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50 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35 例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15例采用后路Moore切口。结果50例均获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病例本组50例,其中男40例80髋,女10例20髋;年龄24~66岁,平均52岁。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Ⅲ期5例,Ⅳ期25例),双侧类风湿性双髋关节强直10例,双侧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双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5例。病程2~31年(平均4.9年)。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12~45分,平均27分。

1.1.2 排除标准心脏疾病、肺功能不全或糖尿病患者则是相对禁忌,对动脉导管未闭或心脏瓣膜缺损者禁忌[1]。

1.2 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常规体位及麻醉,采用改良的Smith-Peterson入路,保留股直肌完整[2]。所有病例均同期一次性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在关节脱位前,在髋骨大转子间作两定点,测量其间长度,试模人工关节后再测量两定点间长度(两者应相等),并行后关节囊切除;充分松解强直髋关节周围。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臼杯应安置在外倾40°~45°,股骨假体前倾10°~15°,股骨矩要保留1.0~1.5 cm,假体安装好后检查假体稳定性[3]。

1.2.1 假体选择选择假体时应根据患者的全身状态、年龄、骨骼形态与质量、髋关节CT、X线片综合判断,正确选择质量优良合格的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1.2.2 术前准备及术后按常规处理。

2 结果

本组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时间 3.3~5.6 h,平均 4.5 h,术中输血600~1600 ml,平均1000 ml。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5 例1个月内因心脏病死亡,其余45 例均获6个月~5年3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均无感染、肺栓塞、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未服用止痛药,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改善,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X线片示人工假体位置正常,两侧肢体等长。术前、术后采用Harris评分标准[4]评定疗效,本组优30

髋关节置换指南

髋关节置换指南 第一章髋关节解剖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它允许股骨(大腿骨)和骨盆(髋骨)之间发生运动。位于骨盆的球窝关节称为髋臼。股骨球形的头部与髋臼相匹配,组成球窝关节。它可以使下肢有广泛的活动。 股骨头的外表面和髋臼的内表面有关节软骨覆盖,关节软骨坚韧,非常光滑,允许两个关节面之间在活动时轻易的相互活动。 骨盆和股骨之间有坚韧的连接,包括韧带和关节囊覆盖关节,使其稳定。髋关节的活动由周围有力的肌肉引发及控制。 健康的髋关节允许下肢在其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支撑上部肢体,吸收从走路及奔跑活动中产生的冲击力。 第二章需要髋关节置换的疾病 有一些疾病导致病人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必须进行关关节置换手术,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骨关节炎,通常指软骨有磨损,破裂表现的关节炎。骨关节炎可以在病人没有先前髋关节损伤的情况下,由髋关节磨损而发病。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有某些遗传的倾向,使他们增加了患骨关节炎的可

能性。 缺血性坏死是另一个可能需要髋关节手术的病症。此时股骨头球部丧失了其血供的一部分,相应地组织开始坏死,这导致了股骨头的塌陷及髋关节的退变,缺血性坏死与酗酒,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及其他疾病治疗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有关。 髋关节功能的异常由髋关节创伤,髋关节骨折和儿童时期出现的髋关节疾病有关,例如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多年后能导致髋关节退变。机械性异常导致过度的磨损和撕裂。 第三章治疗选择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您的髋关节痛疼缓解,这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或服止痛药,另一种选择是手术置换您的髋关节。置换髋关节通常在疼痛变得持久,并影响您的日常生活,且您和您的医生共同认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才被推荐采用。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目的是: 缓解疼痛 纠正任何畸形,如:下肢不等长 恢复髋关节丧失的功能 改善您的生活质量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_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及健康宣教 一.术前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恐惧、焦虑等不 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 睡眠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a、患肢肢端的血供、活动、感觉情况;b、患者活动能力:步行距离、上下楼梯能力、关节主被动活动围;c、疼痛、活动受限程度;d、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按四肢骨折评估;e、目前有无皮肤局部感染灶、鼻窦炎、牙龈肿痛、呼吸道及尿路感染等。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呼吸系统疾病)。 ⑤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说出对心理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②向患者介绍治疗概况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 感,保持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点,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戒烟戒酒、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 上排便等。 3、体位与活动:注意安全,防跌倒坠床。演示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 会正确翻身,演示功能锻炼的方法等。 4、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和水 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5、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 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6、感染的治疗:及时治疗和处理脚癣、下肢溃疡,体慢性感染病灶

