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班级管理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班级管理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班级管理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童义

(一)班级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 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

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 结

交好友的场所, 因此, 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2、班级组织的发展

16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6世纪, 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国伯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 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19世纪初, 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 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

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 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而主要对象是人, 即学生, 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总之,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

段措施, 带领班级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 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 学会自治自理

[page]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经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

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具有管理, 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是班主任工作的重

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 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二是

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三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二)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经过对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经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

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 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 其次要经过转化个别学生, 促进

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

责任的前提下, 参与班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 调动学生自

我教育的力量,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使人人都积极主

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全体学

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 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形成目标体系, 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她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 自控的管理方式,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 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起, 并在目标的引导下, 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page]三、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 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 学会自治自理。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是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page]四、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基础组织, 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级集体的形成, 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 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 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

和行动上保持统一, 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 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

极性, 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首先,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 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

才能。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 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

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

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要精

心设计活动内容, 注意形式的适龄化, 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

化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教育力量, 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 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 是班集

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 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经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重复实践等

方面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page]五、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讲课讲稿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办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有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此词。 (二)班级的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归属、亲和、依存、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3)诊断功能--人格及能力上存在的缺陷 (4)矫正功能--同上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1)班级常规管理的概念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 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作业要求等;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版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3)班级常规管理的作用

《班级管理学》作业

《班级管理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战国末期,将大学教育分成“小成”与“大成”两个阶段的教育论著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 在国外,对班级以及班级授课制作出概括性的叙述和理论证明的教育家是() A.昆体良 B.弗·培根 C.夸美纽斯 D.卢梭 3. 陶行知先生曾推广过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成人的() A.导师制 B.小先生制 C.设计教学法 D.德可乐利法 4. 创行“道尔顿制”这种影响较大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帕克赫斯特 B.克伯屈 C.盖哲尔 D.梅奥 5.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是在 A. 1957年 B. 1938年 C. 1983年 D. 1992年 6. 假设人的本性是厌恶工作的理论是()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7.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中讲的“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指的是学生中的()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小帮派 D.小团体 8. 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兰菲创立的指导管理科学的理论是() A.系统论 B.控制论 C.信息论 D.协同论 9. 学生做自我鉴定和小组评议,主要集中在() A.学期初 B.学期末 C.学期中 D.学期任何阶段 10.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高度评价家庭教育作用的话的说者是德国教育家() A.赫尔巴特 B.福禄倍尔 C.第斯多惠 D.凯兴斯泰纳 11. 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因此,扶优抓差,长善救失,对他们尤显重要。这主要针对的是() A.优秀生 B.后进生 C.中间生 D.插班生 12. 提出控制论的是美国数学家是() A.申农 B.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C.威廉·大卫 D. N·维纳 13. 在我国,注重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思想家,教育家() A.周公旦 B.孔子C.墨子 D.荀子 14. 在西方,最早谈到班级教学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夸美纽斯 15.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教育论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 16. 提出“平行影响”原则的苏联著名教育家是()

第八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概述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 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 学习性 不成熟性 班级的特点教育性 社会性 班级的历史:1来源于“班级授课制” 2埃拉斯莫斯----最早使用“班级” 3我国最早的雏形-------1862京师同文馆 班级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 2个性化功能---发展学生个性 3整合功能---对班级目标、班级组织、班级活动及班级的教育影响力 班级的发育过程:“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段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其中“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班级体是否有凝聚力取决于班主任的培养。内容包括: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建立阶段,接受基础较差的班级时,主要应该着手这项)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班级管理的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一视同仁 2自主参与原则---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管教结合原则---教育和管理 4协调一致原则---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便力量 5平行管理原则------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把两者结合起来 6情通达理原则----讲道理,摆事实

