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经济学实习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创新性研究

院(系):五系

专业年级: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姓名:鞠非凡

学号:20110512237

日期:2014.12.29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创新性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总体发展格局。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内需亟待扩大的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协调、结构失衡的现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贸易扩张、资本流动加快( 尤其是直接投资)、新技术浪潮和区域一体化等等。我们应当不断吸收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性、研究内容

1、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空间经济学的分支。在二战结束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形成的“区位理论”。20 世纪20年代之前是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由于工业化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地区内经济联系的空间不断扩大,“在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与地理学家看到了主流经济学忽视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空间过程,于是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活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学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依据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别,区域经济学逐步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域经学家将产业集群理论,集聚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开拓了区域经济学的新领域,对新空间的相关研究以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贸易扩张、资本流动加快( 尤其是直接投资)、新技术浪潮和区域一体化等等。我们应当不断吸收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1、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总体发展格局。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所确立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都实现了稳步发展。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内需亟待扩大的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协调、结构失衡的现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1.2、政策力促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明显不足:各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失衡亟需改善;东部地区在经历多年高增长之后面临明显的瓶颈;欠发达地区寻求突破的努力面临种种束缚。调结构不仅体现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而且也体现在逐步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不利局面,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各项政策更多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力改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为区域融合创造条件;立足优势培育增长极。

2、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内涵

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区域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三种类型:(1)自然区域:

地表自然界存在着地区差异,其空间分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性质。由此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并按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区域自然环境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一个要素的区域变化往往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指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行政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自然区域相比,具有可变性和不稳定性;(3)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指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经济区是客观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说来,构成现代经济区域的要素,包括经济中心( 指各级城市)、经济网络( 指交通网、流通网和通讯网等) 和经济腹地( 指中心和网络的吸引范围)。经济区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经济区域的特征是由区内各要素共同综合作用形成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不是单指某一种区域类型。依据研究的需要,既可以是行政区域,也可以是经济区域,还可以是自然区域(如区域经济学的创新性研究流域区域等)。从科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应该是经济区域,因为这样才能有利于探讨区域运行的经济学规律。从实践角度看,按行政区域( 地方) 来探讨经济运行的逻辑,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跨行政区域的研究成果,由于无法进行卓有成效的行政协调,所以大大削弱了区域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可见,从经济区角度探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行政区角度探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应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2.1、政策倾斜、区域融合、培育增长极

结构转型是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当务之急。调结构不仅体现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而且也体现在逐步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不利局面,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各项政策更多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依靠政策倾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目前的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来说,要改善经济环境、增加投资吸引力,同样离不开中央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税收、产业政策上应该给予欠发达地区充分优惠。

2.3、大力改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为区域融合创造条件

要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消除分隔,实现区域之间要素资源自由便捷的流动,为区域经济融合创造条件。为此,首先要从硬件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畅通的物流。不仅保证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便利地输往东部,而且也让发达地区在技术、人力资源、工业品等方面的优势能够顺利地向中西部扩散。我们乐观地看到,国家正大力推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特别是“四纵四横”高铁开通之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将全面融入中部与东部的快速交通网络。其次是要从制度上保障区域之间要素资源流动的通畅。这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区域之间社保制度衔接,也涉及到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加快推进东北、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为民营资本提供优质的商业环境。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远大于硬件设施建设,还需政府全力推动。

2.4、立足优势培育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是,先立足于区域优势确定发展方向,然后将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培育为增长极,使其发挥较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成为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我国正积极拟定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确定清晰的区域经济定位,并大力培育增长极。对东部地区来说,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仍是经济主线,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增长极的确立正是围绕这一主线来展开,其中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更是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东北地区已经将沿海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确立为增长极,而西部地区则有望率先发挥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至于中部地区,在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指引下,继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确立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也已经获批。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历史短,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所以对其研究对象的表述差异很大,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 诺斯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2)程必定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3) 周起业、刘再兴等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气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4) 艾萨德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何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等等”。(5) 杜贝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6) 陈栋生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7)郝寿义、安虎森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通过对上述论述的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1) 和(2) 的观点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大同小异。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而(1) 和(2)强调的也是地理分布、经济空间秩序或地域组织规律。实际上,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第二,(4) 的观点主要强调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即只重视区内经济的发展,未涉及区际关系问题;第三,(5) 的观点与(4) 的观点正好相反,它只强调地区差异和区际关系的研究,对区内经济发展问题未予注意。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提法没有把区际关系限制在国内,既可以是国内的区际关系,也可以是跨国界的区际关系;第四,(3)、(6) 和(7) 的观点既强调区内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强调区际关系的研究。但是在表述上也还是有所差别的,如(6) 和(7) 都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决策的科学;(3) 和(6) 都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而(7)则未明确说明这一点。