(慢性副鼻窦炎、牙齿慢性炎症),保护好髋部皮,勿 在其上使用外用治疗法,并保持清洁。 7、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宣教疼痛的评分方法,疼痛引 起的必然性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药物控制,心理疏导。 8、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按四肢骨折术前干预措施处理,预防DVT。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术后 1、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尿量、血糖值、镇痛泵等。 ③专科评估:患肢肿胀情况,肢端的血供、感觉运动情况,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合情况,患者的活动能力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干燥及切口愈合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 ⑦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⑧特殊检查结果:如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 、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①患肢外展中立位放置,两腿间放置梯形海绵。患肢严禁收外旋,防 脱位。 ②术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肌肉收缩锻炼。 ③遵医嘱进行适度膝关节屈伸锻炼。 ④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可平卧和健侧侧卧交替,防脱位。 ⑤根据医嘱决定下床活动时间,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助步器。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册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册(强生公司) 全膝关节置换 第一节膝关节解剖概要与生物力学特点 一、膝关节的构成 (一)骨性结构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髌骨共同组成,其中髌骨与股骨滑车组成髌股关节,股骨内、外髁与胫骨内,外髁分别组成内、外侧胫股关节。在关节分类上,膝关节是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它与股四头肌、髌腱共同组成伸肌装置(extensor apparatus)。蘸骨厚度约2~3cm,其中关节软骨最厚处可达5mm。髂骨后表面的上3/4为关节面,由纵向的中央嵴、内侧峭分为外侧关节面、内侧关节面和奇面或称第3面(theoddfacet.thirdfacet);内、外侧关节面又被两条横嵴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故共计有七个关节面。髌骨后表面的下1/4位于关节外,是髌腱的附着点。 股骨远端的前部称为滑车(trochlea),其正中有一前后方向的切迹将之分为内、外两部分,滑车切迹向后延伸为髁间切迹(intercondylar notch.ICN),向前上延伸止于滑车上隐窝。股骨远端的后部为股骨髁(femoral condylars),由ICN分为股骨内髁和股骨外髁,分别与内、外滑车相延续,构成凸起的股骨关节面。从侧面观,股骨外髁弧度大于内髁且较内髁更突前,而内髁比外髁更加向后延伸。