班级管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里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4.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5.隐形德育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6.道德认知发展模式:p42 7.价值澄清模式:p43 8.关心体谅模式:p44 9.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制度。 10.管理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 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 班级集体观。 11.标准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视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在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为所在的集体 12.自治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一个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或规范的班级集 体观。 13.班集体: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设置或构建的一种教育目标和 理想教育实体。 14.平行影响原则:教育儿童集体与教育个别儿童是同时进行的。教育集体时,不能忘 记个人,在教育每个集体成员时,也同时教育着集体,即学生既从教师那里受到教育,同时也从集体中受到教育,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这两个任务是密切联系的。 15.班风: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体作风。 16.逆反心理: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产生与该 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17.班级个别教育:班主任针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或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 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18.后进生:指那些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距教 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以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已在我国延续多年。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统一管理,便于学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但其局限性也较明显,主要是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强调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强调统一、齐步走,缺少集思广益和沟通互动的平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教育观念和方式逐步改变,这种局限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班级的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此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变。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确立班级治理的理念,以治理的理念管理班级。 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外延有很大变化。“治理”一词在政治学领域,

通常指国家治理,即政府如何运用国家权力(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在教育领域,延伸到班级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的合作互动,对班级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过程。与班级管理相比,班级治理具有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班级管理侧重于教师对班级事务的主导,是自上而下的管控,教师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强调教师带领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治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参与,突出班级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主管理。二是在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管理方式往往偏重于专断。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一直在做程式化的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和让学生服从教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犯,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班级治理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师生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持续的互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三是班级管理习惯于从教师主观意愿

班级管理

1.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授课制公认的奠基人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 3.班主任的管理角色特点:①班主任为教育进行管理 ②班主任通过教育进行管理 ③班主任通过管理进行教育 4.小学的学制有两种:一种为五年制学制,一种为六年制学制,目前国家推行六年制学制。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同时(1949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但于1953年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并于1954年6月1日正式公布《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6.班级管理:指班主任为实现预订的班级组织目标,对班级组织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 7.班级管理的两种理解:一是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二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8.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理解:①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组织的领导 ②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 ③班级管理是一种专业性的管理 ④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 9.班级管理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10.班级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规划、实施、评价。 11.小学班级管理特点:①小学班级管理重行为管理 ②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的年段性 ③小学班级管理有特殊的专业要求 12.经验班级管理与专业班级管理的区别:①经验班级管理指班级管理者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前,没有获得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②专业班级管理指是管理专业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 13.班级管理理论的基本课题:①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②班级管理的对象③班级组织愿景与实现路径④班级组织建设⑤班级日常管理⑥班级活动管理⑦班级各种教育与管理力量的管理⑧班级管理者自我管理⑨班级管理评价与研究 14.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组织。 15.为什么说班级管理是一项事业? ①它与各种管理事业一样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班级组织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 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素养 16.管理的本质首先就是实现组织的社会功能。 17.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①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基层教育组织,在学校系统中发挥着为社会培养人的功能 ②班级组织是执行学校组织教育功能的基层组织 ③要把握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就必须把握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 18.实现小学班级组织教育教学功能的基本途径: ①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课堂班级组织教学活动 ②课堂教学以外的以德育为主的班级组织教育活动 19.为什么说小学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小学班级组织的结构特征? ①小学班级是小学生非自愿选择的组织 ②小学班级是以共同的学习任务建立的组织 ③小学班级组织的科层化结构 ④小学班级组织由成人领导 ⑤小学班级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班级管理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4、班集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8、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 9、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0、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1、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2、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13、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它是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 1、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一般而言,班级具有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特点。 2、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夸美纽斯:1632年(17世纪)出版的《大教学论》在此书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 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 3、班级的功能 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 (1)社会化功能: (2)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的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④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 1、概念: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1)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2)班级管理的目的: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3、班级管理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 班级组织结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三种:①直线式;②职能式;③直线职能式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名词解释 1.班级:班级是学校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 组织。(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班级具有教育性、不成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班级管理: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 群体。 4.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 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5.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6.学习指导: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生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 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愿学,能学,会学) 7.班主任:班级是班级授课之下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 教师职务。 简答题 1.班级的建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否则,班级不稳定缺乏凝聚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班级管理有哪些要素 1)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位学生;任课老师 2)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老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 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 3)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各种措施 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学习效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优良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人性化) 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因人而异) 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8.班主任的角色地位如何? 学生: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 学校:是学校教育意图的具体贯彻者和执行者(助手) 班级各种教育力量(家长与其他任课老师):组织者和协调者(纽带) 9.班主任工作有何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班主任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 的桥梁) 10.班主任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1)高尚的道德素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