3.1、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我们认为,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包括区际经济学和区内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区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际经济的运行规律。它以地域分工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联系,通过分析区际要素流动,揭示区际经济分异的过程与动力机制,为制订区域经济协调政策服务;后者主要侧重于研究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内经济的运行规律。它是把区情分析作为研究的“起点”,把战略、规划、计划的编制作为研究的“主体”,把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实施作为研究的“归宿”,并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的实施看作是建立在对区情、战略、规划、计划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区分有利于区域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及其体系的尽快形成。许多区域经济学著作,要么对区内、区际未作严格的区分,要么即使区分了但在研究内容上又含混不清。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是导致许多区域经济学著作没有完整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区际、区内)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域( 区际、区内) 经济运行规律的,介于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4、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从国内外看,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

以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文献之中。从研究群体来看,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社会学者,甚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都投身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之中。正是由于区域经济学的源流和研究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了对其学科属性认识上的差异性。

4.1、属于应用经济学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学既属于中观经济学,也属于应用经济学。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只注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而对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空间运动规律、区域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等研究不够。发展区域经济学科,有利于经济学“扬长补短”和逐步完善。这一主张亦为我国官方所认同。

4.2、属于经济地理学

大多数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经济地理学,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建立经济地域系统,并组织经济地域系统内产业发展与布局,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优化的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布局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可见,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大同小异。另外,最初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人,大多是经济地理工作者。据此认为,区域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地理学科。

4.3、属于交叉科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介于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从研究内容看,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一样,也注重条件分析、区域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一样,也注重产业分析、企业分析、经济政策研究。从研究群体看,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人,既有经济学者,也有经济地理学者。事实上,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要受空间规律的制约。把区域经济学看作是介于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利于其兼收并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一门学科的生命力旺盛是否,关键要看它的实践功能。以问题为中心,实施跨学科而非单学科的攻关,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更是学科发展趋向。这样看来,把区域经济学视为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更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学的社会实践功能。

5、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规律性

区域经济学就是要谋求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一是要处理好区域资源的产业间配置。要依据区情,选准区域主导产业群、协作配套产业群和基础性产业群,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包括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并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可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二是要处理好区域资源的空间配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区域资源的空间配置方式亦不同。一般说来,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据点式”布局模式;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点轴式”布局模式;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网络式”布局模式。在一般条件下,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规律:

(1)、空间规律: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区域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全球角度看,因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具有恒久性;从大国角度看,有的国家( 如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 因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有的国家( 如美国) 因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作用,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一个国家的一级行政区( 如江苏、吉林、山东等) 看,因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了区内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平衡的普遍性。那种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地追求区域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可能还会导致宏观效益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时间规律:阶段性

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任何区域在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又走向未来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各个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就存在着明显发展阶段,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同阶段表明了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特定条件下,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超越发展的阶段,如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特例。但在一般情况下,那种“超常规、跳跃式”跨越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3)、动力机制:人地互动性

如果说阶段性是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规律,不平衡性是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那么,人地互动性则是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作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反作用于人。区域发展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互动与综合平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近几年,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新区域经济学( 亦称新经济地理学) 热潮。著名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波特、巴罗、阿瑟和维纳尔布斯等的著作都涉及到“区域”、“地理”和“空间”问题。可以说,新区域经济学是由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产生的,是传统区域经济学的创新结果。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学新进展,我们认为,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新区位因素研究