参与构成膝关节的胫骨平台并非绝对水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呈由前向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所谓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中央有一前一后两个髁间棘,其周围为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的附着处。外侧胫骨关节面的前l/3为一逐渐上升的凹面,而后2/3则呈逐渐下降的凹面。内侧胫骨关节面则呈一种碗形的凹陷。如此,凸起的股骨关节面和凹陷的胫骨关节面彼此吻合,使膝关节得以在矢状面上作伸屈活动;然而外侧胫骨关节面的特征性凹陷结构又使得外侧胫股关节面并非完全吻合,从而允许膝关节在水平面上有一定的旋转活动。并且膝关节的伸屈活动也不是同轴运动而是具有多个瞬时活动中心的运动。因此,在结构上膝关节是一个不完全的绞链式关节(incongruent or modified hinge joint):正常的膝关节具有约135°的屈曲和5-10°的过伸活动范围,在水平轴面上向内、外有约3°的旋转活动范围,此外,尚存在前后和侧向的小范围活动。 (二)半月板解剖 半月板是关节内唯一没有滑膜覆盖的组织,其冠状断面呈三角形结构,可概括为“三面一缘”:与股骨髁相关的上表面,与胫骨平台相关的下表面,借冠状韧带与关节囊、胫骨平台相连的周围面(又称半月板壁或半月板边缘)及关节腔内凹形的游离缘。除冠状韧带外,半月板的前后角借纤维组织连接固定于髁间棘周围。不仅如此,在前部半月板借半月板髌韧带与髌骨相连,故伸肌装置可惜此调节半月板在关节前部的活动:在后部半月板分别借纤维组织与半膜肌、腘肌相连,使二者得以调节内、外侧半月板在关节后部的活动。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讨论摘要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为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年4月~2007年12月行TKR 32例38膝 讨论 1 TKR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严重的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日常生活活动严重障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老年患者[1];各种无菌性膝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少数创伤性关节炎等;胫骨高位截骨术失败后的骨性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软骨坏死性疾病。禁忌证: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膝关节已长期融合于功能位,无疼痛和畸形等症状。相对禁忌证包括年纪轻、术后活动很多、肥胖、手术耐受力差者及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与膝关节结核治愈者。 3.2 影响TKR疗效的因素①下肢解剖力线:恢复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线是TKR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进行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时,必须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线,以使假体固定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并恢复膝关节韧带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术前常规摄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对关节的内、外翻角度进行仔细测量,为术中的截骨提供依据。安装假体时注意轴线与旋转中心的一致性以及髌骨运动轨迹,防止关节屈伸时发生脱位。②膝关节内外翻的处理:膝内翻是膝骨关节病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组病例中内翻患者为27例,占8 4.38%,术前内翻角度平均为9.5°(4°~23°),其中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及半脱位。我们认为对于膝内翻畸形的关节置换,除准确的截骨外,正确的韧带松解及软组织平衡是手术的关键。有研究表明[3],软组织失衡性内翻是膝关节内翻角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手术中我们特别注意内侧胫骨平台周围软组织的松解,自胫骨结节上缘至胫骨平台沿内侧骨膜下剥离内侧副韧带及软组织直至胫骨内侧嵴,然后彻底清除内侧骨赘,只有彻底清除骨赘,才能真正松解内侧副韧带,达到软组织平衡,并使得胫骨托安置在正确位置,防止假体柄向内侧移位,避免因胫骨假体没有准确安置在负重中心而引起的胫骨假体早期松动。当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还可作最后的平衡调整。外翻畸形应注意外侧副韧带及后关节囊松解,同样需切除外侧骨赘,一般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如果髌骨出现半脱位,则需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4]。③胫骨近端骨缺损被认为是TKR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内翻病例中我们遇到骨缺损病例11例,占34.38%,均伴有胫骨平台后内侧骨缺损,均为非包容性倾斜型。缺损高度3.3~8.1mm(平均 5.7mm),手术中我们采用自体胫骨移植的方法[1],先将缺损区修剪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再将截下的胫骨平台骨块修整与其匹配后植入,骨水泥固定。11例均获随访,平均22个月(13~36个月),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吸收、不愈合、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另外,台湾于载九教授认为内翻选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外翻则选外侧入路,边切边松解软组织及清除骨赘,这样方便省时,亦能很好解决关节内、外翻的松解及软组织的平衡问题,2008我院施行了9例,效果很好。 关于髌骨置换至今仍有争议。不论髌骨置换与否,都产生同样的髌骨关节并发症。本组病例均未置换髌骨,术中切断隐神经髌下分支,同时将髌骨周缘骨赘咬除,并以电刀在髌骨周缘烧灼一圈,术后无一例出现髌骨不适。笔者认为,TKR没有必要常规置换髌骨,只要求术中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 一、术前指导 1、首先应加强患肢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主动运动,要求股四头肌每次收缩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 2、此外,患者要学会如何使用拐杖行走,为术后执杖行走作准备。 二、术后康复训练 (一)术后1周内 1、手术当天:维持关节功能位,用石膏托板固定膝关节,并保持足高髋低位。 2、术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滞空时间。 4、做患侧踝关节的背屈运动,使该关节保持90°,并做该关节的环绕运动重复15次,每天完成2-3次。 5、可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机(CPM)锻炼,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行屈膝活动,由0°~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在1周内尽量达到或接近90°。 6、患肢局部理疗。 (二)术后第2周 1、重点加强患侧肢体不负重状态下的主动运动,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 2、进一步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 3、鼓励下床,前半周在石膏托板作用下,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此时重心在健侧,患侧不负重触地;后半周,重心逐渐向患侧过渡,直至解除石膏托板,直立于平行杠内。 (三)术后第3周:继续主动直腿抬高运动巩固以往训练效果,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四)术后第4周-3个月:重点进一步加强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 由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非常显著,绝大多数病员日渐康复,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对各种可导致人工关节损害的动作注意防范,从而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术后康复指导 1、体位:平卧位,患肢维持外展15~30度中立位,使用防旋鞋,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 2、功能锻炼 ①第一阶段(术后0 - 3天)运动以肌肉的静力收缩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 【踝泵练习】缓慢的跖屈和背伸踝关节;患者应每隔5-10min重复几次;该训练可术后即刻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完全康复。 【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收紧大腿肌肉的同时将膝关节的背面压向床面;患者应尽力保持膝关节伸直;保持5s,每10分钟重复该练习10次;患者应坚持该练习直至腿部肌肉感到疲劳。 ②第二阶段(术后4-7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等张收缩和关节运动。 【直腿抬高练习】收紧大腿肌肉,保持膝关节在床面充分伸直;同时抬高患肢至距床面几英寸的高度;坚持5s;缓缓放下;重复该练习直至腿部肌肉感到疲劳 【屈髋、屈膝练习】仰卧位,医护人员用一手托在病人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情况下行屈髋、屈膝运动,但屈髋小于45° ③第三阶段(术后8-14天)以离床训练为主,循环序渐进地活动,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掖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过渡到单拐,最后弃拐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在椅子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等。