《班级管理》作业完整答案

2011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册《班级管理》作业完整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年起,我国班级管理者角色正式定名为班主任。 1952 3、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也是发展中儿童的()。组织者,精神关怀者 4、小学班级是一个(),是有双重性质的组织。班队合一组织 5、()是小学的基层组织。小学班级 6、少先队组织具有()、()、()、()的特征。革命性,群众性,自治性,实践性 7、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是学习()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群众组织,共产主义,预备队8、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大致有()、()、功利型、()和()。玩乐型,学习型,违规型,人际吸引 9、儿童的基本权利是()、()、()和()。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10、儿童权力的核心是()。儿童优先 二、单选题 1、班级管理活动和其它任何管理一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要素)即() b

A.班主任、学生、环境 B.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C.空间、时间、资源 D.设计、实施、评价 2、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是() a A.设计、实施、评价 B.计划、组织、实施 C.组织、协调、控制 D.备课、上课、考察 3、班主任的工作是一种() b A.教育工作 B.专门性的工作 C.教师的兼职工作 D.思想教育工作 4、班级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使小学生个体获得()。 b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性的同时促进个性 D.统一性 5、班级组织属于() 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自愿选择的组织 D.统一要求的组织 6、()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b A.1959年11月20日 B.1989年11月20日 C.1990年8月29日 D.1992年4月1日 7、儿童的身体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属于儿童的() b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保护权 D.参与权 8、我国在()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c A.1990年 B.1992年 C.2001年 D.1996年 9、中国少年先锋队以先锋命名是表明() d A.它是先进儿童的组织 B.要求儿童做革命的先锋 C.向革命先锋学习 D.儿童是开拓未来的先锋

班级管理方案作业完整含答案.docx

2011 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册《班级管理》作业完整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是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年起,我国班级管理者角色正式定名为班主任。1952 3、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也是发展中儿童 的()。组织者 , 精神关怀者 4、小学班级是一个(),是有双重性质的组织。班队合一组织 5、()是小学的基层组织。小学班级 6、少先队组织具有()、()、()、()的特征。革命性 , 群众性 , 自治性 , 实践性 7、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是学习()的学校,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群众组织 , 共产主义 , 预备队 8、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大致有()、()、功利型、()和()。玩乐型 , 学习型 , 违规型 , 人际吸引 9、儿童的基本权利是()、()、()和()。生存权,发展权, 受保护权 , 参与权 10、儿童权力的核心是()。儿童优先 二、单选题 1、班级管理活动和其它任何管理一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要素) 即()b

A.班主任、学生、环境 B.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C.空间、时间、资源 D.设计、实施、评价 2、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是()a A.设计、实施、评价 B.计划、组织、实施 C.组织、协调、控制 D.备课、上课、考察 3、班主任的工作是一种()b A.教育工作 B.专门性的工作 C.教师的兼职工作 D.思想教育工作 4、班级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使小学生个体获得()。b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性的同时促进个性 D.统一性 5、班级组织属于()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概况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概况 重点与难点 1.掌握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班级和什么是班主任。 2.掌握班级团体的特征,会用班级团体特征分析一个班级是不是形成了班级团体。 3.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在实践中能够判断哪些工作是班主任的职责。 【理论概要】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教育空间。班主任制度诞生后,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制度上,班主任都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科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但是相比之下,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更全面、更持续、更细致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本专题将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进行基本介绍,包括班级的概念演变,班级管理的意义;国内外班主任制度的发展、我国班主任的角色价值、工作内容和我国班主任面临的困境几个方面。 一、班级的演变 近代意义上的班级是近代教育发展的产物。班级之所以产生于西方近代学校教育实践之中其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两种力量在班级这一教学组织的产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宗教组织传播教义实践的推动。由于宗教传播的需要,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首先使用了班级授课的方式传播宗教。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生产知识和能力普遍提高提出了客观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规模培养生产所需要的人才,而传统的教育难以满足规模化培养人才的需求。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对班级组织的出现和之后的制度化具有重要作用。班级这个概念最早见诸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57)。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班级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 但是教育传统的力量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班级组织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更多受到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的影响。“导生制”的基础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同时进行教育。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由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近代国家教育的发展,班级制度才逐渐取代以往的个别教学,成为一种主流的教育形式。1862年,

