luo The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0th, 2018; accepted: Jan. 3rd, 2019; published: Jan. 10th, 2019 Abstract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 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propagation model proposed by scholars is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theories a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research theory i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thinking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Model, SIR Model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骆彦彦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0日 摘要 在线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及影响力模型,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将学者提出的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型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对不同的研究理论进行综合叙述,最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思考。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分析软件 ●第一类为自由可视化SNA 软件,共有Agna 等9 种软件,位于图1 的右上角,这类软件可以自 由下载使用,成本低,但一般这类软件的一个共同缺点是缺乏相应的如在线帮助等技术支持; ●第二类为商业可视化SNA 软件,如InFlow 等3种,这类软件大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3)第 三类为可视化SNA 软件,如KliqFinder 等4 种,这类软件一般都是商业软件,但他们都有可以通过下载试用版的软件,来使用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 ●第四类为自由非可视化SNA 软件,如FATCAT 等7 种,这类软件的特点是免费使用,但对SNA 的分析结果以数据表等形式输出,不具有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功能; ●第五类为商业非可视化SNA 软件,只有GRADAP 一种,该软件以图表分析为主,不具有可 视化的功能。在23 种SNA 软件中,有16 种SNA 软件,即近70%的SNA 软件,具有可视化功能。 SNA分析方法 使用SNA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需要按准备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进行。尽管因不同的SNA 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但这三个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1.准备数据,建立关系矩阵 准备数据是指将使用问卷或其他调查方法,或直接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自带的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的用于研究的关系数据,经过整理后按照规定格式形成关系矩阵,以备数据处理时使用。这个步骤也是SNA 分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SNA 中共有三种关系矩阵:邻接矩(AdjacencyMatrix)、发生阵(Incidence Matrix)和隶属关系矩阵(Affiliation Matrix)。邻接矩阵为正方阵,其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如果邻接矩阵的值为二值矩阵,则其中的“0”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关系,而“1”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关系。然而我们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从信息传播、用户行为、网络结构等角度讨论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 第十五组-第九题 小组成员:李国清,毕嘉鸿,孟凡辉,胡升波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广义的说,一切将建立关系功能视为互动核心的网络产品都可以归于SNS的大概念之下,典型的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知名的微博比如新浪微博,除了信息发布,也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比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所以也属于SNS应用范畴。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蜂巢网Artcomb,Friendster,微软的Wallop等。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 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社交类网站分析报告

社交类网站分析报告 社交网站因具有用社群性、互动性、开放性、娱乐性等一系列特点发展迅速,国内也出现了人人网、开心网等一系列知名社交网站。随着社交网站不断地发展除了较为成功的大型社交网站外,在很多细分市场也出现了众多中小型社交网站,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社交网站给网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为整个社交网站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项目背景 互联网自上个世纪诞生以来,其影响力已经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站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中国从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的web 1.0时代,到如今更注重用户交互作用的以博客(BLOG)、百科全书(Wiki)、社交网络(SNS)、即时信息(IM)等为代表的web2.0时代,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如今网民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应用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有以信息获取和交流为主的网络新闻、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应用;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应用;也有以商务交易为主的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团购、网络炒股、旅行预定等应用;还有以满足人们社交需求实现自我表达为主的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型应用。 网站需求和目的 社交型网站的最大用户群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交型网站除了心情、网志、游戏等这些基础产品服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用户真正需要、真正认可的核心应用。学生使用社交型网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其中休闲娱乐包括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购物、时尚等方面。大学生普遍的“宅”已经发出需求,我们开发的新型社交型网站就不仅要满足他们在私人空间内的需求,并且要成为现实的延伸,网聚成员,开展活动。 定位:为年轻人服务 竞争性分析 由于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的火热,同时细分市场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率先上市,让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看准了职业社交网站的发展前景。于是纷纷效仿,前有天际若邻,后有环球人脉网。 若邻网人脉拓展频道依托于若邻网最大的职场社交招聘网,在这里不仅可以人脉拓展,结交好友,维护人脉,还可以通过人际网络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商业机会。 精英招聘是天际网面向用户提供的社交招聘服务。与传统招聘相比,不仅可以将职位通过人际网络传递至数百万目标人群,还可以通过动态多维度考量候选人,为聘用提供依据。 环球人脉网广场汇集用户提出的热门问题以及具有职业帮助的高质量回答, 内容主要涵盖国际贸易、环球热点、职场管理、读书生活、交际人脉、创业投资六大板块。 同时展示乐于奉献自己专业知识的热门用户,以是其获得更多人脉拓展的机会。

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

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 社交网路即是社交网络服务(SNS),通过互联网这个通道将人们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团体。在我国使用较为多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人人等。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 关键字:社交网络、新浪微博、传播特性 一、社交网络简介 社交网络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巴恩斯提出并使用的。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起点是电子邮件。至今为止,电子邮件仍是最为普及的网络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社交也随之发展,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社交网络随之出现。 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人们的个人资料和形成好友列表。随后,社交网络又通过五个阶段,即早期概念化阶段——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好友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给你带来更高的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创造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来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的理论;云社交阶段——云分布式网际社交理论来进行完善的。社交网络发展的整个过程是遵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献上进行低成本管理,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不仅如此,社交网络还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尽可能的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的低成本社交的需求。i 二、新浪微博 不用多说,新浪微博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提供微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是一款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新浪微博的用户在实名认证后可以通过网页、W 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或彩信等形式发布信息。 新浪微博在发布之后,也不断完善其功能。它除了拥有发布、分享、转发、关注、评论、私信、同步、搜索等主要功能之外,还有门槛低、随时随地、快速传播、实时搜索等特性。自2009年8月发布以来,至今为止,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突破3亿且每日信息流传量为2500万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社交网络之首”。 三、传播特性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274