传统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位因素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重视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运费等因素,忽视社会经济条件的状况,尤其在原苏联和我国的区域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新区域经济学在重视研究传统区位因素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网络、市场、外资、政策等新区位因素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将这些新区位因素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试图用数学模型来揭示这些因素作用的新机制。这与传统区域经济学对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有差异。

(2)、全球区位论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许多跨国公司改变了以往的多国公司战略,纷纷以全球为市场目标,开始注意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要素优势,并对各种优势进行有机组合,建立全球生产经营体系( 或称之为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调整自己的投资地区布局。这种全球生产经营体系不仅导致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在国外子公司的数量上同实行多国公司的跨国公司有所区别,而且导致两者在经营观念、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者可以说是一种质的变化,它影响着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的选择。传统区位论显然不能为这些跨国公司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在此背景下,全球区位论应运而生。

全球区位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对投资区位的国别选择。它将研究企业活动的范畴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因此,企业对区位的选择范围也就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对于特定地域来说,全球区位论就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构成不同区位特性的区位因素,根据首位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的显著性来分析地域的空间分异规律,并以此指导企业选择适宜的投资区位;对特定类型的企业来说,其对外投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通过对不同区位因素分析来制定适宜的投资区位,并探讨这些不同类型企业投资区位的全球分布规律。跨国公司的区位系统可以分为3 个层次,即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和微观区位。不同区位层次,具有不同的定位目标和不同的区位因素。跨国公司不同组分( 如总部、地区分部、R&D部门、生产企业等) 的空间定位要分为3 个阶段:首先,

要以全球区位论为指导,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管理体制、市场容量、经济基础、开放程度和政策稳定等状况,选定某个国家;其次,要以城市区位论和产业区位论为指导,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才富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政策灵活的程度,选定某个城市;再次,要以产业区位论和行为区位论为依据,根据城市的电力供应、水源供应、环境保护、协作条件、排水防洪、生活条件、扩展余地等状况,以确定最佳的地址。可见,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离不开全球区位论的指导。

(3)、新地域运动规律研究

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是形成新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的地域运动规律理所当然成为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新地域运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要探讨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地域运动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主导因素,寻找限制因子,并研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2)新地域运动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要分析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地域运动的构成要素、功能,以及空间组合模式,并探讨各种空间模式的演化规律。(3)新地域运动的城市效应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城市体系形成与演化规律。

(4)、新空间集聚研究

①报酬递增与空间集聚研究

这一内容最早是由克鲁格曼、阿瑟和维纳布尔斯等人研究的。它主要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即: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形成贸易和专业化方面远比报酬稳定、完全竞争及相对优势等更重要;市场、技术及其它使报酬递增的因素在规模上既不是国际也不是国内的,而是通过区域或地方的经济集聚过程形成的。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强调报酬递增的不同形式。比如在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的模型里,集聚的动力主要是三个外在因素,即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中间商品的供求关系,它们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②区域成长与空间集聚研究

新区域经济学非常强调区域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经济学家在改进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增加内生增长变量基础上形成的新增长理论,激发了人们对区域集聚研究的兴趣。根据巴罗和沙拉马丁研究,新古典集聚模型在一国内部的区际之间比在国际之间更为实用。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因素,诸如技术、文化、政府管制与政策、制度和立法体系等具有相似性。这就会导致一国内部的地区之间的集聚比国家之间的集聚更容易实现。经济全球化对区际经济活动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将取决于市场波及范围、交通费用及区域间劳动力可移动性。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资本及劳动力的可移动性,这必将产生更大范围的空间集聚,核心和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空间上的不平衡将加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在空间经济系统的结构及演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在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运输成本基础上研究地理积聚和经济增长问题; 新制度学派将制度引入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区域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第二, 在研究的要素方面进行了扩展,在原来区域分析的基本单元基础上, 将市场区位、城市区域、园区经济纳入区域分析的范畴, 大大扩展了区域经济研究的要素构成。第三, 在研究方法方面, 将空间均衡分析纳入区域分析之中,投入产出分析、计量分析、多目标协同的计量分析,使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日益先进。第四, 在研究内容方面, 形成了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空间集聚等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作者:陈伟博.[期刊]: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刊