术后2周后可拆线出院。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 1、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 2、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 3、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且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的负担。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23T15:14:17.7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李超 [导读] 结合国内外文献,就目前术后所出现的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概括性总结。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其术后感染、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亦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结合国内外文献,就目前术后所出现的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防治;综述 近年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经成为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膝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其他一些非化脓性关节病后期的有效治疗措施,被广大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接受。TKA能够解除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术后的诸多并发症却困扰着大家。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繁多,按置换范围可分为单髁型、全髁型,按固定方式可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按限制程度又分为限制型、非限制型,根据关节面是固定还是旋转分为固定型、旋转平台型。笔者就目前术后并发症预防、治疗方法及经验做一综述。 1 感染 人工TKA后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感染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引起感染的原因如下:患者体内的感染性病灶;术中因手术操作不当,或手术室细菌污染;患者体质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等);手术时间长短及是否双膝置换、术中剥离程度等。邹士平等[1]通过术前各种预防措施及术后的全身抗生素应用、保留假体的关节清理术、二期假体再植术等方式用于TKA患者203例,发生感染6例。张德洪等[2]采用关节镜治疗人工TKA后感染患者30例,其与开放清创术相比,具有清创术出血量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感染治愈率无明显降低的优点。程斌等[3]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个性化的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TKA后感染,能提高关节活动度,限制瘢痕形成,避免软组织挛缩,提高了间隔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二期翻修。 2 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是人工TKA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继发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和致命性肺栓塞、脑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临床对DVT预防与治疗主要采用中西药的应用和早期护理干预。樊书新[4]给予弹力袜使用和低分子肝素预防TKA后DVT的形成,取得很好的疗效。李佩佳等[5]针对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TKA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更有效、更安全。李翰林等[6]运用利福平联合左氧氟沙星或夫西地酸钠口服配合保留假体清创,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或低毒性感染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李书良等[7]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防治TKA后深静脉血栓30例,疗效可靠,且价格低廉。庞灵等[8]运用气压治疗联合踝泵训练预防TKA后DVT的形成,取得显著疗效。 3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麻痹是TKA术后罕见,但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0.3%~4.0%[9]。研究认为,造成麻痹的原因包括:①膝关节外翻屈曲畸形;②伤口血肿压迫;③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④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及术后加压包扎过紧;⑤手术操作不当引起的直接损伤; ⑥后期假体松动或聚乙烯垫的磨损及移位压迫腓总神经;⑦周围神经病变病史,脊髓病史,椎板切除手术史。因此,手术医师应该了解腓总神经麻痹的具体原因,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层次与毗邻是防止腓总神经麻痹的基本要求,同时应该掌握在关节畸形、不同程度屈曲畸形时,包括腓总神经在内的局部解剖结构的相应变化;手术过程中谨慎规范操作,可以有效预防损伤的发生。 4 术后疼痛 慢性疼痛是TKA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降低手术满意度的重要原因。Kurtz等[10]报道,约19.8%的患者在行TKA后1年仍有持续性疼痛。计忠伟等[11]总结其原因:①关节外因素:髋关节病变导致的膝关节牵涉痛,腰椎病变神经源性疼痛,其他关节外因素(神经瘤及血管疾病、股四头肌肌腱炎、髌韧带肌腱炎、胫骨髌骨疲劳骨折、假体周围骨折、异位骨化等)。②关节内因素:感染膝关节粘连、僵硬,复发性膝关节内积血;髌骨软骨溶解,金属过敏、膝关节不稳,假体安放位置不良及假体失败,伸膝装置问题,软组织因素。③患者自身特性(年龄、性别、心理)。目前,对于慢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是通过术前术后镇痛药物应用、中医药应用、物理疗法等方式,并取得满意效果。王小刚等[12]应用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吗啡+罗哌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稀释)有效缓解全膝置换术后早期疼痛。秦维龙等[13]应用中医药镇痛方案(中药内服+推拿+电针)可以减少运动状态疼痛,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5 假体周围骨折 TKA后周围骨折可以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最常见的是股骨髁上的骨折。假体周围骨折大多都与骨质丢失和假体松动造成膝关节不稳有关,摔伤也是引起骨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目标是在患者无痛的情况下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原本的力线结构和活动范围(> 90°),改善骨质丢失要比关节置换翻修术要重要。对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疗(牵引、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治疗。以常见的股骨髁上骨折为例,保守治疗主要针对骨折无移位、骨量较好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现阶段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可选择髁钢板、逆行交锁髓内钉、锁定钢板及翻修手术等内固定器械[14]。熊建等[15]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ISS)结合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治疗TKA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李付彬等[16]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TKA后股骨假体周围Kim分型中的ⅠB型骨折,初步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因此,在处理此类并发症的时候,要认真分析骨折的具体情况,秉承治疗原则及目的,合理选用治疗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甚至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6 关节僵硬 关节僵硬是TKA后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膝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尤其表现在上下楼梯、坐下及起立困难。李为[17]认为,实现人工TKA后的最大屈曲度与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患者术后积极的锻炼等因素有重要关系。术前屈曲活动越好,术后越容易丢失屈曲度;反而是术前屈曲度较差的患者,术后能增加屈曲度。李梁等[18]采用髌外侧小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资料