学校代码:10252 学号:092400354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社会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姓名陆晓野 系别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指导教师陈玮副教授 学位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12月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ter Dissertation Data Mining Method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Name Lu Xiaoye Department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Direction Data Mini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Chen Wei Complete Date December 2011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保 密 年 □ 不保密 □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社交网络分析SNS

SNS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 或“社交网”。 目录

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还远不及“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Fexion 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畴。 SNS源自英文缩写 在互联网领域有SNS三层含义:服务 Social Network Service,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 Social Network Site。Social Network Service 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中文的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加上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包括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三层含义),用社交软件代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用社交代指Social Network Site。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医学领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解】交感神经系统 sns是soft net system的缩写,即柔性网系统,在建筑方面,特别是公路、铁路建设方面应用很大,用于防护边坡细微垮塌的防护。根据防护方式不同,分为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主动防护是防护网系统将有垮塌倾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网络传播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大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发展、正面社会效应、负面社会效应 一、网络传播的涵义: 什么是网络传播?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信息共享”,或者说是“刺激消费,增大影响力”,还可以说成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流,BBS、网上聊天等是网络媒体交互性的集中表现。 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版面不受空间的限制,频道更新周期短,操作简便,速度极快,可以瞬间发送信息。例如:网络电视可以快速地传输文字、声音和图像给受众。 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的网络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其进行全球传播。 4、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链接,受众能随时看到最新、最详细的信息,网络媒体也没有了种类和行业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编辑和记者才能发布新闻。此外,信息文本的超链接使得传播在空间上,可以通过同一平面或界面,同系统内或系统外的其他信息点进行实时阅读链接;在时间上,可以实现阅读错位,文本信息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链。 5、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既是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生活内容服务平台,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娱乐消闲平台,涵盖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兼容能力和变化能力,在存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 三、网络传播的社会效果: 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随着互联网络及信息科技的发展,无可否认,我们已进入了或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或称网络社会。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

Web数据挖掘综述

Web数据挖掘综述 摘要:过去几十年里,Web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数据源,因此如何从Web庞大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一大难题。Web数据挖掘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数据挖掘技术。本文将从Web数据挖掘的概念、分类、处理流程、常用技术等几方面对Web数据挖掘进行介绍,并分析了Web数据挖掘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Web数据挖掘;分类;处理流程;常用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Overview of Web Data Mining Abstract: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b makes it becoming the world’s largest public data sources.So how to extract valuable information from the massive data of Web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Web data mining is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hat i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eb data mining from its concept, classification,processing,and common techniques,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Web data mining. Key words:Web Data Mining;Classification;Processing;Common Techniques;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0.引言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快速拓展。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SNS、微博等Web2.0应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但同时,海量级、碎片化的信息增加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和成本[1]。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这样的工具,能够从Web上快速有效地发现资源,发现隐含的规律性内容,提高在Web上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效率,解决数据的应用问题,Web数据挖掘正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1.Web数据挖掘概念 Web数据挖掘,简称Web挖掘,是由Oren Etzioni在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2]。Web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在Web上的应用,它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与Web相关的资源和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涉及数据库技术、信息获取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技术[3]。 2.Web数据挖掘分类 Web上包括三种类型数据:Web页面数据、Web结构数据和Web日志文件[4]。依据在挖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类别,Web数据挖掘可以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Web 使用挖掘三类。 2.1Web内容挖掘 Web内容挖掘是从文档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有用信息的过程。Web内容挖掘有两种策略:直接挖掘文档的内容和在其他工具搜索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根据挖掘出来的数据可以将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网络应该是最熟悉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得方方面面,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也是现在网络的一个巨大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研究社交网络数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巨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形式导致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存在许多困难。社交网络数据挖掘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骤就是数据分类。下文中研究的数据类型主要是数值型数据,这就大大减小了数据处理的难度,研究的内容是微博用户信息,通过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决策树算法,研究微博用户分类的有效的规则,得出用户分类信息。 1.1 研究背景 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壮大使社交网络数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企业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传统的网络形式相比,社交网络具有它独特的性质,首先,对于用户来说,他给用户更多的权限和自主性。这也就使得社交网络的数据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内容也越来越丰满,社交网络还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会将具有相同特质的用户更紧密的来联系在一起。最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传播信息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及时的,非常迅速,扩散范围特别的广,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社交网络数据时,推广率极低,错误率较高,传播速度低,所以创新数据挖掘方法是研究重点。在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时,必须分析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 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交软件有微博、微信、QQ、知乎等新兴APP,只微博就有腾讯、新浪、搜狐等几家公司,其中新浪微博是目前看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之一。新浪微博已经渗透到年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影响舆论,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选择了新浪微博软件,因为新浪微博使用群体多,具有典型性,网站的点击量也是最大的,所以,选择微博用户信息进行研究挖掘,分析微博用户的信息数据,能得到更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结论[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