[2]、作者:邹永勤.[期刊]:证券导刊●周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人口学给城市化的定义,流行的是美国人口学家威尔逊主编的《人口词典》的解释:“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显然,他们强调“人口城市化”。也有的人口学家直接用“城市化”替代“人口城市化”,如美国著名人口学者赫茨勒就这样说:“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经济学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强调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一个世纪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 在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给出这样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仅突出了农村人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型转化,而且还强调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既着眼于农村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城市化定义。 上述对城市化含义的几种经典表述,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而对城市化涵的认识,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城市化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城市化深刻涵的认识也应该不断丰富。上述几种经典表述,是对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经济学毕业论文重点

韩劲老师: 1.环京津贫困地带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2.消费政策对GDP拉动的影响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3.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边缘化问题研究 4.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茶叶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5.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竞争力分析 陈安国老师: 6.XX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7.XX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能源开发状况调查 8.河北省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探索 孙丽欣老师: 9.农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10.农贸市场与超市蔬菜价格的比较分析 11.大学生家教市场调查分析 12.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以XX大学为例 左娜老师: 13.河北省新农村规划和新民居建设调查 14.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河北省农业发展分析 15.河北省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16.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17.XX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高伶老师: 18.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某学校的调查 19.XX市旅游市场价格歧视调查分析 20.电信价格套餐的经济学分析 21.校内复印打印市场与校外比较分析——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 22.城市水价调查研究(调查报告 23.节能减排的经济学分析 24.政府为什么对出租车进行价格管制:一个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的解释 25.XX旅游市场价格无序竞争的经济学分析 于振英老师: 26.XX省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评价 27.某地区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28.某地区某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与机制探讨 29.XX地区生态足迹研究 30.XX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分析 31.新农村呢建设框架下的乡村绿色工业发展研究 牛晓耕老师:

区域经济学论文精选版

区域经济学论文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飞地经济模式 摘要:飞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将政治意义上的飞地概念引入到经济领域,分析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的背景下两者如何各取所长,达到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本文从飞地经济理论产生背景及其理论渊源出发,通过分析其基本特征和产生条件进而揭示出飞地经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飞地飞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聚集效应 一、飞地经济产生背景及原因 1、背景 飞地经济”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互联系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并非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区域协作形式,早在十五世纪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时就已产生,只是当时没有“飞地经济”这一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史足以说明这一点,可以说西方殖民主义者是最早“飞地经济”的实践者。我国内地最早出现“飞地经济”这一经济术语始于2004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20多年,主导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存。东部沿海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塌陷的”中部、落后的西部以及背着“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使得沿海城市或区域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飞地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经济缺乏密切联系,同时还频频遭到国外对华的贸易报复,最终给当地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原因分析 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 (1)型。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广州区域经济学论文

1.试以广州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广州市在金融危机和后亚运时代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与区位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广州又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门户枢纽。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也是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广州港是华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广州信息港是全国电信和互联网三大节点、三大国际出口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中心大港,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门户和窗口,故称“千年商都”。明清长期锁国,唯广州一口通外,富称“天子南库”。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州一直为祖国“南大门”。自1957年起,我国每年春秋两季专门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称“中国第一展”。从2007年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会址现所在地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国际会议展览基地之一。2008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69家在广州投资。 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稳定作用初步显现,对广东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广州像沿海各大城市一样面临严峻考验。但是通过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广州经济在冲击中站稳了脚跟。 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广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出口“腿长”、消费和投资“腿短”的格局已经改变,2008年1月至11月,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出口总值增长15.2%。三者预计全年将分别迈上3000亿元人民币、2000亿元人民币和400亿美元新台阶,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初步形成。危机的来临对传统、落后产能形成“倒逼”态势,善于应变的广州人把危机看成了调结构、促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 以亚运为契机,2008年,广州市相继出台了《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以及节能减排、小火电关停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调整结构的力度,引导低附加值生产加工环节,纺织、服装、五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