THA 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普及,医生常规采取的是后外侧入路进行置换,前入路使用较少。来自Rothman 研究所的Zachary D. Post, MD 等进行了综述,原文发表于JAAOS 2014 年22 卷第9 期上。 摘要:早在19 世纪,髋关节前侧入路(DAA)就已见诸报道。如今,该入路时常还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随着过去十年中微创手术的不断增多,该手术入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为DAA 入路而设计的新型手术器械和手术床使得医生在操作时更加便利。部分医生认为该入路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但目前的临床证据较为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的结果。该手术入路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且存在特有的并发症,不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目前髋关节外科医生和患者更关心的问题是DAA 入路是否能够获得比其他入路更好的早期及远期结果。 过去的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会采用直接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但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其他的一些手术入路也开始进入了的临床医生的视野。 这其中的大部分手术入路应用非常有限,如双切口入路,而前侧入路却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前侧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TFL)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显露髋关节,因而支持者认为经前侧手术入路行THA 对肌肉的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 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医生对该手术入路并不十分了解,但均对该入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假体制造商也希望借助直接前侧入路来推广新的手术器械,甚至包括专为直接前侧入路设计的手术床。但前侧入路也存在一些其特有的并发症,且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了解前侧入路的前世今生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角色有着更充分的认识。 历史 Carl Hueter,一位大师级的德国外科医生,于1881 年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前方入路,并发表于《外科概要(Der Grundriss der Chirurgie)》一书中,因此该入路又被称为Hueter 入路或采用Hueter 间隙。直到1917 年,经过Smith-Peterson 的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 1950 年,法国医生Jude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的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报道。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随着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的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1980 年,Light 和Keggi 报道了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手术时间平均65 分钟,输血量平均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12.8 天。 改良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作为THA 的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的流行。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的手术床。