班级管理

【课题】第八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界定了班级的概念,分析班级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提 出了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使学习者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班级组织的出现及发展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论证法 【课时】2节 【课型】新课 第八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理论 一:班级组织的出现及发展 (一)班级的概念 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教学和年级。 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在古代,世界各国的学校总体上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即由一个教师对年龄相差很大,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教学内容、进度各不相同。古代社会,虽然并未形成班级授课制,但已经出现班级的萌芽。 如我国古代就曾采用大班讲课的措施,无论是宋代的“三合法”,还是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基本上都是按照学业程度,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学阶进行教学,且实行按考试成绩依次升班的制度。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1519年,他在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在一个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式的座位上学习。进行这种描述时,他借用了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 按照年龄阶段划分班级,始于1 5~1 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的“学寮’’。 如:法国的居也纳学院把学生分为十个年级。 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设九个年级等等,这些都是班级组织的萌芽。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个班级配备合适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 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世纪初期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由贝尔和兰卡斯特倡导的这一制度的内容就是把学生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同步施教。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 17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国,采用真正意义的班级授课制,始自新型学校收产生和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 8 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l 901年政府 - 1 -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校长管理论文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周闵闵 以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已在我国延续多年。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统一管理,便于学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但其局限性也较明显,主要是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强调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强调统一、齐步走,缺少集思广益和沟通互动的平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教育观念和方式逐步改变,这种局限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班级的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此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变。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确立班级治理的理念,以治理的理念管理班级。 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外延有很大变化。“治理”一词在政治学领域,通常指国家治理,即政府如何运用国家权力(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在教育领域,延伸到班级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的合作互动,对班级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过程。与班级管理相比,班级治理具有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班级管理侧重于教师对班级事务的主导,是自上而下的管控,教师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强调教师带领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治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参与,突出班级教育管理的多样

性和多元化,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主管理。二是在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管理方式往往偏重于专断。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一直在做程式化的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和让学生服从教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犯,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班级治理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师生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持续的互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三是班级管理习惯于从教师主观意愿出发进行管控,缺乏足够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较低,班干部固定化,多数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班级治理则强调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相对于班级管理而言,班级治理是理念上的一个质的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激发班级活力,更好地实施有效班级教育管理。 建立和培育良好的班集体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从班级管理发展到班级治理,不仅是理念上的变化,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多年来,很多学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笔者认为,搞好班级治理,一是教师要善治。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准确定位教师在班级治理中的角色,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缺位。要满怀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充分相信他们,善于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盼,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与他们共同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放手让他们参与班级事务,对他们的每一点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对后进生的教育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二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班级治理,关键要发挥学生的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学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者便采取了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施教的教学方式。这种学生群体就是最初的班级组织。此后,班级教学替代了长久以来的主要教学方式——个别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组织也成为师生从事教育活动及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 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进而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但是,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还数“导生制”。到了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形式日趋规范。后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之大成,提出了分科课程论、教师主导论和课堂教学的原则、环节等,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在这个理论模式中,作为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的是教学班,“班”与“课”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授课是教学班唯一的内容和目的。 (二)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群孩子的偶然汇合,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是,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因为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以把班级组织定义为: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 二、班集体组织的结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在一个班上,除了有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班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若干个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若让学生自愿参加,每个学生参与的群体将大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实际参加的群体和他心目中向往的群体也不一致。这样,在班上便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并深刻影响每一个学生志趣与品德的发展。因此,了解学生中各种群体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搞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上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文体小组、学习小组等。这也是一种正式群体。过去,我们不注意区分班学生正式群体和班集体,其实,两者有严格区别。这不仅在于班集体是由班正式群体发展而来,而且班正式群体也不只一个,因而必须区分和认识。 正式群体得到学校的支持,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领导。它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 中对班级授课制度作了详细的理论论述,并在其年轻时提出了”泛智教育” 2)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效益等方面工作的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标准和依据 3)英国人高尔登最早强调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 4)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每个人身 心发展都与别人不同,教育也不应完全相同 5)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6)布鲁纳以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 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 7)“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是赞可夫提出来的,赞可夫在其所著的<教学与发 展>著作中提出了这一思想 8)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 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华生说:”给我一打儿童,把他们置于不同的环境,可以 将它们培养成不同的人 10)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各阶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 学过程的结构 11)学生文化补充和完善了学校文化,使其变得丰富多彩。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所以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2)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 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13)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教育最根本的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教育目的 14)班级建设的内容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 班级建设目标制定最为重要 15)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提出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 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17)儿童主体发展的源泉是(主体环境)。主体活动是推动主体发展的源泉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组织教学活动)。 1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课程是活动)。杜威认为课程应是 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0)世界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孔颖达)。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对《诗经?小 雅》作注时有: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以法制也的提法,这是对课程最早使用21)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的管理方法是(目标管理) 22)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途径) 23)“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 “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教育无目的论) 24)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 25)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的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一种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26)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教学目标 27)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扩展