2021年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五年九月毕业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大学毕业论文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参考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参考范 文 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参考范文管理学简述文,观众们跟着一起看 看吧。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县市的省份。50多年来, 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 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 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欧洲联盟重要的有望成为商品粮基地,黑龙 江省经济总量已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总额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差无几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 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社会十 分模棱两可。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人才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 市场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或许持续蓬勃发展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 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宏观经济形势质量;建立与经济 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 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严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 性论述:党的xx持之以恒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全面性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 以人为本,服务于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人们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 城市(地区)提供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齐齐哈尔市 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并使经济发展与人 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灵活运用相沟通协调,齐齐哈尔市保 证黑龙江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所列换用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并重相 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

区域经济学论文1

摘要: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阐述工业区位选择的过程中,系统分析了工业的合理布局。本文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分析、评价,所分析的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聚集因素等区位因素也是决定工业空间分布的几种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它既适应了我国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背景,所揭示的区位规律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这一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韦伯;工业区位论;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因素区位是某事物占有的空间位置、场所,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探讨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 般空间法则]1[ 。韦伯(A.Weber)是德国经济学家、工业区位论的创 始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在上个世纪初创立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我们现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他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提出了著名的“杜能环”,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尚未涉及工业区位分析。19 世纪中期以后,西欧资本主义出现了空前繁荣,特别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促进了钢铁、机械、纺织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运输业的发展, 使工业布局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减少。另外,自由竞争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大特点,统一的市场给资本家提供了平等的竞争场所这样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利润, 企业置于什么位置能降低 生产成本, 这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2[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了。韦伯( A . Weber) 分别在1909 年和1914 年发表了两部研究工业区位论的著作, 探讨了工业分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从而创立了现代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为了分析工业区位的形成并建立自己的体系,韦伯首先引用了“区位因素”(Standortfaktor )这个前人用过的概念。根据他的解释,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那样一些因素。在推导他的区位理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同时,可以把原材料费用和地区差异纳入到运费之中。这样,决定区位就取决于劳动力和运费。韦伯正是从对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再把积聚因素考虑进去,对工业区位分布进行分析和变换。 (一)寻求吨公里最低点。 韦伯研究了运费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他认为要达到工业生产取得最低成本的效果,首先要寻求吨公里总和的最低点,因为运输费用与吨公里总和是成正比例的。而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距离以外,还和原材料的特性有关。后者往往会对工业区位的选择产生决定性的意义。为此,韦伯根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特性,采用原材料系数(Materialindex ),以此论证运输费用对于工业布局的影响。原材料系数由下式计算: 制成品总重局部性原材料总重 原材料系数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 李盼盼 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 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 非均衡力 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 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

我的区域经济学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 系别经济系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0月25日