人工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发表时间:2011-11-30T14:06:02.2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煜娟[导读] 术日尽量一次将术中所用物品带入室中,手术间人员要限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王煜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河南450000)【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78-01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国际公认较好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其目的是以解除髋关节疼痛为主,同时保持关节稳定,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使肢体等长,恢复运动功能和减少残疾等。近年来,人工关节的设计制造进一步完美,手术要求亦不断提高,手术护士如何配合医生圆满完成手术十分重要。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共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51例,手术过程顺利,切口愈合佳,无手术合并症,效果良好。现将手术室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1例病人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3.5岁。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31例(单纯性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17例),股骨头肿瘤1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型24例,采用生物学固定型27例。 2术前准备 2.1心理护理:术前一日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患者一般资料,思想状况及精神状况,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进行术前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帮助患者降低不良情绪,利于配合手术。 2.2环境:髋关节置换手术无菌要求高,选择百级层流手术间,按要求术前常规清洁消毒手术间各种物品和仪器设备。术日尽量一次将术中所用物品带入室中,手术间人员要限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2.3器械:除骨科下肢手术常规器械外,加备髋关节固定术所需的特殊器械(如截骨刀、股骨头取出器、髋腔开口器、髓腔锉、假体锉、髋臼锉、股骨头打入器、髋臼定位器、髋臼打入器、骨锤、电灼器、电钻、电锯等)。术前一天高压灭菌、不能耐热的物品则用环氧乙烷消毒。假体多采用γ射线辐照灭菌,人工髋关节常规备有不同类型以供手术使用。 2.4手术体位:采取侧卧位。腋下垫一长40厘米,宽15厘米的软枕,双上肢平行置于托手架上,胸前以长沙袋固定,两腿取上腿屈曲,下腿伸直位,上腿不固定,以保证术中随时调整肢体假体。同时高频电刀负极板粘贴要牢固,防止术中负极板脱落灼伤患者。 3 手术配合 3.1.1常规消毒切口皮肤,铺好无菌巾,连接各种仪器。采用外侧切口,钝性分离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暴露髋关节囊,切开关节囊. 3.1.2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度,肢体缩短和患侧肢痉挛程度松解软组织,将股骨头脱位,斜行切断股骨头,当股股头脱位困难时便可先行股骨头头下切断股骨头,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股骨距。清除关节内软组织,挫伤全部关节软骨,选择与最大锉行号相同的髋臼打入髋臼。 3.1.3近端用不同型号的髓腔扩创从小到大。按髓腔锉的颈颌角度应用距离锉平股距,远端应用髓腔扩大器扩腔,置入假体。用打头器轻轻打紧恢复关节。 3.1.4冲洗伤口,去除所有骨碎片,内旋复位,各方面活动关节,观察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效果满意后,清点物品,逐层关闭切口。 3.2巡回护士配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常规在上肢建立1~2条静脉通路、采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穿刺,保证术中有效输液。协助麻醉,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或全麻。麻醉起效后,和手术医生共同摆好体位,妥善固定,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的情况。不同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巡回护士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观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相关症状与监护指标,如有意外及时与麻醉师、手术医生联系,配合处理。特别在使用骨水泥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聚合热反应和毒性反应,以便及时报告处理。 3.3 器械护士配合:该手术难度较大,精确度高,要求参加手术人员密切配合,洗手护士术前应了解手术步骤,熟悉手术器械,对每次要换品牌的手术器械要逐件熟悉使用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器械种类繁多,术中台面极易混乱,反复寻找器械费时费力,影响手术进程,术中应铺置两个无菌台,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分别放置。术中注意力集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时传递所需器械。对置入的假体须两人查对后方可启封。对密封不严灭菌失效的假体不能使用。 4 体会 4.1术前准备妥善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包括配套齐备的专用器械、熟悉手术步骤和术中的特殊要求的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等。不同类型髋关节的固定方法也有所不同,有时一个关节采用两种固定方法,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配合,准确及时地供给手术所需。 4.2关节置换术对无菌技术的要求尤为严格,故手术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以免因术中感染而致手术失败。常规准备两套合适已灭菌的假体关节,防止由于不慎污染重新灭菌而耽误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限制参观人数以减少污染机会。 4.3巡回护士除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注意病情的观察和手术动态外,特别要注意体位的固定,由于术中需经过髋关节的脱位、截骨、固定、复位,身体摆动较大,病人又采用侧卧位,很容易发生意外。故术前应妥善固定,注意保护臂丛神经、骨隆突处等,并保证病人正常的呼吸运动和循环功能。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进展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进展 陈刚?杨静 【摘?要】 目的?综述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新一代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在材料工艺等方面作了很大改进,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青年髋关节疾病,大量近期随访报道显示临床疗效满意,但金属离子在体内蓄积等相关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结论?新一代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疗效尚需长期临床随访。 【关键词】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金属对金属 金属离子 中图分类号:?R687.42?R684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OF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CHEN Gang, YANG J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Jing, E-mail: strongsculptur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4524763.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of hi 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Methods Literature concerning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and current achievements was exten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Results The new metal-on-me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made much progress especially i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an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for short-term follow-up.This wa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especially in treating young patients.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elevation of metal ions which had already aroused public attention.Conclusion The new metal-on-me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is an efficient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hip joint disease and has an encouraging future, but long-term follow-up is still needed. 【Key words】Hi 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Metal-on-metal Metal ion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采用较薄的假体置换股骨头或髋臼的关节表面,保留了较多股骨侧骨量,优化了股骨近端的应力传导性能,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好。对于年轻且活动量大的患者可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的一种过渡治疗。早期的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假体松动、界面磨损、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很高,但随着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发展,沉寂近20年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再次兴起,出现了新一代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 1?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历史演变 Smith-Petersen(1923)采用玻璃制成杯状植于髋臼与股骨头之间,产生了首例髋关节表面成形术[1]。50年代早期Charnley施行了第1例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该假体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聚四氟乙烯树脂为关节界面,但具有较高的早期失败率,根本原因为聚四氟乙烯树脂耐磨损性能较差[2]。以后学者们对假体不断改进,尝试不同的材料对关节面进行组合,先后设计出Paltrinieri-Terntani假体、Furuya假体、ICLH假体、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都,610041) 通讯作者:杨静,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关节外科,E-mail: strongsculpture@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4524763.html, Wagner假体以及THARIES假体等,但均因假体松动、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而放弃。 80年代末期,学者们通过随访发现有些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已超过25年,且假体周围骨吸收较少,由Ring设计的假体有95%可使用15~16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兴趣,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Wagner(1991)设计了一种髋臼侧使用非骨水泥固定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由钛合金外壳和Metasul金属内衬组成,但之后无任何改进,最终被淘汰。同年McMinn和Corin?Medical公司合作,研制了一种基于铸造钴-铬合金的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髋臼侧采用高含碳量的钴、铬合金假体,周边有防旋转的翼,压配式固定,股骨侧假体有短柄,该假体经改进后发展为Cormet-2000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Corin?Medical公司,英国)和Birmingham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Midland?Medi-cal?Technologies?Ltd公司,英国)。Amstutz于1996年推出了Conserve?Plus混合固定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Wright?Medical?Technology公司,美国),其双侧假体均为经铸造、热处理、溶液退火的钴-铬合金所制。人们称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为现代全髋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1 手术体位和消毒铺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体位采取仰卧位,麻醉可以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手术侧肢体的膝关节后方横行放置一个胶垫或沙袋,以使手术中屈膝时患肢的足部得到支撑而便于操作(图1)。当使用止血带时,为了 减少对术中膝关节及髌骨的运动轨迹评估时的影响,应尽量将止血带靠近大腿近端包扎固定,消毒范围要从止血带向下包括足部在内的整个下肢。足部可以在消毒以后用一只无菌手套套上,以利于手术时能够清楚辨认踝关节解剖标志(图2)。不使用止血带时的消毒范围应从脐下方到整个下肢。由于患者的呼吸气流会因麻醉师的移动将其带到手术区,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因此,铺巾时应该将麻醉区完全隔离(图3)。手术无菌贴膜的粘贴方法应该是屈膝时粘贴膝关节前方,尽量伸膝时粘贴关节的后方。这样能够避免术前标定的手术切口发生移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安装试模或假体时由于后方贴膜的紧张导致的假性伸膝障碍。准备一个如同枕头大小的无菌包裹,在需要屈膝时垫在膝关节后方,需要伸膝时垫在踝关节后方。建议在切开皮肤和缝合伤口时,使用屈膝位置操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小手术后伤口的张力。患肢驱血后的止血带充气压力一般在320,350毫米汞柱之间