1《班级管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 复习重点: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基本理念。 复习重点:班级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复习难点:班级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复习要点: 1.了解班级与班主任的含义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班级授课制公认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 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对学校中的基础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2.明确班级管理及小学班级管理的概念、特点 管理活动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管理从总体而言,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设计、实施和评价。班级管理从学校层面讲,是指作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的班级管理;从班级层面讲则是从班主任角度谈班级管理。班主任从事的班级管理包括三个层面:(1)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2)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3)班级管理在班主任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进行。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包括: (1)小学班级管理的领导特点: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进行组织生活学习的指导者;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小学年段的特点来实施组织领导。

(2)小学班级管理的教育管理特点:以教育促进班级管理;注重行为管理的教育性功能 (3)小学班级管理实施过程的特点:管理设计的阶段性;管理行为的示范性;管理评价的学生参与性 3.了解班级管理的理论,了解怎样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班级管理理论研究是从班级管理实践出发的,根据班级管理实践的领域,大致形成了班级管理的主要课题:班级管理的理论性质;班级管理的对象;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力量管理;班级管理者自我管理;班级管理研究。 学习班级管理课程,应该关注四个方面: (1)把班级管理作为一项事业;(2)关注学校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3)注意相关学科理论的学习;(4)在写作中学习第二章小学生与他们的班级生活世界 复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小学班级的性质与特征,及少先队组织的性质与特征。 复习难点:理解班级是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复习要点: 1.掌握小学班级的性质、特征 小学班级的性质:(1)小学班级是一种正式组织;(2)小学班级的组织生活特性与小学生的发展特性是统一的;(3)小学班级组织是有个性的组织 小学班级的特征:(1)小学班级是小学生非自愿选择的组织;(2)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 .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分析评价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 .领会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教学难点是班级组织的概念及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但在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班和班级组织等概念既被支解,又相互混淆。教学理论视班级组织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班同义;而教育论则将班级组织与学生个体一样视为教育的对象,培养班级组织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等同,班级制度则被列为学制和教育管理的范畴。 把班级组织视为德育的手段,以致局限于德育范畴来研究班级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的观点,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首先,会导致集体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倾向;其次,使人们形成一种认识误区:建设班级组织只需要那些与教学过程无关的活动,可能造成班主任工作与课任教师工作“两张皮”现象;第三,班级组织在德育过程中的起点被视为被控制和规范的对象,终点又是制造“标准件”的模具,严重忽视了学生集体是一个具有活生生的需要、情感、意志的能动的教育主体。 实践证明,只有使班级组织成为班级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探索班级组织自我教育的社会心理机制,才能开拓集体教育的新领域。 (二)班级组织的改造 班级教学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世纪年代,这种班级教学就开始遭到批判。适应个别差异的班级教学组织的改造运动就以美国为中心开始活跃起来。 最早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主张使学习者能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依据每个儿童学习各学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

相关文档