统筹城乡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以牺牲“三农”利益来发展城市及其产业的政策,结果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目前城乡关系的对立,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化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工业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产业,经济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此时,农业与工业应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与权利,并接受工业部门的“补助”,使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全面落实发展成为必然,因为统筹城乡关系,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对“城乡统筹”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问题对“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写下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平机制二元结构 对城乡统筹的探讨并不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两次分工,把城市从广大的农村中分离出来,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平等并存互补的社会体系,城市和农村无多大差别;进入产业革命时代,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极核增长力,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城市统治农村和城乡对立的局面,造成了城乡间的差距的深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为了建立和谐平等的城乡关系,城乡统筹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产生和发展。 城乡统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任务,基本含义是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把城乡和机制上结合起来,将城乡置于同一层次上谋划统一协调的发展。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促进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城乡一体化。它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一.文献综述 张望、铁明太副教授等关于中国特色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已经相当到位。他们大概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给出详细的解释。一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概括。二是较系统的构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平机制建设,是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四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国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五在分析完后,针对主要问题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制度安排。他们在各方面阐述的非常明确而且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在其中利用了城乡经济互动比率,对于无法量化的或数据不方便获得的指标采用定性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他们的种种建议对于解决农村的种种问题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发现的城乡之间的问题,说一些粗浅的看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认为适用的方法。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范文一:区域经济发展下公路运输论文 一、公路运输的特征 首先,公路运输具有反应灵活的特征。对比其他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中车辆的运输具 有随时、任意性。不像火车以及轮船等运输方式需要固定的时间表,公路运输可以灵活的 安排运输时间。同时,公路运输能够将不同地域连接起来,节省时间。其次,公路运输具 有速度优势的特征。速度优势是运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中、短途运输 过程中,公路运输担当着主力军。公路运输中货物不需要中途中转,并能够保持较快的运 输速度。再次,公路运输具有资金优势。公路运输的运营成本较低,无需专门的设施即可 以完成运输任务。并且公路运输的投资周期较短,能够较快回收资金。这在国家财政有限 的情况下,公路运输的优势显现出来。 二、公路运输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公路运输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能够帮助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公路 运输帮助增强经济发展的流动性。不同省市、不同区域的资源在公路运输的支持下,得到 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 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将获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路运输的需求。公路运输建设成果突出,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各种便利条件,继而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水平。另外,公路运输将带动我国其他不同产业的深度发展。例如,我国的汽车制造业 在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汽车制造业不断适应公路运输发 展的要求,不断加强汽车安全性、创新性的相关研究,提高了汽车制造业的质量,使该产 业得到更高端的发展机会。 三、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不通过国家所致 力于发展的内容之一。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 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公路运输的要求逐步提升。公路运输凭借 其自身的优势,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公路运输拉动相应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公路运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带来发展的新鲜动力。不仅改善了公路周 边的人口结构,还重新分配了相关的产业布局。公路运输的顺利推进改变了一个区域内封闭、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其次,公路运输促进相 关地区的就业活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区域内人口的就业方式上。公路运输需 要良好的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在此情形下,公路建设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随之,相关地 区的人员参与到公路建设当中来,增加了人口的就业率,从而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再次,公路运输能够优化区域经济的布局。公路建设通车后,能够使相关地区的经济布局 发生变化。调节好传统的产业结构,带来新鲜的产业结构,丰富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例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 域 经 济 学 作 业 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 1、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一般地,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越长,进行经济联系就越不方便,为此的投入也会增加,因而,可达性就差;反之,可达性就好。二是,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可运输性与被传输客体的经济运距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受经济支付能力、时间、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各种商品、人口、技术等的经济运距是不相同的,亦即它们的可运输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越大,则可达性也大。三是,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经济保护壁垒、文化隔阂、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矛盾或冲突,那么,可达性就差。反之,区域之间各方面的关系良好,那么可达性就好。四是,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交通联系方便、通畅,则可达性好;否则,可达性差。总之,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 第三,干扰机会。这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因为,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是多向的,亦即一个区域可以在某个方面与多个区域同时存在互补性,它究竟与哪个区域实现这种互补性,取决于它们之间互补性的强度,强度越大则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及程度也就越大。从中也可看出,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 2、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实地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量进行调查而进行测算。另外,也可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式来估算。

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978~2004)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毕业论文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在现代经济体中,金融已经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数量、质量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即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关系,以调节各地区金融、经济的差异化。本文首先从比较法入手,探讨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理论发展,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而介绍了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化的特点及其相应表现,最后,对比欧美国家,吸收其发展经验,介绍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区域化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完善措施

目录 前言 (3) 1、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4) 1、1国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4) 1、2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6) 2、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7) 2、1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 2、1、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 (7) 2、1、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 (8) 2、1、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 (8) 2、1、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9) 2、2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9) 2、2、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 (9) 2、2、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能够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10) 2、2、3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受市场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我国经济领域的区域金融化 (10) 3、1我国区域金融化的特点 (10) 3、1、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10) 3、1、2政府干预现象严重且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11) 3、2 区域金融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2) 3、2、1从金融总量上观察 (12) 3、2、2从金融结构上分析 (12) 3、2、3基于金融效率的对比 (12) 4、针对区域金融化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4、1欧盟国家应对区域金融化采取的政策 (13) 4、2美国区域金融政策 (13) 4、3借鉴经验,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 (14) 4、3、1发展专门的基金工具,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4) 4、3、2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15) 4、3、3建立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15) 5、结论 (16)

区域经济学论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班级:国际商务096班姓名: 学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开题报告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 开题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开题报告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 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 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 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 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 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 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 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 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

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