(或者千帕)。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1/9页 2 手 术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 入路是膝关节正前方入路(即Inssal’s切口),皮肤切口于膝 前正中髌上3~5 cm处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膝屈曲位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膝装置显露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具体操作方法:沿髌上股四头肌腱与股内侧肌交界处的腱性组织切开,向远经髌骨内缘至髌韧带内侧及胫骨结节内侧切开。髌旁保留0.5 cm的腱性组织,以 便缝合。切开髌前脂肪垫内侧,尽量保留髌韧带下脂肪垫,如果有严重的髌前滑膜病变,可以切除髌前滑膜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于胫骨前内侧做关节面下0.5~1.0 cm前内侧的 骨膜剥离,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并其沿边缘切除前半部分,切断前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图4)。如选用PCL替代型的活动平台全膝关节假体,可将PCL同时切断。但是,活动平台假体多需要保留PCL。伸直膝关节,牵开显露关节腔,检查关节的滑膜情况,如有明显的炎性改变可予以切除。将股骨滑车前侧上方的组织切除,显露出股骨远端前皮质,以便股骨假体的安放以及股骨截骨前定位器的准确安放。2/9页 3 股骨及胫骨截骨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股骨、胫骨截 骨时髓内、髓外定位的准确,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前,应行下肢负重位全长中立位正位X线检查,并拍摄膝关节的侧位及髌骨轴位片。最好能有胫骨的矢状位X线片。其目的是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全解

人工膝关节置换简介 人工关节是人们为挽救已失去功能的关节而设计的一种人工器官,因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的目的。人们根据全身各关节的特点,为许多关节设计了各种不同的人工关节。人工关节是人工器官中疗效最好的。 现代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治疗晚期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被誉为二十世纪骨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目前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对于那些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晚期膝关节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的膝关节骨关节炎,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完全满足购物、散步、做家务等日常生活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有两万多名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且在逐渐增加中,已成为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原发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2.继发性骨关节炎,关节已破坏,功能严重受损,病情已稳定者。

3.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治愈2年以上,膝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者。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心肺情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 2.肢体无足癣及其他感染性病灶。 3.术前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4.术前拍双膝站立位X线片,以便根据下肢力线测量截骨厚度选配人工膝关节 (图1)。 5.术前2天静脉应用抗生素。 人工膝关节置换材料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时候的体位 病人取仰卧位,上止血带。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 1.手术常采用膝前正中纵行切口,自髌骨上方6~10cm开始,向下至胫骨结节下1~2cm (图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一、手术切口 膝关节皮肤切口周围的血液循环比较差,容易出现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因此要特别小心。 1、初次置换术可以选择膝关节正中纵切口。 2、有既往手术切口瘢痕时应该选择相同切口。 3、有多条既往手术切口瘢痕时要选择最外侧的切口。 二、伸膝位应完成的步骤 1、外侧皮下软组织潜行剥离至髌骨外缘。 2、髌骨内缘切开进入膝关节。 3、部分切除髌下脂肪垫。 4、部分切除髌上滑囊。 5、胫骨髁内侧骨膜和侧副韧带的骨膜下剥离。一般来说,如果手术前内翻畸形小于10°,剥离骨膜的长度不应超过3cm。 6、如果髌骨周围骨赘增生严重,翻转髌骨困难,此时应使用电刀做髌骨周围松解,并将骨赘切除。 7、切断髌股韧带,翻转或滑移髌骨,屈曲膝关节。 三、屈膝位完成的步骤 1、极度屈曲膝关节,并极度外旋胫骨髁。 2、切除内、外侧半月板。' K+ U9 P# k, B) [/ C 3、骨刀切除股骨内髁、胫骨内髁和股骨髁间窝周围的骨赘,切除后交叉韧带。 4、对于膝内翻的病人来说,切除内侧骨赘和胫骨内髁骨膜下剥离基本上可以达到内侧软组织平衡的目的 5、在胫骨髓外定位杆的帮助下根据X线片所设计的切骨平面以及假体所需要的后倾角度进行胫骨平台的切骨。胫骨平台切下后的关节面其冠状面和形态应该与术前X线片所设计的形同。 6、股骨髁间窝开髓。开髓点多位于股骨髁间窝最高点与股骨髌骨滑车最低点之间,少许偏内侧。需要按照术前X线片股骨纵轴与髁间窝交点的位置调整。之后将股骨髓内定位杆插入股骨髓腔内。如果髓内定位杆顺利完全插入,说明入髓点正确。建议采用5°外翻切除股骨远端关节面。 7、在做股骨髁前方切骨时要注意防止其切骨面进入股骨干前方骨皮质而引起骨折。股骨假体旋转轴应该与膝关节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一致。 8、清理关节后方软组织并取出关节后方增生的骨赘和游离体。 9、使用关节间隙测块在屈膝90°位和伸膝位时测量屈伸间隙是否平衡。在内、外翻应力下屈曲90°位或伸直位的内、外侧张口程度不应超过2mm. 10、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复位。观察: a)下肢伸直位轴线是否满意; b)胫骨平台试模的中心点是否与胫骨平台中点一致; c)膝关节是否能够完全伸直; d)髌骨轨道是否满意; e)屈曲度位和伸直位手指触摸内侧副韧带是否过紧。 11、按照厂商提供的器械完成胫骨平台的操作,在打桩前要标记胫骨平台中点(胫骨结节中内1/3处)。 四、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松解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讲解

【关键词】膝关节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多外科医师因文献所述的不佳结果而逐渐忽视其应用。近年来,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恰当的患者选择、聚乙烯材质的改良与增厚以及成熟的手术技术使单髁系统临床效果大大提高,UKA的应用趋于复兴。 1 病例选择 病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预后。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对病例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1.1 手术适应证 单髁置换适用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放射学检查提示对侧间隔可以保留且髌股关节未受累或只是轻度退变。术前至少有90°的活动度,屈曲挛缩小于5°,内翻畸形小于10°,外翻畸形小于15°;病人休息时疼痛轻微;对于年龄较大,身体一般状况不良,不愿意行全膝置换时也可行单髁置换术。 1.2 禁忌证 对于体重100 kg以上的肥胖病人,活动量大的年轻病人,有感染性关节炎、血红蛋白沉积症、血友病、软骨钙化以及有症状的膝关节不稳者不考虑行单髁置换术。对侧关节间室负重区有软骨严重破坏、伴有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髌骨关节软骨损伤也不行单髁置换。 2 单髁植入物 2.1 植入物的发展 人工膝关节单髁元件有2种:固定式以及可动式系统。多轴心的膝关节假体由Gunston于1968年设计,其元件主要是代换膝关节的内外髁。Marmor 于1973年发表首款单髁人工膝关节并将其设计使用于临床置换单侧股骨髁软骨面。其设计的股骨滑槽很窄且包含一固定桩,胫骨元件则是嵌入式设计。Goodfellow等设计的Oxford半月板型承载系统由股骨与胫骨元件间接触表面的高吻合度减少接触应力,借助聚乙烯元件在胫骨金属背衬上的移动减少高限制度所衍生的问题。 2.2 植入物设计现状 现代单髁系统的股骨元件通常包含2个锚状固定柄或1个脊部伴有一个固定柄,而胫骨元件通常包含数个固定柄、1个脊部或是粗糙表面以加强元件固定。而单髁股骨元件内外侧突出的宽度不同于其他膝关节系统。股骨元件的厚度设计必须与骨髁远端及后侧切除的骨厚度相当。骨切除的方式主要能让股骨滑槽置放于切除的骨面上,而胫骨金属背衬的尺寸取决于胫骨前后方向与内外方向的切除表面。聚乙烯厚度是由膝弯曲与全伸展时的残余空间而定。此外,胫骨元件分为组合式或单一式设计,即有金属背衬和不包含金属背衬的全聚乙烯型。Hopgood等〔3〕研究了量化胫骨聚乙烯元件厚度所能达到的内外翻角度校正值,结果显示:8、10、12 mm以及14 mm的聚乙烯厚度分别可预期达到5.3°、4.8°、6.6°以及9.5°的校正量。可以为临床医师执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